回覆列表
  • 1 # 拾文客棧

    從道德文化的角度來考慮,北洋三傑中的祺瑞當不上大總統,是這位“段芝老”自己心有所屬,對於“老頭子”袁項城的知遇之恩,是其一生的羈絆所在,讀不懂的段祺瑞,他的身上有袁世凱的影子。

    是為《菜根譚》中“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北洋歷史上有幾座高不可攀的山頭,數一數那幾位登峰造極的大腕,無論是街頭布販子曹錕,亦或是賣煎餅的靳雲鵬,當然也包括鬍子出身的張大帥以及街頭算卦的秀才吳玉帥,就可以一窺端倪,在那個時代,更看重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家庭出身。當然,也要歸功於北洋軍閥的大家長袁世凱,無論是怎樣的三教九流,只要你有過人之處,袁項城都敢收於麾下。這一點頗有老頭子的舊主李鴻章,那位晚清擎天木的風格,而不是謹小慎微,愛惜自己羽毛的“可人”張之洞的處事方式。

    所以,正規行伍出身的段祺瑞,祖父是清廷二品的實權總兵,袁世凱自然也更樂意委以重任,一代雄主有意提攜,段祺瑞也隨之水漲船高,對於老頭子的這份知遇之恩,也是段祺瑞一生的羈絆所在。隨著北洋政府土崩瓦解,數十萬帶甲之士作鳥獸散,那些被趕下廟堂的北洋軍閥們都一門心思往天津鑽,他們喜歡這裡,不全是像前清遺老們那般為了洋人地盤上的安全,更多的還是因為在感情上喜歡天津。

    對於段祺瑞這夥人來說,他們都是從天津起家,當年跟著老頭子在小站練兵,這裡是他們壯志與抱負萌芽的地方,才有了他們後來名動天下的成就,所以北洋軍閥元老們對於海河畔這座洋味十足的城市青睞有嘉,那份割捨不下的情愫或許就是初心。

    雖然段日瑞在洪憲帝制中屬於消極怠工,並沒有給袁世凱真正的支援與幫助,然而相比馮國璋私底下的“五將軍密電”,段祺瑞在大勢所趨之下的不作為,或許是對老頭子最好的交待。但是,段祺瑞一生中最佩服的那個人,就是袁世凱。

    與袁世凱相識是段祺瑞一生中最大的幸事,在北洋故人的回憶中,雖然在那場鬧劇中袁世凱犒賞諸路跳樑小醜,一輩子勞苦功勞的段祺瑞卻未獲任何封賞,然而段祺瑞仍然不顧非議,擔當袁之葬禮的主持人,親自抬棺執紼。

    其後大到為人處事,小到言談舉止,段祺瑞都在有意無意地模仿袁世凱,他曾留學德國,對於德式的強軍路線自然推崇,這一點也與袁世凱不謀而合,他像德軍一樣喜歡鷹的形象,而在京師的段公館,庭院內的假山之上曾有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而幾度下野以及東山再起的段祺瑞,已經是一隻折斷翅膀的鷹,掙扎於原始困境的泥淖,處處可見當年袁世凱的影子。

    強人與亂世,註定是原始的角鬥場,那些他眼中曾經的鼠兔之輩,粉墨登場於廟堂之上,歷史沒有給段祺瑞這位強人最夠的時間周旋於廟堂。在我爾虞我詐的宦海遊戲中,他的手上直接或者間接沾滿了太多鮮血,也像袁世凱那般倉促墜落。

    62歲那一年,他徹底告別廟堂,畢竟魚龍混雜的北洋群雄,只有他看透了老頭子的下場。在經過心腹愛將徐樹崢的遇害地廊坊車站時幾近落淚,斯人已逝,江山如故。

    65歲那一年,他告別自己情繫一生的天津,前路叵測毅然南下,那是一種姿態,沒人能夠讀懂這位末路梟雄的內心,以至於不知該如何解讀他的倔強與不甘。

    武夫當道的北洋亂世,要一統天下,就要開戰,要開戰,就得有錢,國力積弱,只有外借,舉債之後背罵名,假戲真做的宦海遊戲,沒人可以逃出這個怪圈,段祺瑞也不例外,而且他厭倦了,即便是有知遇之恩、一直被其視為模仿物件的袁項城,下場不過是手持大纛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

    所以,段祺瑞,為什麼一直當不上大總統?或許,他是根本就不想當。

    答主:銀角大王說史;林苑浮生工作室首編、道德觀的角度解讀歷史,求識、趣味、見解。

  • 2 # 史不知味

    段祺瑞並非當不上大總統,而是選擇了不當。

    段祺瑞是北洋一系當中資歷最深的人之一,袁世凱赴小站練兵了之後不久,他便已經追隨袁世凱了。

    他當時是一個高學歷海歸人才,也是正兒八經的軍事院校畢業,可以說深得袁世凱的賞識和重用。

    段祺瑞也因此成為了袁世凱的嫡系心腹之一,和馮國璋、王士珍並稱為“北洋三傑”,人稱北洋之虎。

    袁世凱有多信任段祺瑞呢?袁世凱一手打造了北洋六鎮,可是段祺瑞卻曾經擔任過其中三鎮之統制官。

    我們要知道這北洋六鎮可是袁世凱的起家資本,段祺瑞擔任其中三鎮統制官,一旦他生出了異心,那必然會威脅到袁世凱。

    從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看得到當時袁世凱對段祺瑞的信任之深。

    而且到了1912年袁世凱當上了臨時大總統之後,又想盡了辦法讓段祺瑞坐上了陸軍總長的位置。

    須知當時辛亥元勳黃興在南京臨時政府組建了之後,便已經被任命為了陸軍總長。

    可是,為了牢牢地控制兵權,袁世凱卻執意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讓黃興擔任了有職無權的南京留守。

    讓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那就意味著袁世凱從直接控制兵權變成了間接控制兵權。

    數百年前的趙匡胤為何能夠在陳橋黃袍加身?原因就在於他直接控制了後周的兵權。

    這時候讓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無疑便是將北洋兵權交到了段祺瑞手上,這也再一次體現出了袁氏對段氏的信任。

    而從擔任北洋六鎮其中三鎮統制官到出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段祺瑞也為自己積累了足夠的威望。

    對於北洋一系而言,除了袁世凱之外,威望最高的絕對非段祺瑞莫屬。

    袁世凱在1916年6月6日病逝了之後,北洋一系實際上都想讓段祺瑞當大總統,可是段祺瑞卻選擇了拒絕。

    為什麼北洋一系都想讓段祺瑞當大總統呢?

    袁世凱在臨終之前留下了一份大總統人選的提名,依據當時北洋政府的法律,新任總統必須由前任總統提名。

    這也就是說,袁世凱病逝了之後,新任總統必須要在他所提名的人當中產生。

    誰獲得了袁世凱的提名呢?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三人。

    段祺瑞既然已經獲得了袁世凱的提名,那麼從法律層面來說,他就完全有資格競爭大總統之位。

    但是稍微有些尷尬的就是,黎元洪是提名第一人,而且他當時還是副總統。

    所以,袁世凱病逝了之後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位可以說是名正言順。

    可是,北洋系大多數人都不希望讓黎元洪繼任大總統。

    原因就在於黎元洪並非出自北洋,他在北洋系之中沒有一點根基,這就導致了他必然會遭到北洋系的排擠。

    黎元洪對於北洋系而言,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外人。

    而段祺瑞從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就已經成為了北洋一員,而且還是北洋三傑,是北洋系中資歷最深的人之一。

    而且他還曾經擔任過北洋六鎮其中三鎮統制官,又出任過陸軍總長。

    所以從心理上來說,北洋系當然更希望由段祺瑞這個“自己人”來當大總統,從而繼續保證北洋系能夠利益最大化。

    當時的北洋系絕對是國內最有實力的派系,沒有之一。

    倘若他們一心想要擁護段祺瑞當大總統,而段祺瑞也接受他們的擁護的話,那段祺瑞就必然能夠大總統。

    可是,段祺瑞明明已經獲得了北洋系的支援和擁護,他為什麼卻選擇了放棄這個機會,而讓黎元洪當了大總統呢?

    這就離不開了當時的局勢了。

    袁世凱稱帝不僅導致了他眾叛親離,同時也加劇了北洋政府和南方革命黨之間的矛盾。

    雖然袁世凱後來已經取消了帝制,而且在取消了帝制之後沒過多久就離開了人世,可是這份矛盾並沒有消減。

    倘若這時候再讓北洋系的人繼任大總統之位的話,那麼這份矛盾不僅可能化解不了,還可能進一步激化。

    袁世凱之所以第一個提名黎元洪,而段祺瑞之所以將大總統之位讓給黎元洪,就是因為看明白了這一點。

    從當時的形勢來說,沒有人比黎元洪更適合出任大總統。

    何也?

    原因就在於黎元洪是一個“非北非南”的人物,他既不是北洋系的人,也不是南方革命黨的人。

    他原本是清朝一個將領,只因為時運眷顧而走到了那個位置。

    可是不論是北是南,都沒有任何一方真正將他當成“自己人”。

    黎元洪的處境看似尷尬,可在1916年的時候卻反而因此成為了最適合的人。

    既然“選在南則北爭,選在北則南爭”,那就不如選一個不南不北之人。

    他因為“非北非南”,手中又無一兵一卒可用,所以不僅北洋系能夠接受,就連南方也能接受。

    當時的段祺瑞雖然多少有一些受到了北洋系“脅迫”的意味,可是為了讓黎元洪安心,他還是親往黎宅讓黎元洪準備就職大總統。

    雖然段祺瑞把大總統之位讓給了黎元洪,他自己則屈居內閣總理一職,可是手無寸鐵的黎元洪又能如何?

    北洋政府的實權實際上也還是掌握在段祺瑞手上,段祺瑞雖無大總統之名,但卻有大總統之實。

  • 3 # 世界人文通史

    段祺瑞的性格不適合做一位國家首腦,但適合做幕後的二號人物。

    所謂的“北洋三傑”其實是指北洋龍王士珍、北洋虎段祺瑞、北洋狗馮國璋。王士珍是袁世凱的謀士,所以用“龍”來比喻他的聰慧;狗在中國古代具有忠誠的意義,以此來比喻馮國璋的鞠躬盡瘁與忠誠;而段祺瑞被譽為北洋之虎就大有來頭了,因為他能力出色而且性格蠻橫粗暴,自認清高。

    在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後不久便因病而死。大總統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內部分裂瓦解,從表面上形成了以皖系、直系(舊直系)、奉系為代表的三大軍閥勢力派別。段祺瑞是其中皖系軍閥的首領,曾一度把持北洋政府的中樞,他多次當過總理,但是沒有一次當過北洋軍閥的總統。

    段祺瑞手握軍政大權,主政北洋政府多年,四次出任總理但一直沒有當過總統,原因無非是段祺瑞的性格作怪。段祺瑞雖然粗暴蠻橫,不願意低三下四,但是無心當一號人物。他把黎元洪推舉為總統,自己寧願屈居總理,但是卻在背後牢牢地把握國家的大權,硬生生把總統黎元洪變成了光桿司令。

    段祺瑞的能力出色,但是卻沒有一支專門效忠他自己的部隊,所以不得不依賴眾多皖系軍閥擁護他。黎元洪、馮國璋都認為段祺瑞性格偏執而且十分強勢,不太能容忍反對自己的意見。從段祺瑞身為國家總理卻和身為國家總統的黎元洪吵得不可開交就看得出來。

    段祺瑞有能力、有抱負,但是卻鎮不住下面這群大軍閥,自己手裡也沒有強兵,主要是依賴皖系的幾支部隊給自己撐腰,而黎元洪能力一般、性格也不如段祺瑞那麼強勢,但是比段祺瑞圓滑和世故。正是這一武一文組成了北洋軍閥的領導搭檔。

    因此,段祺瑞當北洋軍閥的國務院總理是最合適的,當總統府的大總統就不太合適了。早在1916年袁世凱去世之後,就有軍閥提出要擁護資歷老、能力強的段祺瑞當總統,可是他深知自己的缺點,主動推舉了黎元洪上位,自己位居第二的總理位置。

    從1916年到1926年這10年大概是段祺瑞政治生涯的黃金時期,前後四次出任總理,與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幾位總統搭檔執政。後來,由於皖系勢力在直皖戰爭中失敗、三一八慘案的消極影響、馮玉祥的兵諫等原因,段祺瑞與他的皖系軍閥勢力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

    段祺瑞晚年喜歡吃齋唸佛,表面上不再過問國事,但他依然心繫國家安危。1931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已經年邁的段祺瑞拒絕日本人的拉攏,隱居在家中生活,始終沒有放棄民族氣節,這一點是北洋政府早期領導人物都有的共性,哪怕是後來的奉系首領張作霖也是如此。直到1936年,71歲的段祺瑞在上海去世,昔日的北洋之虎就此落下帷幕。

  • 4 # 玄坤文史

    很多人提到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這段歷史都覺得很混亂,這種觀點並不全面,應該說是形勢大亂,時局動盪,政治平衡。而被稱為北洋三傑,再造共和的段祺瑞,從職能上看也當過一段時間的大總統,只是職務名稱叫做臨時執政,他在袁世凱死後,權力真空的期間,一直沒有擔任大總統,問題就是在政治平衡上。

    段祺瑞

    北洋政府時期,在袁世凱病逝後,權力出現真空,他手下的這些人,雖然以段祺瑞領導的皖系軍閥勢力最強,但是即便是段祺瑞也沒有實力能掌控全國大局,並且北洋軍閥亂鬥也不只是我們表面看到的軍閥派系之間的鬥爭,這後面還有西方列強之間的鬥爭。

    他們也想要在中國謀取最大利益,如果直接插手侵略,又必然將會造成華人民團結抵抗,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扶植各派系軍閥,找代理人幫自己擴大在華利益就是最佳選擇,而這些軍閥們要想做大,割據一方和外國勢力合作也是一個捷徑。

    北洋軍閥

    袁世凱執政晚期,他最重要的部下是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這三人,這之外的勢力還有黎元洪,南方革命黨,張作霖等等,袁世凱死後,大總統的位置空缺出來,段祺瑞成了皖系軍閥首領,馮國璋成了直係軍閥首領,兩派都想要獲得中央的統治權,針鋒相對。

    如果段祺瑞在這個時候,強行以武力上位必然會受到各方力量針對,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所以為了達到政治平衡的狀態,也不至於讓皖系實力受損,最後黎元洪上臺了,他沒有任何的勢力背景,而北洋政府的實權卻被段祺瑞掌握著,王士珍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馮國璋任職副總統。

    馮國璋

    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很快就爆發了,主要是因為黎元洪沒有實權,而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段祺瑞主張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地方軍閥又怕損害自己的實力,雙方爆發激烈衝突,最後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職務,段祺瑞到天津準備武裝倒黎,結果在段祺瑞動手前,發生了張勳復辟事件。

    段祺瑞立刻通電討逆,聯合馮國璋發表了討伐張勳的檄文,張勳被推翻後,段祺瑞主持恢復共和,這次段祺瑞和直係軍閥的合作,加上直係軍閥在此時實力更強,馮國璋擔任臨時大總統,段祺瑞再次出任總理一職。

    張勳

    幾個月後,馮國璋和段祺瑞之間因為如何應對西南軍閥,廣東護法軍政府發生分歧,也有權力鬥爭的原因,最後段祺瑞再次辭去了總理一職,段祺瑞策動北方軍閥們聯電要求馮國璋出兵討伐西南軍閥,馮國璋只能妥協,後來馮國璋率軍入南京遇到阻擋,奉系軍閥南下入關,馮國璋只能請段祺瑞再次出任總理一職。

    皖系軍閥和直係軍閥再次恢復了政治平衡,所以為了平息各派系的鬥爭,徐世昌被推舉為大總統,而段祺瑞和馮國璋同時下野,但是段祺瑞仍然是北洋政府的幕後操縱者,1920年,直奉兩繫結盟倒段,段祺瑞兵敗後被迫下野,直系,奉系軍閥控制了北洋政府。

    徐世昌

    段祺瑞雖然是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但是他並不具備實力掌握全國的話語權,而各方勢力都在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誰出任大總統必然會成為首當其衝的物件,所以段祺瑞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幕後操縱者,這樣的時局也註定他難以走到臺前。

  • 5 # 不沉的經遠

    段祺瑞之所以不當大總統,是因為他更看重實權,而不要大總統這個虛名。有趣的是後來他沒了實權的時候,倒是當過一段時間國家元首,只是不叫大總統而已。

    段祺瑞是北洋三傑之一,被稱為“北洋之虎”,也是袁世凱倚重的心腹。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成為北洋集團名義上的領袖,長期掌控北洋政府實權。不過在段祺瑞的一生中,四次擔任國務總理,四次擔任陸軍總長,一次出任參謀總長,最後還以臨時執政的名義當過國家元首,卻真的沒當過大總統。

    而段祺瑞一直沒有當大總統,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更明白在這個亂世裡,實權比大總統的名義強得多。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革命黨沒有足夠的實力北伐,最後只能妥協,同意由袁世凱出任大總統一職,以換取他對革命的支援。為了制約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還通過了《臨時約法》,把總統制改為內閣制,希望限制袁世凱的權力。

    不過事實證明沒有實力作為後盾,《臨時約法》不過是一紙空文。在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期間,他透過修改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加長了總統任期,甚至還規定下一任總統候選人也要由現任總統指定,極大地加強了總統的權力。

    袁世凱卻還不知足,試圖推行帝制,自己當皇帝。袁世凱此舉引發了護國運動,南方各省紛紛起兵反袁。袁世凱在一片唾棄聲中身敗名裂,黯然收場,很快因病去世。在袁世凱臨死前,他立下遺命,讓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三人中一人繼任大總統。

    袁世凱死時,在他身邊的只有徐世昌和段祺瑞,此時段祺瑞也許有繼任大總統位子的想法。不過徐世昌認為黎元洪是副總統,由他繼任總統更符合約法,可以讓南方護國軍失去起兵的理由。段祺瑞經過反覆思量,同意了這個建議。

    段祺瑞之所以願意放棄大總統的寶座,主要就是因為此時他掌握著北洋集團大部分的軍事實力,壓根不擔心黎元洪能玩出什麼花來。

    事實證明段祺瑞的想法沒錯,儘管這個時候理論上是總統制,不過沒兵的黎元洪在大總統位子上依然只是個橡皮圖章。黎元洪即使試圖反抗,但是終歸實力不如人,最後反而被段祺瑞藉著張勳復辟趕下了臺。

    有了這番經歷,段祺瑞自然是對大總統這個位子更是興趣缺缺了,於是讓副總統馮國璋接任。馮國璋也是北洋三傑之一,手中有些兵權。然而事實證明有實力但是不夠大這大總統依然是個橡皮圖章,馮國璋這個總統和黎元洪沒什麼區別。

    後來因為和段祺瑞矛盾加大,馮國璋還試圖帶兵逃回自己老巢南京。結果在半路被段祺瑞手下干將安徽督軍倪嗣沖帶兵截住。倪嗣沖對他這個大總統沒絲毫客氣,直接說不回去就要動粗。馮國璋只能灰溜溜的回了北京。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這不管約法上說了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在民國早年那個混亂時期,誰實力強才說了算。當不當大總統真的不是很重要。

    當然,段祺瑞自己後來也吃到了這個苦頭。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後,張作霖、馮玉祥聯手推翻了直係軍閥曹錕,控制了北洋政府實權。張作霖、馮玉祥兩人各有算盤,最後聯手把已經下野的段祺瑞推出來當了臨時執政。

    結果段祺瑞雖然名義上是國家元首,但是手裡沒兵,只能受張作霖、馮玉祥兩個人的夾板氣,和當年的黎元洪、馮國璋一樣,只能說世事難料。

  • 6 # 農民阿偉

    袁世凱死後的1916年1920年通常稱為皖系執政期間,實際上皖系並未完全執政,只是佔據主導地位,而北洋軍 閥中最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實際上是直系。

    段祺瑞和馮國璋都屬於袁世凱的屬下,而徐世昌卻是清廷和北洋都看重的人。慈禧死後,載灃將袁世凱革職回家,但是卻讓徐世昌總督東北,而東北總督是清朝所有總督中地位最高的人。辛亥革 命爆 發後,載灃要袁世凱出山鎮壓革 命,結果袁世凱閉門不出,非要徐世昌來做說客才能繼續探討,可見徐世昌的政治能力和威望。曹錕、吳佩孚、馮玉祥都是馮國璋的手下,可以說直系是北洋軍閥中最厲害的派系。因為袁世凱練兵的地方就是直隸,其本人也是直隸總督。所以,馮國璋沒死,臨不到段祺瑞,即使是馮國璋死了,還是直系曹錕當家。

    雖然段祺瑞活躍了整個北洋時代都沒有混個總統,但是真正的權力巔峰,他還是染指過的,善政者以權謀之。段祺瑞正是這樣的人,在馮國璋繼任總統時,因為針對南方革命黨行為,段祺瑞與馮國璋發生了激烈的第二次府院之爭,後來馮國璋任期屆滿,徐樹錚策劃的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段祺瑞退居幕後,但是依然透過安福俱樂部實現對政權的掌控。所以,當不當大總統也並不重要,能否掌管北洋主導權也並不重要,前前後後北京政權更迭頻繁,然而實際上能夠掌握整個民國政權的只有段祺瑞!

  • 7 # 月曉YB

    段祺瑞是有機會做總統的,只不過在權衡利弊之後,段祺瑞主動放棄了。

    袁世凱去世之後,按照新約法的規定,中華民國新總統的產生取決於上任總統的選定。根據袁世凱留下的人名單,可以繼承袁世凱總統位置的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副總統黎元洪,第二位是徐世昌,第三位就是段祺瑞。

    雖然排名在後,但是考慮到當時的形勢,正統出身的段祺瑞無疑是北洋武人的首選。因此,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方面一致推舉段祺瑞為總統。

    但是段祺瑞有自己的考慮,一來自己候選人身份是新約法指定的,二來南北方面有關於約法新舊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一旦自己登位,勢必會引起南北的決裂,因此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之下,段祺瑞拒絕做總統,把總統讓給了黎元洪。

    黎元洪本就是副總統,因此他繼總統位舊約法也說得過去。黎元洪一開始是很拒絕做總統的,第一自己不是北洋人,上位之後一定會被“欺負”。第二,他自己也沒有兵權,與其是個傀儡總統,還不如踏實的做副總統。

    不過在得到了段祺瑞的力挺以後,黎元洪最終還是做了民國的第三位大總統(前兩位分別是孫中山和袁世凱)。段祺瑞則繼續做國務總理。而北洋的二號人物馮國璋,則在南京做了副總統。

    由於總統府和國務院的職能規定不清,很快就爆發了府院之爭。在一系列權力鬥爭之後,由張勳復辟重新洗牌北京政治圈。由於黎元洪受逼迫解散了議會,自己也在總統位上呆不下去了。辭職走人,但臨走時把總統位按照舊約法規定交給了馮國璋。

    馮段二人後又因南北和戰問題爆發第二次府院之爭,最終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野,徐世昌繼任總統。之後,直皖戰爭段祺瑞輸光了家底,沒有了政治實力。

    不過之後,由於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的失敗,使得總統位置再度空缺,馮玉祥張作霖商議之後請段祺瑞出山。由於沒有經過議會選舉,因此段祺瑞並沒有被叫做總統,而是稱為臨時執政。

  • 8 # 磨史作鏡

    段祺瑞,清末民國軍政風雲人物,北洋三傑之一的北洋之虎,生於安徽六安,幼年移居合肥,因此後來被稱為“段合肥”。

    1916年袁世凱病逝後,北洋軍閥分裂為三大塊: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當時的副總統是黎元洪。按實力,當時皖系最為強大,段祺瑞資歷最老,黎元洪當旅長的時候,段祺瑞已經是陸軍部長,所以,段祺瑞根本不把黎元洪這個“後生晚輩”加“光桿司令”放在眼裡。

    但是黎元洪畢竟是副總統,按照約法最有資格繼承大總統之位,而且馮國璋等也覬覦大總統之位,為了避免北洋分裂(其實已經分裂),段祺瑞做了有實權的國務總理,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來發生了府院之爭,段祺瑞利用張勳驅除了大總統黎元洪,又把復辟的張勳趕走,此時是1917年7月。之後他又把副總統馮國璋騙到北京做代總統,自己仍然做國務總理掌握北京政府實權。之後段馮之間的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二人同時下野,馮國璋不久病逝(1919年),段祺瑞又登上總理寶座。鬧翻到這個份上,段祺瑞自然更不方便做大總統了。這時候,另一位北洋元老,以文治標榜自己的徐世昌粉墨登場,成為新一任大總統,一直到1922年被直係軍閥趕下臺。

    在這期間,直係軍閥和皖系軍閥矛盾激化,1920年爆發了直皖戰爭,直系用了不到一週時間就擊潰了皖系軍隊,總司令曲同豐被俘。段祺瑞黯然下野,結束了為期四年三任國務總理操縱北京政府實權的日子。

    時間又過了四年,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由於直系左路軍總司令馮玉祥倒戈,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大總統曹錕,直系軍隊潰敗。直係軍閥被趕下臺,結束了同樣為期四年的北京政府實權生涯。此時的北京政府元首出現真空,幾方勢力角力(馮玉祥的西北軍,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需要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人做“元首”。在野的段祺瑞被各方接受,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執政,雖然因為沒法召開國會選舉成不了大總統,但是總算過了一把“元首癮”,只不過此時的段祺瑞也成了光桿司令,實權在別人手裡。

    兩年後的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被魯迅先生成為中華民國曆史上最黑暗一天的“三一八事件”,段祺瑞黯然下臺,從此沒有大的軍政作為。

  • 9 # 西府趙王爺

    段祺瑞,北洋三傑之一,乃是袁世凱的得力干將。而在北洋軍政府時期又長期擔任國務院總理,手握大權,主政中國十餘年,乃是民國前十年的風雲人物之一。

    不過在那個時代,段祺瑞作為最有實力的北洋皖系軍閥首領,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就是無法當上民國總統,這是為什麼呢?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首先講講這北洋三傑了。當年袁世凱手下有龍虎狗三大將,分別是王士珍三、段祺瑞、馮國璋。

    起初他們三個一起在袁世凱手下共事,彼此之間的關係不錯。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分裂,馮國璋與段祺瑞分別掌控直係軍閥與皖系軍閥,雙方針鋒相對,而且南方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隊,以及其他大大小小打著共和名義的軍閥們,都各有各的心思。

    此外,當時的中國,有很多的外國力量正在介入。這些外國力量,明顯是不希望中國能夠走向強盛的!他們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在華利益是否能夠得到保證他們會以各種方式,限制、打壓中國的發展。在這種環境下,臨時總統這個職位,很大程度上是既要順應國民的心意,又不能與外國力量正面對抗!

    所以,誰想要當這個臨時總統,都是困難重重的!

    確實,袁世凱病死了以後,從總體實力上來看,段祺瑞是最強的一支軍閥。但是他這種優勢,還達不到袁世凱那種能夠力挽狂瀾的地步面對這內憂外患的多重壓力,段祺瑞自然是討不到什麼便宜!

    所以,段祺瑞沒有強上位,為了彼此利益不受干涉,退了一步,讓沒有任何勢力背景的黎元洪當上了總統。而後來,黎元洪下臺後,直係軍閥由於實力暫時領先,於是馮國璋做了大總統,再後來雙方實力拉平,又是重蹈覆轍,為了彼此利益不受干涉,沒有派系背景的和事佬,徐世昌上臺了。

    至於後面為何輸給了曹錕,這就和段祺瑞他自身有關係了!

    段祺瑞雖然是一個經驗豐富、務實老練的政治家,但他這人不圓滑, 為人嚴肅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無房產。 人!煙、酒、毒這些惡劣習慣,他一個都不粘!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的“六不總理”。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看,似乎沒有這些惡習,在當時那個時代,反而難以別人交往。

    也正是因為這樣,真正到了最後選舉時刻,他也得不到別人的支援!反而是拿著真金白銀砸向投票的議員的曹錕上了臺。

    當然,最後段祺瑞還是當過一段時間國家元首的,那就是在北京政變之後,曹錕被馮玉祥趕下了臺,各方勢力妥協之下啊,聲望最高的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家元首)。

    當然,他也沒做多久,也被馮玉祥這個倒戈將軍給趕下去,自此隱居租界,不問世事,自號“正道居士”。

    值得一提的是,縱觀段祺瑞一生,作為軍閥,幹過不少壞事兒,比如著名的”三一八“慘案執政府衛兵槍殺請願學生)。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分得清是非黑白,九一八事變後,拒絕與日本人往來,頗有操守。同時“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對死者長跪不起並終生吃素,想來也是在認錯了,比起某些自詡為國為民的大人物,著實要真實許多。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享年72歲。段臨終留下了一段遺言,其中有著名的“八勿”,即: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儲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 10 # 小雨鳴鳴

    段祺瑞是一個很理性的人,當不當總統對他來說其實並不重要,段祺瑞能看得懂局勢,以他的實力在袁死後強行當一個總統還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這樣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衝突,所以他也沒有必要去搶一個總統的名頭。他不當總統卻有總統的權利,那要這個總統的頭銜有什麼用呢?

    時機不適合

    段祺瑞是袁世凱手下的得力大將,權利可以說僅在袁之下,他沒有站在權利的最巔峰,不會像袁一樣被遮蔽了雙眼,他清楚的知道在當時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如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就堅決反對說現在的局勢不適合稱帝強行稱帝只會落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袁世凱不聽。他也因此受到了袁世凱的冷落,被迫的辭去職務。雖然如此,但是他感謝袁世凱的知遇之恩,沒有公開的反對他,給袁世凱留了一點面子。

    之後袁世凱在無數的罵聲中病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果真如段祺瑞所說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明面上的實力是最強大的,可是他卻沒有當大總統,因為此時天下並未統一,還處於南北分裂的狀態,只是名義上組成了一個臨時政府。

    無冕之王

    這時的總統人選就必須要讓雙方都滿意,北方軍閥肯定不服南方的革命軍上臺,南方革命軍肯定也不想讓軍閥執政,黎元洪成了最好的人選。黎元洪本來就是副總統他當上大總統也是理所當然,段祺瑞暫時退讓同意讓黎元洪當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總統之爭暫告一段段落。

    在黎元洪當上總統後並沒有實權,段祺瑞才是真正的權力掌控者,可是黎元洪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在很多問題上和段祺瑞發生了分歧。這讓段祺瑞有些不滿,所以決定趕他下臺。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將元洪趕下臺,之後總統由馮國璋代理。

    1917年段祺瑞和馮國璋在解決南北分裂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這個問題許久沒有得到解決在馮國璋任期滿後和段祺瑞決定共同下野。段祺瑞雖然下野了,但是國會仍然在他的控制中,他還算是實際上的掌權者。

    可以看的出來,段祺瑞有很多次機會可以當總統,可是他並沒有他選擇了當總理,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高處的風景固然美麗可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看的。

    三一八參案

    我們來說一下關於他最有爭議的一件事,那就是318慘案,就是這件事情讓段祺瑞譭譽參半。

    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和奉系軍閥正打的火熱,日本軍艦掩護奉系軍艦進進入天津大沽口,炮擊馮玉祥的軍隊殺死守軍數十人,天津守軍給與堅決反擊將他們驅離。在此之後日本竟聯合英美等八國向段祺瑞政府發出通碟,要求撤出天津大沽口的國防設施,對於這個無理要求段祺瑞是不想答應的在他猶豫的幾天發生了一件事。

    1926年3月18日,李大釗帶領5000餘人聚集在天安門前進行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在激昂的抗議聲中一聲槍響響起,隨後一槍接著一槍抗議的人群驚慌失措立刻散去,在這次流血事件中有47人死亡。

    在被馮玉祥驅逐下來之後,他退隱到天津的租界中,潛心佛學不問世事,自號正道居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線城市有六十萬存款有房有車,一個女兒上二本,不想上班想休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