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君博覽天下

    南天門—玉皇頂遊覽區各景點

    1、雲海玉盤

    雲海玉盤是岱頂的又一奇觀。夏天,雨後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上升,加之夏季從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被高壓氣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時,如果無風,在岱頂就會看見白雲平鋪萬里,猶如一個巨大的玉盤懸浮在天地之間。遠處的群山全被雲霧吞沒,只有幾座山頭露出雲端;近處遊人踏雲駕霧,彷彿來到了天外。微風吹來,雲海浮波,諸峰時隱時現,像不可捉摸的仙島,風大了,玉盤便化為巨龍,上下飛騰,倒海翻江。

    2、青帝宮

    青帝宮位於泰山玉皇頂西南,西靠神憩宮,東接上玉皇頂的盤道,是青帝廣生帝君的上廟。建立無考,明清重修,建國前毀。青帝即太昊伏羲,古代神話人物之一,道教尊奉為神。傳說青帝主萬物發生,位屬東方,故祀於泰山。

    此廟坐北朝南,為二進式廟宇,平面呈方形,由廟門、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 廟門1間,石砌拱形門,條石平鋪代替梁檁捲棚歇山頂,面闊3.55米,進深1.9米, 通高2.37米,拱門高1.55米、寬1.5米,門框、門坎均條石雕成,裝棋盤式大門。

    正殿3間,三柱五架樑六檁前廊式,重梁起架,捲棚硬山頂。面闊11.25米,進 深7.5米,通高7.6米。正間寬3.4米,次間寬3.1米,柱間透雕倒楣子及方格花牙子 雀替。

    東西配殿各3間,三柱五架樑六檁前廊式,重梁起架,捲棚硬山頂。面闊10.3 米,進深7米,通高7.2米,正次間均寬3.1米。

    3、北斗臺

    孔子廟北有北斗臺,明萬曆時築。臺四面皆門而中通 ,上覆為臺,臺上有兩根頂著柱頭的石柱,名禮斗,俗呼“輔弼星”,取“泰山北斗”之意。民 國年間臺毀,1984年重建。臺頂設泰山花崗岩石欄,上刻牛郎、織女、天鵝、北斗等圖案;臺中設石制圓形日晷,刻十二時辰。廟西有崇崗,傳呂洞賓常登此,故名登仙台。據說此臺是古人觀測天象的地方,可見在中國古代天文科學就十分發達。

    孔子廟的東南面便是鬥仙岩,巖上有明代人題書的“振衣崗”三個大字。這三個大字是提醒進香的善男信女,這裡是進入神仙區域的門戶,在此要整理一下行裝,以示對神靈的敬重。這一帶有很多宋元人的題名題刻。在振山崗的北面便是魯班洞,上面有一個小巧玲瓏的神龕,供奉著魯班。

    碧霞祠西側,便是“仙泉”。這口仙泉是經過專家現場勘測和多方論證,由景區工作人員在專家鎖定的範圍內進行清理挖掘,才成功將它喚醒。“仙泉”直徑53釐米,高36釐米,井沿邊還有人工雕琢的字或圖形的印記,不過由於風化已經看不清楚。據《軼聞傳說》記載,“仙泉”是碧霞元君最喜歡的小女兒的化身。元君之女為了緩解泰山附近的大旱,滋潤萬物解救眾生,便化身為泉,名為“仙泉”。

    4、白雲洞

    象鼻峰西有白雲洞,又名雲窩,因地處懸崖,下有絕澗,危巖多竅、白雲繚繞而名。洞內明人題“臥雲”、“鎖雲”,洞口有清代光緒四年即公元1878年,山東按察使豫山題聯並篆書:“品物流天,萬民所望;山澤通氣,百穀用成”。東側有:白雲深處、山河一覽、貯雲峰、白雲洞等石刻。2000年在洞之上覆建白雲石亭。

    5、青雲洞

    象鼻峰的東邊為青雲洞,相傳陰雨天時,洞內若冒青煙與白雲洞之煙雲相遇就會遍雨天下。

    6、天下第一山

    (拍攝:王德全)

    玉皇頂西北的丈人峰上,刻有:天下第一山、凌霄峻極、中天獨立、東柱第一靈區等刻石。

    7、國泰民安

    玉皇頂西北的丈人峰上,於1990年刻上了日本書法家柳田泰雲先生書寫的"國泰民安”四個大字。

    8、泰山佛光

    泰山佛光是岱頂奇觀之一。每當雲霧瀰漫的清晨或傍晚,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而視,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裡面,恰似佛象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故得名“佛光”或“寶光”。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象,它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據記載,泰山佛光大多出現在6-8月中半晴半霧的天氣,而且是太陽斜照之時。

    9、晚霞夕照

    當雨過天晴,天高氣爽,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的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燦的亮邊,閃爍著奇珍異寶般的光輝。“誰持彩筆染長空,幾處深黃幾處紅。”“清泉瀉萬仞,落日御千峰。”

    10、旭日東昇

    泰山日出是壯觀而動人心絃的,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後,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歎為觀止。岱頂觀日曆來為遊人所向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11、拱北石

    在玉皇頂東側的日觀峰上,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橫出,名為“拱北石”,因其形猶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石長6.5米,是泰山標誌之一,也是登岱觀日出的好地方。古人有“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已初明。蒼茫海氣連雲動,石上有人別有情”的詩句。在此或觀日出奇觀,或賞彩雲飛渡,趣味無窮。

    12、唐摩崖

    在玉皇頂盤路東側,有峰巒絕壁如削,俗稱“大觀峰”,也叫“彌高巖”。上刻唐玄宗御製《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碑,高13.3米,寬5.7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碑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摩崖碑上刻序言、銘文及額款共1008個字,是唐玄宗東封泰山歌功頌德的紀事碑,曾多次貼金。它體偉幅巨,飛龍蟠首,金光奪目,蔚為壯觀。碑文共分五段:首先敘述封禪的始因及唐玄宗東封泰山的氣派“張皇六師,震疊九寓,旌旗有列,士馬無譁,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第二段考證了封禪的來歷,改革“秘而不傳”的封禪舊制,公開宣稱自己是為“蒼生之祈福”;第三段敘述了封禪儀典的過程,並頌揚天下太平、國富民強;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祿”的決心;第五段則以銘文的形式歌頌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聖的功績,進一步表明“至誠動天,福我萬姓”的改革精神,並諄諄告誡後來者“道在觀政,名非從欲”,反映了唐玄宗開元盛世時的雄心壯志和務實的特點。

    碑文通篇為隸書,文詞雅馴,字型遒逸,既有古隸遺意,又有唐代新態。明代史學家、文學家王世貞評論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鳳午於煙雲之表,為之色飛。”由於此碑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保護較好。銘文的西側原有從封者諸王群臣的題名,作數層而刻;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時中書舍人李安期於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撰寫的《封禪朝覲壇頌》,後來均被鏟毀。

    銘文之西是“雲峰”,因雲霧常聚集於此而得名。峰上原有唐代文學家蘇廷撰文、書法家梁升卿隸書《唐玄宗東封朝覲頌》,後來也都被毀壞了。現在峰上有清代康熙題“雲峰”兩大字,下有乾隆詩刻《夜宿岱頂作》詩二首。大觀峰和雲峰上遍佈題刻:天日蒼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漢、青壁丹崖等,今能辨認者有七八十處,重重疊疊,密密麻麻;與《紀泰山銘》相映生輝。唐代劉仁願、宋代趙明誠、元代徐世隆、明代朱衡及清代阮元、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均歷歷在目。 大觀峰前原有“東嶽廟”,即泰山神的上廟,毀於民國間。現在僅存清代咸豐七年即公元1857年重修時的泰山頂《東嶽廟碑記》。

    13、天街

    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臺階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古代的香客,現在的遊人都對這條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佈滿了賓館、飯店、商鋪。據記載,天街從清代就開始繁華,當時的一些店鋪老闆用實物作為招牌,如“棒槌”、“木碗”、“鸚鵡”等。

    天街石坊向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舊址。街北側均為以後改建的仿古建築,街南面築起了一條長長的石欄,遊客憑欄可遠眺中天勝景,泰城夜色。

    天街—天上的市街,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這裡的商號歷史上就有以實物作標誌的傳統,有笊籬家、葫蘆家、雙鬥家等等。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

    14、玉皇頂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玉皇廟位於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觀。東亭可望“旭日東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

    15、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組建築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內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銅像,銅瓦覆頂,東西配殿鐵瓦覆蓋,是一組高山建築中的傑作。

    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稱昭真觀,明代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年間(1736-1795)改為今名。明代曾擴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擴建的基礎上,又增建歌舞樓及東西兩神門閣,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時為防止高山風雨剝蝕及電擊,改正殿為銅頂。該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外院有歌舞樓、東西兩神門閣、左右鐘鼓樓等,歌舞樓下有一火池,人稱“寶藏庫”,是香客焚表進香之地;山門內供奉青龍、白虎、趙公明、劉挺四尊銅質鑄像;院內東西兩側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啟五年(1625)泰山靈佑宮銅碑一座。兩碑高達五米,與大殿銅頂上下相映,宏偉壯觀。主體建築碧霞元君殿,面寬五楹,重簷八角,殿頂由360壠銅瓦組成,以“象周天之數”,雕樑畫棟,氣度不凡,內供碧霞元君鎏金銅像,懸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別御書的“福綏海宇”、“贊化東皇”巨匾,殿之東西各建配殿三間,鐵瓦覆頂,分別奉送子與眼光娘娘銅質鑄像。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

    16、孔子廟

    位於泰山天街東端北側。廟南有“望吳聖蹟”石坊,坊雙柱單門。因傳孔子在此處望見吳國都城外的白馬而得名。《岱覽》記載,孔子廟創建於明嘉靖年間,後廟貌殘圮,僅存廟門。廟門兩側楹聯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1993年在原址上進行了修復,廟貌煥然一新。

    17、月觀峰

    月觀峰位於南天門西,與日觀峰東西對峙而名。古人言可在此望越國,故又稱越觀峰。天晴氣朗時,夜晚可觀濟南萬家燈火,俗稱望府山。山頂有月觀亭;山陽為泰山索道南天門站,過天橋有路與南天門相通;山陰有兩石對立如門,稱西天門。明萬曆年間林古度在石門上題“西闕”。鍾惺在《登泰山記》中頌道:“岱之為天門者三 ,西天門者石自門焉,真天門也。”

    18、丈人峰

    在玉皇頂西北有丈人峰,因狀如老翁傴僂而名。古時尊稱老人為丈人,又加附近有數塊俊秀小石,所以又有“老翁弄孫”之稱。自古至今人們對妻子的父母稱“岳父岳母”、“丈人丈母”或“泰山泰水”,主要是根據《漢書·郊祀志》中的“大山川有嶽山,小山川有嶽婿山”演變而來。《酉陽雜俎》上說:玄宗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他的女婿鄭鎰原本是個九品官,封禪後升為五品。玄宗見鄭鎰官位騰飛,很是奇怪,就問鄭鎰,鄭鎰無詞以對。一旁的黃幡綽就說:此泰山之力也。一語雙關,玄宗默許了。所以自唐代開始,“泰山”、“岳父”便成為妻父的專稱了,“丈人”也由原來泛指老人而演變成妻父了。

    如今丈人峰上有:天下第一山、凌霄峻極、中天獨立、東柱第一靈區等刻石;1990年又刻上了日本書法家柳田泰雲先生書寫的“國泰民安”四個大字。峰上還有乾隆皇帝的詩刻:“丈人五嶽自青城(今四川灌縣東南),岱頂何來假借名。卻是世人知此慣,誰因杜老句詳評。”

    19、望吳聖蹟

    在天街的東首路北有石坊,額稱“望吳聖蹟”;坊後是孔子廟,廟後是孔子崖。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與顏子登泰山時,看到吳國都城蘇州門外拴著一匹白馬,便對顏子說:“你看見吳國城門了嗎?”顏子答:“看見了。”孔子又問:“門外有何物啊?”“像是一條白絹。”孔子說:“差矣!”因為孔子知識淵博,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能站的高看的遠,看到了事物的全貌,而顏子只看到區域性。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後來便在這裡建了“望吳聖蹟坊”,1984年重建。

    20、捨身崖

    在日觀峰南,沿小盤路經過一線天,便是捨身崖。它三面陡峭,下臨深淵,舊時常有愚民為救治父母病災,便祈求神靈,跳崖以身相許。明萬曆初年巡撫何起鳴在崖側築牆阻攔,更名為愛身崖。清代康熙年間泰安州知事張奇逄建圍牆,並派更夫守護。1965年順崖畔建石欄防護。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約3.3米,石旁大書“瞻魯臺”,俗稱幡杆石。相傳孔子曾登此瞻望魯都曲阜。石上有1983年趙樸初題“造化鍾神秀”、周而復題“煙橫雲倚”等刻。臺東北有平坦巨石臨懸崖,稱可止臺,上有宋代政和年間題名。

    捨身崖南壁腰間有石龕神像,內雕文殊菩薩騎著獅子,為宋代造像。

    捨身崖東南有東神霄山,懸崖天半,又名赫人峰。南巖有影翠石,下為九龍峪。

    捨身崖周圍有2000年新闢石階環道,將大小平臺連為一體,可讓遊人一覽岱頂險峻氣勢。

    21、無字碑

    泰山玉皇頂玉皇廟門前有一座高6米,寬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頂上有石覆蓋,石色黃白,形制古樸渾厚。奇怪的是,碑上沒有一個字,因而被人稱為“泰山無字碑”。正因為它沒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時、何人所立,便成為一個疑問。

    有關此碑,人們曾作多種推測。明、清兩代,有不少人認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於焚書。他們在賦詩吟詠時表述了上述看法。如明代王在晉稱:“東海長流石未枯,山靈愛寶隱元符;縱教烈焰焚經史,致使秦碑字也無。”清代乾隆皇帝更斷言:“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雖雲以身先,大是不經事。”不過,核以史實,這種看法頗難成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與原魯國的儒生討論封禪望祭山川的事情,於是“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可見,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碑是刻有文字的,並.不是無字碑。再說,焚書之舉是秦始皇在三十四年’(前213)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後施行,因而不可能在六年之前就有了焚書的計劃,併為此立無字碑。於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種推測,認為此碑原本是有字碑,後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原有的文字被風化剝落殆盡,以致成了無學碑。但這一看法也有問題。從現存的無字碑看,風化的情況並不嚴重。而且它在宋代已被稱為無字碑,秦代所立的有字泰山碑,在宋代尚能辨認出一百四十六字,如果無字碑也是秦代所立,那麼到宋代不可能剝蝕得一字不存。

    由於上述兩種說法都難以成立,又有人推測,此碑很可能是漢武帝所立。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前往泰山封禪,“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可見,漢武帝確實曾在泰山頂上立過石碑,而且史書上沒有說他曾“刻石”,因此說“無宇碑”為漢武帝所立,不是沒有理由的。清代顧炎武即在《山東考古志補錄·辨無字碑為漢碑》中,否定無字碑為秦碑的說法,力主無字碑系漢武帝所立。他論證說,《史記》記載秦始皇刻石,無不先言立石,後言刻石,“立”和“刻”都作了明確記載。如果秦始皇在泰山別立一座不刻文辭的無字碑,《史記》不可能不加記載。同樣,如果漢武帝在泰山立石後,又刻上文辭,《史記》、《漢書》也不可能不記載。顧炎武的看法是頗有說服力的,但人們對此說還是存有一些疑問,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怎麼會隻立一座無字碑,而不利用這一機會在碑上刻以文辭為自己歌功頌德呢?這畢竟與漢武帝的性格不太符合。顯然,在找到確鑿的證據以前,無字碑之謎還無法真正解開。

    22、宋摩崖

    此碑刻於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趙恆撰書並篆額。銘文原刻2處。一在岱頂唐摩崖東側,俗稱宋摩崖,高856釐米,寬416釐米,額高92釐米,寬182釐米。其銘文被明人刻“德星巖”等大字覆蓋,但碑額文及大字之間的銘文,至今清晰可讀。另一處在泰安城南約2裡許,俗稱陰字碑。由五石組成,高297釐米。第1石寬99釐米,刻文8行;第2石寬149釐米,刻文12行;第3石寬168釐米,刻文14行;第4石寬149釐米,刻文12行;第5石寬99釐米,刻文8行。共寬664釐米,刻文54行,滿行54字,凡1143字,字徑6.6釐米,正書。額篆“登泰山謝天書述二聖功德之銘”13字,字徑26釐米,書於第3石上端。此碑於1951年被工人所毀,僅存拓本。

    2007年4月29日,泰山景區完成了對岱頂宋代摩崖石刻的清理、修復工作,面積超過300平方米的大型“宋摩崖”景觀重新與遊客見面。 岱頂“宋摩崖”以歷史上最後一位到泰山封禪的封建君主宋真宗題寫的御製碑為中心,明、清時期宋御製碑刻遭荒廢並被部分鏟毀後題刻了其它與泰山有關的內容,從而形成了“一崖三朝相疊”的獨特摩崖石刻現象。此次清理修復過程中,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用金筆和紅筆為“宋摩崖”不同時期的刻字重新描摹,重現“宋摩崖”的歷史滄桑。

    23、瞻魯臺

    在日觀峰南側,石樑突兀,平展如臺,臺上有巨石,上刻“瞻魯臺”三大字,寓意在此可遠瞻魯國曲阜。石臺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立此下望,令人眩目。此處又稱“捨身崖”,因舊時常有人於此為父母求福而投崖捨身而得名。明萬曆初年,山東巡撫何起鳴在崖前築石欄阻攔,遂更名“愛身崖”。

    24、五嶽獨尊

    “五嶽獨尊”景觀石群位於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南),海拔1532米。歷經百年滄桑的“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系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題書的,所謂宗室,也就是王室的子孫,皇帝的親戚,所以說,當年題寫五嶽獨尊四個字的人叫愛新覺羅玉構!摩崖高210釐米,寬65釐米,大字徑55x42釐米。在其左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從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區對“五嶽獨尊”景觀石群進行保護整修。

    25、仙人橋

    26、南天門

    南天門又名三天門,恰處於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不僅形勢險要,而且位於整個登山盤道中軸線的上端,使遊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巍峨峨的形象。每當山間雲霧出沒、變幻無窮的時候,天門在雲霧中時隱時現,十八盤似天梯倒掛,襯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偉壯麗。南天門創建於元代初年,岱廟主持道士張志純集資建立。它是城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上築摩空閣三間,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門洞兩側有楹聯:“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蹟;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遊人登此,一覽眾山,滿目空翠,疲勞頓失。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絕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天門雄踞於泰山主峰,雙峰夾峙,猶如天門自開,“山如穹窿勢渾成,盤道千重若龍騰。雲中回首驚來路,岱頂猶憶遙參亭”。

    南天門的建築特色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的典範,人工借自然之勢,自然借人工之力,實在是匠心獨運。

  • 2 # 置身霄漢666

    泰山南天門又名三天門,海拔1460米,位於十八盤盡頭,是登山盤道頂端。南天門建在高高的泰山之巔,可以感受到天庭仙境。往下觀望,臺階層疊,一覽眾山小,千座山頭盡收眼底。從南天門到玉皇頂海拔約百米,實際步行時間約1個小時。途徑天街、碧霞祠、五嶽獨尊處然後到達玉皇頂,再往東便是看日出的地方:日觀峰。 從南天門往東首先經過的就是天街,天街約有100米,沿途有泰山煎餅卷大蔥、刀削麵、還可以泡泡麵,大部分原材料都是透過挑山工一步步挑上去的。再往東就是碧霞祠,位於泰山極頂以南,天街東首,初建於北宋年間。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再往前經過五嶽獨尊便到達玉皇頂。日觀峰位於泰山玉皇頂東南,因可觀日出而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牙後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