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
2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起源於中國,由於當初的文字是圖畫,所以,往聖們用一幅圖畫將他們的智慧記錄下來,這個圖叫太極,這個圖由兩條龍互動互補而成,實際上,這個太極就是一本書,從古至今,只有兩個聖人讀懂這本書,其中一個是孔子,他的《繫辭》的核心內容,就是對太極的反覆多次解釋和評論。如:”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另一個聖人是老子,他是智慧的化身,但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的核心內容就是對太極反覆多次的解釋和評價,如:”曲則全……古之所謂 " 曲全 " 者,豈語哉?誠全歸之”。”豈語哉了?” 與 ”道可道,非常道”對應,證明太極是無法用語言說清楚的。孔子和老子都評論說,太極是宇宙全息,由此看出,太極是何等的深奧和抽象啊!因此,最早的文字發源於中國,具體是什麼字,因為太多,在此只能舉一點例子,剩下的可以去看《繫辭》和《道德經》,因為兩者都是解釋和評論太極,所以,兩者的核心內容完全相同,看一本也可以。舉例:太極的字有:廣義陰陽(宇宙論),狹義陰陽(人生論),個體陰陽(物質論)。陰陽糾纏的六種方式:相生,相剋,相合,相沖,相刑,相會,簡稱六爻。利用陰陽的方法:陰陽疊加,陰陽分離等。|
-
3 # 草原飛鳥2016
瞭解了自己(人類)才能更好地瞭解其萬物之,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應該是`卜、佔、日、月、八、一`的原始圖畫字或象形字,(因在這裡不會打出之因),而字的發音是從自身的象形而來,如`龍`字,音為`隆`,打雷閃電而來的象和讀音,如`鬼`字,某種猴子的叫聲,即`嗚~~鬼鬼鬼`的叫聲,後有了第一個部落氏族`鬼族`,鬼族以研究天體運動規律為主,所以粵語文化有`死鬼咗好耐嘞`即形容這人已死了好久了,人類是模仿其它動物語言行為的佼佼者,正所謂`後來者居上`而成為萬物之主,所以十二生肖(主要是功績排位)有猴子的位置。
-
4 # 二月74512421
蘇美而文字就漢字泥板文,歐美人看蘇美而文字的方式角度不對……應該把泥板豎向看就和中國豎版書寫方式一樣了,就能找到和甲骨文對應的字形了,漢字為啥筆法叫筆劃,在紙寫字叫畫,在泥板上寫叫劃,在竹子上寫叫書,在甲骨上寫叫創,在岩石是寫字叫塗血,
-
5 # 西風瘦馬148781210
我沒水平回答這個問題。我說的是網上看到的古彜文論文。說古彜文只是極少數彝人世代相傳,沒有變更,有八千至一萬年左右的歷史。據說很多考古挖出的古文字,用甲骨文不能識讀,而能用古彝文識讀。據說漢彝祖先原是一脈,後漢人一支強盛,彝人被迫遷往西南大山。原有的共同文字漢人一脈不斷改進,最早記得也只甲骨文,而彝人仍然用原有的文字,連埃及和蘇美爾的古文字都與古彝文有想通之處。但是古彝文影響太低,未被世界認同。
-
6 # 童話裡的承諾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約出現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國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楔形文字 參考資料:
http://www.nan1.com.cn/xxjs/dnzp/2003/2003xly/yxl/XXWZ-2.htm
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所創造.阿卡得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書寫自己的語言.也是各古國間交換外交文書的通用文字.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發源於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裡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徵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乾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間,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溼的黏土製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儲存泥版,需要把它晾乾後再進行燒製.這種燒製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徵.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於它極為複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
在古代的蘇美爾,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拿著蘆杆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板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著寫,每一個筆劃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後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蘇美爾文字是逐步產生的,正如我們現在所知,其間由藉助圖形表達某種觀念到文字的出現經過了1000年的演化過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開始刻影象於石或鐫印於粘土,以此作為擁有某物的標誌:或者用一塊岩石表示“鐵石心腸”,或者用一顆樹表示一幢房屋.
大約500年以後,由圖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時,蘇美爾神廟的管理人員使用許多規範化的簡圖,把它們結合起來儲存神廟的財產檔案和商業交易檔案.
儘管這一時期的書寫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徵,但已超越了以圖畫表示人及具體事物的階段,發展到了用圖畫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隻碗表示食物,一個人頭加一隻碗則表示吃的意思.
又過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舊有文字,因為到那時最初的圖畫已變得非常系統化,以致人們不再把它們視為圖畫,而須視之為純粹的符號;這些符號有許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詞,而成為與其他同類符號結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詞的音節符號.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的這種文字體系達到了充分發展的階段.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要難以掌握得多.儘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從蘇美爾時代殘存下來、在近代被髮掘出來的楔形文字文獻都是抄寫在泥版上的.這些泥版中,大約90%是商業和行政記錄,其餘的10%則是對話、諺語、讚美詩和神話傳說的殘篇.
蘇美爾人的對話採用這樣的形式:兩個角色在辯論中站在對立的一方互相駁辯——夏天對冬天,斧頭對犁子,或者農夫對牧人.由於雙方均有許多可以立足的根據,因而辯論通常沒有輸贏.另一方面,殘存至今的蘇美爾諺語則提供了明確的觀點.
一則令人著迷的蘇美爾處世格言這樣講:“僕人呆的地方,必有爭吵相伴;理髮師呆的地方,必有毀謗傳出”.
楔形文字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為人類帶來了文明的“火種”.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遺產繼承了下來,並有新的發展.
甲骨文 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8170.htm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辭的甲骨,這些字都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大量的甲骨文及銘文既記載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氣象、占卜方面的情況,又標誌著文字接近成熟.圖為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
介紹
甲骨文主要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迄今為止發掘出存世的大約有15.4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陸收藏的有97600多片,臺灣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戰爭和商業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前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12個國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國時曾有組織地在殷墟盜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學者專門研究甲骨文,發表專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並將占卜的事情、時日和結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稱卜辭.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大約有4500個單字,已解讀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據研究,甲骨文中已經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造字法.在字義的使用上可以明顯看出假借方法.形聲字佔25%左右.今天,形聲字佔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漢字成熟的標誌,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樣屬於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種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書寫材料一般為龜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牆壁,木器,石器等處,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春秋後期漢字脫離甲骨形態,逐漸不被認知,但是一般會被當做“龍骨”賣給藥材商做藥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緒25年),在一個偶然機會里由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被考證為商周遺物.
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後,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蒐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華人方法斂,英華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迸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於中國大陸、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南北韓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錄出版,早期的有劉鶚的《鐵雲藏龜》、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和《殷虛書契後編》、明義士的《殷虛卜辭》、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後又有董作賓的《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胡厚宣的《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等.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對甲骨文發現八十多年來已著錄和未著錄的十幾萬片甲骨材料進行系統的科學整理,廣泛蒐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資料,分期分類,共收甲骨約四萬片,編為十三冊,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統的資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書.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等國所藏的甲骨,也已著錄成書,分別發表.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後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後代語法基本一致.
由於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甲骨文中有關商代階級和國家的資料可知,商代的奴隸和平民由眾、芻、羌、僕、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組成,奴隸主和貴族有先公先王和他們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級官吏則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軍隊有師、旅等;刑罰有刖、劓、伐等,並設定了監獄.甲骨文中也記載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對於解決商代社會性質有直接關係.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被征服的方國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常見氏(致)來、入馬牛羊象龜等記載.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社會生產的內容很豐富.在農業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記載,還有各種農作物如黍、稷、麥、耒、稻等的名稱.商王關心農業收成的豐歉及風雨、降低對農業收成的影響,常見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業方面,馬、牛、羊、雞、犬、豕等都有記載,且畜養量較大並有專門牢廄.祭祀時常用掉大批牛羊.漁獵在商代社會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記載的獵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魚類和各種鳥類,狩獵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裡還有關於貝、朋、珏和舟、車以至傳遞制度等商業、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亦很豐富.在天文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鳥星、新星、大星等記載,也有“十三月”等閏月材料和干支記日及每日不同時間階段的“時稱”等.在氣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風以及易日、雲、雷、雹、雪、虹等記載.在醫學方面,有頭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記載,也有關於生育的記載,表明當時能準確推知預產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內容多以王為中心,就其關心的問題,如對祖先與自然神的祭祀與求告,對風、雨、水及天象、農事、年成的關注,透過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問卜,以便預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為龜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經整治,並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鑽、鑿.占卜時,先於甲骨背面鑽鑿處用火燒炙,正面即現“卜”字形裂紋,以此定吉凶.占卜後,將所卜事項記刻於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後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後刻卜問之事,故又稱為卜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佔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佔辭或驗辭.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塗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後刻的.
卜辭的分佈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刻辭迎兆並與一定的卜兆有關.龜腹甲、背甲右側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側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橋邊部的卜辭則由外向內行.商代占卜常從正反兩方面問疑,反映在龜甲上則有位置相應的左右“對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辭左行;左胛骨則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處的兩條卜辭由中間讀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條卜辭,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寫,其間常有界劃相隔,每事亦反覆對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錯排列,為“相間刻辭”;有卜辭於甲骨正面無處容納,而轉刻其背面,為“正反相接”;有反覆卜問同一件事,而將內容基本相同之卜辭分刻於數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稱為“卜辭同文”.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紂王共約二百七十三年,經歷八世十二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亦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問題的討論目前仍在進行中.
1904年孫詒讓作《契文舉例》,為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著作.之後,學者們運用“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方法,比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點畫,並透過音韻學、訓詁學的手段來考釋文字.其中作出貢獻的學者及主要著作有: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唐蘭《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楊樹達《耐林甲文說》、《積微居甲文說》,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殷契粹編考釋》及《甲骨文字研究》,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等.自1917年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利用甲骨文進行商史研究後,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分別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殷歷譜》和《甲骨學商史論叢》等.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一書中也有很多關於商史研究的內容.近年來,很多較年輕的學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不少問題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釋、分期與斷代,商代的社會、奴隸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許多問題.此外,對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屬開始階段,仍有許多爭議.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課題.
甲骨文字風格演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
回覆列表
叫締帝巜板蕩厲》題目:所謂"蘇美爾人鍥形字"依其臨摹我只認上三文!國家有公告""識一單字獎人民幣萬元"一一一"與,畢聽。"三字連貫讀就是蘇美人鍥形言語文。乞今5217年以為世五千多年"與畢聽"。完了再說下,《華夏日月文龜卜文》我只認"一,二,三,四,五(反)區,四,三,二,一"中華華東西華南北只有五大區別於乞今八遷二白四十二分紛紛道"九五之尊年"乃九十扳蕩見忠承工程意見甲戌既初二黑點八八丙子墨立秋巜子墨子》知道法不?文化自信一可!不自信亦告!開屯悟需不?人需儒學字不?本年號丙子初三月曲韶風8242年➗60丙子年號:二今年丁酉年!成語"庖丁宰相操刀三年刃猶新"當庚子年號牛羊不觧信莫!!?。"三字
鍥形字連貫讀
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