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鳶記
-
2 # 茗居楓海
一.夏商可以認為是上古時期的中國,夏朝糾結是怎樣的存在由於缺乏文字史料並不可知,但商朝則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同於兩河流域、埃及印度的另一種風格的東方的青銅文明,這是華夏文化的萌芽階段。
二.到了周朝和秦漢時期可以認為是古典時期的中國。這個時期的中國有了並且清晰的辨識度。華夏文明真正的核心和基石都是這個時期打下的。
比如整個國家的基本制度也就是中央集權制確立了下來,國家統治思想也就是道、法、儒三家以儒家為核心確立了,我們的祭祀禮儀道德以周禮為範本明確了下來,我們的服飾衣冠,我們的語言以雅言為中心形成了通用語,我們的書寫系統由甲骨文到金文到大小篆並最終出現隸書,我們廣大國土上形成了統一民族漢族。
今天我們所說的華夏文明這棟大樓其實這個時期已經完全搭建完畢了。這個時期中國基本是民族內部在比較封閉的環境下自我演化發展的。
三.隋唐宋時期可以認為是中國的中世紀時期,從唐末開始到宋朝完成巨大變革,這個變革主要是由門閥主導的貴族社會變為普通市民為主的世俗社會,另一方面就是從純粹的農業立國變成工商為主的國家,所以宋朝在很多地方被認為是中國的文藝復興,一腳踏進了近代。
而這個階段是隋朝開始的科舉以及唐朝的對外交流逐漸演化出來的,也是一脈相承的文明演化過程。
四.對比漢文明和隋文明,儘管基本文明核心相同,但華夏文明好像換了一個畫風一般。這個重大變數就是南北朝時期誕生的。
秦漢時相對周是一大變化,宋相對隋唐也是一大變化,但此兩次變化主要都是華夏文明的自我演化。而南北朝時期產生了兩個方面巨大的外來影響。
首先就是佛教,儘管佛教漢朝就傳來但南北朝時期長期的戰亂讓真正大量人開始從佛教裡尋求精神的慰藉。佛教也完全融入了中國,形成了華人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特殊宗教形態。
其次就是大量的胡人進入中原、五胡亂華使得漢族人口大幅下降和南遷,匈奴、鮮卑、羯、羌、氐佔領了中原,並最終融入了漢族的血液和文化中,給原本純農耕的華夏文明注入了完全不同的遊牧風格。
比如相對於農耕文明地區,遊牧文明更樂於對外交流,而且比較主動進取。對於外來文明成果更熱衷學習吸收,更富有創造力。北朝完成了民族融合後煥發出來的新華夏文明對比南朝,南朝門閥政治鞏固,體制僵化缺乏生氣。
最後還有個附帶的結果,大量漢人的南遷開發了長江流域,為以後南方經濟騰飛並最終佔據主導埋下伏筆。
外來民族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在世界並不罕見,如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直接替代了古印度原有的文明,羅馬、伊斯蘭等衝擊古埃及後,古埃及文明失傳,兩河流域更是換了無數次主人,西羅馬區域普遍日耳曼化等等...
而華夏文明並沒有消失,反而在外來衝擊下最終頑強的生存了下來,完全吸收了外來民族和文化並形成了新的華夏文明,所以當然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
-
3 # 拙筆翁
樓上說的都很全面、深刻,自己讀書少,就從一點說說這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世卿世祿制
徵辟察舉制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關於具體內容,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其實每一種制度在最初都是符合當時的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就有點不合時宜了。對應到南北朝,正是九品中正制崩潰的年代,為後來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創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增大了各個階級間的上升通道,往小一點說是每個平民百姓都更有機會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往大一點說是保持了中華文化的鮮活性和創造性。
最早的九品中正是三國時陳群創立,在徵辟察舉制度上發展起來的。具體來說就是在每個地區設定中正,即選拔人才的負責人,這一塊的人才選拔這個中正官說了算。不過中正官選人也不能瞎來,也得有一定的標準,當時的標準有兩個。
一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二是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最開始有個叫許劭的人還每個月釋出榜單,品評當時的名人,叫做《月旦評》。據說年輕的曹操想上榜,就讓許劭來品評自己,許劭有點看不起曹操,不稀罕評價,曹操不知用什麼手段威脅了許劭,他才對曹操作出了“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這分明就是今天的炒作,有點藉機上位的意思,又有點像《琅琊榜》裡的什麼十大公子幫之類的,所以說現在的福布斯排行榜都是我們華人玩剩下的,扯得有點遠。
當中正官對家世和行狀確認後,就開始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具體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為上品;一品為虛設,無人能達到;四品至五品為中品;六至九品為下品)三類。最後就是根據品級來當官了,上品大官,下品小官。
但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到了東晉南北朝時代,九品中正制終於完成了向門閥化轉變的歷史過程,成為鞏固門閥統治的政治支柱。更通俗點說就是我爸爸是宰相我也是宰相,我們全家都宰相;你爸爸是農民你就是農民,你們全家都農民。我們家天天錦衣玉食,你們家活該挨餓受凍。這種一出生就註定自己一輩子命運的事是有多無奈,多不公。拼爹呢?現在我們當然有拼爹的情況,不過爹拼不過還能拼自己。在那個時代,只能拼爹,拼不過就完了。
當然,這種情況也造成了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南朝的社會階級僵化。所以最終南北朝統一是北方的隋滅掉了南方的陳,我想也有一些原因在這吧。
後來九品中正制就慢慢執行不下去了,當然這也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那些傳統的門閥貴族慢慢消失,富不過三代在這裡也有體現。東晉像王、庾、桓、謝等大家族逐漸凋零,在安於現狀的歌舞詩詞中,他們磨滅了鬥志,於是被新興的勢力如劉裕等人取代。至於北方,那些留下來的漢族士族大夫更是悲慘,一場河陰之變,爾朱榮就殺光了北魏所有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大族,據說是2000多人,在那個人口不過幾千萬的時代,北中國民族的精英損失殆盡。以後再想搞九品中正制,哪裡還有合適的人?
就這樣南方、北方的傳統門閥貴族都在南北朝末期離開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發跡於西北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一個胡漢混血的集團。後來隋朝的楊家,唐朝的李家,都是西魏時代八柱國之一。這樣也好,中華民族又得到了新鮮的血液。比起那些行將就木,整天不是服食寒食散,就是揮著麈尾清談的貴族們,我更喜歡那些立馬揚鞭,馳騁沙場的貴族,他們更有先秦時代的古風。他們建立的科舉制,更是在中國延續了1400多年,這樣一個相對更加公平的制度,使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不在拘泥於形式,不在拘泥於階級。“朝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也成了那些寒族子弟的夢想,拼爹的時代終於可以緩一緩了。
-
4 # 心向青山
這個可以和同時代西方的羅馬帝國滅亡作比較。羅馬帝國亡後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統一歐洲,而漢亡近四百年後隋朝做到了,而南北朝正是關鍵時期。
漢亡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華人喜“玄學”好清談,不願處理實際政務,中國這時有南北分治的風險。
北朝魏孝文帝改革打破了這個局面,北魏易漢服,斷胡語,改漢姓,遷都洛陽,拜孔子,重建北方儒學中心。
我們知道,儒家主張積極入世,治國平天下,而以佛道為基礎的“玄學”則消極避世,儒學中心的重建為此後隋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北方能夠重新一統南方的基礎。
-
5 # 鋤揚軒
魏晉南北朝留下的最大遺產——南北方的概念及更瑰麗的中華文化
華人心中估計普遍會有個南方和北方的概念,南方意味著富庶,北方則相對就不那麼富庶了。但卻沒有東方和西方的說法,只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概念。而東方和西方的概念則似乎特指中國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那麼造成華人心中北方和南方的概念及其文化不同的緣由是什麼呢?大約便主要是拜魏晉南北朝所賜,當然也與南宋偏居一隅有很大淵源。
南北方的概念始於南北朝
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是漢朝。漢有西漢東漢之分,怎麼劃分呢?大約便是西漢的都城在長安,東漢的都城在洛陽,一西一東,便有西漢東漢之分。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但,所謂的西漢東漢只是一個歷史概念,而不是一個地理概念。
但南北朝卻既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地理概念。今天我們的南北方概念便肇始於南北朝。
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後來,逐漸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再後來,司馬氏篡位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但西晉在八王之亂中短短兩帝即亡,琅琊王衣冠南渡後建立了東晉。再後來,就是南北朝對峙的時期,也是中華文化與民族大融合的時期。
北朝經歷了“五胡亂華”,既是民族大融合,也是文化大融合,之後的中國北方中原及更大地區地區基本沒有了少數民族的概念。
南朝則在宋齊梁陳後,中原文化全面性覆蓋了南方,南風文明文化得到了歷史性飛速發展。
至此,便有了南北方的概念。
南北方文化共同造就了中華文化的瑰麗
南北方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大約以秦嶺淮河為界,由於不同的氣候,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化。南方多精益,北方相對粗獷,是一個基本資訊。
中國在周朝極至兩漢歷來是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的說法,但在南北朝後,南蠻的說法就逐漸消失了。因為南方文化強勢崛起了。
中國北方歷來是政治中心,而南方逐漸發展成為了經濟重心。南方的割據政權幾乎沒有長壽的,基本都是北方南下統一全國。但南方在與北方的交流融合中,尤其是南宋之後,南方斯文之甚很多時候都能蓋過北方。
宋元明清時期,朱熹、王陽明、曾國藩均在南方佈道,南方的科舉成績也好於北方,尤以明朝為甚。
顧炎武說,北方學者的問題,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南方學者的毛病,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魯迅先生則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缺點是愚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缺點是狡猾。林語堂更說,南人和北人在身體、性格和習俗上的差異,甚至不亞於地中海人和日耳曼人。易中天說,南北差異的說法很多,比如南腔北調和南拳北腿。前者的意思是:北方方言只是聲調不同,南方方言則連讀音都兩樣。後者的意思是:南方人打架喜歡用拳,北方人動武喜歡用腿。就連男女關係曖昧,南北說法都不同:南方叫“有一手”,北方叫“有一腿”。
但總之,南北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中,逐漸使得中華文化更加瑰麗多姿,也說明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整合力,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極厚重內涵。
-
6 # 德魯伊大師vlog
兩晉南北朝時代上承三國司馬氏篡魏,下接隋唐之大一統王朝。自司馬炎稱帝,280年滅吳至隋朝589年統一中國,歷310年。三百年間匈奴、羯、羌、氐、鮮卑先後入主北方,凡立16國,放眼整個中國史,南北朝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由此之後,中國中華之概念逐漸形成。
南北朝成就之一是實現民族間的文化融合:因為這一時期漢文化不斷的和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融合,雖漢人在北地征戰失勢,然而漢文化不論在匈奴劉漢或者北魏、東西兩魏朝代,無不佔據著文化核心和制高點。幾百年間北朝建立的諸多政權朝廷,無不隱現著漢文化的政論和儒家思想。譬如匈奴漢帝劉聰(漢化程度非常高,並引入漢體制);後趙帝石勒以九品中正制並擢用漢士族大家;前秦苻堅信任並任用王猛(堅與猛猶比操與嘉);北魏之用崔宏崔浩父子;西魏以蘇綽改革。攻城略地雖顯一時之強弱,然政治文化體制非一時之勝敗而能決出優劣,五胡亂華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漢文化依然是時下文化的高層級群體,為各族吸收為己所用,五胡徙於中原,漸漸融於漢文化之內,文化融合誠為南北朝時代一大成就。
成就之二為士族門閥取仕之破除,曹魏時陳群建議九品中正制選取人才,乃當時曹氏篡漢,丕初即位為了拉攏士族而設中正一職,以家世門第、道德品行、才能三者並重簡賢舉能。隨著兩晉的發展,九品中正制逐漸以門閥世族為重,而輕德才,世人皆以出身世族大家為榮,寒門為恥。南北朝之亂世,五胡入主中原,兩晉初北方的門閥世族為了避禍而向南方遷徙流浪,永嘉南渡後世族南遷,北方高門大族不再榮耀,漸漸衰敗。南方世族則在朝政迭變之際浮沉,王敦之亂、恆溫恆玄之亂、侯景之亂、宋齊梁陳皇族傾軋世族牽連其間,至滅門滅族,故經此百年之變,世族逐漸衰落。而寒門子弟頻頻登上臺前,推動歷史的重要程序。隋朝滅陳一統中國,朝堂之上也對門閥世族的權勢重視起來,故隋煬帝終以科舉代替之,為歷史之一大進步,此後士族和庶族不再有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也最終成為歷史。
南北朝成就之三,乃是民族同化。自五胡入華,不同民族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晉初司馬炎徙異族於關內,如匈奴徙於幷州(山西境內),氐徙於扶風(涇陽、寶雞)、始平(周至武功)、武都,羯於上黨,羌於馮翊(大荔)、北地(銅川、富平)、新平(彬州)、京兆(藍田、渭南),拓跋鮮卑於盛樂(和林格爾)、平城(大同),高句麗於滎陽。
地域之隔消除,士族南遷,而庶民的留下加速了民族融合。胡人相比漢人畢竟少數,以多數融合少數較容易,是以三百年後胡中有漢,漢中有胡,漸漸成為廣義上的中華民族。相比之下,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西南邊陲,為何少數民族鮮有融入漢族,族雖小卻不易消亡,乃是因地域相隔,雲貴之地,山川聳立隔絕,出入艱難,往來交流難以暢通,所以民風得以存續,族群得以繼承,融合甚難,由此可知,地域界限的融合必將意味著未來民族的融合,南北朝之第三大成就在於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來深入探討這段歷史。
南北朝的歷史繁雜無比,朝代更迭頻繁,英雄風流人物層出不窮,讀這段歷史可一睹魏晉清談名士之風流,亂世名將之無雙,名人典故層出不窮。這段歷史,看似是最壞最亂的時代,對於中華民族的整合和概念的形成,對於隋唐繼承大一統,迎來長時間的和平,具有極大的意義。
很多人都贊同這個觀點,南北是決定中華文明走向的關鍵時期,但是與此同時它也是中國歷史最混亂和黑暗的一個階段,為什麼還要說南北朝決定了中華文明的走向呢?
回覆列表
說南北朝是決定中華文明走向的關鍵時期,與以下南北朝的五大特點密不可分。
一、社會大分裂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除西晉短期統一以外,魏晉南北朝多數時間處在分裂割據狀態,或三國鼎立,或南北對峙。南北對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時常呈現不同的分裂割據局面。秦漢時期的豪強地主發展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族地主。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大分裂,也不是絕對的。分裂背景下又孕育著統一的因素。魏、蜀、吳三國實現了局部範圍的統一,十六國北朝時黃河流域曾先後出現過前秦、北魏和北周的三次統一,東晉南朝雖然朝代更替頻繁,但南方相對統一。這些統一因素的存在,為隋唐統一鼎盛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為結束分裂混戰局面,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中的一些人物,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努力。曹操、諸葛亮、祖逖、王猛、劉裕、北周武帝等都是為統一做出過貢獻的人物。
分裂割據狀態下,戰亂頻仍,各地交通阻隔,不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農業的嚴重破壞、商業經濟的衰退是分裂割據帶來的後果。但是在個別情況下,這種因果關係並不是絕對的。例如,三國鼎立時期,國家雖然分裂,但比起東漢末年的割據混戰,戰爭已經大為減少,魏、蜀、吳在各自的統治區域內大力發展生產,南北人民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機會。同時,在三國政治、外交舞臺上,上演一幕幕歷史活劇,充滿了生機。總之,統一固然比分裂要好,但不能絕對化,對具體的情形要做具體的分析。
二、民族大融合
魏晉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秦統一中國以後幾百年間,中國各民族形成發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的結果。“多民族的統一”,是對秦漢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構成了魏晉南北朝社會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時代特徵。
兩漢時期漢匈之間的和戰,增進了雙方的交往與瞭解,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遷居內地、建立少數民族政權,最後與漢族融合,提供了條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長期割據混戰。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民族獲得了較大發展。特別是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趁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紛紛遷居內地,一些少數民族的貴族,還先後建立起政權。如西晉末年,匈奴 貴族劉淵,乘“八王之亂”據有幷州,建立了“漢”政權,羯族首領石勒建立了“後趙”政權,十六國之中,除了前涼、西涼和北燕為漢族人建立以外,其他都由遷居內地的少數民族建立。北朝中的所有政權,也都是遷居內地的西北、北部少數民族建立。這一時期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南方的越族、西南地區的夷人,也都與內地封建王朝有過或多或少的接觸。經過長時間的雜居相處,共同經歷割據混戰的苦難,各族人民之間增進了瞭解。民族界線越來越小,社會上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這種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在北方表現得最為明顯。北魏孝文帝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採取措施進行改革,客觀上促進了少數民族的漢化和封建化,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出現。當然,促進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因素很多,我們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他具有遠見卓識,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趨勢並積極地順應這種趨勢,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歷史的進步。經過民族融合,許多以往的民族消失了。像自公元前3世紀以來叱吒中國北方的匈奴族,到南北朝後期已經不見其名。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華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內地經濟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成分,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創立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為以後的中原王朝所沿用,這些都為下一個繁榮時代的來臨創造了條件。
三、門閥大政治
魏晉南北朝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遭到破壞,門閥士族制度佔據統治地位,形成這一時期特有的政治面貌。
門閥世族是東漢以來豪強地主的進一步發展。門閥世族統治影響至魏晉南北朝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是這一時期除社會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之外的第三大特點。
九品中正制保證了門閥世族的政治特權,東晉和南朝前期,是門閥世族的鼎盛時期。北魏孝文帝採取漢化政策,在北方豪門大族的基礎上,建立了北方的門閥世族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和庶族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不平等的條文規定,但事實上是不平等的。那時,士族政治上擁有特權,清官要職被士族壟斷;經濟上擁有莊園,佔有大量土地人口,還經常與官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文化上家學傳承,佔據壟斷地位,還大興譜牒之學,崇尚清談玄學,善長書法、繪畫等藝術;社會上不與庶族通婚往來等等。士族把特大權,卻不願涉身實務,在優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世族門閥統治,不僅直接導致西晉時的八王之亂,而且敗壞了社會風氣,對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四、江南大開發
黃河流域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的經濟重心。秦漢時期,南方經濟明顯落後於黃河流域。 六朝時期,特別是東晉南朝,江南經濟較大的開發。這一時期,規模大、破壞性較大的動亂多發生在北方,而且戰亂局面持續時間很長,南方則相對安定,西晉末年以後,上百萬北方人口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一些統治者推行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積、安撫流民、興修水利及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江南經濟發展迅速。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農田水利興修較多,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充套件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而和閩江流域。江南絲織業、制瓷業、造紙業都有不小的發展,南方商品經濟也相對比較活躍。江南經濟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後中國經濟打下了基礎。
五、佛教大盛行
佛教起源於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東漢時在國內逐漸傳播,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戰亂連綿,南北方政權更替頻繁,窮苦百姓在苦難中掙扎,渴望找到一條精神解脫的道路,佛教宣傳的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等思想,把人們的眼光從痛苦的現實轉移到無法驗證的來世幸福上,讓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來世”消除死亡的威協和流亡的苦痛,從中得到虛幻的慰藉。而儒家經學的迂腐沒落,玄學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談,民間的道教又往往成為農民組織的工具。多事動亂之秋,自己都感到世事無常,佛教很快就被統治者接受,並極力宣揚,用它來加強思想控制,維持統治秩序,正如劉宋文帝說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則吾生致太平,夫復何事!”統治者為宣揚佛教,北方開鑿石窖,南方修建寺院。佛教有較廣泛的信徒,也出現了不少名僧。中亞和印度等南亞的哲學、邏輯學、醫學、語言學,藝術成就以佛教、佛學為載體進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精神文化,佛教盛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也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因此興佛與反佛的鬥爭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