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答:我對這二位的印象非常好!但是,若要以武功而論,還是可以分出高低的。以武功而言,太史慈的武功是沒有辦法與張郃相提並論的。

    從太史慈一生征戰的特點來看,他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戰績!卻往往以“義”、“勇”等等個例來掩蓋著他的武功的真實水平。我們從大戰孫策、箭射山賊、勇闖黃巾餘寇、招降劉繇餘部等情節中,看到的都是一個武功蓋世、勇猛無比的輝煌形象。然而,與其真實武功相應的戰場卻是不存在的!因此就感覺不到他很能打?

    (太史慈)

    對太史慈最瞭解的人應該是孫策了,孫策曾經給過太史慈定義:《江表傳》策初遣慈,議者紛紜,謂慈未可信,或雲與華子魚州里,恐留彼為籌策,或疑慈西託黃祖,假路還北,多言遣之非計。策曰:“諸君語皆非也,孤斷之詳矣。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諸君勿復憂也。”這段話很好理解,不需要更多的解釋,我僅對其中的一句略做說明:

    什麼是孫策所謂之“縱橫之人”呢?這個“縱橫”的意味更多是“合縱連橫”(代表反覆無常、兩面三刀)還是“縱橫天下”(代表有爭奪天下的慾望和能力)呢?我以為兩者都有,後者甚至可能更多。因為從孫策“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的邏輯關係來看,“氣勇有膽烈”者,往往是“縱橫之人”,只不過太史慈並非就具備一個縱橫之人的能力而已。下面的解釋得更清楚:太史慈是有“義士情結”的人,這種人有原則,重信譽,不會做對不起朋友的事。這個結論肯定會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大家批評。

    (孫策)

    既然孫策給了太史慈這麼個定論,他是怎麼運用的這個非縱橫之人呢?當時有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作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並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自此絕跡不復為寇。、、,誰說劉景生的兒子若豚犬耳?太有意思了!“猘兒難與爭鋒也。”你曹操難與爭鋒,豚犬未必怵小瘋狗(獅兒)!孫策奈何不了劉磐,就只好讓太史慈前去對付劉磐了,效果不錯。這麼一來,太史慈的武功水平與劉磐差不多了……當然我並不是在詆譭太史慈的武功水平,畢竟劉磐手下也有一個百步穿楊水平的人——黃忠黃漢升。

    (劉備)

    那麼誰才是縱橫之人呢?張郃!毫無疑問,張郃。劉備說黃忠:“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黃忠能不能下得了臺不去管他。劉備明明知道夏侯淵才是其魁,為什麼要把張郃當成其魁呢?顯然是劉備被張郃打怕了!夏侯淵當其魁時,劉備勇敢地衝鋒陷陣,換了張郃,劉備退出了陽平關不說,還不敢實施進攻計劃了,被張郃和杜襲、郭淮們發現了。因此,劉備對張郃非常忌憚,對定軍山之戰非常憤怒,於是就把氣煞在了黃忠身上……

    不僅是劉備,諸葛也逃不過張郃。先不去說街亭的事兒,讓諸葛好好地領教了一下吧:孔明在祁山上大叫曰:“戴陵、張郃可聽吾言:司馬懿料吾往武都、陰平撫民,不在營中,故令汝二人來劫吾寨,卻中吾之計也。汝二人乃無名下將,吾不殺害,下馬早降!”郃大怒,指孔明而罵曰:“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住汝時,碎屍萬段!”言訖,縱馬挺槍,殺上山來。山上矢石如雨,郃不能上山,乃拍馬舞槍,衝出重圍,無人敢當。蜀兵困戴陵在垓心。郃殺出舊路,不見戴陵,即奮勇翻身又殺入重圍,救出戴陵而回。孔明在山上,見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乃謂左右曰:“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吾當除之。”遂收軍還營。

    (張郃)

    看見了吧!這才是縱橫之人。像趙雲、曹仁、張遼、徐晃一樣在敵軍陣中來回穿梭,令敵方主帥歎服的武功,才是縱橫之人。這一點上,太史慈似乎沒有像樣的戰場。

    諸葛所說的張翼德大戰張郃一戰,就是巴西之戰,張飛率萬餘精兵拒張郃於宕渠,根據《張飛傳》記載當時張郃手下有十幾人!被張飛所拒後,領兵回南鄭了。“郃誠良將,國所依也。”(陳群)

  • 2 # 隱者康司馬

    張郃和太史慈沒有在戰場上有過交戰,所以我們不能妄下結論和臆斷。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兩個人的生平和戰場上的戰鬥經歷來綜合的科學的客觀的分析。

    張郃,河間郡鄚縣(河北省河間市)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早年應募參軍,鎮壓過黃巾軍,歸順過冀州牧韓馥,拜為軍司馬。後歸降袁紹,任步兵校尉。參加官渡之戰,被曹操個率眾將吉退,隨後投降曹操,授偏將軍。後來跟隨曹操攻打河北,平定淮南,和夏侯淵平涼州,隨曹操奪漢中,屢建戰攻。建安二十年(215年),被蜀國大將軍張飛擊敗。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以夏侯淵為主帥,張郃為副帥在漢中定軍山迎戰劉備的大軍,主帥夏侯淵被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斬殺,張郃代理主帥,率軍安全撤走,後屯兵陳倉。

    曹丕稱帝后,張郃任遷左將軍,受封鄚縣侯。太和二年(228年),隨曹真出征低擋諸葛亮的北伐,在街亭之戰中把諸葛亮的北伐先頭部隊的馬謖打得潰不成軍,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太和五年(231年),以司馬懿為主帥,張郃為先鋒的大軍追擊蜀國的軍隊,追到木門被諸葛亮埋伏的軍隊萬箭齊發,張郃是中箭而亡。

    太史慈(166—206),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黃城集)人,文武雙全。被東漢朝廷授予都尉官職,後被派到漢室宗親劉繇的駐地楊州。孫策攻打江東地區,劉繇不聽太史慈的主張,採取投降的政策,後被太史慈的保護下安全的撤出江東。太史慈和孫策英雄相惜,開始追隨孫策。他的弓箭功夫非常的利害,可能在奔跑的馬背上準確的射擊地面上狂奔的目標。多次救過孫策的性命,孫策被刺身亡後,孫權也非常的信任太史慈,讓他鎮守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荊州(劉備此時還沒有奪取荊州)。自古就有*紅顏薄命,英雄氣短*太史慈在41歲時不幸病逝。小說《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太史慈率大軍攻打合肥是被張遼的大軍亂箭射死,是不實的。小說與史記的記載不符合。

    三國迷們大多認為張郃是勝過太史慈的,主要原因是張郃在魏國的軍隊參加的戰役多,和劉備率領的大軍還有諸葛亮北伐的大軍都正面交過鋒。如果太史慈不英年早逝,如果他和張郃在戰場上交戰可能是互有勝負的,因為兩個人的武藝都差不多,還都是率領大軍的主帥,所以我個人認為還是難分伯仲的。再說提問者能提出這個問題也是覺得他倆難分勝負的?

  • 3 # 謝茂亮律師

    是太史慈,不是史太慈。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屬於超一流選手,張郃雖然武功也很強,但算不上超一流。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張郃是曹魏陣營中“五子良將”之一,而太史慈則號稱是東吳“第一勇士”。兩人都是難得的猛將,如果他們在兩軍陣前相遇,捉對廝殺,誰又能更勝一籌呢?

    張郃與太史慈曾經有過一個共同的對手――張遼。他倆都與張遼有過廝殺。

    張郃與張遼的交鋒是在《三國演義》第30回的官渡之戰中。曹操與袁紹各率大軍,在官渡擺開陣勢,相互對壘。曹操與袁紹一言不合,各自點兵派將,上陣廝殺。曹操“使張遼出戰”,而袁紹軍中“張郃躍馬來迎”,兩將在陣前一場惡戰,“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曹操的表現是“暗暗稱奇”。隨後,許禇“揮刀縱馬,直出助戰”,被高覽挺槍截住廝殺。

    張郃與張遼這次戰鬥算是打了個平手。

    太史慈與張遼的交鋒是在《三國演義》第53回的合淝之戰中。周瑜在柴桑養病,孫權親率大軍來攻合淝。駐守合淝的張遼毫不示弱,派人來下戰書,孫權應戰,雙方在合淝城外各佈陣勢相對。張遼挺刀出馬,專搦孫權出鬥。孫權“挺槍方欲自戰”,也不知道這碧眼小兒哪來的膽量,還想“自戰”。東吳陣中的太史慈當然不能看著孫權上去白白送死,“挺槍驟馬早出”,張遼揮刀來迎,兩將鬥在一處,“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隨後,樂進快馬輕刀偷襲孫權,刀斷雙戟,宋謙來追,被李典射死。太史慈見本軍中有人落馬,“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

    咱們來對比一下兩場戰鬥細微的不同之處:

    1.張郃戰張遼,四五十合平手,曹操“暗暗稱奇”,許禇揮刀出陣“助戰”。

    分析:張郃與張遼相鬥四五十合,曹操稱奇,許禇助戰,說明張遼絲毫沒有優勢。張郃這個人,熟悉三國的朋友都非常瞭解他的戰鬥風格,他自視甚高,特別自珍自惜,如果遇到武藝強於自己的敵人或者發現危險,張郃是見勢不妙,拔馬就跑,絕不肯戀戰。他和張遼打四五十合都不退,只說明一個情況,他認為自己完全能扛住,甚至有取勝的希望。

    2.太史慈戰張遼,七八十合平手,樂進偷襲孫權,李典射死宋謙後,太史慈“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

    張遼與太史慈交戰,樂進並未助戰,而是趁虛直奔孫權,這說明樂進認為張遼完全能夠堅持繼續打下去。太史慈見本軍有人落馬,放棄與張遼糾纏,迴歸本陣。這次單挑是太史慈選擇撤出了戰場。太史慈是個好勇鬥狠之輩,當年在北海城單槍匹馬就敢衝陣突圍,神亭嶺一役,太史慈和曲阿小將兩個人就敢截殺“小霸王”孫策十三騎。太史慈與張遼單挑選擇了撤退,至少說明,他認為自己並沒有取勝的希望了。

    再將兩人的戰績進行對比:

    張郃對戰過的強手比較多:張遼、趙雲、馬超、張飛、黃忠、龐德、魏延、關興等。張郃斬殺過兩名敵將:張魯的大將楊昂、張飛的副將雷銅。

    太史慈對戰過的強敵有三個:孫策、程普、張遼。太史慈沒有斬殺過一名敵將,在吳城曾經射傷過敵方一名禆將的手,他幹掉的嘍囉兵卻不少。

    劉備一向有識人之明,這兩員猛將他都見過。北海救孔融,太史慈突圍見到劉備。當時太史慈還是個無主之將,劉備也缺兵少將,但他卻對太史慈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輕輕放過,並未招攬至麾下。

    劉備在漢中之戰中與張郃敵對。雖然張飛三次擊敗張郃,而劉備仍然認為張郃的才能“勝夏侯淵十倍”。如果當時張郃來降,那百分之百會受到劉備的重用。

    透過以上各方面的比較,張郃的武藝不會低於太史慈,領兵打仗的才能更是遠遠勝過太史慈。我們必須相信劉備的眼光。

  • 5 # 愛尚文史

    張郃是曹魏名將,官渡之戰期間加入曹魏集團,跟隨曹老闆南征北戰,立功無數。是曹魏知名度最高的“五子良將”之一。太史慈是東吳名將,平生以忠義當先,當年為了救孔融而聞名於世。後於神亭與小霸王孫策打得有來有回,兩人彼此心心相惜。太史慈投身東吳後,常被視為東吳第一猛將。

    那麼?太史慈與張郃的武藝孰高孰低呢?

    ——個人觀點,從近戰分析,兩人屬於同一層面的武將,武力值不相上下。但論及綜合實力,太史慈略勝一籌。

    張郃雖然不乏單挑頂級高手的戰績,但戰役結果並不理想。

    1、穰山之戰,趙子龍單騎衝陣,張郃截住廝殺,十餘合(毛本三十合)之後,張郃大敗而逃。

    2、渭橋六戰,西涼錦馬超單騎衝陣,八九合擊敗於禁,不三合(毛本二十合)擊敗張郃,數合之間刺死李通。

    3、葭萌關之戰,張郃與七十歲的老黃忠陣前鬥將,相鬥二十合之後,被嚴顏引兵夾擊,大敗而逃。

    4、瓦口之戰,張郃與虎將張飛死戰一百三五十合(毛本中則少一百合,三五十合敗走)敗走。

    張郃單挑趙雲、馬超等頂級高手,幾乎都是慘敗而逃。雖然他可以全身而退,但武藝差距還是非常明顯。

    所以不能因為張郃跟這些頂級高手多次交手,就說明他也有頂級水平。

    張郃的真實水平,頂多排在一流佇列,與張遼等人相當。

    官渡之戰,河北將張郃當先出馬,魏將張遼截住廝殺,相鬥五十合之後勝負難分。魏將許褚驟馬而出,河北將高覽敵住。這邊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許褚當先助陣,並不能說明張遼劣勢。而是因為當時的情況,曹操方人馬嚴重不足,必須要搶佔先機。當許褚加入戰鬥後,夏侯惇、曹洪也都齊出,說明曹營中每位將領都比較緊張。

    張郃的武藝,跟張遼肯定是一個層面的。而太史慈與張遼單挑,發生在第一次合肥之戰期間,兩人大戰了七八十合,彼此勝負不分。直到孫權面臨危險,太史慈才主動退出了戰鬥。兩人的說明水平同樣非常接近。

    因此!單論近戰武藝,張郃與太史慈基本相當。

    不過論及綜合水平,太史慈明顯更強

    太史慈猿背善射,箭不虛發,而且騎術非常了得。北海解救孔融之戰,他單槍匹馬衝入城中,又單槍匹馬突出重圍。太史慈取箭在手八面射敵,管亥部將死傷無數。這一戰足顯太史慈騎射無雙。

    剿滅嚴白虎之戰,城中有一將辱罵孫策,太史慈拈弓搭箭,一箭正中此人手臂,並且將其牢牢的釘在柱子上。

    我們都知道,在兩軍交戰前夕,雙方的主將談判的時候,都會選擇站在彼此的射程之外。也就是說,太史慈在射程之外,一箭射中對手,並且力道驚人。更加凸顯了其箭術能力。

    所以!論及綜合能力,太史慈的騎射優勢很大。張郃的整體實力略弱於太史慈。

  • 6 # 不沉的經遠

    在《三國演義》中張郃和太史慈並沒有直接交手的機會,不過他們有個共同的對手就是張遼。從和張遼交手的結果看,張郃、太史慈的武藝是半斤八兩,差距不大。

    張郃和張遼交手是在官渡之戰,當時兩人大戰了四五十合未分勝敗。曹操看了暗暗稱奇,許褚也出馬助戰,被高覽截住,四個人分成兩對廝殺。曹操又命夏侯惇、曹洪各率三千軍馬去衝擊袁軍,結果被弓箭射退。曹軍大敗,張遼和許褚也跟著敗走。

    從上可見,張遼和張郃戰平的時間分兩段,之前四五十合再加上許褚上陣到夏侯惇、曹洪出擊這段時間。曹操應該不至於許褚和高覽才打了幾個回合就急吼吼的派夏侯惇他們出擊,雙方至少打了一二十合。因此張遼和張郃前後累加,大約戰平了五十到七十合的樣子。

    而太史慈和張遼交手是在孫權攻打合肥時,兩人打了七八十回合,不分高下。樂進見孫權在陣前觀戰,衝上去要偷襲,被宋謙、賈華擋住。樂進退回時,宋謙前來追趕,結果被李典一箭射殺。太史慈突然聽到後面後人墜馬,擔心孫權有失,於是拔馬而回。張遼趁勢追殺,吳軍大敗。

    這一戰太史慈雖然最後兵敗,不過並非武藝不敵張遼,而是後方有變引發,所以他和張遼之間也是棋逢對手。

    從這兩戰結果看,張郃、太史慈和張遼打平的時間都不短,在五十到八十合之間,顯然他們和張遼的水平都很接近,三人大致屬於同一層次。因此張郃、太史慈的武藝難分高下,在演義中都是僅次於呂布、五虎上將等頂尖高手的第二梯隊。

  • 7 # 金全有

    張郃與史太慈兩人沒有交過手,所以要論兩人的武功誰強誰弱,直接評判顯然不好比。但我們可以透過第三者來進行比較,就象曹衝當年稱大象的重量一樣,把象趕到船上,然後換成石頭進行稱重。具體比較的方法如下:

    一、拆解比較法

    在戰場上個人武功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馬戰;二是步鬥;三是箭法;四是兵器。張郃與史太慈都是以馬戰為主,步鬥較少,都善箭法,那麼去掉步鬥,二人主要是看馬戰和箭法及兵器誰更厲害。

    1、兵器。二人手中武器均是鐵槍。俗稱長矛。具體二人各使的什麼槍法、槍的重量、長度多少,書中沒有交待,不得而知,不象關羽使的一口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因此無法從槍法上比高低。

    2、馬戰。二人的坐下馬均是一般品種,沒聽說過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在各自參與的戰鬥中均有出色表現。

    3、箭法。

    太史慈箭法:在衝出北海為孔融搬救兵時,單騎衝出黃巾萬人之圍,其箭法在此初步體現。

    管亥知有人出城,料必是請救兵的,便自引數百騎趕來,八面圍定。慈倚住槍,拈弓搭箭,八面射之,無不應弦落馬。賊眾不敢來追。

    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隨孫策攻打吳郡,有一段描寫太史慈箭法很出彩,也是最能代表太史慈箭法水平。

    城上一員裨將,左手託定護梁,右手指著城下大罵。太史慈就馬上拈弓取箭,顧軍將曰:“看我射中這廝左手!”說聲未絕,弓弦響處,果然射個正中,把那將的左手射透,反牢釘在護樑上。

    張郃箭法:書中對張郃的箭法述說只有一次,這說明張郃平時上陣一般不用箭,但並不代表張郃的箭法不行。在演義五十六回中,曹操組織百官慶賀銅雀臺建成,為了營造歡樂氣氛,曹操讓武將比試射箭,百步開外,一律騎射,誰射中靶子紅心,誰就獲得徵袍一件,前面是曹休,曹洪,文聘三人出場,都是正面騎射皆命中紅心,第四個上場的是張郃,他沒有從正面射,而是從身體背後將箭射出,並且命中靶子紅心,其箭法精妙堪稱一絕。如果平時沒有過硬的本領,是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出來顯擺的,俗話說:“沒有三分三,上不了花果山。”

    兩人箭法的比較:太史慈是在靜態中射箭,射的是不動的靶。而張郃是騎在馬上,在運動中射靶,相當於射運動中的靶。射運動靶的難度比靜態靶的難度要大得多。以書中交待相比,張郃箭法要強於太史慈,但太史慈能不能在運動中命中,書中沒有交待,所以我們只能根據現在的資料來評判二人的箭法。

    二、參照物比較法

    中學數學有一個定律:A=B,B=C。所以A=c。我們可以把這個公式用來比較張郃和太史慈的武功。

    1、與太史慈過招的對手。

    第十五回中太史慈與孫策交過手,雙方戰平。

    第五十三回:與張遼交手80回合,不分勝負。除二人外,沒有與有名戰將交手的記錄。

    2、與張郃交過手的戰將。

    第三十回:張遼與張郃鬥了五十多回合,不分勝負。

    第四十一回:與趙子龍鬥10餘回合,趙雲迫於當時形勢,不敢戀戰。

    第五十八回:與馬超交手20多回合,敗走。

    第七十回:與張飛交戰20多回合,不分勝負,因後路被截,退走。又與黃忠交戰20多回合,也因後路問題,被迫退卻。

    由上述排列可以看出,太史慈交戰名將太少,張遼只能算是二流戰將,而張郃與蜀漢五虎上將中四個交過手,除敗於馬超外,其它三人均戰平。特別是與張飛之戰,連諸葛亮都覺得張郃超常勇猛。

    孔明在山上,見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乃謂左右曰:“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吾當除之。”遂收軍還營。

    所以,張郃和太史慈相比,如果從與名將交手的次數看,張郃武力略勝於太史慈。

    三、名氣比較法

    太史慈和張郃都是有一定名氣的人,太史慈在東吳和甘寧、呂蒙等大致武功相當,在東吳諸將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張郃在曹魏屬於五虎良將之一。張郃在袁紹部下就已經很有名氣,被稱作“世之名將”,投魏後受到曹操的喜愛,成為曹操軍中五虎良將之一,經常作為前鋒出戰,不是武功高強的人是不能勝任前鋒的,在曹魏集團很有聲望。《三國志》中對張郃的述說遠比演義中評價要高得多。當時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魏軍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張郃被郭淮等人推舉為頭領,繼續帶領魏軍作戰。

    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破平之。

    ————摘自《三國志》

    從名氣上看,太史慈比張郃要差一截子。

    四、作為比較法

    太史慈投孫策後,在孫策平定江東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張郃在曹操集團也發揮了自己的能力,在演義中張郃的出場次數比太史慈要多。因為蜀漢與曹魏漢、賊不兩立,蜀漢又是新開闢的地盤,江東有長江天險可守,所以曹操和劉備之間頻繁發生戰爭,這樣張郃的出場次數肯定會多一些,在演義中很難看出兩人在各自的陣營中發揮的作用有多大。但在陳壽的《三國志》當中記錄得相對多一些。

    先看對張郃的記載:

    再看對太史慈的記錄:

    從記載上看,太史慈在東吳最大的功績就是制住了劉表的從子,一個名叫“磐”的強盜,然後管6個縣的治安,治理得較好。

    從《三國治》對兩人功績上看,不難得知,張郃的成績單比太史慈要好得多。

    ————張郃

    五、綜合比較法

    《三國志》中太史慈除了善射外,有一定的管理地方的能力,能夠保一方平安。個人品質上為人講信義,特別是答應孫策收攏劉鷂舊部時,在眾人懷疑的目光下,按約定時間將人馬帶回東吳,了孫策的力量。早期單騎衝出重圍,找劉備搬兵救孔融。這些基本上就是太子慈的全部。

    而對張郃的記載呢?張郃不再是演義中的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料敵在前,善於發現戰場變化,捕捉戰機。在設計營寨和防禦陣形上有高於常人的地方,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和戰鬥地形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而且能預料到戰鬥的結局。就連諸葛亮對張郃都有些忌憚。張郃不僅懂武略,還喜歡樂律和儒士,曾經舉薦同鄉叫卑湛的人隨軍同行,閒時與大家唱歌和遊戲。

    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郃雖武將而愛樂儒士,嘗薦同鄉卑湛經明行修,詔曰:“昔祭遵為將,奏置五經大夫,居軍中,與諸生雅歌投壺。

    綜合素質的比較雖然不能直接與武功掛鉤,但有著間接的作用,一個綜合素質較高的人與一個綜合素質一般的相比,如果做同樣一件事,素質高的一定會強於素質一般的。所以綜合比較也不是沒有用的。太子慈在綜合素質上顯然不及張郃。

    綜上所述,太子慈的武功沒有張郃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