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混沌初分

    彼此彼此,不分伯仲,半斤八兩。一個他爹幫他寫,另一個抄襲別人的。最看不上的就是抄襲,和考試作弊有區別嗎?他爹幫他寫怎麼說也是原創,而且爹也不會告兒子,都是一家人。而且還開上賽車了,簡直羨慕嫉妒恨啊!我的賽車夢啊。不要看誰成功,和你沒關係,做好自己

  • 2 # 徐哥講故事

    從商人的角度講,都很成功,因為他們的名字就是票房號召力,這個社會存在很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小說對他們而言是流水線的產物,是名牌的斂財工具,背後有其龐大的商業團隊,兩人的對立是被創造出來的,是種營銷效應,韓寒說不愛寫小說,從來說不出自己小說寫的什麼,表達了什麼,統統說忘了,毫無導演知識,居然去拍戲?而郭敬明是天下皆知的文抄公,他包壯的是形象,不是內容!他曾說過比起小說的內容我更喜歡文字的美!為什麼你不去寫詩呢?故意的矯情與哭哭啼啼,是為了迎合低齡觀眾的心智,從而獲得好感,他很聰明,只要有大批粉絲喜歡他,作品只不過是斂財的工具,寫什麼拍什麼根本不用擔心,看看當代作家,個個老態龍鍾,面不靚人,完全靠作品說話,就像電臺裡主持人,能悅其聲不能見其人,而郭敬明韓寒非常明白這點,把自己包裝得像個90後,用外表貼近其觀眾心理,成功的背後是團隊,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產物!

  • 3 # 來自c羅的帽子戲法

    知乎: 吳易

    韓郭對比的話題之所以能引起觀者如此持久的興趣,與其說是這兩位於八十年代早期出生的青年人個人魅力使然,倒不如說他們是兩面映照出這個時代的鏡子,憑藉觀照鏡中他們各自理想與現實的圖景,我們能更好地認識身處這個時代的自己。

    郭敬明對時代風潮認識之機敏巧變早已是眾所周知,與之相比,韓寒的這一特質似乎並不明顯,他在這個時代裡走過的道路也更要曲折與隱晦,但隱含其中的主線仍是清晰的。應該說,以2002年與職業出版人路金波合作為起點,此後的韓寒已不可能逃離這個時代,他的榮辱均和時代緊密結合。

    只不過,如果說郭敬明總是踩著時代的鼓點起舞的話,那麼在時代面前,韓寒似乎更多地處在一種被動而疏離的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其中有幾個節點非常耐人尋味。其中最關鍵的節點毋庸置疑是2011年歲末之交以“韓三篇”為開篇,以“代筆風波”為高潮的一系列爭議事件。

    不難看出,在2011年冬天,韓寒遭遇的場景是極其尷尬的,這是因為他在公共領域中的兩大落腳基石——公共知識分子和作家在一夜間都被抽離。其中,作家這個角色是他的立身之本,因此來自方舟子的代筆質疑讓韓寒不得不全力認真對待,圍繞著韓寒是否代筆的論爭硝煙瀰漫,至今仍未得出確定結果。而相對應的,“公共知識分子”這個角色與“韓三篇”常處於被忽視的角落,無人問津,但事實上,韓寒這段短暫的“公知”生涯相比延續時間更長,成就也更高的作家和賽車手身份,更值得去玩味。

    以青春小說家的身份介入公共領域事件的討論,這並非尋常的商業作者必須走過的軌跡,至少,郭敬明旗下的最小說簽約作者中就沒有這樣的人。它為何偏偏發生在韓寒身上,這是我們有興趣的。這段公知生涯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原因,是它特殊的紐帶身份,韓寒正是以此為紐帶,和自己身處的時代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契機則是2008年中國大陸民族主義高漲時,他發表在個人部落格上的一系列批判文章。從此之後,韓寒在網路上發表了大量富有力度的時評,接下來的兩年是韓寒的豐收之年,他以“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獲得了大量獎項,包括《時代》評選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百人這樣頗具分量的認可。這種轉變軌跡,從韓寒的小說發表時間上來看也是一清二楚,在2009年和2010年,他分別出版了《他的國》和《1988》這兩部長篇小說,而這兩部作品中都具有極強的政治暗示及現實諷喻元素,這是他之前的小說中所相當罕見的。

    對郭敬明本人來說,《小時代》系列小說毫無疑問是一次關鍵的突破。這系列小說的第一部出版於2008年10月,第三部出版於2011年12月,恰好與韓寒的“公知”生涯發生了微妙的重合。所不同的是,韓寒最終黯然告別了這段生涯,而郭敬明卻在《小時代》三部曲先後出版的幾年中悄然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某種特定模式,而該模式執行到現在為止尚屬順滑,《小時代》系列電影令人咋舌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個非常可疑的問題是,郭敬明在這種模式下為讀者呈現出來的文字和作者本人對當下時代的認知相比,究竟有幾成重合?小說文字是完全代表了作者的想法,還是僅是作者為了迎合商業市場而做出的最優安排?很明顯,這個問題在韓寒這裡根本不可能成其為問題,這亦為我們認識兩人的區別打開了一扇隱秘的窗戶。也正是因此,單從作者創作角度出發分析《小時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這裡必須考慮到時代因素的影響,亦即,為何時代如此坦然地接受了郭敬明筆下塑造的“上海”?這樣的困境在韓寒身上都不太可能存在,雖然他的小說文學性成就也僅處於金字塔底層,但我們至少可以試著從技術上做一些分析,運用一些諸如黑色幽默,反英雄,現代主義這樣的文論名詞去解讀小說文字本身。而在郭敬明這裡,這樣的努力必將歸於徒勞。

    欲深入理解郭敬明傳達的“時代精神”,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小說的標題。不得不承認,“小時代”是一個極其精妙優美的概括,在這個標題下,郭氏個人創作的脈絡和外部時代浪潮得到了完美的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想在商業上失敗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眾所周知,郭敬明作品的主要目標讀者一直鎖定在12-22歲的青少年身上,從他成名作《幻城》(2003)與最後的巔峰作《小時代3》(2011)的發表時間來看,他的主要讀者群恰好出生於90年代之後。這一年代的特殊性自然不用多言,而為何“小時代”的概括是精準的?這裡可以從多個意義上來進行延展:政治上,八十年代末風波的創傷令民眾和官方不約而同地遠離過去的宏大敘事,流亡中的李澤厚更在1995年提出“告別革命”的口號;與此相對的,經濟上,私有制的全面侵襲在促使經濟發展的同時,在形而上層面更加重要的意義是,它將人們從過去的“集體”概念中拖拽出來,使他們重新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很顯然,這正是與過去動輒風起雲湧的“大時代”相對的“小時代”。瞭解到了這一點,郭敬明的存在便不再那麼扎眼了。

    《小時代》廣為人詬病的另一點是對物質的無盡貪婪與追求,作者甚至不惜在每一情節中不厭其煩地列出奢侈品的品牌名。應該說,這是文字的內部邏輯發展下去所必然的結果。宏大的意義既然已經消解,那麼首當其衝的追求目標自然是物質,這正是當下社會的縮影之一,機敏過人的郭敬明只不過再一次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但如果僅僅是物質本身,還不足以構成悲劇,郭敬明的問題在於,他在抓住了“小時代”的消費主義核心的同時,並沒有放棄自己一直以來賴以立業的個人化寫作風格。在這種風格里,郭往往強調某些專屬於青春期的“憂傷”感情,並將其毫無節制地,戲劇化地放大(事實上這種風格甚至一直延續到最小說旗下的大部分作者),該風格一直被批判矯情,但郭本人顯然不屑一顧,因為這種批判不太可能來自目標人群。那麼,矛盾就來了,一面是冷酷無情尋求物質,另一面是青春的私人感傷,這樣兩個題材拼接在一起,顯然其間存在很難彌補的溝壑,而這是郭敬明無力駕馭的。還好,郭一開始也沒有想駕馭的想法,於是我們看到在小說結尾,主人公們以死於一場意外而了事。

    賺完鈔票走人的郭敬明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在無意中已將更為宏大的命題掀出一角:消費主義至上的觀念與這一代獨生子女對於個人情感的追求將在過去,現在與未來成為時代永恆的悲劇主題。在郭敬明筆下,故事發生的舞臺“上海”雖然充斥著高樓大廈,卻和現實的上海無關,也毫無任何本地特色,說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會有任何違和感。這在文學上當然是失敗的,但它無意間又揭示了另外一組矛盾:消費主義的大旗下,每個人做著一樣的“中國夢”,正如千篇一律的大城市,在小說的情節中,雖然幾位主人公們出身不同,但他們在“上海”的夢想無一例外是奢侈品鋪路的,浮華的所謂“上流生活”,這種同質性與個人主義下要求的獨立性在此發生了無法彌合的嚴重衝突。自然,郭敬明不可能給出答案,以他的頭腦,意識到矛盾的存在並不困難,但個人主義永遠是他吸引少男少女的幌子,金錢至上的思想才是他一切行動的核心,這一點他已經多次在公開場合宣告過了。

    大致瞭解“小時代”的內涵之後,我們大約就可以對韓寒的轉型有更深刻的認識了。略做品味,我們不難意識到,自2008年起,韓寒事實上是用一種“大”來對抗外部日漸緊縮的“小”,這種“大”體現在對一些公共議題與宏大觀念的重複言說,這種反覆的言說在“韓三篇”風暴中達到了高峰,同時也迅速走向衰落。韓三篇討論的三個話題分別是民主、自由、革命,這些話題曾經是在革命年代人們聽到耳朵起繭的。而在今日消費至上的“小時代”中,它們的提出在旁觀者看來反而天然地帶有一種空靈感,這顯然是嚴重違背韓寒初衷的。對於韓寒的動機及這三篇文章的意義,在他背後進行商業運作的路金波曾經有一個說明:

    顯然這一目標在現實中並未完成,韓寒對於這些政治概念的闡述在學理層面上得到了一些學者的批判,而公共領域對此的討論很快被淹沒,除了一些“韓寒被招安”的零星聲音,並沒有激起什麼風浪。黑色幽默的是,在這三篇文章發表後不久,麥田就在部落格上發表了質疑韓寒代筆的文章,隨著方舟子的介入,輿論重點迅速發生轉移。也就是說,韓寒打在自己身上的聚光燈把自己拖入了錯誤的戰場,這樣的黑色幽默正是在“大時代”這個層面上戰鬥的韓寒與“娛樂至死”的“小時代”面對面時的一個悲劇的縮影。

    不過,這種敘述也許過於拔高韓寒,把他塑造成一個孤膽英雄,事實當然與此有距離。實際上,韓寒的本質仍然是一個商業作家,這一點雖然韓寒本人不像郭敬明一樣在各種場合加以強調,但仍是不可更易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路金波的一段自白就顯得很有意味,在2012年的一次訪談中,他將韓寒和旗下另外一名女性作家饒雪漫比較,並說道:

    “我希望饒雪漫走商業化的路線,韓寒就去豎牌坊做知識分子。他們倆絕不是女生版、男生版的劃分,而是一個經濟、一個政治。”

    這段敘述雖然簡單,但從中不難窺見某些隱秘,至少可以斷定,韓寒2008年開始的向“公知”的轉型,路金波是不反對的,而且這種轉型在商業層面上至少是無害的。不過,我們需要注意一下路接受訪談的時間,2012年是韓寒折戟沉沙的一年,文學上,方舟子的代筆質疑使他疲於應付,而“韓三篇”暴露出的鮮明的精英主義傾向又令他飽受質疑。在這一年中,他發表了著名的《就要做個臭公知》,再次試圖為在中國已經被全面汙名化的“公知”概念作劃定與言說。但是,當一個人聲嘶力竭的想證明自己屬於某類人的時候,往往就是他與這類人漸行漸遠的時候。這之後,韓寒關於公共事件的文章越來越少,終於,他重新開通了他一直不太屑於玩的微博,並全心投入了新電影的創作與宣傳之中。

    韓寒轉型失敗的根源在於,他的觀念與旁觀者希望他扮演的角色發生了嚴重的斷裂,他的性格不允許他選擇和郭敬明一樣去迎合旁觀者,但他本身學理和現實基礎都很薄弱的觀念不足以支撐他繼續透支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生命。於是,放棄成為唯一的選擇。也就是說,他終究植根於某種時代土壤中,一旦失去了土壤,無論他多麼想發表言論,千言萬語也無從說起了。這裡呈現的圖景並非韓寒口若懸河,眾人洗耳恭聽,恰好相反,在一切都被快餐化的小時代中,韓寒本人的觀點也成為了被綁架的物件。

    在高舉“公共知識分子”大旗的期間,外界加諸韓寒身上最鮮明的符號便是“反體制”。事實上,反體制絕非知識分子所需肩負的最重要使命,否則難免陷入為反對而反對的窠臼,但在一個革命煙消雲散之後的“小時代”中,市場被看成無上的正義,抽象的體制成為最顯眼的靶子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韓寒注意到了中國社會的一系列矛盾,並在一系列雜文中犀利地指出了這些矛盾,但是,這後面的支撐是非常薄弱的,因此韓寒介入公共事務的態度也不可能具有持續性,肩負起“反體制”的旗幟更是力所不能及。“韓三篇”中對“人民”的指責甚至十分很接近“華人素質低不適宜民主”的論調,這造成了非常大的嘲弄聲浪。但韓寒的精英主義立場其實其來有自,只不過在傳播中,這一點常常被有意遮蔽了。這一點在他的小說作品中實際上已體現的非常充分,他的主角常常是所謂的“畸零者”,從《長安亂》的小和尚一直到《1988》中的陸子野,無不如此,無根無靠,四處遊蕩,甚至陸子野的名字也帶有某種象徵意味(據稱原版為路子野)。《1988》中大量運用了象徵手法,其中有一段話對於我們理解韓寒非常重要,一直不怎麼看重自己小說的韓寒本人甚至曾將這一段話先後發在部落格與微博上:

    “這麼多年來,一直是我腳下的流沙裹著我四處漂泊,它也不淹沒我,它只是時不時提醒我,你沒有別的選擇,否則你就被風吹走了。我就這麼渾渾噩噩地度過了我所有熱血的歲月,被裹到東,被裹到西,連我曾經所鄙視的種子都不如。

    ……

    於是我毅然往上一掙扎,其實也沒有費力。我離開了流沙,往腳底下一看,操,原來我不是一棵植物,我是一隻動物,這幫孫子騙了我二十多年。作為一個有腳的動物,我終於可以決定我的去向。我回頭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說,你走吧,別告訴別的植物其實他們是動物。”

    這裡要表達的意境非常清楚,就是“無根”。和八十年代盛行的“尋根文學”恰好相反,主角在這裡做的事是脫離本來就不存在的“根”。正是因為無根,所以需要不斷上路尋找意義,這正是主角的使命,也是韓寒本人在這個時代裡做的事情。顯然,這裡的表述是非常精英化的,主角脫離了“根”,從而成為孤膽英雄。熟悉韓寒小說的讀者明白,韓寒小說中很少會有“人群”這個概念,一旦出現,那一定是作為丑角出現的,《他的國》中,人群狂噓想跳樓自殺的左小龍,讓他早點跳下來,《1988》中,幼兒園小朋友們呆滯地仰頭看著爬上旗杆的幼年路子野。這樣麻木的烏合之眾正是魯迅筆下的華人,在這裡,一向被拿來和魯迅相比的韓寒的確和魯迅建立了某種聯絡。但他和魯迅又是截然不同的,魯迅生活在革命的前夜,因此負有某種崇高的使命感,韓寒生活在革命消解之後的“小時代”中,因此崇高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土壤,剩下的只有王小波式的戲謔而已。而且,對於未來的路怎麼走,韓寒也是茫然的,他當然是標準的自由主義者,但問題是,他對“普世價值”的理解仍然流於膚淺,而他身上濃厚的精英主義色彩又讓他的主張在當下“小”的,碎片化乃至民粹化的中國缺乏堅實的現實指向。這正是屬於韓寒的悲劇。

    在這個問題上,郭敬明的處理方式無疑是更為聰明的,2012年,他曾在微博上做過一次極其高調的愛國主義表態,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這種表態是否出自真心暫且擱置不論,首先,這樣宏大的表達從郭敬明這樣一個非常注重“小”的作家口中說出就顯得有些奇怪,但如果仔細想一想,這一切又是順理成章的。在上面的分析出,我們已經看出,物質與感情的雙重焦慮構成的矛盾形成了郭敬明以《小時代》為代表的作品的主要張力。由於這種焦慮的存在,郭敬明筆下的人物註定不可能如韓寒的人物一樣實現心靈獨立,因為無論是物質還是感情,都是需要嚴重依賴外界才能達到的目標,這與韓寒筆下的那些獨自尋找前路的人物是截然不同的。正是由此,在更大的庇護所下覓得一片精神的棲息之處是有必要的,“國家”正是這樣天然矗立且在政治上極度安全的棲息處,更何況,郭敬明正是“小時代”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他都不愛國,那麼恐怕就沒人愛國了。

    那麼,如此愛國的郭敬明對中國未來的想像是什麼呢?在《小時代》的開頭,他寫道:

    “翻開最新一期的《人物與時代》,封面的選題是《上海與香港,誰是未來的經濟中心》——北京早就被甩出去兩百米的距離了,更不要說經濟瘋狂衰敗的臺北。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人湧入這個飛快旋轉的城市——帶著他們的宏偉藍圖,或者肥皂泡的白日夢想;每一天,也有無數的人離開這個生硬冷漠的摩天大樓組成的森林——留下他們的眼淚。”

    有趣的是,四川青年郭敬明眼中幾乎近於烏托邦的上海,在上海本地人韓寒看來卻是一直試圖逃離的所在。在2010年世博會如日中天的時候,他戲謔地說道:“城市,讓生活更糟糕。”這樣的表態肯定是郭敬明想也不敢想的。這種頗具幽默的差異背後,仍然是兩人觀照這個時代角度的不同,在這裡,具體的城市名並不重要。無論是上海,廣州,還是杭州,那個紙醉金迷,資本來去,被郭敬明視為時代彼端的地方,正是韓寒尋找意義的漫長旅程出發的起點,如他在《1988》開頭所說,“空氣越來越差,我必須上路了。”“空氣越差”在這裡指的是什麼,不言自明。

    如果說韓寒小說的線索是“在路上”,那麼郭敬明的線索毋寧說是“在襁褓中”。從早期小說開始,他就非常喜歡使用與“像孩子一樣”近似的形容詞,在《小時代》中,雖然故事背景是非常殘酷的商戰,但人物的表現卻非常情緒化,心智與他們的身份嚴重不符,簡直像一群中學生突兀地穿越到小說中的場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郭敬明是為他的年輕讀者準備了一場幻夢,在夢中,物質已經達到這個時代的彼岸,精神卻依然如同處子般單純無知。在這裡,外界環境被小心包裹起來,好像一切都停滯了一樣,只剩下個人若有若無的感傷情緒,但任誰都知道,這只是一場永遠的夢而已。在這個時代中,屬於我們的精神座標到底在何處?郭敬明給出了虛假的答案,韓寒沒有給出問題的答案,甚至他給出的方案——“上路”也不確定最後是否能找到答案,如果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出一個選擇,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來自知乎:吳易

    【如何評價張佳瑋、韓寒、郭敬明?他們輸出的價值觀分別是怎樣的?】吳易:背景相關:這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14757/answer/37640510?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 4 # 老喬look

    對郭敬明我不是很瞭解,沒關注過他,只知道他是作家,寫了很多受青少年追捧的小說,但我一本也沒看過。還知道他導演過個系列電影《小時代》,據說票房不錯。不過我也沒看過。

    對韓寒我就很瞭解了。不僅知道他是靠萌芽雜誌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出名的,還知道大賽是主管人之一是韓寒的父親韓仁均的校友。而且大賽的頒獎現場並沒有韓寒。更知道韓仁均自己也用過韓寒的筆名在故事會上發表過文章。而韓寒本人,在未出名前——確切的說他的部落格在未被新浪重點推廣前——發表在新浪部落格的文章簡直慘不忍睹,幾乎就是小學高年級的水平。而且不是偶爾,是幾乎全部都處在同一水平。後來韓寒出名了,其部落格成了中文部落格點選第一,那些差水平的文章被刪除,理由是要出版。實際上,那些文章並沒有出版。

    2011年,韓寒被揭露代筆。韓寒起初發的兩篇謾罵的文章水平也很差。但第三篇就好很多。不過被發現刪改很多次。韓寒的解釋是“有朋友拿著他的部落格密碼”。

    後來,隨著質疑、揭露的深入,眾多網友翻看了以韓寒名義發表的文章、小說,並看了韓寒的採訪影片後,得出一個結論“韓寒的文章是有人代筆的,韓寒本人有閱讀理解障礙,他根本沒看過那些以他的名義發表的文章”。

    所以,韓寒根本就不是多有才的問題,而是韓寒是個假貨怎麼還能在文壇出現的問題。

    有人問郭敬明,如果有人質疑其代筆,他會怎麼辦,郭敬明回答“分分鐘寫篇文章給質疑的人看”。這也是很多人希望韓寒能做的。可惜,韓寒及其團隊,除了謾罵,就是找託(韓寒的律師團隊承認的)打官司。並沒有寫篇文章證明自己。

    郭敬明有過抄襲行為,這是他做為作家的汙點,但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郭敬明至少能寫作——而且比大部分人的寫作能力要強,能當導演。韓寒,則不可能會寫出一篇合格的文章。實際上,我也不太相信他能導演電影。如果要比,郭敬明也應該是跟韓寒代筆是最大嫌疑人韓仁均比。

  • 5 # 負債的小土豆

    韓寒和郭敬明相比我更喜歡韓寒多一些。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韓寒相比郭敬明更真實些

    看他們的書的人都知道,他們兩個人的文風差別很大,像是站在“質樸”與“富裕”的兩個極端。韓寒經常以“屌絲”氣質著稱,說白點就是說話做事很接地氣,前段時間在微博上吐槽上海延安路71號公交車道設計不合理,更對熱點事件馬航MH370調查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你會覺得這才是公眾人物應該做的事情,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反觀郭敬明微博,除了為電影宣傳、就是跟各種明星基友玩互動,絲毫看不出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應該做的事情。或者說他只是一個明星,一個商人。

    第二:韓寒三觀很正

    韓寒曾諷刺郭敬明,“他給90後灌輸一種很賤的思想”!我想這種“很賤”的思想就是他書裡寫的那樣,學校永遠有帥哥美女,有一年四季常開不敗的香樟樹,各種姐妹情深,誤導了絕大多數的學生,讓90後認為上學就是這樣子的,青春就是這樣的。

    抱歉,我的青春不是這樣的!應該是做不完的試卷,考不完的試題,下課早點跑回宿舍去打水...除此之外,郭敬明的電影裡選角都是帥哥美女,顏值第一,演技次要,劇情面談,導致很多粉絲一窩蜂的都去看電影,真的是去看電影嗎?不是,只是去看自己喜歡的帥哥美女,這樣的票房,郭導良心不會痛嗎?

    第三:韓寒有錢但是卻從不炫富

    現在哪個明星不坐擁億萬家產,但是區別就在於韓寒有錢但是卻不炫富,郭敬明也有錢,但是天天炫富,電影裡也充斥著各種拜金主義。

    而且他還美其名曰“人人都愛錢,都渴望過上層人的生活,我只是把人們想要的都表達出來而已,沒有什麼錯的”,但是有些東西是不能放到明面上的,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很大,一直以來反對奢靡之風,講究共同富裕,郭導這種赤裸裸的金錢觀,對青少年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他的電影一般被觀眾抵制。

    但是他卻不自知,還在路演的時候哭了,說“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我”。但觀眾抵制你一方面是因為你總是拍爛片,第二是你的電影總是傳遞一種負能量,現在社會是提倡正能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午餐怎麼吃可以既健康營養還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