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後周的文臣大將都不管嗎?
7
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暴

    首先送上答案,不滿的人肯定有,但是,絕大多數人做出的是預設現狀,繼續輔佐新朝的決定!

    原因:1,宋朝建立前的半個多世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亂時期,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新五代史·安重榮傳)。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半個世紀後,人們已經忘卻了忠誠,誰強就依附誰,參見馮道的這一生。柴家倒了,趙家起來了,那就跟趙家人混飯吃!

    2,後周的建立者郭威當年也是黃袍加身,只不過十年後被趙匡胤原樣複製了一下。十年時間幾乎在不斷征戰,和前朝沒有兩樣,所以很難讓全國上下對後周產生感情。

    3,郭威立國靠的是武將支援,趙匡胤立國靠的也是武將的支援,這兩場奪權因為奪權者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導致整個過程幾乎是兵不血刃完成的。除了後周皇室(比如郭威外甥起兵反抗),其他人幾乎沒有損失,也就談不上反對了。對於這次宮廷政變,地方上也是無感的,就好像辛亥革命,大家改旗易幟後就可以繼續嗨皮了!僅有個別武將不忘舊主提攜之恩如李筠。實際上翻不起什麼大浪!

    4,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讓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武將退居二線,並建立守內虛外的政策,牢牢掌控軍事大權,就算是有人想起兵也無兵可起了。

    5,軍權大握後,趙匡胤採取了善待文人,發展經濟的政策,讓百姓逐漸有了安穩的生活不再顛沛流離,讓文人在被武人欺負了百十年之後終於可以揚眉吐氣!這種環境下,整個大宋境內的老百姓感恩戴德還來不及,輿論一邊倒的支援趙匡胤。這時候要是有人敢起兵造反,不用趙匡胤出手,老百姓的唾沫都能把他淹死!

  • 2 # 司馬砸光

    誰說後周大將沒人起兵反對趙匡胤,不但有,還不止一個,禁軍高階將領起兵反抗的接二連三。

    第一個,後周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960年春節,陳橋兵變後趙匡胤親率大軍折回開封,守備都城的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趙匡胤升為殿前都點檢後石接任該職)、王審琦等開啟城門接應,只有韓通準備組織人馬抵抗。本人及全家都被軍校王彥升殺死,作為禁軍高階將領算為後周殉節了。

    第二個,後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960年4月,李筠在山西潞州、晉城、沁源聯合北漢發起叛亂。他親自率領大軍進駐晉城,趙匡胤也親自督戰圍城。最後宋軍藉助敢死隊終於突破城牆,李筠也夠爺們,不甘受辱直接自焚身亡。

    第三個,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李重進為北周皇親國戚,是北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外甥,當年還與柴榮競爭過繼承權,對後輩趙匡胤不爽也不服。李筠叛亂時,李重進猶猶豫豫最終還是沒起兵,等李筠被剿平,病急亂投醫的他趕緊派使者前往南唐求援,遭受拒絕。960年9月,已經騎虎難下的李重進,索性在揚州叛亂。趙匡胤帶石守信等親征,很快攻克了揚州,李重進全家自焚而死。

    相反,被趙匡胤頂替殿前都點檢職位的前上司、郭威女婿張永德不僅沒有出頭反對,還受到北宋皇族的禮遇有加。

    自此,北周遺臣猛將再無人反對趙匡胤,北周向北宋的過渡全部完成。

  • 3 # 孤狼嘯月31600808

    960年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建立大宋王朝,但是此時趙匡胤並沒有掌控全國,還有很多土地和兵馬掌握在各地的節度使手中,這些掌握兵權的武將們都是新政權的潛在威脅。趙匡胤首先採取了一個措施,給這些武將加官進爵,這個辦法很成功,穩住了一些人,但還是有人心懷不滿,準備起兵反叛,在眾多心懷異心的將領之中,這個人首先跳了出來。

    這個人叫李筠,是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原名李榮,為了避諱周世宗柴榮的名字,改成了李筠。李筠是後周開國功臣,是後周太祖郭威的手下,郭威做了皇帝之後,李筠被封為了節度使。當趙匡胤還是柴榮軍中的一個小官的時候,這個李筠已經是一方的諸侯了。所以趙匡胤做了皇帝,李筠心裡非常不平衡。當趙匡胤的使者來為李筠加官封爵的時候,李筠立馬就拿出了太祖郭威的畫像,當著使者的面大哭了起來。趙匡胤聽聞了此事之後,立即下旨召李筠的兒子進京,準備質問此事。

    李筠此時正在和北漢聯絡,共同對付趙匡胤,由於沒有準備完畢,就派了一個兒子去見趙匡胤,一是為了拖延時間,二是為了做臥底。李筠的這個兒子叫李守節,來到京城見到趙匡胤,趙匡胤開口就問,太子,你怎麼來了?這句太子,嚇得李守節連忙下跪,說不敢。趙匡胤知道所有事都是他父親的主意,並沒有難為李守節,隨後讓李守節回去轉告李筠一句話,我不作皇帝,任汝自為之,我做皇帝,汝獨不能小讓我嗎?聽了此話,李守節嚇得不輕,連夜騎馬從開封跑回了山西,向李筠轉達了趙匡胤的話。

    趙匡胤這句話,為的是嚇住李筠,讓他停止反叛,歸順朝廷。但是李筠這個人腦子太直,一聽說趙匡胤知道他要造反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立馬起兵反了。這是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第一個起兵造反的武將。此時的趙匡胤正在為如何收復各方節度使而憂慮,在聽說李筠造反之後,立即親率大軍征討,打了三仗,李筠三戰皆敗,自焚而死。李筠死後,李筠的兒子李守節並沒有守節,立馬就開城投降了。李筠不會知道,他的起兵恰好幫助趙匡胤嚇住了其他節度使,起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李筠死後,各地原準備反叛的節度使,看李筠死了,紛紛進京朝見趙匡胤,歸順了大宋,從此趙匡胤才真正掌控了所有後周國土。

  • 4 # 無悔32159887

    當時趙老大控制了周的中樞文管集團,和國庫的錢糧,各路諸侯來不及準備。再則柴榮連續用兵,各路諸侯的資源都被榨乾了,實力弱小,控制的軍隊人員也不多,想反也沒糧沒餉。後來趙老大又御駕親征幹掉了一個出頭鳥,借造反的名頭壓制住了其他諸侯的野心。最重要的一點是誰都知道趙老大是篡位的,但是人家禮數週全,搞成了禪讓得位,誰起兵誰就是造反。

  • 5 # 雲卷飛山

    謝邀。後周開創者郭威,自幼雙母雙亡,憑藉個人奮鬥,逐漸成為後漢出將入相的人物。因功高震主,新皇帝登基後計劃除掉他。郭威得悉後,先發制人清君側,得手後採取出兵徵契丹,途中上演了‘黃袍加身’大戲,創立後周。趙匡胤當時也在其中,記住了這一故事。

    郭威皇帝是當上了,但他也被後漢滅了門,兒子都被殺,僅以身免。唯一與他有血緣關係的只有他姐姐的兒子,外甥李重進。但他最終選擇了他愛妻柴氏的侄子柴榮繼承了皇位。選擇柴榮的原因據說有兩條,一是看上了柴榮的才幹,二是緣於柴氏的愛情(此時柴氏已故)。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沒錯。柴榮是中國歷史上口碑很好的皇帝,對他的早逝後世惋惜萬分。

    柴榮逝後,趙匡胤掌管禁軍。因參加過一次黃袍加身,對此毫不陌生。以很小的代價獲得成功,不能不說他對此道甚為熟稔。事後不是沒人反對,前面說過的李重進就被迫起兵,只是很快就後兵敗自殺。

    趙匡胤篡位阻力很小,有以下主要原因。一是五代十國一共五十三年,卻換了五個朝代,五姓皇帝,著名政壇不倒翁賢相馮道就秉承只忠社稷,不死忠皇帝,在亂世得以善終。所以人們看慣了城頭大王旗幟的變幻,在不傷及自身的情況下,大多選擇順從。二是後周皇室人丁凋零,孤兒寡母毫無幫手,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世人都說趙匡胤是運氣最好的開國皇帝,沒費什麼大勁就撿了一個有很好基礎的王朝,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 6 # 歷史這樣說

    當然有。

    但為什麼大家對這個事情沒什麼印象呢?

    史書沒有過多的著墨。

    著墨不多的原因,在悅史君看來也很簡單,就是趙匡胤得國太容易。

    我們接下來稍微捋一下。

    後周太祖郭威、後周世宗柴榮,都是五代難得的好皇帝,趙匡胤跟著這兩位老大,一路過關斬將,也是步步高昇。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柴榮突然得了重病,由於懷疑自己親戚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鎮寧軍節度張永德可能不保險,就解除了他的兵權,加官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但張永德的位置也要有人做啊,這個得了便宜的人,就是時任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忠武軍節度使的趙匡胤。

    柴榮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用來代替張永德。柴榮認為,用了趙匡胤這個老實人,他就放心了。

    沒多久,柴榮就駕崩了,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禁軍大權還在手上。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由於盛傳契丹和北漢要打仗,趙匡胤統兵出動,上演了一出“陳橋兵變”的好戲。

    第二天,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就回師汴京,守備京師的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將領,都是趙匡胤的鐵哥們,自然開啟城門接應,趙匡胤很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正式稱帝,改封后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開創了大宋300多年的基業。

    有人問,悅史君說了這麼多,到底有沒有人反對趙匡胤呢?

    出來吧!

    第一個反抗的是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

    韓通在聽說趙匡胤率政變大軍回開封城時,就準備反抗,但沒來得及召集兵勇,就被擁護趙匡胤的散員都指揮使王彥升殺死,沒有激起一點水花。

    第二個,是擁兵在外的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太尉李筠。

    趙匡胤即位後,派人招撫李筠,命他加兼中書令入朝,李筠以哭後周太祖郭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反對。

    同年四月,李筠率部聯合北漢軍隊反宋。六月,趙匡胤御駕親征,很快連戰連捷,李筠赴火自焚而死。

    第三個,是郭威的外甥、殿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

    趙匡胤即位後,命令太平軍節度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韓令坤代替李重進,要求李重進挪個窩,李重進選擇了拒絕,並派手下翟守珣去勸說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太尉李筠一起反對趙匡胤。

    可惜李重進所託非人,翟守珣暗中把這個訊息告訴了趙匡胤,趙匡胤要求翟守珣拖延李重進出兵的時間,李重進中計,在李筠出兵時坐山觀虎鬥,貽誤了戰機。

    李筠死後兩個多月,也就是同年九月,李重進起兵反宋。十月,趙匡胤再次御駕親征,十一月就攻下揚州城,李重進在絕望中舉家自焚。

    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先是透過“杯酒釋兵權”,收回了軍隊指揮權,同時發展經濟,在後周的基礎上積累實力。從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就開始了統一戰爭。

    這樣,內部矛盾就被轉移了,隨著戰爭的節節勝利,自然大宋就更加穩如泰山了。

  • 7 # 金山萬丈

    大宋取代後周,是直接在中央層面採取行動,擁有兵權的各節度使是否支援,是政權能否穩定的重要因素。趙匡胤即位之初,就採用加封爵位、重賞等手段拉攏本不屬於自己利益集團的節度使。大多數節度使都能看清歷史發展的大局,歸順大宋,但也有不聽話的。

    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就是不聽話的一員,他在柴榮時代一直鎮守潞州(山西長治),抵禦北漢的進攻,乾的很出色。

    趙匡胤即位不久,派使者加封李筠為中書令,相當於政治局委員。使者剛到潞州,李筠就打算拒絕冊封,他的謀士們勸他,好歹見見使者,接受了這個冊封,反正又不會損失什麼。李筠猶猶豫豫,勉強聽了謀臣們的建議。

    既然見了,總要儘儘地主之誼,請使者喝頓酒,就在這酒桌上發生了問題。喝著喝著,李筠後悔接受冊封了,但是不好反悔,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就把柴榮的畫像取出來掛在牆上,對著畫像哭個不停。

    謀士們趕快圓場,“主人今天喝醉了,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還請使者不要驚訝。”使者確實很驚訝,這也太露骨了,明擺著不和大宋一條心。

    這件事流傳很快,不久連北漢皇帝劉鈞聽到了,暗自高興。當年高平之戰的時候,馬上就要贏了,偏偏跑出來一個趙匡胤,害的我到手的勝仗沒了,現在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藉助李筠好好折騰趙匡胤,於是給李筠送了一份密信,約定一同起兵。信中最後寫了很有殺傷力的話,事成之後,你就是中原新的皇帝。

    李節度使本來就很不爽,我和你趙匡胤同為後周節度使,憑什麼你就做了皇帝呢,看到密信最後這句話,一下子激起了自己的無限豪邁,彷彿皇位就在眼前。

    李筠的大兒子李守節是個明白人,聽到密信的事,哭著勸諫老爸,萬萬不可啊!我們打不贏趙匡胤的,起兵就等於送死。節度使大人按捺不住激起的豪邁,不聽兒子的勸諫,執意繼續安排起兵的事。

    趙匡胤知道後很生氣,派人傳話說,“我沒當皇帝的時候,你可以自己做主張。我現在做了皇帝,難道你還不聽我的嗎?”

    李筠聽到後,更生氣,馬上起兵,同時還起草了檄文,說明起兵的原因:你,趙匡胤,篡奪帝位;我,李筠,要替後周征討你。

    謀士閭丘仲卿勸諫說:“主公孤軍征討,實力有限,北漢方面雖然答應幫忙,恐怕也不是盡力的。東京兵多將廣,不能去和他們正面交鋒。不如去太行山,向東發展來爭霸天下。”李筠覺得這樣時間太長,不夠豪邁,不聽閭丘仲卿的勸諫。

    北漢皇帝劉鈞兌現了初期的承諾,親自帶著軍隊來和李筠匯合。李筠一見劉鈞就說:“周世宗柴榮對我有知遇之恩,我永世不能忘記,這次征討決不怕死。”

    李筠的說話風格實在是太讓人難以捉摸,直接說打仗不怕死就行了,提什麼柴榮,自己以前就是抵禦北漢的,難道不知道劉鈞和柴榮算是世仇!這樣說,讓劉鈞內心騰起一股怒火,好你個小子,要是讓你征討成功了,下一個就該專門對付我了。自此,北漢本來僅有的一點積極性也沒了。

    兩人舉行完見面儀式,李筠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和北漢送給他的老弱病殘開始進攻大宋北部,潞州老家派兒子李守節駐守。

    趙匡胤派出石守信、高懷德和王全斌分路阻擊李筠。這是一個豪華陣容,三人都是北宋初期的名將。出征之前,趙匡胤叮囑石守信,一定不要讓李筠到了太行山,可惜李筠不能用閭丘仲卿的建議。

    雙方首戰在長平相遇,李筠不是這三人的對手,就退守澤州,等著北漢援軍。北漢皇帝生李筠的氣,遲遲不派援軍。

    這時候,郭威的女婿,柴榮時代有實力和趙匡胤爭奪帝位的李重進又跳了出來。他看到李筠起兵,覺得這是一個重奪帝位的好機會,派出心腹去潞州約李筠結盟。

    李重進派出的心腹名叫翟守珣,此人雖是李重進發工資,卻和趙匡胤私交很好。他一路想來想去,覺得還是不能把兄弟陷害了,就悄悄的來到東京向趙匡胤告密。看來,很多時候非正式組織的影響力更大。

    趙匡胤聽完,還有一絲僥倖心理,就問翟守珣:“我要是賜給李重進鐵券,他會服從我嗎?”鐵券是類似免死金牌之類的東西,又鑑於趙氏皇帝相對比較講信用,這東西一貫很管用。

    翟守珣無情地打消了他的僥倖心理:“我天天呆在李重進身邊,認為他根本就沒有歸順的心。”

    趙匡胤一想,要是李重進和李筠同時起兵,就對大宋形成了東南和西北夾攻的態勢,決不能讓這種情況出現。於是,趙匡胤重重賞了翟守珣,讓他回去務必勸說李重進不要這時候反。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實在找不到李重進不反的客觀理由,翟守珣卻成功地說服了李重進。這隻能說,聰明能幹的李重進不具備做開國皇帝的果斷和洞察力。

    這年六月,趙匡胤看到李筠遲遲不能被徹底殲滅,又擔心李重進說不定哪天就反了,就親率大軍前來征討。

    去往澤州的山路險峻,趙匡胤看到有很多石頭,路不好走,覺得這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就往馬背上放了幾塊石頭,拖著扔進了山溝。士兵們一看,皇上都這樣做了,我們還等什麼,爭著拖走石頭,不久,就整理出來一條相對平坦的山路。

    趙匡胤和石守信的部隊匯合後,幾天之內就打敗了李筠在澤州外圍的部隊,李筠被困在澤州,成了甕中之鱉。

    這時候,北漢的皇帝還在觀望,是不是該派援軍。李重進也在猶豫,是不是現在該起兵。

    澤州城很堅固,城牆又高,一時攻不下來。趙匡胤親自督戰,用柵欄把整個澤州圍了起來。趙匡胤親征的時候很喜歡建造個圍欄把要攻取的城圍起來,這樣的事以後還會發生。

    將軍馬全義組織了十幾人的敢死隊,冒著箭雨攀著柵欄上了城牆。馬全義運氣不好,剛爬上來就被一隻箭射穿了胳膊,他咬著牙把箭拔了出來,還舉起來高呼。敢死隊員受將軍的氣氛感染,作戰都很勇敢,打開了城門,宋軍隨即殺入澤州城內。

    李筠看到大勢已去,投火而死,這樣的行為仍不失為一個硬漢,

    北漢派來的監軍衛融被宋軍抓住後,趙匡胤質問他為什麼跑到大宋的地盤來,衛融回答說:“狗不會咬自己的主人,劉氏給我家四十口提供豐衣美食,我不忍心辜負他。今天陛下即使不殺我,我也不會為陛下所用,總有一天要逃回到太原。”

    趙匡胤聽了很生氣,用鐵棒槌砸他的腦袋,砸得血流滿面。衛融面向北漢的方向,大聲喊:“大丈夫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我發現的最早出處),臣今天死得其所了!”

    趙匡胤愣了一下,嘆到,真是個忠臣,就放了他,還給了一個太府卿的官職,相當於國家直屬倉庫的管理員。

    宋軍又來到了李筠的大本營潞州。李守節等的很著急,好不容易等到宋軍到來,馬上出城投降,趙匡胤給了他一個單州團練使的職位。

    七月份,李重進反應過來,開始起兵。這時候李筠已經徹底失敗,李重進的結局也沒什麼懸念了。

    趙匡胤派出了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陳橋兵變時是都押衙,負責傳話,升得很快)分路阻擊。

    十月份,趙匡胤採納趙普的勸諫,親自出戰,到達廣陵的當天,就攻破了城。其實石守信很早就可以攻破廣陵,他故意不這樣做,等到趙匡胤到達的當天才攻破,為人臣子做到這一步,可以算得上是極致了。

    李重進選擇了和李筠一樣的做法,自焚而死。這二李的結局,使得其他本不屬於趙匡胤利益集團的節度使再也不敢起兵,大宋代替後周的程序已經完成。

    後人把韓通、李筠和李重進並列稱為後周三臣,但這三人是不一樣的。韓通的抵抗發生在兵變成功之前,是真正的後周忠臣。李筠和李重進的起兵,各懷鬼胎,發生在趙匡胤登基後幾個月,於道義上已經不算為了後周社稷,對於當時統一的趨勢,二人的起兵更是算作逆歷史潮流而動。

  • 8 # 在野武將

    反抗的人不少,起兵的人中,較著名的也有韓通、李筠、李重進等。其實,趙匡胤篡位登基的第一年,形勢是比較嚴峻的。我們今天看起來,似乎從陳橋兵變到杯酒釋兵權,一切都很順利。但對於生活在960年開封的人來說,這著實是危機四伏的一年。所以趙匡胤最終能壓制起兵與潛伏的各方勢力,一方面自然是措置得當使然,另一方面也得益於當時的觀念,即皇帝同時也應是軍隊的領導者(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而後周柴榮的兒子這個時候才八歲。

    下面,我們簡單回顧一下960年正月4日發生的事情——我們的重點將是大將韓通,他是否有可能挫敗或至少擾亂趙匡胤的計劃。至於這天之後,李筠、李重進與趙匡胤間的戰鬥,則要聽下回分解了。

    我們知道,960年的農曆正月初一,趙匡胤以抵禦契丹為名出師。然後正月初三晚上,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四,就約束部曲,從東面的仁和門(即下圖中的曹門)進入開封。史書說,這個時候參加早朝的宰相還沒有退朝(宰相早朝未退)。換句話說,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趙匡胤選擇的進城時間。皇帝早上六點在前殿視朝(這時可能在文德殿,也可能在垂拱殿),到了八點左右的時候,就到後殿和宰相等高階官員處理政事,一直要到中午。

    趙匡胤選擇了八九點鐘的時候進城,這顯然不是為了爭做八九點鐘的太陽。這是有深意的。這個時候,當時最重要的官員當時不在自己的官署,而在皇帝的後殿。在這裡一不能帶兵器,第二,不可能有大量親信隨從在宮城外等候。他們要做任何事情,都要匆匆趕回自己的衙署,發號施令,召集兵馬。

    所以,趙匡胤早就安排好人,埋伏在皇城外,觀察下朝官員的一舉一動。所以史書講,當時禁軍的最高指揮官之一、負責京城防務的韓通就從內廷,惶遽奔歸,將率眾備禦。換句話說,當時韓通應該和宰相一起在內廷議事,宰相們瞭解情況以後,從內廷出來,握住對方的手,長嘆一聲——啊呀,幾天前不該派趙匡胤出征的,這下可好……但是韓通從內廷出來以後,就要急著往回趕,做什麼呢?把自己的軍隊組織起來。他手中的軍隊雖然不如趙匡胤兵多,但如果能及時佔領皇城,挾制天子,這就意味著趙匡胤無法順利登基,人心瞬息萬變,結果如何還未可知。

    然而,韓通沒有料到,趙匡胤在這裡竟然有埋伏。散員都指揮使王彥昇一看到韓通倉猝往回趕,就知道事情不對了。立馬帶著人,去追韓通。韓通自己也是當時一流的武將,可惜從內殿出來,沒有兵器,也沒有人馬,只能先往自己家逃。他逃一逃,王彥昇就追一追,一直追進了韓通家裡,韓通沒來得及把大門關上,王彥昇就衝進來把他一家人都殺了。

    這個時候,趙匡胤和諸將抵達了皇城的南門,其實就是韓通倉猝出宮的地方。實際控制了連線宮城和內城的主要大門,就意味著可以防止其他大將,組織開封城內人手,割據宮城,和趙匡胤對峙。這樣一來,稍稍寬心的趙匡胤就假裝讓將士解散,回到自己的官署,脫去黃袍,彷彿剛才是突發事件。我們知道,這時候的趙匡胤是禁軍殿前司的都點檢,回到自己的官署,就是去禁軍的司令部。這樣,既表示了自己謙退的態度,又實際在禁軍中心指揮全域性,等待將士重新“強迫”他稱帝。

    這個時候上午差不多過去了,正好大家吃了中飯。同時,韓通抗拒新朝,一家被屠的訊息也在開封城傳開。趙匡胤的團隊正好利用這個空隙,集合文武百官,在正殿崇元殿舉行禪讓大典。所以下午三點開始,百官集合完畢,在同一天裡,禪讓儀式也一併完成。

    這大概是960年正月4日發生的事情。如果韓通謀略值高那麼一點點,從皇城出來的時候,假裝很淡定的樣子。那麼,王彥昇會怎麼辦呢?會直接將其控制起來麼?好,那麼如果王彥昇謀略值低了那麼一點點,就堂而皇之地讓韓通多走了幾步?韓通首先回府,然後搶在趙匡胤之前,控制了皇城南門?那麼,這時趙匡胤就要倉猝攻城了麼?這時,即使趙匡胤即使能順利擊破韓通,下午一過,太陽一落山,趙匡胤的禪讓儀式怎麼辦?如果強行在晚上舉行,對於新朝一定不是個好兆頭;但如果強行拖一天,又可能會有怎樣的變數?而無論如何,其仁義之師、秋毫無犯的形象也就不能保全?這是否會影響到他號令四方節度使的措置呢?

    換句話說,哪怕稍有差池,宋王朝可能會有不同的命運,至少是不同的形象。而這之後,山西南部,手握三萬精兵的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再之後,掌握淮南財賦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又。甚至,控制河北樞紐的成德節度使郭崇也感念周室,時常因此而落淚。凡此種種,都是趙匡胤逐一要面臨的挑戰。稍有差遲,中原腹地,至少又有可能陷入大規模內戰。

  • 9 # 國史記聞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後率兵回到後周都城開封,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都向他俯首稱臣,只有周世宗柴榮留下來制約趙匡胤的韓通準備發兵抵抗,最終被王彥升所殺。可以說,在國家興亡這種大事猝然臨之的時候,只有韓通才說得上是忠臣。所以,趙匡胤下令追封韓通為中書令,並以禮安葬了他,而王彥升雖然唱了一會白臉,但實在是宋朝開國的功臣,而趙匡胤卻始終沒有給他加“節鉞”的榮耀。

    除了韓通,還有幾個後周的大臣曾經以行動表達了對後周的眷戀或忠誠,比如以下三人:

    第一、王著

    王著曾經深受周世宗的器重,並且多次差點被任命為宰相,周世宗唯一顧慮的就是王著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性格缺陷——他太愛喝酒鬧事了。不過即便如此,周世宗臨終之時曾經對趙匡胤和範質交代:“王著是我的老部下,如果我這次真的一病不起,就把他任命為宰相。”

    正是因為周世宗的器重,王著才在宋朝開國之後抑鬱寡歡,並最終在一次宴會上爆發出來——他酒後突然跪在地上大哭並呼喚周世宗,當時的場面之尷尬可想而知,大家也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認為他這次真的把事鬧大了。沒想到趙匡胤表現得非常大度,他說:“追隨周世宗的時候我就聽說王著是個酒鬼了,他經常酒後失態,懷念一下週世宗也沒什麼。再說了,他一個文人,對我又能產生多大的威脅呢?”說完,趙匡胤就赦免了王著。

    第二、李筠

    趙匡胤對文人王著的態度是豁達大度的,因為他知道文臣能夠帶來的威脅是有限的。但是擁有兵權的武將造反,就必須用武力堅決鎮壓了。趙匡胤稱帝之後便把昭義節度使李筠加封為中書令,企圖讓他宣誓效忠。但是李筠見到趙匡胤派來的使者之後,卻跪在周世宗柴榮的畫像前大哭不已,隨後與北漢聯合反抗宋朝。兩個月後,趙匡胤御駕親征,平定了李筠叛亂。

    第三、李重進

    之前提到,李重進曾經是周世宗臨終最為猜忌的人之一,所以周世宗才提拔了趙匡胤來監督他,而趙匡胤掌握禁軍之後很快就把李重進調離京城,讓他到淮南任職。趙匡胤稱帝之後,也將他加封為中書令,並宣佈把他調任到青州。李重進感受到了威脅,便決定造反。此時趙匡胤正忙於平定李筠叛亂,唯恐李重進與李筠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便命人勸李重進暫緩起兵,而李重進竟然聽從了。所以,趙匡胤在平定李筠叛亂之後,很快就親征李重進,平定了淮南。

    以上就是趙匡胤稱帝之後穩固他所繼承的後周江山的兩次軍事行動,這兩次平叛進行得都很順利,並且給其他地方勢力造成了很大的威懾作用,讓他們不敢輕易挑戰趙匡胤的權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萬左右的車,選什麼款比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