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母親的名義
-
2 # 濟源康利勞保廠
從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如果拿孩子離開家庭走向託兒所、幼兒園;離開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這幾個階段做對比的話,那最薄弱、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幼小銜接”。因為它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所謂幼小銜接,既是幼兒園教育的終結階段,又是小學教育的開始階段,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幼小銜接的主要目的在於讓我們的孩子學習感興趣、活動能合群、生活有條理,非常自然、順利的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在這樣一個特殊階段,我覺得我們家長應有一個前瞻性,提前認識到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的生活會出現哪些變化?並估計這些變化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哪些的影響,然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使孩子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
一、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小學的主要差異
進入小學,兒童所處的客觀環境、學習內容、作息時間、自理要求、師生關係等都多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許多方面都存在著斷層問題,所以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我們家長首先必須要明確幼兒園與小學的主要差異:
第一,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幼兒園的教室,一般佈置得美觀、形象、富有兒童情趣,有豐富的物質環境,玩具琳琅滿目;而小學教室有的是課本、黑板、桌椅、多媒體展臺、背投以及課桌椅等教學設施,可能對孩子缺乏吸引力,操場上的運動器械對低年級孩子來說,享用機會也比較少,會使剛入學的孩子感到有些不適應。
第二,生活內容的變化。幼兒園教育的特點我們可以用“以遊戲為基礎活動”來概括。而小學學習則完全不同,因為學習是小學生的主要活動,不論你對所學的課程是否感興趣,孩子都要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來學好所規定的課程。學生的主要生活就是上課、完成作業。課間休息和遊戲時間很短,孩子面臨的是和高年級學生一樣的每天上午四節課,下午一般一節或兩節課的課堂教學。
第三,師生關係的變化。在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生活照顧比較多,老師像媽媽般地照顧孩子,並參加到孩子們的各項活動之中.師生之間的關係近似於親情關係,在孩子眼裡,老師就像媽媽。而進入小學就不一樣了,老師的角色會有所變化, 由於要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在生活上對學生的關心的比幼兒園老師要相對減少,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主要在課堂上,師生個別接觸的時間比較少,新入學的孩子就可能會感到這種新的師生關係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壓抑.
第四,教學方法的變化。小學正規的課堂教學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遊戲、探索和發現、提倡在玩中學,學中玩的學習方式有較大的區別,小學以書面語言為主,強調文化知識的系統教育和讀、寫、算等基本技能訓練,課堂大多時間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除了老師的講解,孩子還必須完成一定量的作業.這些都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第五、行為規範的變化。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如上廁所、說話、玩東西在小學已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上課抱臂坐正、不調頭、不隨便說話、發言要舉手、學習用品放整齊,課本作業不準撕,上課不準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長解送等規定都納入學生一日行為規範中,孩子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控制.孩子在幼兒園裡許多自選活動的時間和權利被服從統一要求替代.
第六、家長和老師期望值的變化 。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家長和老師主要考慮的是孩子的營養、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兒園吃好,玩好,與同伴相處好就行了。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學,家長和教師的期望值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學習方面對孩子給予新的期望,高的要求。
我們家長只有充分認識到以上這些變化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才能科學地從生理、心理、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為孩子做好入學前的準備。
二、從各方面切實做好大班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往往會使孩子難以適應,容易導致孩子學習興趣低落,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影響學習成績,對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利。作為幼兒的老師和家長,對此必須有足夠的認識,提前做好工作,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一)激發孩子對新校園的嚮往之情。
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於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兒童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羨慕紅領巾等。他們產生了上學讀書的強烈願望,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此時,作為家長應該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和心態,和孩子一道以滿腔熱情來迎接他們的新生活。比如,在平時和孩子的聊天中,可以不時傳遞這樣的資訊"你長大了,就要上小學了,爸爸媽媽真高興”、“我們家要有小學生了,我們真開心”,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高興,為自己上小學自豪.。
再如,利用節假日或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校園外轉一轉,熟悉熟悉環境,乘機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幹淨呀!這裡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數、唱歌、跳舞、學知識。在這裡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幹。”還可以請鄰居或親朋好友家中的大哥哥、大姐姐講講學校生活的趣事,以引導幼兒期盼進入學校生活。
還可以這樣去做:當孩子拿著書,纏著你講故事時,你乘機告訴他:“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幹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樣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二) 做好孩子生理方面的準備
入學前的幼兒都有午睡的習慣,而入學後基本取消了午睡。但是,孩子的腦力勞動負擔卻大大超過了入學前。一天中大部分時間用於緊湊、快速的學習生活中。對於六七歲的兒童,正是身高和體重增長迅速的時候,如果不採取相應的措施,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所以,在入學前一段時間,家長要重新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保證睡眠充足,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讓孩子在頭腦清醒、精力充沛,集中注意力條件下接受新知識。另外,還要合理安排幼兒的飲食,要求孩子:早晨起得早,早餐要吃飽,午餐前不吃零食,晚上早一些睡覺,少看電視.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學校就餐的同學在孩子吃完飯後,可以讓他帶一個洗好或削好的水果吃。在我們學校一般中午就是搭配一份粗糧、一份水果。
除了保證孩子的膳食營養和睡眠外,更重要的是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家不遠的孩子家長可以帶孩子走到學校,家長週末可帶孩子一起參加跑步、跳繩、打球等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在衣著上不要給孩子穿得過多,以鍛鍊幼兒適應自然環境和抵禦寒冷的能力。
(三)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們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裡,過的是一種集體生活,整天都有老師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難都會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在家裡呢,許多事情全由父母包辦,進入小學後,孩子過的則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整理學習用品、繫鞋帶,上廁所,準備學習用品,包括以後的戴紅領巾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已,而且還要獨立完成老師佈置的力所能及的學習、勞動等任務。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因為動作慢,能力差,勢必會影響他的學習。我從多年帶班的實踐中就發現,小學階段,學習成績優秀的總是那些能力強的學生。 因此,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就成了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
作為家長,平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參加適量的勞動,鼓勵他們儘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要有目的的讓孩子自己整理東西。從收拾自己的玩具開始做起,這看起來簡單,其實需要孩子自己主動考慮很多問題。如:"這件東西放在哪裡合適?""還需要帶什麼東西?""大大小小這麼多的書怎樣放比較好呢",一次次重複這樣一個過程,可以發展孩子的思維,對孩子今後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適當的勞動還可以鍛鍊孩子手指的靈活度和力度,使孩子入學後能更快的進入寫字的狀態,字寫得不會過於輕、浮。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學了,還要一口一口給他餵飯;作業做完了,總是親自幫他訂正錯誤;進出門總是幫著孩子整理書包、背書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這般,做父母的的確很辛苦,可孩子卻越養越無能了。我們家長們要謹記:我們要幫助孩子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還要不斷給予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以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我們同時不要忘記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爸爸媽媽讓我做這件事,而是你長大了,你應該做這些事,給孩子樹立獨立意識,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這樣會使您的孩子能力更強,以後也更能夠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由於在學校生活感到紀律上的約束和生活上的緊張,對學習知識的方法和內容感到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容易,數學課不做早已熟悉的10以內加減口算,而是說組成,講算理,談組合;漢語拼音又不是簡單的認字母練發音,拼音音節不好讀,寫字更麻煩,還要一筆一畫地按筆順書寫,因此一些學生感到學習負擔重產生不想上學、怕吃苦的厭倦心理,上學熱情冷淡了,特別想念幼兒園,哭著要上幼兒園,不願意上學。有厭倦期,面對孩子的情緒變化,就很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做好孩子心理的疏導工作,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急躁中把孩子大罵一頓。而是應該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靜心耐心教育、引導孩子,在心理上和思想上與孩子取得溝通,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兩個月後,如果學校與家庭教育跟得上,就能使孩子較快地適應學校生活,孩子們會從厭倦中走出來,真正的融入小學生活。
孩子從學前大班進入小學,是一個從學前期進入學齡期的重要階段,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他們要從以遊戲為主的活動內容進入以學習為主;從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的約束到必須按照嚴格的作息時間來約束自己;從沒有讀寫任務到必須做的讀寫作業。環境的轉變,時間的轉變,任務、規則的意識的約束等等,都會給幼兒帶來一些不適應。因此,家長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對孩子進行關注,教會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整理書包、學具;自己能夠根據天氣的變化,臨時穿脫衣服;接受新的老師,與新的同伴相處能夠學會謙讓、分享。定時起居等,來適應新的生活節奏和環境的變化。
為了使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家長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放開幼兒的手腳,不要再包辦代替,將包辦的“愛”變為理智的“愛”,冷靜的“愛”,無私的“愛”真正為幼兒做好充分的準備。
讀小學,是孩子人生一大轉折,隨著角色、要求和家長期望值的改變,孩子產生了諸多的不適應。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孩子進入小學後能夠儘快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成了家長、幼兒園和學校三方面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激發孩子對新校園的嚮往之情。
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於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兒童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羨慕紅領巾等。兒童心理的發展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了上學讀書的強烈願望,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此時,作為家長應該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和心態,和孩子一道,以滿腔熱情來迎接他們的新生活。比如,夫婦倆一起故意用羨慕的口吻對孩子說:“田田長大了,真了不起,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 讓孩子產生當小學生的光榮感、自豪感。
再如,利用節假日或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校園轉一轉,熟悉熟悉環境,乘機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幹淨呀!這裡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數、唱歌、跳舞、學知識。在這裡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幹。”
再如,當孩子拿著書,纏著你講故事時,你乘機告訴他:“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幹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國和日本曾共同舉辦了一次中日學生夏令營活動,活動中,中國兒童暴露出的最大弱點是生活能力差。一時間,日本新聞媒體便大肆鼓吹日本學生在二十一世紀將戰勝中國學生,貶低中國學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貶低中國學生的動機是什麼,但這一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的深思。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能力的發展有一個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兒童的能力易於養成,過了培養期,過了關鍵期,兒童能力的培養就顯得特別困難。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學了,還要一口一口給他餵飯;作業做完了,總是親自幫他訂正錯誤;進出們總是幫著孩子整理書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這般,做父母的的確很辛苦,可孩子卻越養越無能了。
我們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裡,過的是一種集體生活,整天都有老師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難,如穿衣服、繫鞋帶等,會及時得到老師的及時幫助。進入小學後,孩子過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繫鞋帶,上廁所,準備學習用品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動作慢,能力差,勢必會影響他的學習。我從多年帶班的實踐中發現,小學階段,學習成績優秀的總是那些能力強的學生。
可見,為了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建議家長們謹記: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應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要幫助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給予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以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此外,還要在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術上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孩子掌握克服困難的技巧,少走彎路。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應該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給兒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導他學會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學會穿衣、洗臉、疊被、整理房間、端飯、擦桌子、掃地等小事。
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幼兒教育是在遊戲和活動中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學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教師是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教學的,與幼兒園教育相比,知識性較強。剛入小學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賴性,行為上的無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例如,我們發現有這樣一些學生,剛入學幾天,因好奇心強,上學特別積極,渾身是勁,可是沒過多久,熱情就冷淡了,特別想念幼兒園,哭著要上幼兒園,不願意上學。這就是我們小學教育中常見的“戀園”現象。“戀園”現象表明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在懷念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此時,做家長的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罵一頓,而應該關心孩子,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靜心耐心教育、引導孩子,從心理上和思想上與孩子取得溝通,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調節生活規律。可以帶他去幼兒園看看,請教過他的幼兒園老師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談談心,瞭解他遇到的困難,幫他解決困難;還可以講講身邊同齡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話故事,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增強信心。孩子放學回家後,要和孩子聊聊天,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四、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入學這意味著孩子從家裡到了學校,開始了集體生活。在集體生活中與許多人接觸交往難免會發生一些糾紛、磨擦和矛盾,這就需要培養孩子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如何培養文明禮貌和行為習慣呢?
要求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在活動與交往中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您好、再見、謝謝、對不起、請等);要求孩子在學校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與人友好相處,平等相處,平等待人,不逞強、不霸道,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能打架罵人;教育孩子關心和愛護集體,遵守班級的紀律;培養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品德。
五、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兒童後天所養成的,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特殊傾向。如早晨起床穿襪穿鞋,然後上廁所、洗臉、吃飯、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中比較穩定的行為方式。如上課的鈴聲一響,學生就進教室,拿出課本和鉛筆合,等待老師上課。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他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大有好處。對將入學的孩子說來養成良好的習慣比獲得知識重要得多,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他們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保證,所以孩子入學前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如下的學習習慣:
(1)嚴格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
(2)看書時坐姿端正的習慣;
(3)愛想、愛問和認真回答問題的習慣;
(4)正確地握筆寫字、看書、讀書的習慣;
(5)愛護書本及學習用品的習慣。
重點:
1、養成課前準備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上課之前要打兩次鈴,第一次是預備鈴,聽到預備鈴,要趕緊進教室,把上課用的書、本子、筆拿好,並擺放整齊,不用的東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後,安安靜靜的坐著等老師來上課。第二次是上課鈴,打了上課鈴,老師就要給小朋友們上課了。上學前,家長可在家進行模擬表演。
2、養成正確的坐寫姿勢
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訴他們,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翹腳架腿。因為良好的坐姿有利於骨骼生長,有利於身體健康。我們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提前教孩子認字、寫字,往往忽視了孩子寫字的姿勢。“先入為主”,壞習慣形成了,就很難糾正。錯誤的寫字方法,既影響字型美觀,又影響寫字速度,還影響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發育。正確的寫字姿勢包括三方面:1、坐姿正確,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體直,頭正,肩平,腿平。2、執筆姿勢正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筆桿,其餘三指托住,筆桿向後稍斜,靠在虎口處。3、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3、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要防止三種讀書現象。一是“唸經書”,就是眼睛看著別處,和尚唸經似的,有口無心;二是“看時書”,就是讀書時老是看時間,你讓我讀半小時,我就讀半小時,看看時間到了沒有;三是“數量書”,就是讀書的遍數為標準,你讓我讀三遍,我就讀三遍,讀一遍數一遍。這三種讀書都是沒有質量的讀書。教育孩子讀書時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邊讀,邊看,邊思考。低年級課文大多圖文並茂,讀讀課文,看看圖,圖文對照想一想,讀書就有效率,有質量。一二年級讀書要以朗讀為主,用普通話朗讀,口齒要清楚,聲音要響亮,不漏字、添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子。長期培養,可以提高孩子對語言感受的敏銳性。
六、幾點準備
1、身體方面的準備
孩子未入學前,雖然家長和幼兒教師也向孩子傳授知識,但同小學的上課,學習的要求與形式都不同,而且學習也不是孩子的義務,更沒有強制性的規定。但孩子一上學,學習就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和社會義務而且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小學是對兒童進行正規學校教育的專門機構,孩子一上學就要獨立地參加學習,開始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學好所規定的課程,接受各種基本技能的訓練,每天就需要消耗較多的體力,這要有較強的精力和耐力,需要有健康的體魄。為此,家長在孩子入學的身體準備方面要做到:
(1)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營養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們身心健康;
(2)要求孩子積極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3)鑑於小學生在校大部分時間是上課,課間休息和遊戲時間短,課後又有作業,而上學放學,上下課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課堂學習也有嚴格的紀律約束等情況,就增加了孩子的緊張度,加快了生活節奏。為了使他們較快地適應小學緊張的生活節奏,家長要適當地減少孩子睡眠和遊戲時間,延長學習時間,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時間與學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適應而損害健康;
(4)保護好孩子的感覺器官,尤其是眼(視力)和耳(聽力);
(5)教育孩子注意安全。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讓孩子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學會看紅、綠燈,走人行道。迷路找民警。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撥弄電源開關等,以免發生事故;
2、學習方面的準備
孩子一上學就接受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正規學校教育,在教師的專門指導下進行學習。學習是他們的基本活動,上課是他們獲得知識、技能和培養品德的主要途徑。上學之後他們是否願學、愛學?能否學好?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涉及到學習興趣、慾望、態度、習慣和意志品質等問題。家長要為孩子的學習做準備就應從以下幾點加以培養:
(1) 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
興趣是兒童對一定事物所抱的積極態度,它是兒童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求知慾是兒童力求認識、探索客觀世界,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並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的一種意向活動。孩子對周圍不明白的事物或現象,總愛問個"是什麼"、"為什麼",都想知道,都想懂得、這就是求知慾的表現。
孩子一旦有了興趣和求知慾,就能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積極地去探究,也就能自覺自願,主動愉快地去學習。所以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他們探究新事物的動力,也是推動他們學習新知識和從事活動的一種精神力量。孩子上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學習的主要工具又是書本。家長應經常找一些圖畫書給孩子看,要經常念一些內容有趣的書給孩子聽,這是很有益處的。可以告訴孩子:"你看,書裡可以讓人懂得許多事情的,上學以後,自己識字多;自己就可以看書,能懂得許許多多的道理,那多好!"
(2) 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 。
興趣是學生喜歡學習的前提,而是學習好還必須有個正確地學習態度,也就是對待學習認真負責,積極努力,不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不當回事。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與否,決定著學習的成績與效果。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能夠按時上學,上課、不逃學、不曠課、不早退、不遲到,遵守課堂紀律,不隨便說話,做小動作,而是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按時做作業,認真複習考試不作弊等。所以,入學前要培養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時都要講究認真、負責的態度,以便在進入小學後能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
-
3 # 零度空間l
孩子上幼兒園確實讓人頭疼。家長所想做的也是希望寶貝能儘快適應新環境。因為現在很多家庭畢竟都那麼一個寶。總會擔心寶貝去了各種不適應,不習慣,受委屈什麼的。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環境是完全有必要的,讓寶貝儘快適應。為了能讓寶貝們早點獨立,很多家長確實也是用心了。這我舉個例子吧,我們園很多家長在孩子來園之前至少半年就開始帶著寶貝去裡邊上親子課,慢慢孩子去的次數多了對各個區域以及環境都不陌生了,……。還有就是孩子能否儘快適應也跟家長或者說家庭教育有關,有的家長了解自己孩子會鼓勵孩子去獨立,可有的就早上孩子來園後很多顧慮,總會在一邊守著,甚至最後自己立場不堅定乾脆把孩子帶走了,連續那樣哭上一個星期或者甚至更長,孩子每天撕心裂肺,家長纏纏綿綿,老師愛莫能助,那樣的孩子適應就非常慢。其實,上幼兒園也只是為了孩子更早更快的適應那種團體生活,如果希望寶貝能更好的適應從媽媽的懷抱到學前的過渡期,家長應該鼓勵寶貝,鬆開他們的小手,讓老師陪他們一起成長,而不是把他們永遠捧在手心!
-
4 # 手機換號
多給孩子講一些幼兒園的有趣事情,多帶孩子到陌生的地方接觸陌生的人。對孩子的處理能力進行訓練如果自己吃飯,拿杯子喝水,自己練習穿脫褲子。遇到事情鼓勵孩子告訴老師。提前可以在家按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走,讓孩子適應這個時間。告訴孩子父母很愛他,下午放學的時候會去接他的!
回覆列表
首先這位家長能想到帶即將入園的孩子先去熟悉一下環境,這點非常好!然後家長最好能夠告訴孩子幾件事:
一、這個就是以後媽媽要帶寶Bora這裡學習翫耍的地方
二、這裡的寶寶都不需要爸媽陪伴,因為他們有老師和其他小夥伴們陪伴
三、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在這裡呆過、玩過、學習過
四、那幾位阿姨奶奶就是你以後的老師,寶寶在這裡要聽老師的話,有什麼事都可以跟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