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羅廖夫

    這段歷史,不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在歷史的眼光裡,從來就沒有什麼勝利者,只有冥冥間為彼此造就的對手。唐與吐蕃,在共存的二百多年中從對峙到和親,再從聯盟走向交惡,直至雙雙灰飛煙滅。赤嶺河源,和戰張弛,遠非教科書上的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那般簡單,也不是靠刻意地迴避能夠被遺忘或扭曲的。

    公元七六三年的長安,見證了這風風雨雨中的一個短暫瞬間。

    安史之亂一場浩劫,偌大的唐帝國如病去抽絲,雖勉強維繫,早不復貞觀天寶年間的強盛繁華。曾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聞名天下的西北邊防,隨著哥舒翰的隕落和十萬精兵陷於內戰而名存實亡。反觀吐蕃,自文成公主入嫁起開始學習和吸收唐朝先進技術數十年,統政平亂於內,收伏番屬於外,到赤松德贊贊普即位時其國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對外擴張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吐蕃軍隊原本不善騎戰,但仰仗其重灌步兵所向披靡,將先前與唐反覆拉鋸爭奪的石堡城等地收入囊中後,進一步把目光投向河西(今陝西甘南)與關中一帶。

    河西多水草豐美之地,自古為中原王朝西北馬場所在,況且涼州西通四鎮,東衛長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如此軍事要地,卻在安史之亂數年間,“盡蕃戎之境,淹沒者數十州”,以致四鎮孤懸、關中震動。七六三年二月,史朝義兵敗自盡,唐代宗李豫也在宦官集團的支援下鞏固了皇位,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對付西面的威脅。

    是年十一月,正是秋高氣爽時節,李豫卻因為大將僕固懷恩被逼出走而鬱悶不已。忽然宮外傳來百里加急的快馬文書,接過一瞧,是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的奏摺。封印蓋得歪歪斜斜,扎束凌亂不堪,究竟什麼事情如此緊急?不過草草數字,讓皇帝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吐蕃軍數萬入寇,涇州刺史高暉獻城,虜軍前鋒已至奉天、武功,臣當死戰,乞主上速避其鋒芒。

    李豫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吐蕃士兵難道是天兵天將,怎麼會突然從距長安不足兩百里的地方冒出來!蘭、河、洮、邠諸州守將全都人間蒸發了麼?

    問題出在當朝紅人、元帥府行軍司馬程元振的身上。此人本是個宦官,恃其擁立之功,自從扳倒另一重臣李輔國之後日發驕奢,竟然擅自扣下吐蕃犯邊的訊息。此等軍機大事,紙裡畢竟包不住火。殿堂之上,面對皇帝和滿朝文武的質疑,程元振還敷衍道:“吐蕃趁我間隙,年年入寇,不過掠擾方寸,旋即退去,不足以為陛下之患也”。

    “掠擾方寸?可如今蕃軍都快打到京城了,怎麼不早通報朕知道?”

    “這……臣已命朔方軍連夜增援,可保邠州武功無虞。未稟告陛下,以免徒增煩憂耳。”

    李豫一聽,立馬氣不打一處來,“那些僕固懷恩的手下,連朕都調遣不動,會聽你的擺佈?真是老糊塗了!朕忍了多時,是念你昔日有功,難道你還想把江山送給吐蕃蠻子?!”

    李豫雖立於亂世,其實並不算個昏君,在位期間大力整頓財政、改革弊制,雖乏知人善任之舉,卻以其仁厚而聞名。高暉是安史降將,代宗皇帝看不見此人腦後反骨,結果深受其害。

    見皇上勃然大怒,滿朝文武無人敢作聲。眼下神策六軍精銳多征戰在外,而朔方軍不反戈一擊就謝天謝地了,其他藩鎮諸軍要麼難堪大用,要麼遠水解不了近渴。大敵當前百官束手,李豫不免忿忿,卻也無可奈何。各人縱有天大本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還是盤算如何逃命要緊。留守之責誰可勝任,只恨孔明早生了五百年,思前想去,這出空城計非得請那位老將來唱不可!

    古為今鑑,遠自文種、商鞅、白起、韓信,近至來瑱、李光弼,連僕固懷恩算上,莫不以功高鎮主引禍上身。偶有獨善其身者,蓋因看淡權位名祿,豁達順應方進退自如。富於傳奇色彩的中唐名將――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老將軍平亂之後自卸兵權,賦閒京城已有些時日,此刻接過委任關內兵馬副元帥的聖旨,實在有些哭笑不得。先前要求朝廷加強西線防備的數次上書都石沉入海,等大兵壓境皇帝腳底抹油準備開溜,卻命他一個光桿司令輔佐雍王李適抵禦吐蕃,還能起多大作用?不過,數量並不決定一切,郭子儀前歷鄴城之敗,後以單騎退回紇,這個道理自然明白。

    自古關中“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加之潼關天險,為何全同虛設,竟使長安常不安?

    實際上,函谷、潼關坐落於長安以東,面對來自中原的威脅可憑險固守,事若不濟則西走入川,如玄宗當年逃亡的路線。唐蕃舅甥之盟自大非川一戰始現裂痕,百年來干戈玉帛無常。安史之亂年間,吐蕃已先後越過關中西方天塹――散關和大震關,唐朝再無險可守。加之長安向來有城無防,代宗皇帝此時別無選擇,只能一路東去。

    秋雨梧桐葉落之際,皇家車馬浩蕩出城。李豫回望長安,不見西山日暮,無限惆悵湧上心頭。短短六年時間,大唐換了三朝皇帝,卻不得不再次放棄京城(更有甚者,後來被立為太子的李適繼位後竟也“發揚傳統”,在涇原之變中倉皇出逃)。

    這邊廂郭子儀已告別家人,帶著區區二十多名親兵往相反方向奔赴咸陽。郭子儀對蕃人之野蠻早有耳聞,一直牽掛著在前線服役的兒子郭曖、侄子郭昕和呂月將等老部下的訊息。奇怪的是,路上逃難的民眾並不多,詢問一二,才知道此次蕃軍雖長驅直入,尚不曾大肆燒殺搶掠,軍紀也比過去收斂了很多。眾人心下稍安,郭子儀卻憂心忡忡地說:“往日蠻子犯境只為掠奪財利,觀其今日之舉,果真欲圖我大唐江山!”

    唐朝積重難返,確實助長了吐蕃入主中土的野心。不過此次吐蕃興師動眾的來頭卻荒唐得可笑――唐朝欠我歲絹5萬匹,大唐皇帝要為此謝罪。實際上吐蕃所稱先帝肅宗“輸帛絹,割土地”的許諾始終沒有任何漢語文獻記錄可循。若論歲貢往來,吐蕃對唐的拖欠更多,倒沒聽說贊普有什麼不好意思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百里之外的渭水渡口,吐蕃軍隊的先鋒官論贊熱率領五千輕步兵正陸續渡河,秋風吹得五彩經幡軍旗呼呼作響。南岸的樹林裡有兩千多雙眼睛緊盯著這一刻,手中箭已掛弦。唐軍主官呂月將早就預料到,數量居絕對劣勢的唐軍只有靠突然襲擊搏些勝算,於是放棄渭北營盤城防而在此設伏,已經靜候多時了。

    吐蕃大軍勢如破竹,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於涇州、邠州的不戰而降。一路高歌猛進衝昏了論贊熱的頭腦,居然忘記向對岸派出警戒哨,自然要為輕敵付出代價。“渡河未濟,擊其中流”,一聲令下而弓弩齊發,類似的場面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遍。箭借風勢嗖嗖地飛過,轉瞬間蕃軍中箭、溺水者不計其數。唐軍抽出短刀,蜂擁衝出樹林湧向河灘。蕃軍措手不及,一場慘烈的近戰過後,論贊熱眼看難以支援,不得不在血色黃昏中率殘兵退回北岸。

    “你個廢物!”隨後趕到的吐蕃前軍大將尚息東贊勃然大怒,若非屬下求情,幾乎要在陣前對論贊熱軍法從事(“廢物”得以苟活,二十七年後被唐將韋皋生擒)。“高大人”,他轉過頭來,“你不是說取道周至渡口最為便利麼?”一旁忐忑不安的降將高暉連忙解釋道:“此地本不曾設防,今日遭遇的唐軍是必定是呂月將手下的步弓手,原本駐紮在武關,不知何故到了渭南。不過將軍放心,往東不遠處就是司竹園渡,他手下區區兩千人肯定顧此失彼,攻之必克。”尚息東贊聽罷半信半疑,命人報與中軍元帥定奪。

    意外遇到聞訊趕來的六子郭曖,郭子儀才知道,吐蕃統帥是那位同樣久經沙場的老將達扎路恭(stag-sgra-klu-khong,Tagdra Lukong,漢名馬重英)。此人在對大食和突厥作戰中屢建功勳,名震中亞,深為贊普所倚重。“奉天城外漫山遍野都是敵軍,除了吐蕃本部,還有不少裹挾的漢人、党項和羌人,恐怕有數十萬眾”,聞郭曖此言眾人皆驚慄不已。

    郭子儀笑對左右道:“這下可好,連倚老賣老都不頂用嘍。”其實他心裡明白,現實的戰略重點已經不是保衛長安,只有退求其次,在敵軍佔領長安後設法儘快收復,阻其進一步東進――以空間爭取時間。事不宜遲,眼下召河東朔方軍來援是重中之重,但其中利害關係錯綜複雜,非以心腹之人聯絡不可。

    郭子儀喚過郭曖,低聲吩咐幾句,命其連夜兼程趕往河東。長孫全緒領三千精騎沿小路奔赴京東藍田,務必趕在蕃軍之前控制七盤嶺咽喉要道,掩護代宗一行。至於程元振那裡,雖然他已在皇上面前失勢,畢竟仍掌管著行軍司馬的印信,姑且派中書舍人王延昌去索援兵,有棗沒棗打三竿,但無論程同意與否,都要設法把大將張知節的禁軍帶到藍田會合。其餘人等協守咸陽,憑藉城高牆厚,保持對敵人側後的壓力。

    眾人各自領命行事。郭子儀則親自壓陣,逐漸收攏各路部隊交替東撤,作為日後反攻的本錢。只是呂月將的兵馬自前日報捷之後再沒有一絲訊息,讓郭子儀心中不由隱隱憂慮。

    入夜,持續了整天的悶熱未有絲毫消退。達扎路恭率蕃軍主力趁著黑幕的掩護銜枚疾進,在司竹園悄然渡過渭水,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抄迂迴。呂月將準備撤出終南鎮時才發覺,已經太晚了,兩千精疲力竭的唐軍頓時陷入一面臨水、三面受敵的困境。在震耳欲聾的號角聲中,吐蕃士兵披掛重甲,“周體皆遍,唯開兩竅”,列陣步步逼近。唐軍困獸猶鬥,怎奈射出的箭竟如毛毛雨一般,傷不得對方半分。眾寡懸殊的戰鬥漸漸演變成一場屠殺……戰場復歸寂靜,少傾風起電閃雷鳴,大雨終於傾盆而下,渭水裡泛起片片血紅。(新舊唐書記載呂月將僅以身免,資治通鑑則說呂月將被俘,故不知其所終。)

    翌日,蕃軍沿終南山麓加速東進,離長安已不到五十里。京城籠罩在一片混亂和恐懼之中,亂軍趁機大肆劫掠,名門士族多四散奔逃,可憐市井小民只好聽天由命了。

    代宗皇帝一路上提心吊膽,同行的朝臣宗室多嬌生慣養,行動遲緩。呂月將以卵擊石爭取了不少時間,李豫等人卻茫然不知,風聲鶴唳之下,幾乎把後衛掩護的長孫全緒部隊當成了吐蕃追兵。驚魂方定,前方陝州地界又發現一隊人馬,幸好來的又是趕來護駕的神策軍。來得早不如來的巧,這位神策軍領兵宦官――當年鄴城六十萬唐軍大潰退的罪魁禍首魚朝恩――只因皇上落難之際護駕有功,此後風光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郭子儀等則繞道渭北、商州馳抵唐軍預定集結地藍田。一路上徵集軍資還算順利,百姓與其說是遵從皇諭,不如說更看重郭子儀的威名,紛紛前來投奔,加上招攏沿途散卒差吏,逐漸聚起數千人的隊伍。奇怪的是,郭子儀卻對禁軍統領張知節一番私下交待,責其副將王甫攜部下解去兵甲,四散而去。王延昌先前好說歹說才把這幾百號人從皇上身邊帶回來,聽到此事連忙趕來勸道:“這些禁軍兵士雖偶有劣跡,今正用人之際,為何不給他們個立功贖罪的機會?”不料郭子儀兩手一攤,“人都打發走了這大半天,現在追也來不及啦!一群市井中人,入伍不過為了逃避賦稅,這些禁軍根本沒什麼戰鬥力,不如早早遣去……”

    與此同時,在河東重鎮蒲州,星夜趕來的郭曖顧不得洗去征塵,直闖朔方軍大營求援。值守將渾日進無奈地回答:“眼下僕固元帥不在此,誰也做不了主。”郭曖力爭道:“他拒不奉詔,已顯異心,難道大家都看不出來?”旁邊河中行營副使範志誠應聲而出,“六公子,元帥久為奸人陷害才不得不明哲保身,請莫錯怪!”

    “明哲保身?詩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請問這位將軍,見危不救,是明還是哲?”

    範志誠一臉的不屑,“你是秀才我是兵,隨你怎麼說。軍中自有軍中的規矩。”

    郭曖苦笑道:“我算明白了,當年睢陽城破之前,南霽雲將軍出城求援為何四處碰壁,他總算比我更懂軍中規矩。”

    渾日進默然不語。忽然外面一陣喧譁騷動,諸人步出軍帳,發現四圍已聚集了不少士兵,為首的不是別人,正是郭子儀三子郭晞。原來郭曖依子儀計,另派隨從報與在朔方軍中領兵的兄長,訊息一傳十、十傳百,不多時眾人皆知。朔方軍士兵多不是河東本地人,來自關中計程車兵思鄉心切,而大部分人戶籍在靈州(今寧夏)一帶,更擔心被吐蕃抄斷了後路。 “郭令公有難,我等老部下怎可袖手旁觀?”呼聲亦漸高起。渾日進見眾口一辭,轉頭對郭曖道,“請轉告令公,朔方軍即刻遵命。”(渾日進後改名瑊,轉年奉天城下領二百騎衝殺於吐蕃萬人陣中,不損一人而虜敵上將。德宗年間平定涇原之變又立下頭功,成為一代社稷棟樑,此是後話。)

    公元七六三年十二月六日,農曆十月初九,吐蕃軍隊由南三門進入長安。

    達扎路恭騎著高頭大馬,在左右簇擁下行進於朱雀大街上。兩旁門戶緊閉,一片蕭然。這位吐蕃主帥想起年輕時受命出使長安的場景,那時的大唐物華天寶,萬國來朝,使團多駐紮於長安近郊,一般成員很難有機會進入城內,更別提進宮朝見玄宗皇帝本人了。一晃三十多年,達扎路恭在佛苯教爭中幾度沉浮,長安更已物是人非。

    “傳令各部,約束屬下不得胡作非為。高暉大人,咱們一起進興慶宮轉轉如何”,他興致勃勃地吩咐道。可才下馬走了幾步,達扎路恭突然感到一陣心胸憋悶,天旋地轉,若非衛士手快幾乎跌倒在地。隨從眾人不由一驚,莫非這皇宮聖地有神佑顯靈?

    一連幾天,沒見蕃軍有什麼太大動靜,長安市面上人氣漸長。百姓紛紛議論,高暉醞釀著立金城公主的侄子、廣武王李承宏為新帝,看樣子這些傢伙已經與吐蕃勾結預謀很久了,不然李承宏為何不隨皇室東撤?唐與吐蕃本是舅甥關係,這回卻要降級成小弟了。果然陸續有告示貼出,宣佈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不過,這些告示大多墨跡未乾便被人撕掉,即便派人看守,夜間也防不勝防。高暉隱約感到,長安城裡似有一股暗潮湧動。

    可達扎路恭和許多吐蕃將士正為水土不服所困擾,成天頭腦昏昏沉沉的。戰端初開時,蕃軍從高原俯攻如破竹之勢,剛進入富氧平原地帶興奮過度勇猛異常,時間一久造成了嚴重的低原反應。尚息東讚的部隊仍然在繼續東進,不過腳步越來越慢,直到被長孫全緒擋在七盤嶺下。先前繞過的唐軍據點――鳳翔和咸陽――逐漸成為蕃軍心腹之患。鳳翔地方不大,作為唐蕃長期對峙的前沿作了充分的軍事準備,加上節度使孫志直排程有方,吐蕃後軍一時拿他沒什麼辦法。咸陽守軍雖然多些,但奉郭子儀之命多次出擊襲擾損耗不小,吸引了蕃軍主力的注意後被圍得水洩不通。

    十二日凌晨,五萬吐蕃步兵開始攻打咸陽城。(奇怪的是,史書上對此戰記載極少,只知道蕃軍屢試攻堅一無所獲,其長於野戰、不善攻城的弱點暴露無遺。)

    三日之後,雙方仍在僵持。一陣狂風忽起,吹得飛砂走石天昏地暗,夾雜著轟雷般巨響滾滾而來。等風勢稍緩,城上城下計程車兵睜開眼睛,才看到一支騎兵部隊赫然出現在的東北方的山坡上。不多工夫,一員大將手持長刀,躍馬衝向吐蕃軍陣,背後唐軍在震耳欲聾的喊殺和馬蹄聲中席捲而來,一面戰旗上繡著個“郭”字尤為顯眼。咸陽守軍見狀也藉機殺出。前沿蕃軍登時陣腳大亂,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有識得漢字的吐蕃士兵飛報統帥,“郭將軍殺過來了!”

    “胡扯!” 達扎路恭怒道,“難道郭子儀返老還童了嗎?”

    郭子儀當然沒有黃忠那番本事。可這位小郭將軍――郭晞正當打之年,單就武藝而言卻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帶來的朔方軍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力,更是兵強馬壯,不過萬餘騎兵前鋒,似給咸陽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得知唐朝援軍正陸續開來,達扎路恭為保險起見退回長安,並急召尚息東贊軍西返。郭子儀命長孫全緒自藍田出擊,轉守為攻步步緊逼。

    長安城裡,李承宏的傀儡朝廷不得人心,政令難行,無法為佔領軍提供實質性的支援。本以為“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者”,可如今吐蕃進軍沿線不是堅壁清野,便是一片凋蔽破敗之象。眼看軍需難以為繼,達扎路恭不得不下令徵用百姓口糧,實際上就是明搶。招來一片怨聲載道不說,更要命的是,許多莫名其妙的疾病開始在軍中流行,顯然已經不是水土不服所能解釋的了。

    十九日白天氣溫稍高,吐蕃士兵頓感奇熱無比,很多馬匹也倒地不起。高暉覺得奇怪,已是入冬時節,再熱能熱到哪去?他並不知道,高原上此時早已一片冰天雪地了。

    好不容易熬到夜裡,蕃軍兵分兩路,以閃電般的速度南出武關,東渡蒲坂,富庶中原眼看唾手可得,一連串的好訊息令達扎路恭心花怒放,可四周響起的,不是掌聲歡呼,而是一片混亂嘈雜的呼喊。他這才從南柯一夢中猛醒,蕃軍駐地附近失火了!剛剛把火撲滅,屬下又相繼來報:城外山坡上也燃起了密密麻麻的火堆,照得長安城東南夜空有如白晝,不知來了多少唐軍,只聽得萬鼓齊擂震天動地。城中傳言四起,朱雀大街上甚至聽得有人呼喊“郭令公的大軍到啦!”

    這一夜,郭子儀並沒有來,吐蕃士兵卻一直提心吊膽戰戰兢兢。達扎路恭的神經緊張到了極限。郭晞在北虎視眈眈,郭子儀在東步步緊逼,坊間更傳說安西四鎮留守、郭子儀的侄子郭昕也舉兵勤王,準備一舉斷絕蕃軍後路。郭氏一家老少,此時搞得達扎路恭草木皆兵。可眼下這二十萬吐蕃子弟,萬一出了什麼差錯如何向贊普和國民交待?

    天不亡唐,縱有雄兵百萬又能奈何,達扎路恭思索良久,一字字緩慢地對心腹眾將宣佈:“明日起全軍凱旋,各部沿鳳翔路交替回撤”。屬下有的倍感惋惜,有的暗自慶幸,更多的則是茫然不知所措。沉默半天,尚息東贊問道,“元帥,就這麼撤了,回去拿什麼犒賞將士”?“偌大個長安,你們各顯神通吧,儘量少傷平民就是了,我們以後還要來的。不過……”,達扎路恭背過身去,“那什麼慈恩寺、大雁塔、小雁塔統統給我燒掉!”儘管達扎路恭本人篤信苯教,下面將士有不少是佛教徒,聽到這話不由面面相覷。萬幸的是,這一命令的執行被大打折扣,長安寺廟才未受滅頂之災。

    十二月二十日,吐蕃縱軍大肆搶掠,長安到底難逃一劫,哭喊聲連綿不絕。

    轉天凌晨,百姓們才驚奇地發現,吐蕃士兵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皇宮外倒聚集了不少人,雖個個身著便裝,依然被人認出是王甫和他手下的大唐禁軍。原來這些人奉郭子儀的指示潛回長安,仗著對地形瞭如指掌,十多天來不是放火投毒,就是擊鼓吶喊,忙得不可開交。敵人連夜撤走的訊息,最先報知郭子儀的也是他們。據說身為長安本地人的第五琦原先只是個太子賓客,因參謀此計有功,後來被拜為京兆尹,因此王甫手下的這支禁軍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五縱隊”――牽強附會,算是對歷史開個玩笑。

    高暉驚恐地發現自己被遺棄在長安,蕃軍已經不再需要這個嚮導了。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投奔留守潼關的舊時同僚、安史降將李日越之後,再次嚐到了背叛的滋味,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歷史,對他也開了個玩笑。

    郭子儀明白,已方聲勢雖大,其實人數尚不及敵人的一半,此時窮寇不宜猛追,可是更不能示弱。唐軍沒有直接西進追擊,而是兵分兩路,長孫全緒轉向西南,郭晞轉向西北,擺出一副迂迴包圍的架勢。蕃軍聞訊,沿周至、武功、扶風一線加速撤退。長孫全緒趁機在周至尾隨蕃軍渡過渭水。周至和終南兩地累累屍骨,暴露在風雨日曬中已一月有餘,至此方入土為安。

    整場戰役尚未迎來最後的結局,鳳翔城仍在苦苦獨撐。兩個月來,守軍在吐蕃後軍圍困下已近力竭,城牆殘破多處,又逢蕃軍主力潰退至此,眼看下一波攻擊就要破城。孫志直登上城頭瞭望四周,只見敵人黑壓壓一片,唯有仰天長嘆:“今日總算要為國盡忠了。”

    吐蕃軍隊後方忽然揚起一陣煙塵,孫志直定睛看時,一彪白衣人馬從鳳翔西北方向猛衝過來,經過之處蕃軍潮退兩旁,避讓不及者紛紛人仰馬翻。不多時為首一人已衝至城下,掉轉馬頭橫刀怒吼,“大唐鎮西節度使馬璘在此!”

    聽到隨軍翻譯的轉述,達扎路恭不禁大駭,果然是安西的兵馬到了!其實唐庭西北飛地那點力量,就算高仙芝復生、李嗣業再世也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分兵遠端奔襲的能力?只是馬璘奉了郭子儀之命,領鎮西節度使名號,率數千河湟志願兵而來。吐蕃士兵竊竊私語:“此將軍不惜死,宜避之。”於是,面對歸路被斷的危險,已成驚弓之鳥的蕃軍撤圍西去,一路狂奔,數日內退出大震關外。

    史書記載:

    寶應元年,陷臨洮,取秦、成、渭等州。明年,使散騎常侍李之芳、太子左庶子崔倫往聘,吐蕃留不遣。破西山合水城。明年,入大震關,取蘭、河、鄯、洮等州,於是隴右地盡亡。進圍涇州,入之,降刺史高暉。又破邠州,入奉天,副元帥郭子儀御之。吐蕃以吐谷渾、党項兵二十萬東略武功,渭北行營將呂日將戰盩厔西,破之。又戰終南,日將走。代宗幸陝,子儀退趨商州。高暉導虜入長安,立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擅作赦令,署官吏。衣冠皆南奔荊、襄,或逋棲山谷,亂兵因相攘鈔,道路梗閉。光祿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藍田,選二百騎度滻,或紿虜曰:“郭令公軍且來!”吐蕃大震。會少將王甫與惡少年伐鼓譟苑中,虜驚,夜引去。子儀入長安,高暉東奔至潼關,守將李日越殺之。吐蕃留京師十五日乃走,天子還京。――新唐書

    一計復長安,再計渡渭水,三計保鳳翔。不戰而屈人之兵,在郭子儀的心理戰中演繹得淋漓盡致。達扎路恭回到雪域高原,是如釋重負,抑或恍然大悟,只有他自己知道。赤松德贊贊普為紀念此次戰役,在布達拉宮前立起一座達扎路恭頌揚碑,經歷了上千年風雨矗立至今。對郭子儀感激萬分的代宗,返回長安後也將其畫像陳列於功臣殿凌煙閣上,並賜予丹書鐵卷以彰其功。或許,百年之後才問世的千古名句――“一將功成萬骨枯”――更適合為兩方的功勞簿添加個生動的註腳。

    不久,僕固懷恩終於大舉反叛﹐引回紇﹑吐蕃兵馬再度進犯關中。幸賴郭子儀單騎闖營,兵威並用,使盡百般解數才使達扎路恭再奪長安的豪言落空。唐廷不得不年年備兵馬於關中“防秋”,疲於應付。直到德宗時期,韋皋在劍南西川節度使任上一柱擎天,聯合南詔數次擊敗吐蕃,局面才開始有所改觀。至於張議潮收復河西走廊,“從今赤嶺屬長安”的夢想成真,更是幾代人之後的事情了。佛教在吐蕃發展壯大,不知不覺間磨去這個民族尚武好戰的精神,如同六百年後的蒙古所經歷的那般蛻變。

    晚唐人士為河湟滄桑之扼腕,穿越千年的歷史時空,仍然迴繞於傳世的詞文字句間。唏噓慨嘆種種,莫若杜牧詩云:“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堪稱首功,七十多歲高領的郭子儀依舊鎮守在前線,對抗吐蕃的侵襲,他出鎮邠州,將士不及吐蕃的四分之一,戰馬不及吐蕃百分之二。但是,每次吐蕃秋季入侵關中,無不被郭子儀擊敗。大曆三年(768年),發生了一件讓郭子儀極為痛心的事,他父親的陵墓被掘。此事是郭子儀的政敵宦官魚朝恩指使他人所為,魚朝恩嫉妒郭子儀的赫赫戰功,眼看無法扳倒郭子儀,逐洩憤似得派人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這在古代是不可容忍的十惡不赦大大罪,郭子儀迅速回長安,當時氣氛非常緊張,朝廷擔心郭子儀會洩憤叛亂。當陛見時唐代宗說起這件事,郭子儀再也忍不住,當場嚎啕大哭。不過,郭子儀為了大局,安慰皇帝,他說:“我長期帶兵,都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

    一場即將到來的混亂兵變被郭子儀化解了。到了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宰相元載密奏請殺宦官魚朝恩,魚朝恩最終被縊殺。

  • 2 # Zh上善若水W

    郭子儀,被唐德宗賜諡號“忠武”。85歲去世,唐德宗懷著悲痛的心情以國家最高禮節朝拜五天表達哀悼,他的墳墓被加高十丈,按照規定,一品官員墳墓只能為一丈八尺高,足以可見他對大唐的貢獻。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李隆基慌忙逃往蜀地,太子李亨逐北上靈武稱帝,此後宦官魚朝恩得到重用。於此同時,郭子儀等武將也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尤其是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堪稱首功。然而,郭子儀顯赫的軍功卻刺激到了太監魚朝恩,其先後數次詆譭郭子儀,甚至數度陷朝廷於危難,由於始終無法扳倒郭子儀,魚朝恩便洩憤似得派人挖了郭子儀的祖墳。

    魚朝恩與郭子儀之間的恩怨,皆因魚朝恩嫉妒郭子儀戰功而起安史之亂爆發後,眼看長安不保,唐玄宗李隆基便帶著楊貴妃等人出逃蜀地,後在馬嵬驛發生兵變,此後唐肅宗李亨北上靈武稱帝,遙奉李隆基為太上皇,在召集兵馬平叛的同時,一直侍奉在李亨左右的李輔國、魚朝恩等宦官開始得到重用。

    魚朝恩先是被委派為李光進的監軍,後又被任命為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與李輔國經常伴隨唐肅宗李亨左右不同,魚朝恩得到重用之後長期在軍中任職,這也是其迫切需要軍功,並忌恨郭子儀戰功的源頭。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八月,在郭子儀、李光弼等武將趕到靈武之後,唐軍開始對叛軍展開反攻,然而在宰相房琯率軍在陳濤大敗之後,唐軍損失大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唐肅宗只能依靠郭子儀的朔方軍。此後,郭子儀先是平定河曲,繼而克復兩京,到至德二載(757)十二月時,河東、河西、河南等地大多已被收復,郭子儀可以說是戰功赫赫。

    乾元元年(758年),朝廷開始向叛軍大本營河北地區發動進攻,唐肅宗詔令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等九大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然而唐肅宗卻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為這二十多萬大軍(後增至60萬)設立元帥,反而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黜陟使”,成為這路大軍的實際統率。這是魚朝恩第一次統率大軍,但也是他和郭子儀恩怨的開端。

    面對朝廷的大舉進攻,安慶緒一再敗退,最終被圍於相州。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史思明從范陽率軍南下救助安慶緒,攻下魏州後自封“大聖燕王”。李光弼等人建議分兵攻擊魏州,阻止史思明的援軍,然而卻遭到了魚朝恩的反對,他認為朝廷大軍佔盡優勢,已經是勝券在握,故而並不願意手下的節度使們染指指揮權。

    結果,在魚朝恩的干預下,朝廷六十萬大軍因互不統屬、部署混亂,在相州遭遇兵敗。郭子儀退守河陽後,唐肅宗為了確保洛陽安全,任命郭子儀為東都留守,東京畿、山南東道、河南等道行營元帥。然而,魚朝恩本就嫉妒郭子儀的戰功,此時為了推卸兵敗責任,逐將相州之敗的責任推到了郭子儀身上,並在肅宗面前進讒言,導致郭子儀被解除職務,召還京師。

    郭子儀戰功越大、魚朝恩忌恨越深,詆譭不成便派人挖了郭子儀的祖墳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正月,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但仍讓其留守長安。同年九月,在百官的一直要求下,郭子儀被任命為諸道兵馬都統,命其率英武、威遠等軍以及河東、河西諸軍攻取邠寧、朔方、大同、橫野,然後再取范陽。結果,因為魚朝恩的阻撓破壞,郭子儀最終未能成行。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僕固懷恩等兵敗邙山,史思明隨後率軍再度攻陷洛陽。次年,即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李亨駕崩,唐代宗李豫繼位為帝,是為唐代宗。唐代宗繼位後,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會集諸道節度使及回紇兵十餘萬於陝州,打算以郭子儀為副帥,以進討史思明,收復洛陽,結果又因為魚朝恩、程元振的讒言而未能成行。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進犯涇州,不久逼近京師,由於程元振隱瞞軍情,再加上之前唐代宗猜忌將領,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來瑱又被讒殺,結果導致京師沒有防禦力量,外軍又不敢輕易入關勤王,唐代宗無奈之下逃往陝州,長安竟然再度淪陷。此時,雍王李適和郭子儀雖然均被啟用,奈何長安附近大亂,兩人根本無法及時召集軍隊。反倒是魚朝恩率領駐陝州軍及神策軍奉迎唐代宗,結果護駕有功,唐代宗對魚朝恩更為寵信,被任命為天下軍容處置宣慰使,專典神策軍。

    這次立功,使得魚朝恩頓時飄飄然不知所以,結果還沒等他高興多久,收攏軍隊後的郭子儀便收復了長安,重返長安的唐代宗逐賜郭子儀鐵券,並將他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這令魚朝恩再度憤恨無比由於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唐代宗也認識到了郭子儀的重要性,魚朝恩眼看無法扳倒郭子儀,逐洩憤似得派人挖了郭子儀的祖墳。然而,心繫社稷的郭子儀在外患迭起的情況下,不願再引起內患,不僅沒有追究魚朝恩的責任,反而說“臣掌管軍隊,不能禁止士兵盜墓,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不是人禍”。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宰相元載密奏請殺魚朝恩,魚朝恩最終被縊殺。

    大曆三年,郭子儀十分痛心,他父親的陵墓被盜,他速速趕回長安,這種事情發生在任何一個朝代和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會極度受傷。當把這件事向唐代宗說起時,郭子儀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委屈之情,不禁老淚縱橫,嚎啕大哭。

  • 3 # 四季文史

    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郭子儀,老年為何嚎啕大哭?

    簡單來說,是因為自己家的祖墳被掘而深深自責。

    一、大器晚成的郭子儀。

    郭子儀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步入仕途以來,一直未得到重用。年近花甲之時,才在安史之亂期間被正式起用,征戰沙場,初顯鋒芒。

    安祿山率領契丹兵反叛以來,唐王朝一直心驚膽戰,好在朝廷及時起用了郭子儀。郭子儀審時度勢,用他超凡的軍事指揮才能,迅速擊敗叛軍。郭子儀率領的部隊,猶如一把利劍,所到之處都給叛軍以致命的打擊。雖然此時郭子儀已經步入花甲之年,但他的軍事才能,為大唐王朝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臨危受命的郭子儀。

    歷史上的拉鋸戰往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安祿山自發動安史之亂以來,他所指揮的叛軍力量也不可小覷,他曾一度在洛陽稱帝,每每這個時候,唐王室都會派郭子儀臨危受命。在與李光弼的共同苦戰下,先後收復洛陽和長安。

    “吾之家國,由卿再造。”這是唐肅宗對郭子儀的高度評價。沒錯,如果幾次危機不是郭子儀苦戰堅守,那麼大唐王朝已然被安祿山取代。由此可見,郭子儀對於唐朝的功績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後來由於唐肅宗、唐代宗聽信讒言,對郭子儀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一時間將郭子儀革職。但郭子儀是一個時刻心繫國家之人,不論身處何處都一直牽掛著國家的安危。後來,北方吐蕃異族的入侵,唐皇室再度任用郭子儀,郭子儀召集自己曾經的散兵遊勇,再度為大唐解圍。

    史家曾經對郭子儀這位四朝老臣給了很高的評價: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三、“大雅君子”郭子儀。

    再來說說為何郭子儀到老了曾有“號啕大哭”這件事。

    此事源於郭子儀父親陵墓被盜而引起。大曆三年,郭子儀父親的墓穴被盜,這在古代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尤其是對於像郭子儀這樣重視家國情懷而又勞苦功高之人,聽到訊息後的他極為痛心,號啕大哭。他的部下就懷疑盜墓這件事,是他們曾經的朝堂敵人宦官魚朝恩所為。

    然而回到長安以後,郭子儀並沒有採取極端的行為,反而跟唐代宗互相安慰起來。

    《舊唐書郭子儀傳》:“我長期帶兵,對士卒約束不嚴,有時就發生部眾盜掘墳墓的事,如今我父親的墓被盜,這是老天對我的報應,與誰都無關。”

    由此可見,郭子儀不但是位驍勇猛將,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大雅之人,其氣度和胸襟直至今日都不免讓人欽佩。

  • 4 # 94310417小云

    縱觀華夏五千年文史典篇,汾陽王郭子儀的偉大忠勇,忠君衛國可言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初為武壯元年四十餘大器晚成,逢安史之亂率領本鎮兵馬竭力勤王,被太子李享封為兵馬付元帥都統天下各鎮官兵止暴平亂,真是老當益壯,盡忠職守,終在各路大軍和回圪軍的協助下平定了叛亂。但功高震主,為代宗而疑,在去平定吐蕃叛逆時亦大勝而歸,回朝後知祖墳父陵被奸人挖堀,令老令公痛不欲生,言,,,率王師百萬於民秋毫無犯,僅有惡賊背後使惡,真是無言以對,其時乃朝中老賊魚朝恩所為,郭子儀心繫天下乃忍而不言。時有值竇固懷恩引吐蕃回圪大軍入寇中都,郭子儀見賊兵勢大,乃令多置郭子大旗以為疑軍,令賊兵大驚失色止而不前。回圪王領萬餘騎於陣前,言這請元帥陣前答話,,,郭子儀從容不迫現於陣前,回圪王當年曾引兵助力平定安史之亂,見元帥大驚下馬便拜!言賊人鼓惑,若知皇帝在令公盛,怎敢入侵中原。約次日宴於帳中以敘前益,帥從之,,,次日晨帥欲住賊帳,眾將恐為賊害,多勸不住往,帥大笑汝等安等,,,,帶十餘騎於回圪叛逆軍中,賊將勢眾見大元帥入帳皆伏身跪拜,令公感嘆皆一一扶起,酒過三巡,菜以五味,令公言今聖上仁德天下有恩於眾,豈可叛逆為禍,回圪王感愧乃言幸有郭公在世,自當上表歸符,眾將大喜,乃山呼萬歲,大唐皇帝萬歲,回圪王千歲。因大元帥恩德而退了幾十萬狼子虎師。因功高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其子郭暖娶公主入府,一日小二口戲鬧,駙馬言,你爸天下有汝父才安,還這麼無理,公主驕傲放縱歸家言於其父,皇帝言婿言不虛。郭子儀知其事大怒,乃綁子於皇宮,帝慈言,小夫妻戲鬧何足掛齒,言歸家好好侍候老父老母,終免於一禍。郭子儀年八十五而仙逝,上意痛心疾首嘆天喪國本。

  • 5 # 我家的貓叫皮蛋

    老郭的祖墳被人給挖了,這可是奇恥大辱的事情,老郭當然老淚縱橫,傷心不已了。

    說這個事情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老郭這個人,大名鼎鼎的郭子儀對大唐有再興之功:郭子儀陝西渭南,少年時中武舉,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之後長期不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後拜中書令。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被皇帝猜疑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來犯部隊。 廣德二年(764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和回紇聯合作戰大破吐蕃。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增加食邑,剝奪實權。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可以說郭子儀對大唐有再造之恩,而且郭子儀這個人極其會做人,榮辱不驚,多次被剝奪兵權毫無怨言,所以皇帝雖然對這個人很有戒心,但是由於老郭分寸極會拿捏,所以也算恩寵不斷,死後更是被配享宗廟,郭子儀85歲高齡去世後,唐皇對他便只有懷念了畢竟人死了也不會有威脅了,皇帝國家最高禮節朝拜五天表達哀悼,郭子儀的墳墓被加高十丈,按照規定,一品官員墳墓只能為一丈八尺高,足以可見大唐對他功勞的認可。這是一個臣子最高的榮譽,可以說贏得了身前身後名。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如此謙卑時刻低調的老頭,依然讓一些小人妒恨,尤其是那些宦官們,唐肅宗李亨北上靈武稱帝,一直侍奉在李亨左右的李輔國、魚朝恩等宦官開始得到重用,唐肅宗本人闇弱無能,為宦官所左右,甚至在決定命運的大戰居然宦官們當監軍,大宦官魚朝恩在當監軍時和郭子儀心生罅隙,多次進讒郭子儀導致郭子儀被罷免,但是由於郭子儀戰功赫赫,而且在危急存亡之際,後任皇帝唐代宗不是個白痴,知道老郭的重要性,唐代宗逐賜郭子儀鐵券,並將他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這令魚朝恩憤恨無比,大曆三年魚朝恩派人挖了郭子儀的祖墳。

    祖墳被挖,郭子儀內心極為悲痛,不禁老淚縱橫,嚎啕大哭,但是事後郭子儀的做法很有技巧,他流淚對唐代宗說:“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事後魚朝恩請郭子儀赴宴看郭子儀反應,宰相元載派人對他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隨前往。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郭子儀對挖墳之事的冷處理,連魚朝恩這種大惡人都感動了,於是連宦官這個惡人群體都對郭子儀另眼相看,把老郭當做忠厚長者,所以之後老郭變成了朝廷不倒翁,不管那個集團掌權,都把老郭當自己人,所以老郭活了85歲高齡,這個年齡在古代簡直是超級高壽,尤其老郭還是如此位高權重之人,不容易啊老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介紹Nike籃球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