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偵查處

    19世紀末的晚清國弱民窮一派悽風苦雨,尤其是1840年以後,兩次鴉片戰爭和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本已孱弱不堪的清王朝更是雪上加霜。

    清朝統治者在外與列強、內與流寇的鬥爭中,逐漸認識到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於是清王朝統治者以1861年為開端,掀起了一場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

    北洋水師也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1875年,在李鴻章的牽頭下,北洋水師在洋務運動初期購置的蚊船基礎上正式宣告成立。

    此後,北洋水師先後從西方購入了“龍驤” 、“虎威”、“飛霆” 、“策電”等一批先進的蚊船作為近海國防利器拱衛海疆。

    而也就在清王朝掀起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之際,日本也於1868年開啟了明治維新。

    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裡,以武力手段逼迫了日本德川幕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神奈川條約》,史稱“黑船事件”。“黑船事件”強烈地刺激了日本人的敏感神經,鑑於“黑船事件”的國恥,日本在明治維新時,遂將海軍作為富國強兵的首選,不遺餘力地“輸血”補課,到1874年日本海軍擁有了大批鐵甲艦和運兵船,日本開始將罪惡的觸角伸向了中國。

    1874年,日本海軍以“保護國”琉球居民在臺灣被殺為藉口,出動了鐵甲艦和運兵船抵達臺灣海域,打算趁機將臺灣收入囊中。

    清王朝當時雖然僅有用作近海防禦作戰的部分蚊船,但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海軍,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出動蚊船與日本人針鋒相對,最終,日本人在敲詐勒索了50萬兩白銀後撤出了臺灣。

    1879年,日本廢藩置縣,將琉球國王尚泰囚禁於東京,享國450年的琉球王國宣告滅亡。琉球亡國後,大批琉球遺民不願侍奉狼子野心的日本,紛紛逃到了中國,琉球使者毛精長、林世功等人匍匐跪倒在大清總理衙門門前慟哭哀嚎地陳情道:

    “臣呼號泣血,懇求天朝盡發天兵,將琉球日人盡逐出境,敝國主得歸宗社,亡而復存,如此,則敝國上自國主,下至人民,生生世世,感戴皇恩憲德於無既矣,臣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屬鬼。”

    儘管當時清王朝內部不乏有識之士上書光緒,要求北洋水師出兵琉球盡驅倭寇,但當時的清王朝正忙於西北平定回民之亂和收復新疆伊犁,同年,甘肅又發生了8級大地震,造成了3萬多人死亡,清王朝內部都亂成了一鍋粥,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管藩屬之國琉球的死活呢?

    而刨除上述這些因素,當時的北洋水師雖然已經成立,然而,剛剛起步的北洋水師初期也只是把眼光放在近海防禦作戰上,朝廷對北洋水師也沒有投入太大的精力。

    直到1874年“臺灣事件”爆發後,清政府才意識到,光有僅用於近海防禦的蚊船根本不足以抵禦外侮,北洋水師真正的“大造血”也就是從這個時候步履蹣跚剛剛起步。

    但是清政府的動作還是太慢了。到1879年,北洋水師的艦隊依然停留在了以近海防禦無遠洋能力的“蚊船”為主戰艦隻的層面上。

    而此時的日本海軍裝備了先進的鐵甲艦和運兵船,具備了足夠強大的遠洋實力,“蚊船”對陣“鐵甲艦”無異於是以卵擊石。

    在清朝國內疲敝且北洋海軍實力不濟的情況下,儘管林世功慟哭哀嚎為國請命的舉動感動了很多人。

    面對實力懸殊的日本海軍,北洋水師的統帥李鴻章也只有以“卿仁賢可敬,孤忠可憫,申包胥有過之而無不及”寥寥數語來寬慰林世功等人。

    林世功等人見覆國無望,於是悲憤地自縊而亡。

    因此,琉球滅亡時,北洋水師不是不想施以援手,而是實力不濟無法抗衡日本海軍,否則,屬國被滅,面對椎心泣血慟哭哀嚎的琉球子民,作為宗主國的清王朝焉有不救之理?

    而實際上,日本赤裸裸地吞併琉球,但對於大清王朝來說,不啻於敲響了一記振聾發聵的警鐘,深受刺激的清王朝遂痛下決心投入巨資籌措海防。

    於是從1879年到1885年期間,北洋水師先後購置了“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等系列世界一流戰艦。

    特別是琉球亡國的六年後,也就是1885年,清王朝鑑於此前中法戰爭吃盡了法華人的苦頭,於是在該年狠下諭旨“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並單獨設定了海軍衙門統轄清朝水師。

    可以說,此時的大清水師無論是從人員編制配備、行政建制還是硬核艦隊實力,都已經遠遠將日本甩出了幾條街。

    到1888年,整個北洋水師全部成師時,根據當年《美國海軍年鑑》的排名,北洋水師的實力已經飆升至“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了。

    其實,北洋水師到1886年時,其實力就足以強大到碾壓亞洲各國海防了。

    尤其是1886年,清廷為了防止沙俄侵佔永興灣,派出了定遠、鎮遠 、濟遠、威遠、超勇、揚威六艘主力戰艦,巡航北韓半島海域。

    而後的大清北洋水師在結束完巡航任務後,為了炫耀實力、展示“肌肉”、威懾狼子野心的日本,將主力戰艦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日本長崎。

    也就在北洋水師於長崎修整期間,清朝水兵登陸購物、狎妓時與日本人發生糾紛,雙方大打出手,清兵傷亡49人,日方也有35人傷亡。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群情激奮,立刻褪去炮衣,將定遠等四艘戰艦的巨炮對準了長崎市區,總教習琅威理甚至主張對日開戰:“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李鴻章也趁機對日本進行武力恫嚇。

    向來欺軟怕硬的日本人頓時沒了脾氣,於是連滾帶爬地火速“跪地磕頭”,請求北洋水師的諒解,事件最後以日本賠償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而草草收場。

    長崎事件是中日命運的分水嶺,倘若當時的北洋水師聽從了琅威理的建議,趁勢將日本海軍夷為平地,也就沒有了後來的甲午海戰之恥。

    而從提升國際威望的角度來講,琉球滅亡過去了也僅僅只有7年時間,此時的北洋水師有足夠強大的實力輕鬆吊打日本這個跳樑小醜。助力琉球實現復國的宏圖大業,對於北洋水師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然而,長崎事件後,軟弱無能的大清王朝僅停留在了滿足於炫耀“肌肉”的層面上,從長崎事件到甲午海戰的這八年間,北洋水師無所作為,日本卻傾全國之力追趕北洋水師,最終在甲午海戰中,一舉粉碎了大清王朝“天朝上國”的美夢,留給了華人無盡的扼腕嘆息。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琉球國作為清王朝的藩屬國,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在外交上,琉球國對清政府極為重視。不僅在遣使朝貢上從不馬虎,就連新王即位,也一定要遣使請封。只有得到冊封后,華人才會把新王看作正朔。

    可以說,琉球國對清王朝有著極深的感情和認同感。然而在琉球國滅亡之際,儘管琉球大臣在清宮門外痛哭訴說,希望清政府能幫助收復國土,但清政府卻並沒有答應,這是怎麼回事呢?

    (琉球國王畫像)

    琉球國位於中國臺灣和日本九洲島之間,它的國土面積只有3600平方公里,不及中國一個市區的面積大,可以說是標準的彈丸小國。

    琉球國和日本一樣,是個島國,它四面環海,島上可以用來耕種的土地非常有限,因此琉球國的農業並不發達。

    所以自琉球國建立,琉球國王為了尋求保護,便嚮明王朝多次遣使朝貢,最終得到了冊封,併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

    成為藩屬國後的琉球國得到了諸多好處。最重要的就是互通貿易。琉球國地處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因此它便成了南北海上貿易的中轉樞紐。此外,它還與北韓、福建、臺灣和日本等都有商貿往來,所以琉球國一度經濟繁榮,商業也很發達。

    但是富遭賊劫,當時相對處於貧困的日本對富得流油的琉球國垂涎三尺,於是不斷有倭寇海盜襲擊琉球國。

    由於此前,琉球國王為了鞏固王權,他在對國家進行改革和治理的同時,曾頒佈了百姓不得私藏武器的禁令,而這也導致了國家武備力量廢弛。所以面對窮兇惡極的倭寇海盜,琉球國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搶走財物。同時倭寇海盜猖獗,也對琉球國的海上貿易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倭寇海盜畫像)

    本來,琉球國寄希望於明王朝能幫助他們趕走倭寇海盜,但是當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已是風雨飄搖之際,根本無暇幫助琉球。

    儘管如此,琉球國王還是不顧戰亂,數次遣使朝貢請封。哪怕明朝滅亡,朱明後裔在福建建立南明隆武政權,琉球國王依然與之保持著朝貢關係。

    南明隆武政權被清王朝掐滅後,琉球國眼見大勢已去,這才向清王朝投誠,成為清王朝的藩屬國。

    琉球國王為了表達對宗主國的忠心,隔年一次的朝貢從來沒有間斷過,而清王朝也在琉球國新王即位時,不僅遣使冊封,還多有慶賀。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與琉球國一海之隔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運動,國力逐漸強盛。

    日本明治天皇登基的時候,琉球國王深知日本是惡鄰,但本著“以和為貴”的想法,依然派遣使臣到東京朝賀,以示禮節。

    誰知日本政府卻讓琉球國再次見識了什麼叫流氓。

    原來,在使臣抵達東京後,日本政府先是去掉了琉球國賀表上的國名,同時在不經告之的情況下,突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以此表示琉球國是日本的藩屬國,並要求琉球國與清王朝斷交,且租稅都要上交給日本政府。

    這無疑是剝奪了琉球國的獨立自主權,琉球國當然不願意。

    (李鴻章劇照)

    當時清政府駐日大使何如璋也看出日本有吞併琉球國的險惡之心,所以他屢次上疏清廷,指出琉球國一直是清朝屬國,而“(日本)國勢未定,兵力未足,急與爭衡,猶尚可及”,希望清廷不要坐視不理。

    慈禧看了何如璋的奏疏後,問李鴻章該如何處理。

    一向賣國求安的李鴻章說:“琉球朝貢,本無大利,若以武力相爭,爭小國區區之貢,非惟無暇,且亦無謂。”

    於是慈禧對於琉球國的求助,也就擱置不理了。

    1876年,日本政府對琉球國進行藩制改革並向琉球增派武裝力量,接管了琉球國的司法行使權。

    眼見亡國在即,火燒眉毛的琉球國王只得秘密派向德宏和林世功等人再次出使清朝。

    向德宏和林世功等人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抵達福建,向閩浙總督何璟遞交了琉球國王親筆寫的密信。

    清政府看了密信後,這才知道琉球國正如何如璋所言,已經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但清政府自恃上邦大國,一向對日本多有不屑,認為他們是“蕞爾島國”,所以對日本強行對琉球行使司法權仍然視為蠻夷行為。再加上中俄矛盾還未解決,因此清政府依舊沒有對琉球國的危機引起重視。

    (甲午海戰)

    1879年,日本政府見清政府沒有反應,便對琉球廢藩改縣,並逼迫琉球國王移居東京,自此琉球國徹底滅亡。

    遠在清朝的向德宏等人聽聞訊息後,涕淚不止,不顧地方官員勸阻,執意北上京城,先後向總理衙門遞交了9次請願書,懇求清政府幫助琉球復國。

    由於遲遲得不到答覆,向德宏等人急得每天都跪在文武大臣上朝必經的東華門外,拉著官員的衣角哀哭陳說日本人在琉球的種種惡行。

    官員們亦動容不忍,安撫他們切不可再說,以免被日本人聽去,對他們不利。

    在向德宏等人的努力下,慈禧命李鴻章負責處理此事。

    恰好美國前總統格蘭特拜訪李鴻章,李鴻章便委託他斡旋此事。

    格蘭特在和日本政府經過溝通後,日本政府同意“分島而治”,意即可以把琉球國南部群島歸還清政府,不過清政府也要修改和日本人的條規,以讓日本在清王朝享受最惠國待遇。

    李鴻章認為,這個結果不僅給清政府找回了面子,而且還能讓琉球國復國,所以他準備和日本繼續商談細節。

    誰知,向德宏等人聽說後卻極力反對,他們說南部島嶼貧瘠,連基本的生活都困難,更不要說復國了。

    甚至林世功為了阻止清政府和日本簽下分島而治的條約,在留下請願書後,憤然自殺殉國了。

    林世功死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朝中大臣紛紛贊他為“忠臣”,而李鴻章也深受感動,於是分島而治的事情也就不再提起了。

    李鴻章在外交上一向主張“拖”,和日本商談琉球國的事情也一拖再拖,結果這一拖就拖到了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同時也失去了和日本商談琉球復國的資格。

    (參考史料:《中山世譜》《明史·琉球傳》)

  • 3 # 古今通史

    琉球王國是明清兩朝正式在冊的藩屬國,它由三個小國合併而來,國祚450年,藩屬歷史可追溯至1372年,即朱元璋建立明帝國的四年後,此藩屬國盛產番薯,氣候宜人,雨量充沛。

    每年7-9月常有颱風來襲,房倒屋塌不在話下,田毀人亡的現象也已司空見慣,而充沛的降雨量帶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淡水資源,還有足以稱之為災的嚴重水患。

    所以琉球的作物單一,甘蔗、菠蘿隨便種,但其他諸如水稻一類的糧食就不成了,拼死豁命的要種也可以,但收成方面別抱幻想。

    咱們現在吃的番薯早就不知道嫁接、改良幾百幾千次了,那時候可不成,以“味如嚼蠟”這詞匹配當時的番薯剛剛好,手指粗細,一大長條,沒有任何味道。

    雖然衣食無憂,但也架不住頓頓番薯,誰會拒絕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呢,兵不強將不廣資源也有限,所以只能著眼於琉球的優勢地理位置。

    每年路過琉球的不只一股股颱風,還有一艘艘大型商船,琉球國把握歷史機遇,順利地將自己轉型為優質貿易代理商,俗稱皮包公司或二道販子,小小的琉球王國竟然有一萬多人從事海上貿易。

    投機倒把的營生也好也不好,幹不好要賠錢,以琉球王國的外匯儲備,輸不過兩把就只能繼續啃白薯了,而如果幹得風生水起,小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就難免招人嫉妒眼紅,覬覦其幾百年來所積累的財富。

    光有錢沒用,要想護住勝利果實,還要有相匹配的軍力保護,否則別說經濟果實,就是身家性命也都是別人的,那時候的財富不具任何意義。

    英法美俄荷等國家陸續造訪琉球,船堅炮利給琉球王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也擔憂自己某天會被列強侵佔,在趕往京師朝貢期間,琉球使節向清國管理層傳達著自己的擔憂。

    當時的清王朝已屬末路狂奔,自己的利益尚且無從保證何況藩屬國呢,清廷只能建議琉球國結交多國發展關係,這樣才能在多邊關係中保住自己的王國,逃開被吞併的厄運。

    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大清這個宗主國的地位已經急劇下跌,一個疲態盡顯羸弱不堪的沒落王朝形象展現在眾多藩屬國的面前,從那時起琉球國就已明白,抱怨也是白搭。

    即便是與他國交好,簽訂一系列條約,條款方面,琉球王國也是以漢字作為唯一表述語言,並以大清年號標註時間,證明琉球國本心是更貼近與中原王朝的,而非日本或其他列強。

    琉球被日本吞併前後,清王朝在做什麼呢?有一個詞叫“內憂外患”。

    雖不是全部,但明清官員大多數都具有同一個毛病,欺負邊民和少數民族,大明王朝時期就逼反了不少部落,雖然最終被鎮壓,但仇恨的種子業已埋下。

    比如王杲,再比如剿滅王杲兒子阿臺的過程中就不慎誤殺了覺昌安和塔克世,非常不巧,他們一個是努爾哈赤的爸爸,一個是努爾哈赤的爺爺,一個是努爾哈赤的姥爺,一個是努爾哈赤的姐夫,姐姐在那場戰亂中也死掉了,簡直是滅滿門的節奏,那時候李成梁還活著呢,努爾哈赤也不敢呲牙,但這中仇恨,是人就忘不了。

    官員們橫徵暴斂過著驕奢淫逸的土皇帝一般的生活,百姓的性命都在指掌之間,他們的財富被剝奪,他們的利益被侵害,哪裡有壓迫壓力就有反抗,甘陝回亂爆發,星星之火同時也點燃了新疆地區,說是回亂,其實各族人民都有,漢族百姓也同時參加,因為他們也一樣是被壓迫物件。

    喀什葛爾地區,有一小撮人竟然向浩罕汗國求援,這最終造成阿古柏清除諸多勢力,建立哲德沙爾,並自立為汗,他的統治比清國腐敗官員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他的屠殺行為,但他卻得到了英華人包括武器在內的一應支援。

    不單回亂,還有捻軍,所以顧不上琉球國?NONONO,還有臺灣省被侵犯的難題要解決,海防塞防的爭論也由此開始,還輪不上琉球國,輪到琉球的時候,它已經被迫換了主人。

    海防派主張放棄新疆,專心海防,代表人物是李鴻章、奕訢等等;

    左宗棠,並非純粹的塞防派,因為他本人是支援並主持過海防工作的,從長遠看,他覺得要嚴防日本的威脅,但在當時論緊迫性,新疆問題更為嚴重,新疆一丟內陸不保,所以他堅決認為新疆應該收復,但最好海防塞防兼顧。

    慈禧,與左宗棠想法相同,她不想讓以奕訢為首的海防派佔上風,所以強拉來相對發言權較低的左宗棠為自己站隊發言,最終還是決定收復新疆失土繼而要回伊犁地區。

    阿古柏土雞瓦狗一般,不值一曬,但沙俄佔著伊犁不肯走著實不好對付,打還是不打呢,慈禧當然不想打,但是:

    清國因琉球被日本侵佔雙方關係破裂,而日俄當時曾想同時對付大清,迫於內部壓力,慈禧交代左宗棠做好戰鬥準備。

    在此期間琉球王國是如何被日本侵佔的呢?

    最早提出建議的是薩摩藩,做為代價,明治政府要把琉球歸在薩摩藩治下,明治政府自然樂見其成,自此王國降位藩王級別,變成了日本的琉球藩,但琉球依然想清國納貢,本心上還是接受清國的宗主國身份。

    一個琉球並不能讓日本滿足,日本借臺灣土著誤殺琉球漁民事件,開始策劃爭奪臺灣,但又不想太早與大清撕破臉,咋辦呢?

    日本使者對大清官員反饋有琉球漁民被臺灣土著所殺,清朝官員則恢復,琉球和臺灣都是大清領土,我們自己能解決,和日本沒關係。

    本來說的挺好,但清國官員多說了一句,化外之人政令不及,所以大舉進犯臺灣專照土著下手,但同時也侵犯了中國領土,中日談判無果後,不久日軍就疾疫橫行,大軍近兩成喪失戰鬥力,因此最後才被迫講和。

    當時的琉球雖然已屬日本控制,但日本想要的是名正言順的讓清國正式割讓琉球。

    而此時的阿古柏已被平定,剩下的伊犁只是時間問題,為了自己的朝貢體系,清廷慢慢將注意力放到了琉球,日本佔領琉球無異於暴力打臉行為,置之不理的話,必將讓大清朝貢體系坍塌。

    這事,慈禧交給了李鴻章,對此,李鴻章輕車熟路,馬上開展了國際斡旋工作,看看各國對大清收回琉球的要求有沒有支援的呢?沒有,一個沒有,你連自己本土都保不住還想保住孤懸於外的琉球,要回來你保得住?所以想幫也不幫,更可況各國根本不想幫呢。

    琉球大臣在清宮門外痛哭,請清朝幫收復國土,清朝為何沒答應?

    不是清廷不答應,是無能為力繼而失去良機。

    李鴻章也想把琉球收回,併為此與美國前總統格蘭特達成初步意向,即三分琉球,清國、日本、琉球各佔一份,琉球居中,但格蘭特一個退休的總統為何巡遊呢,還不是為了退休後發光發熱多賺點錢。

    說白了,李鴻章沒捨得給好處,不但如此,反倒是看上了格蘭特的巨鑽手杖······(手杖是退休時工商界全體精英人士所贈,格蘭特轉贈需要得到同意,但格蘭特去世後,格蘭特的夫人率百人宴請李鴻章,在徵得眾人同意後,將此手杖贈予李鴻章。)

    格蘭特到日本進行調解,是否拿了好處,這個沒證據可不好亂說,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到日本後格蘭特馬上改變了調解方案,決定分島改約。

    所謂分島就是琉球群島由日本佔據中部地區,僅留南部二島給清國。

    改約,要求清廷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

    李鴻章對日本的忌憚多於沙俄,他不想讓日本得到最惠國待遇,不想在經貿上為日本開啟大門,這是其一,另外,清廷也想為琉球獲取最大利益而做出努力,前期總理衙門的條約一直壓著沒簽,就是想最大程度的挽回琉球的權益,沒成想,拖到最後別說商定的兩島,毛都沒一根了。

    簡答說,清廷的顧慮在於,南部二島未必能夠讓琉球王國安身養命,畢竟相對從前地域狹小了不少;

    即便琉球國王暫居南部二島,毫無防衛能力的琉球又如何面對日本的二次佔領呢;

    清廷內憂外患;

    清廷能保住臺灣省已屬僥倖,無力去海外維護琉球主權;

    不願意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一是日本人在清國內很不規矩,二是透過貿易日本國力可以迅速得到提升,這是所有人都不樂見的,因為當時都認為日本的威脅和危害性是最大的;

    列強們不想伸手幫忙,英國甚至還希望日本拿到琉球;

    綜合來講,沒有可靠的武力維護,一切努力都是多餘,清廷也不想因為琉球的利益而放任日本藉由貿易做強做大進一步威脅清廷。

    當初放棄了南部二島,現在來看非常可惜,但當時即便要回來也是還給琉球,清廷拉不下臉來再佔據一部分,所以最終談成的話,獲利的只有琉球和日本,而清廷是無論如何都沒有便宜佔的,至於朝貢體系,清廷心知肚明,有些不必要的面子自己也就不需要再撐著了。

    琉球對中原王朝的依附心不下於當初的北韓,即便是現在琉球也還流傳著很多與中國有關的紀念活動,琉球獨立運動也從未停止。

    琉球國王遣人兩次找到李鴻章,希望得到他的幫助,而李鴻章真是愛莫能助,又於北京上疏請求清廷出兵幫琉球復國,也沒有得到任何迴應,嚎啕大哭無效,上疏請兵無果,絕食也無濟於事,最終,琉球王國陳清官林世功揮劍自刎,以死殉國。

  • 4 # 小逗一把

    琉球位於臺灣島跟日本九州島之間,一直屬於清政府的附屬國。但到了清朝末年,政府軟弱無能,被西方列強輪番欺負,自己的國土都顧不過來,何況附屬國。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向了資本主義,也開始了對外侵略的步伐,琉球就是它的第一個目標。受到侵略的琉球國王派使者請求清政府把琉球劃入清朝版圖,可那時清政府剛剛經歷鴉片戰爭,統治者只求自保,消極對待,導致琉球成為日本的附屬國,最終成為日本國土,改名沖繩縣。

  • 5 # 遺產君

    琉球王國早在明朝的時候就是中國的附屬國,每年嚮明朝朝廷進貢,接受明朝的冊封,清朝入主中原後,繼續向清政府進貢,使用清朝的年號,歷代琉球國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過。

    在十七世紀初,日本就開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侵略道路,第一個目標就拿琉球王國來小試牛刀,他們佔領 琉球,強迫琉球向日本納貢,這樣小小的琉球王國就不得不同時向清政府和日本進貢。

    1872年,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逐漸發達起來,賊心也越來越大,將琉球國改名為琉球藩,1875年更是強令琉球不得向清政府納貢,要改用日本年號,1879年日本將琉球改名為沖繩縣,強行併入日本,並將琉球皇室遷往日本。就在1879年10月的一天,三名衣衫襤褸的海外客匍匐在大清總理衙門前痛苦不已,引起了眾多過路人的圍觀,原來日本併吞琉球的訊息傳到了大清,身在中國的琉球王尚泰王的妹婿向德宏及蔡大鼎、林世功等三人剃髮化妝,衝破艱難險阻來到這總理衙門向李鴻章上書請願。

    在請願書中,這向德宏有感於國仇家恨,寫道“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屬鬼”,一連幾天,向德宏等三人一組在這裡向母邦求援,希望母邦“盡逐日國屬鬼”。

    面對附屬國的請求,清政府也很為難,因為大清的處境也很尷尬,此時俄國正在入侵新疆,日本倭寇也在福建頻頻製造事端,海防塞防都處在危險之中,清政府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上清政府屢遭外國列強的侵略,國力已經捉襟見肘,對小朋友實在是愛莫能助了。1880年一天的黃昏,林世功再度以絕食上書清政府,請求母邦你幫幫子邦吧,無果之後,林世功留下了一紙絕命書後在總理衙門前自殺殉國,真可謂悲壯無比。

    林世功以自殺的形式來表達對日本侵略者的強烈憤慨,同時也是對宗主國清政府的失望,也是對自己沒有能完成使命的歉疚。

    後來清政府指派李鴻章與日本談判,要求日本歸還琉球恢復琉球王國,但蠻橫的日本人根本沒有把清政府放在眼裡,只同意歸還兩個荒無人煙的小道,其他的一概免談,談判陷入了僵局。後來在李鴻章的操辦下,成立了北洋水師,北洋艦隊發展迅速,有了亞洲第一大的艦船,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日本一些壓力,同時在當時美國總統的斡旋下,日本人主動要求歸還一部分島嶼給中國,但李鴻章高估了北洋艦隊的實力,認為只要自己的艦隊再繼續加強,就不怕你日本人不全部歸還,因此就拒絕了日本人,要歸還就全部歸還。但是經過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收復琉球也就成了泡影,從此琉球問題 就被擱置下來了。
  • 6 # 品點歷史

    琉球群島,由北、中、南三大島嶼群共一百多個島嶼組成。最大的是位於中部的大琉球群島,即沖繩群島,現隸屬日本沖繩縣。

    早在隋朝的古籍中,就有琉球群島的記錄。那時候的琉球稱為“流虯”,意思是像龍一樣浮在水中,這個名字恰如其分地描繪出了它在地圖上的形狀。明朝時期,衍變成“琉球”。琉球群島 地處東亞的海上交通要衝,自古以來就是中、日、朝三國以及南洋之間進行貿易的重要樞紐,被稱為“萬國津樑”,意思是“世界的橋樑”。

    從1383年,即明朝建立之初開始,琉球就成為中國的屬國,琉球國王的繼承都需要明朝皇帝的冊封,才能生效。直到1879年, 日本吞併琉球為止,在近500年的時間裡,琉球王國始終使用中國的年號,奉中國為正朔。

    琉球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日本的覬覦。從德川家康時代開始,日本便對琉球展開了侵略行動,不過由於日本幕府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加上明朝的壓力,佔領琉球的目的並未達成。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全面西化的程序,國力大漲,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琉球再度成為日本的侵略目標。

    1871年,遭遇颱風漂流到臺灣的琉球船民被臺灣高山族人殺死,這本是一樁普通的刑事案件,日本政府卻乘機大做文章,以保護“屬國居民”為藉口,派兵入侵臺灣,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專條》。在這次外交風波中,日本單方面宣稱琉球是日本屬國,琉球國民是日本國屬民,這無疑是在向中國示威。1874 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臺灣藩地征伐要略》,提出要將琉球的實權控制在日本手中,同時要求政府採取行動,阻止琉球王國派遣使者向中國繼續朝貢。

    1875年,日本政府擬定了一份針對琉球王國的強制“命令”,內容如下:

    一、琉球王國對中國朝貢、派遣使節及慶賀清帝即位等慣例 一概廢止;

    二、撤銷在福州的琉球商館,其與中國的貿易業務,以後一概歸設在廈門的日本領事館管轄;三、琉球王登基需經中國派員冊封這種禮儀,今後一概廢止;

    四、琉球王赴日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對琉球王國的政治改革 及設施興建等一系列方案;

    五 、琉球王國與中國今後交涉,一概歸日本外務省管轄。

    與此同時,日本不斷調兵,準備武力入侵琉球。同年,日本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到調集駐紮琉球的日本軍隊,拘捕了琉球國王尚泰及諸王子,並押送至東京,存在了幾百年的琉球國被日本滅亡。

    琉球人當然不甘心如此屈辱的亡國,更對日本流氓野蠻的手段義憤填膺,但苦於自身力量實在太小,只得向宗主國中國求救。

    1876年,被軟禁在東京的琉球國王尚泰,秘密派遣其妹婿、擔任琉球王國紫巾官的向德宏,緊急向清政府求援。向德宏乘船出海,偽裝成遭遇颱風,避開了日本監視,於第二年4月到達福建,面見閩浙總督何瞡、福建巡撫丁日昌,呈遞了琉球王的陳情書,乞求清政府出面,向日本交涉,要求日本撤軍,放出國王。

    但是,此時清朝尚且自顧不暇,法國在廣西,俄國在新疆以及日本在福建頻頻製造事端,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既不想、也無力再去顧及琉球這個海外藩國。而且,相比於琉球,清政府更擔心的北韓,北韓與中國接壤,也是中國藩國,如果日本趁清朝干預琉球之際,插手北韓,會使清政府在東北戰略方向上遭受更大的危機。

    因此,李鴻章表示,寧願從此琉球王國不向中國朝貢,也無關國家輕重,可以大度包容。清朝的這種態度,無疑更加讓日本肆無忌憚,在武力佔領日本後,開始了對日本的奴化政策。

    1879年,日本政府宣佈,將琉球王國改稱沖繩縣,縣長由日本政府委派。為了毀滅日本武力吞併琉球的證據,日本人在琉球毀滅各種資料文獻,意圖從文化根源上,斬斷琉球的根脈。於是,一場保護書籍的運動在琉球展開,有時候為了保護一本書不被日本人銷燬,甚至要搭上許多琉球人的性命。其實,他們保護的不是書,而是他們的根,許多年後,琉球人還幻想著,大清國的軍艦能從海對面開來,趕跑日本人,幫助他們重新復國。

    日本在琉球實行野蠻政策的訊息傳來,向德宏等琉球代表加緊了求援行動。為避人耳目,他們剃髮化裝,來到天津。向德宏兩次向李鴻章上請願書,請求清政府出兵援助琉球。在請願書中,向德宏有感於國恨家仇,悲憤地寫道:“生不願為日國屬人 , 死不願為日國屬鬼!”一連幾天,向德宏都在李的居所之外“呼號泣血”,可是仍舊沒有結果。向德宏回琉球后,滯留在北京的琉球國陳情官員林世功,再度以絕食上書清政府,請中國出兵援助復國,依然不果,憤而自刎,以死殉國,遺下一紙“一死猶期存社稷”的絕命詩。

    雖然李鴻章不想出兵干預琉球事務,對琉球使者的苦苦哀求也置之不理,但是他也沒有認同日本吞併琉球這一事實。李鴻章的對策就是冷處理,他認為,雖然清政府希望琉球復國,但是目前清政府的實力不足以實現這一結果 。 可是 , 如果完全放棄琉球,會對中國的東海戰略方向造成極大壓力。因此,拖延是目前最好的辦法,既不干預,也不承認,在1880年中日雙方擬定的《琉球條約擬稿》上,清政府也沒有簽字。這就意味著,琉球的歸附問題,被中日雙方無限期的擱置下來,直到今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堅持抽空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