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十七讀歷史
-
2 # 穿插游擊隊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人傳頌千年的“明君”。
在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間,對內勵精圖治,結束了隋末以來的混亂局面,生產恢復、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對外和戰相濟,在開疆拓土的同時還能與各部族和平相處。自唐太宗開始,到安史之亂為止,唐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
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掌勺者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低水平的人,模仿前人作出個顛勺子的樣子,就能做到舉重若輕。
唐太宗應該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才能與諸位大臣和衷共濟,開創盛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治世的功績並非全在一兩個能人身上,其中還有歷史潮流、社會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
即使他的繼任者是身體羸弱的高宗、昏庸無能的中宗等,初唐盛世還是在不斷髮展,所以也不應該將李世民過分神化。
真實的李世民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但也殺人無數,手段兇狠,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當成一個“完人”。
但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推崇備至,清帝大都奉唐太宗為榜樣,一些史書評價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製造李世民的完美形象,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參與者有李世民自己,也有李世民的大臣,李世民身後的文人,還有對李世民這個完美形象有需求的統治者,幾方勢力的合謀,最終達到重塑集體記憶的目的。
01.太宗和他的搭班
魏徵是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曾經在李密和竇建德手下做事,投降唐軍後,為太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冼馬。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後,對魏徵降級使用,把五品的太子冼馬改任七品的詹事主簿。
魏徵(580年~643年)
這一任命,絲毫看不出李世民有什麼禮賢下士、不計前嫌的寬大胸懷,因為李建成雖然是李世民的對手,但他們都是李淵的兒子,以後李世民上位,李建成的人終究還是李世民的臣子。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對李建成的舊臣斬盡殺絕,肯定是要酌情任用的。而降級使用,則是對太子舊臣的一種打壓,這是人之常情。
雖然魏徵雖然多次投降新主,算不得忠臣,但是他一定是個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在李世民太子府擔任詹事主簿期間,李世民應該對魏徵有所瞭解,即位為帝后,魏徵升任五品的諫議大夫,也算是人盡其用。
魏徵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他知道,他的安危繫於李世民對前太子舊臣的態度。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地區公幹,半路遇到前太子府的兩個舊臣被枷鎖拷著遣送京師。這件事情,證明李世民對前太子府的人其實是有很深的芥蒂,隨時都可能對他們問罪,魏徵同樣不安全。
現代人想象的“完美君臣”
此時的魏徵,如果要自救,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一味迎合李世民,但這並不保險,因為魏徵是個多次投降新主的人,無論如何迎合李世民,也不可能得到李世民的充分信任。
況且李世民已經是皇帝,天下人人都想迎合李世民,魏徵的迎合也就顯得價值不大。
第二種方法,便是給李世民提供一個新方案,構建新君舊臣的新關係。在這個方案中,魏徵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也就保障了自己的真正安全。
於是,魏徵將這兩個人放了。他說:
“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復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
李世民何等聰明,馬上就意識到,魏徵的新方案對自己有用。透過發動政變上臺的李世民,不僅殺過無數敵人,更殺了自己的兄弟,手段何其殘忍。連父皇李淵都感到憂心恐懼,害怕李世民進一步殺了自己,主動讓位給李世民。
這完全就是一個殺伐殘忍的暴君形象。這樣的李世民,朝臣不會服他,軍隊不會服他,世人也不會服他。
影視劇中李世民的形象
權力的本質是服從,並不是李世民坐上皇位,就天然擁有皇權,也不是李世民殺人如麻、凶神惡煞,天下人就會怕他。真正的權力是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聽從他。
魏徵提供的,正是一個讓天下人都服從李世民的新方案。只要李世民認可魏徵的做法,就可以讓前朝舊臣不再憂心惶惶,甚至隨時想著造反。
這對於李世民鞏固權力大大的有用,因而魏徵也就變成一個榜樣,讓人們看看,李世民是會聽從敵對陣營來投之人意見的。
從此李世民和魏徵,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對君臣搭班唱戲,還真引來了不少“粉絲”。
02.給政敵“化妝”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很早就被封為太子。
在李淵反隋建唐的過程中,李建成幫父親結交英才,廣納人心。後來李建成隨父出征,治軍嚴明,平定西河。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李淵取得關中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後勤保障,調配戰略物資,而李世民則為天下兵馬元帥,領兵征戰。
此後,李世民是隋唐演義的主角,因為戰爭大多是李世民打的,而李建成坐鎮後方,是李世民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戰功赫赫,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卻無法繼承皇位,不公平。但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寬厚仁慈,是個合適的守成之主,對李建成的信任高過李世民。
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權力鬥爭日益激烈。
影視劇中李建成形象
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李建成的手段遠不及李世民。李建成治民重寬仁,而李世民則是個十足的武將,李建成的性格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決。
當李建成的手下建議李建成採取措施打擊李世民的時候,李建成總是猶豫不決,貽誤戰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該出手時就出手,絲毫不顧兄弟情誼,毫不留情地發動政變將李建成殺死,自己取得了勝利。
李建成一死,李世民集團就開始了抹黑李建成的工作,以此襯托自己的政變是替天行道,正當其時。
為此,李世民集團編造了李淵承諾改立太子卻又出爾反爾的事件。
《舊唐書隱太子傳》記載,李淵帶著李世民出宮避暑,李建成留在長安監國。李建成勾結楊文幹,陰謀發動政變,然起事之前就有人向李淵告發。李淵找李建成問話,又有人勸李建成不要見李淵,直接造反,但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是自己去見李淵,叩頭請罪。
楊文幹聞訊,自己發動兵變,李淵要求李世民率兵平叛,並且許諾李世民,會廢黜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鎮壓了楊文幹後,李淵卻食言,沒有再提改立太子之事,反而說是李世民容不下李建成。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偽,唐朝的劉餗就曾經隱晦地提到“有人妄告東宮”,表達對此事真實性的質疑。但唐朝畢竟要為太宗皇帝避諱,不能說的太明白。
玄武門之變
20世紀的歷史學家李樹桐認為,此事的記載,一是時間對不上,二是無需動用李世民大軍即可平叛,更不可能以換太子為交換條件,請求李世民出兵了。
除了編造不存在的事件之外,更是直接對李建成的品行進行貶低。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
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後,需要分擔一些李淵的政務,史書也將此事記為:“高祖憂其不嫻政術,每令習政事”。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非要加一句“憂其不嫻政務”。
多麼類似如今的很多媒體歪嘴唸經,把一些地區正常的舉動汙名化,比如選舉換了一波人執政,就說“詐騙集團輪流騙人”,製造“標題黨”。
此外,還篡改高祖實錄,將唐高祖時期李建成所建立的功勳進行修改,刪去有關建成的語句:把李建成部下建立的軍功,只提部下名字,不說他是李建成部下;對李建成的職權或官銜略去不提,把受命於李建成的軍隊建立的戰功獨立出來,不提此舉是奉李建成之命;把李建成打的勝仗直接改為敗仗。
李建成死後,被廢除了太子封號,改稱息王。息有偃旗息鼓之意,如果哪個或者的皇室成員被封“息王”,肯定是不願意接受的。
李建成墓誌銘拓片
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墓誌銘上,僅僅55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這仿墓誌出土之時,“息隱王”的“隱”字很明顯是別的字磨掉後重刻的。
《唐會要》記載,最早大臣建議給李建成的諡號是“戾”,被李世民否決,大臣又建議“靈”,最後才定了“隱”。
諡法曰,“不屍其位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改諡號的過程,看出李世民內心的愧疚,擔心自己無顏面見九泉之下的兄弟。
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李世民在史書裡描述的那樣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又何必愧疚呢?
03.後人的重塑
一本名叫《貞觀政要》的書,記錄了唐太宗時期皇帝與諸位大臣的對答和辯論,從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但奇怪的是,《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將這本書上呈唐玄宗,非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褒賞,反而被免官。吳兢的《貞觀政要》雖然記載十分詳細,有太宗與大臣的具體對話,但似乎並沒有完整反映歷史的真實。
《貞觀政要》書影
吳兢寫《貞觀政要》,文字十分簡略,對太宗與大臣的對話都只是擷取隻言片語,沒有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一點唐玄宗和當時的唐代人對此都持類似看法。《舊唐書·韋述傳》說,吳兢這個人,雖然秉筆直書,被人們稱為“良史”,但行文過於簡單,不能反映歷史的整體,“雖累有修撰,竟未能成一家之言”。
此外,吳兢自詡“良史”,自認為秉筆直書。他向唐玄宗請奏,希望玄宗任命他為國史修撰總負責,在奏疏中說,“以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
然而他的主觀成分未免過重,雖然是“善惡必書”,往往結果就變成:他認為的善人,就只書寫其善;他認為的惡人,就只書寫其惡。
在對待當朝聖人的態度上,吳兢也是進退失據。
作為一個史官,他卻經常上諫,玄宗去東都洛陽,吳兢上書玄宗不要在途中打獵尋歡。玄宗還沒有去,吳兢怎麼知道玄宗會在途中打獵尋歡呢?就算玄宗在途中打獵了,於國於民又有什麼害呢?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這次上諫沒有得到迴應。吳兢上諫十分頻繁,卻只有一次被玄宗採納,從吳兢留下的文章看,他屢次上諫實際上已經把玄宗當作壞人,而自己反而是光輝的君子。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吳兢顯然也是同樣的態度。
《貞觀政要》既然是“政要”,那就應該是太宗時期為政的要點,好的壞的都要有,怎麼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呢?
即使李世民和他的搭班們已經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歷史記載依然留下了李世民執政時期的錯誤和過失。
貞觀十年,李世民地位已經十分穩固,自認為不再需要跟魏徵演那出君賢臣錚的戲了,便把對魏徵直言敢諫的厭惡掛在臉上,史載他“漸惡其言”。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在司馬光所在的北宋時期,唐代歷史資料尚比較豐富,基於豐富的史料,司馬光對李世民的評價是:“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吳兢用他特有的政治化妝術,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主、完美的臣子,實際上就是要向玄宗逼宮,讓玄宗學習《貞觀政要》中塑造的太宗李世民,成為一個虛心納諫的完人,而那個讓玄宗成為完人的人,就是玄宗朝的魏徵。
吳兢暴露了他要當魏徵的野心,卻沒有得到玄宗的認可。
吳兢說話直來直去,既沒有對君主的適當肯定,也不像魏徵說話那麼有邏輯有哲理,僅僅是丟擲一個觀點,強迫對方接受。而且他行文狂悖,自視太高,在向玄宗呈上《貞觀政要》的表中,他說,“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儻不修祖業,微臣亦恥之”。
吳兢對李世民的政治化妝,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玄宗當堯舜,而是自己要做伊尹、周公,歸根結底還是給自己化妝。
殊不知,統治盛世需要的並不是堯舜那樣傳說中的道德完人,更不是李世民這樣被製造的完美君主,而是謙虛、謹慎和務實。
有這三點,平庸之輩也能創造一個絢爛的大唐盛世。
04.重塑意識形態
唐玄宗以後,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時期,《貞觀政要》的流傳都不見記載。
雖然有唐憲宗、唐宣宗等皇帝曾經閱讀過,但這本書已經殘缺不全、版本混亂了。在整個唐代中後期,《貞觀政要》都沒有被官方意識形態所提倡,少有人問津。
宋代,《貞觀政要》雖有流傳,也沒有得到官方和學術界的重視,反而是傳入遼、金後,被遼興宗、金哀宗等作為重要歷史資料研讀。
山西朔州市的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因為遼、金以少數部族統治大量漢族地區,需要從古代的中原政權當中獲取政治經驗,也需要透過模仿古代強盛的中原政權來增強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唐朝就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
遼、金時期的建築,比南方的宋代建築更加類似唐代建築,往往有深遠的出簷、雄大的斗拱、高挑的鴟吻,就是遼金統治者推崇唐代的結果。
直到元代開始,《貞觀政要》才逐漸成為顯學,清代則對其評價日隆,被帝王奉為施政榜樣,是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的必讀書,乾隆帝還親自作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從華夏邊緣地帶興起的部族,最終入主中原、統治華夏的,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唐太宗;而自認為繼承了華夏正統,並且實際上也創造了盛世的朝代,統治者則並不認為唐太宗是完美君主。
宋代對李世民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除了前文司馬光的評價之外,朱熹曾說:“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文天祥說:“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元、明、清對《貞觀政要》的推崇,有很深的意識形態考量。
這三個朝代中,元、清都是華夏邊緣的部族入主中原,元代的蒙古人更是以世界帝國自居,雖然忽必烈開始逐漸中原本位化,但至王朝滅亡也沒有實現漢化。
明雖然推翻元朝,號稱“恢復中華”,但朱元璋起自微末,對自己的出身有很深的自卑。這些統治者最擔憂的就是無法獲得天下的真心服從。
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在南京歷代帝王廟親自祭祀古代十七位帝王,其中只有唐太宗一人不是開國之君。
對唐太宗的祭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而清朝的乾隆帝則酷愛閱讀《貞觀政要》,手不釋卷,甚至留下了一首打油詩,詩云: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
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到了現代,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又更加在官方和民間意識形態中被拔高。
民間文化中,也有很多人喜歡沉醉於“大唐盛世”,沉湎於“祖上也闊過”的遐想,在秉著“沒有完美君主,那我們就造一個”的集體意識重塑過程中,李世民的形象愈加變得“完美無缺”。
結語
著名歷史學家王仲犖在他的《隋唐五代史》中曾經評價,舊的歷史學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地比較過分的。
雖然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起隋煬帝大業初年的戶口數,還不到二分之一。貞觀時期與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對唐太宗個人,呂思勉先生認為,“唐太宗不過中才”。我們綜合史料和最新的考古成果,應該說唐太宗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有辦法、有手段,行事果斷,深謀遠慮,是一個優秀的古代君王。
但他絕不是完美,也根本不是士大夫理想中的“明君”。
對唐太宗的美化,從唐太宗在位時期開始,經過他與魏徵、房玄齡、褚遂良等大臣的合謀,透過篡改歷史記錄,貶低李建成,甚至貶低李淵,抬高自己。
後由動機不純的文人精心裁剪、修飾,將唐太宗化妝成一個無比美好的形象。最後,被別有用心的統治者利用,大事宣傳,最終成功製造了千古一帝李世民。
-
3 # 楚水昂
這個問題很難說標準答案,因為首先,何謂厲害?以開疆拓土論,他不是,先不說成吉思汗,即使純漢人的皇帝,秦始皇在開拓疆域方面令後世許多皇帝望塵莫及,以文治論,很賢明,但所謂武無第一,文無第二,歷史上賢明的皇帝,如漢代文景,如宋之高宗高祖,以選賢論,秦之李斯,漢之張良韓信,後世宋明,也皆有賢良,李世民之偉大,在於唐之基業,自李世民始,經李治,武則天,以至於李隆基,達到鼎盛,其思想,其氣度,乃至沒有殺功臣,綜合素養,是很好的,所以,賢明皇帝裡面的賢明,是沒有爭議的!
-
4 # 終南冠
所謂的厲害當然是指綜合國力,及百姓的富裕程度,以及在當時世界的政治、軍事、文化地位和貢獻。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兩個朝代都無一例外共同指向--漢、唐。如果仔細分析對比的話,貞觀之治的唐朝經濟和漢朝這文景之治時持平,軍事略輸,但唐朝的政治影響力和國民富裕程度以及當時的社會文明程度,是遠遠超過漢朝。而後世的大一統朝代,無論是宋、明、清都無法和漢唐相提並論,都屬於跛腳王朝,所以除了李世民我還想不出有誰比他更厲害。
-
5 # 斜槓侃中年
縱觀歷史長河,唐太宗李世民應該算得上是傑出的開明皇帝,在位時能夠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虛心納諫、厲行節約,使得百姓可以休養生息;對外開疆拓土,將東北、新疆納入中國版圖,開創了一個“貞觀之治”的唐朝盛世。但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大多是在隋朝留下來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個人認為歷史上最厲害的皇帝應該是秦始皇嬴政,只一個戰勝六國統一中國就名垂青史,譽為“千古一帝”!
-
6 # 小言影視剪輯
最厲害的皇帝本身這個問題就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判標準。
修築萬里長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厲害不厲害?開鑿京杭大運河的暴君隋煬帝楊廣厲害不厲害?所以去評價一個帝王厲害不厲害有很多方面,有的帝王在當時實行暴政,但是建造了古代奇蹟;有些帝王一生廣施仁政,百姓安居樂業也可以稱之為厲害。
誠然李世民在位期間能夠廣開言路、任用賢臣、開疆拓土,是唐朝比較昌平的時期,號稱“貞觀之治”,但不能就此就說他是歷史上最厲害的皇帝。他做的這些功績後世乃至前世的帝王也有很多做的非常好,甚至功勞超過了李世民。所以說這個命題肯定是否定的。
-
7 # 伯倫不歸792
我認為不是!帝王的“厲害”與否看兩個方面,一為武功,開創性帝王就是逐鹿天下的能力;二看文治,政治上有沒有比較好且對後市影響深遠的制度安排與創新。
李世民是一流的軍事家,本身還是武林高手,箭術獨步天下。但論及逐鹿天下的水平,恐怕還是不如劉邦。劉邦善將將、會用人,能曲能伸、無可無不可,政治手段之高震古爍今,所以最終能戰勝原本在各方面都可以碾壓他的項羽。李世民的通關難度則小的多,起點高、站位好,一幫對手怎麼看都像是打醬油的,王世充竇建德之流哪個像真正來爭天下的?李世民軍事難超韓信,文不及蕭何張良,如果遇到劉邦,恐怕也要如石勒語“脫遇高皇,當北面事之”。
文治上唐承隋制,科舉、三省六部的智慧財產權都是楊堅的,本身並無太多建樹。而且府兵、藩鎮、租庸調這些東西明顯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從李世民到李隆基,不過四代人而已,這套東西就矛盾重重。產生安史之亂的體制性原因就是它們,而且再也不可能改善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滑進了靠時間的不歸路。
-
8 # 青絲客
每個人心裡可能都有個排行吧。我認為如果從對歷史程序的影響和貢獻的話,秦皇漢武絕對的無人可比。
但是如果從人民群眾角度出發,人民可能更喜歡太宗這樣的皇帝吧。這我覺得也算是厲害。
我的排行秦皇漢武排前,太宗進前五。
回覆列表
李世民確實是個很牛的人。他牛在哪裡呢?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非凡的軍事才能。唐朝從晉陽起兵佔領長安,到四處征戰統一天下,李世民在軍功上確實算第一。
他最有名的一場戰役,就是虎牢關之戰。
618年唐朝建國,同時王世充在洛陽建立鄭國,竇建德在山東河北建立夏國。620年7月,李淵派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雙方本來勢均力敵,但是李世民只花了三個月就打到了洛陽城下,將王世充團團包圍在城中。王世充滅亡,只在旦夕之間。
這時,王世充寫信給竇建德,以唇亡齒寒為由,請竇建德出兵解圍。竇建德深知,王世充滅亡,自己也會不保。於是決定出兵。竇建德統帥大軍十萬,號稱三十萬。一面進兵,一面寫信給李世民,要求他退兵,把王世充的土地物歸原主。
洛陽虎牢關之戰李世民思考形勢,決定出擊。他留下大軍繼續圍城,自己則率領3500人前往虎牢關迎戰竇建德。
雙方在虎牢關遭遇。虎牢關,在河南鞏縣與滎陽之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中原有戰事,必爭虎牢。早在戰國時,南韓攻鄭國,首先就是從虎牢關開始;晉楚爭霸、秦始皇滅六國,也都離不開虎牢關。後來的楚漢爭霸,劉邦據虎牢關之險,重挫霸王項羽,終成漢之霸業。著名的東漢末年劉關張三兄弟“三英戰呂布”故事也是發生在虎牢關。
這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又發生在虎牢關。李世民據守雄關,竇建德大軍不能西進。李世民有派人燒了竇建德的糧草。雙方在虎牢關僵持一月有餘,竇建德軍士氣低落,而唐軍以逸待勞,信心大增。
決戰當日,竇建德率軍在關外挑戰,從早上到中午,也不見唐軍應敵,士兵疲勞又焦躁。李世兵見此情景,率領百十人的騎兵,衝出大營,直插竇建德中軍,竇軍被這突如其來的陣勢嚇壞了。唐軍乘勢鼓譟衝殺,竇軍頓時潰敗,竇建德本人也成了唐軍的俘虜。這是歷史有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當李世民押著竇建德回到洛陽城下時,王世充的意志徹底崩潰,出城投降。
李世民一戰而剿滅兩大割據勢力,可謂神來之筆。這一戰,充分展現了他過人的膽識,非凡的軍事才幹。
李世民之所以很牛,更在於我要說的第二點:超強的自制能力。李世民627年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身為帝王的他,擁有無限的權力。可是他在帝位上,展現超強的自制能力。這一點,是他成功的根本。
唐太宗他的表叔楊廣之所以滅亡,就在於慾壑難填,既要滿足個人的奢侈享樂的私慾,又要滿足建立偉大帝國的政治理想。這些慾望的滿足,都是以老百姓的血汗為代價的。所以隋朝滅亡了。
這是李世民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印象不可謂不深刻。所以他做了皇帝之後,就知道剋制自己的慾望。他不是沒有這些慾望,而是他知道,這些慾望會要了他的命,會要了他的帝國的命。
貞觀四年,經過太宗的勵精圖治,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唐太宗便下令整修洛陽的乾元殿,以供日後遊樂之用。給事中張玄素極力反對說:“陛下當初攻下洛陽時,曾下令燒了此殿,是因為要以煬帝奢侈喪國的事實引以為鑑。現在,十年的時間還沒有過去,陛下怎麼就忘記了呢?”太宗接受了勸告,下令停止這項工程。同時,又下旨給張玄素五色綢二百匹,作為對他的獎勵。後來,在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太宗又對大臣們說:“若不是張玄素,朕恐怕要做出違背初衷的事情來了。今後去洛陽,即使要露宿野外,朕也不會再做這勞民傷財的事了。”
一個普通人,有點錢就會想著日子過好一點,身為帝王,有著無限的權力,能做到剋制自己的慾望,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李世民的牛,一方面是他自身的稟賦,另一方是他的自我管理能力。而第二點是更加重要的,也是所有有所成就的人所具有的的共同特徵。當然,也是更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