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
2 # 美食中國論語世界
從現如今看何為孝道
雖然我回答已經多次,雖然我們依然對孝認識紛紛,可我們內心世界誰不在現代社會生活呼喚著孝道,尋求孝道?
1,從現如今看何為孝道孝道自產生後不斷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孝道的認識充滿了困惑。
如今,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成員流動和價值觀的原因,孝道在現代社會遇到困境,父母的辛勞付出得不到子女的認可,子女對親情的冷漠導致父母的養育之恩得不到回報。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子女們忙於工作、學習、應酬,往往容易忽視對父母的看望問候,使父母因得不到親情滿足而 心情苦悶 ,豐盛的物質供養也同樣無濟於事。只有“養情”、“敬親”相互結合,才能真正體現孝道的精髓。
傳統孝道對生活的照料和情感的慰藉令華人嚮往,傳統孝道敬愛的精神是一貫的,愛老敬老的孝道精神使孝道倫理與時代的家庭美德精神相契合。
現代孝道含義應有之義,包含敬愛精神的現代孝道應體現對養老的責任、“愛人立己”的報恩意識,也應體現出人的獨立精神。
2,從孝字解看何為孝道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
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3,從其內涵看何為孝道對孝道最權威的說法來自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從原文裡能看出,這裡的“無後”,指的是沒有後代之意。
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絕先祖祀”四個字,這解釋了為什麼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因為早在西周,漢族人民就確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謂“敬天法祖”。在傳統漢族人看來,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代代相連,永遠傳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於宗祠之中,香火不滅,這就是漢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託。在傳統漢族人看來,無人祭祀的人死後會成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寧,處境是非常悲慘的。因此,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
4,從孔子說看何為孝道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必先穩定家庭,如果不樹立父母家長的權威,就無法達到家庭的穩定,進而也就無法穩定社會。所以提倡“孝”並對西周的“孝”進行了繼承發展改造和創新:
(1)尊親,“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從這裡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質。
(2)及時行孝,父母在陪伴自己兒女成長的時候,也在逐漸衰老,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勞動能力在下降。子女在看到這些時,要有感恩之心,孝敬父母,並且要及時行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必須謹記在心。每過一年,一方面要為父母的高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又要因為父母年邁體衰而擔心。由此看來,孔子提醒作為子女要及時行孝,父母活在世界上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能等到父母去世了才想起孝敬父母。
(3)悅親,就是讓父母高興。作為子女,要善於觀察父母,瞭解父母的喜怒哀樂,父母有時候不善於表達,就需要子女細心觀察。“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女應當和顏悅色的侍奉父母,取悅於父母,使父母內心欣慰,精神愉悅。子女在很多時候,在同一件事情上,與父母的觀點可能正好相反,由此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有的子女不妥善處理與溝通,容易產生大吵大鬧的結果,由此可看出“色難”。父母年老了,由於人生閱歷和一些生活習慣的不同,所以和子女的興趣愛好可能不同,我們不能強迫父母和我們做一樣的事情,發生分歧了,要善於溝通調節,瞭解父母的喜怒哀樂,努力使父母保持精神愉悅。在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讓父母高興,譬如,為父母洗頭洗衣服;為父母做他們喜歡吃的飯菜;節假日不在父母身邊時,記得給他們打電話,發簡訊;送父母小禮物;為父母舉辦紀念日;陪父母逛街,聊天……這些都可以讓父母高興。
(4)提出“幾諫”的原則。孔子認為,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這就是他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
(5)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了孝道存在的哲學前提——仁。《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總之,孔子提出的孝實際上是一種家庭倫理,這就使孝從宗族倫理轉化為家庭倫理。
-
3 # 王志敏60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崇拜金錢,很多青年人已不知道孝是什麼,更應提倡孝道。父母養育兒女成人,受盡了千辛萬苦,可子女長大後不管父母者屢見報端,大有人在。有甚者打罵父母,把父母趕門在外,這都是孝道的缺失。百善孝為先,孝和順是連在一起的,孝順孝順,即孝就要順,當然不是盲從。孝敬父母不光是給吃給喝養起來了事,平常不要頂撞父母,對父母不正確的主張,要同父母協商說服,你辦事讓父母高興放心,這就叫順。如果一個人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認,在社會上會認誰?自然人們會敬而遠之,將會變成孤家寡人,企業用人老闆也不敢要,你在社會上能走多遠?所以做人以孝為先,家庭中和諧,鄰里間和諧,同志朋友間和諧,社會也會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變成一個快樂的樂園。
-
4 # mulin30311368
孝道,即孝之道,儒家學說中“人道”的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孔子用“仁義禮智信”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即人倫。所謂“君臣父子”,孝便是對“父子”這對關係(廣義的)的秩序規定,即子女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父母,具體表現為尊敬、侍奉、贍養......
孔子之前,中國已經有孝的傳統。華人崇拜祖先、以祖先為神,古已有之。孝親(指父母)是這種敬祖文化的基礎,只是孔子把它理論化,納入他的倫理體系。
孝,是一種重要的德行。曾有人問“孝親和愛子有何區別?”我答“孝親是德性,愛子是天性”。動物(此文中人除外,下同)都很自覺地盡心盡力地一往情深地哺育後代甚至捨身保護後代,植物的一生就是為了完成“養育種子”的任務。因為它們知道個體不能永生,種族必須繁衍才能生生不息,這便是生物存在的全部價值所在。人保留了生物這一重要屬性,所以愛子是天性。但在動物和植物界很少有孝親的(在它們看來,孝親與種族延續沒有直接關係,很功利的),反哺現象很個別。所以,孝是後天養成的一種德性。在中國文化圈裡,你不孝就是缺德,是要受到輿論的譴責甚至法律的制裁的(如果你不孝的行為違法的話),你會受到人們的唾棄的。
西方文化中也有孝的理念,也敬老,但分量不重。現在,西方社會(主要是發達國家)把敬(養)老社會化(建立敬老院),就是對這種孝文化不足的補充。
中國的孝道,是一種優秀的“感恩文化”,人不能忘本,人要知感恩。父母是最大的本,父母是最重的恩!這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西方文化(主要指以基督教為背景的文化)也講感恩,但首先是對他們的上帝,其次才是對人。
孝的價值是正面的,孝的意義是積極的。但是,從表現形式上它也有侷限性。比如服從,講究無條件服從,父母錯了,也要服從,父母犯罪,還要為其掩飾。比如一些繁文縟節,早晚都要去請安,守孝長達三年等等。這些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子女的行動,有阻礙社會進步的反作用。
西方文化的入侵,對中國的孝文化也構成了相當程度的衝擊。算盤西化的思潮也曾否定孝文化。大浪歸於緩流之後,孝文化又開始迴歸,但一些繁文縟節和一些鐐銬般的陳規陋習被打破了,保留了孝的實質,改進了孝的形式,更適合當今多元化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在新的時代,我們當然要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孝文化。我們要堅守孝道,敬愛父母,親近父母,贍養父母。但是不必舉行早晚請安儀式,不必動輒跪拜,不必唯命是從,不必守孝三年。子女在人格上和父母平等,法律上和父母地位相同。父母有錯,子女有責任指出(語言上要講究,要含有敬意)。父母也要學會教育子女,嚴慈相濟,方法得當,言傳身教。比如,透過自己孝敬父母的行為培養子女孝敬父母的德性。
新時代的孝,仍然要處理好忠於國家和孝敬父母的關係。現在還遠遠不是世界大同社會,國家是一個民族(廣義的,比如多民族的共同體)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國家用制度機制,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每個公民都要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定情況下,忠孝不能兩全是,需要公民做出正確的選擇。
總之,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是要發揚光大的。發揚光大,就是要保留孝的實質,揚棄不合理的形式,注入時代新的內涵,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
5 # 何選文
這是一筆說不清,道不明的糊塗賬。亞聖當年把孝與仁與忠捏在一起,認為仁之實即為孝。必須一切以父母之命是從。可他為舜不告而娶作辨護時,卻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由此可見,孝應有三事:生養,死葬,延後。但亞聖又自己否定了自己的結論。因為他的朋友匡章與其父鬧彆扭,除妻驅子,孑然一身自絕其後。匡的行為遭到華人的一致反對,都指責其不孝。可亞聖卻竭力偏袒朋友,又另謅了五條衡量孝與不孝的標準。不惜自打耳光,己矛攻己盾。應該說,孝道是彰顯人性的一種善事。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孝道,太過偏執,在孝道的名義下遭踐人性,摧殘人性,甚至毀滅人性。大家看看二十四孝中的那些事,完全就是為了老一輩的享樂,毀滅下一代的人性。何言其善?
-
6 # 歲月如梭水如歌
我認為,孝道是一種社會世風情俗的正能量所指,所需,所要。新陳代謝,生老病死,現代化社會雖有完善完整的福利,政府政策扶持,多向照顧。這是社會文明進步,人文的人性關懷的福音。但是代表不了心理範疇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情非得已的現實與願望。人心都是肉長的,社會的愛心是重要的,但親情友情更讓人嚮往。從某種意義上說,孝道就是尊老,養老。社會養老,親情轉遞。親情送老,社會傳遞。互為依託,新陳代謝,繁衍生息,繼往開來,新舊交替,前浪後浪,向前發展,發展向前。
尊老愛幼,敬老助老,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古代儒家思想的萃取精華,道德取向,古為今用。它摒棄了傳統“三綱五常”中的某種負能量,而肩負責任。文明進步與發展的人文人性的社會參與,減緩了家的重負,但是代替不了家的感覺,家的心態,家的思維,家的情景。家的傳統,家的觀念,家的風格,家的傳遞,囯的未來。國是千千萬萬的家,千千萬萬的家與國渾然一體。勾踐如果沒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傳遞,哪來複國的力量。雖然科技社會變了些本質,但內涵猶在。科技是人的科技,傳遞是人的傳遞,這就是地球的人類。資本市場經濟世界也是一樣的,人心都是一樣的,真實的人生情感心理猶在。大多時候,大多數,大家都是一樣的思維模式,感覺心態。
孝道,在現如今,就是尊老,愛幼,傳遞,社會發展,傳統思維,德的感召,人性參與,社會參加的關懷。(尊老與愛幼,互為一體。還有老弱病殘的社會扶持指標度的國家強弱思維。)
不能否定孔子儒家學說,剔去一些封建糟粕,用現代思維去理解精彩,去表達出方向,有些的話,從小處理解,或許不妥。但從大處著眼,卻是對的,我不好說出來,這就是儒家思維孔子,多種角度,多種理解。比喻今天話題:孝道。別樣的說法。個人理解,不足見諒。
-
7 # 史可見證
在中華文明中“孝”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在基本的道德規範中僅排在忠之後的人生準則。甚至很多朝代把“孝”做為治國大綱來遵循。孔夫子建立儒家學說時,更是認為“孝”是保證社會秩序的基石準則。儒家學說並不認為“孝”只是對長輩一味恭順,而是認為“孝”包含了三個方面,《十三經注.孟子註疏》中就認為不孝包括三個方面: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也就是說:對長輩無論對錯都一味恭順,這是讓長輩陷入不義的做法;家中清貧而不出去掙錢來供養父母長輩,這是不孝順的行為;不結婚生養後代,使先人斷絕了香火供奉,同樣是沒有盡到後人的責任。
在中國工業化程序之前的漫長歲月裡,由於人口很少流動,包括“孝”等社會公德由國家法律、社會輿論、宗族力量共同監督執行,效果良好。即便是鰥寡孤獨也有相應的民間或官方機構來負責,當然執行的如何,則視當時朝政是否清明瞭。
而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由於人口流動成為常態,社會原有的監督體系或解體或力不從心,包括“孝”在內的一直是我們社會基石的傳統的公共道德受到了嚴峻考驗,甚至有奔潰的危險。這給我們現在帶來廣範的社會問題。如何保證我們的傳統美德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基石部分能夠繼續傳承下去,是我們現在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
8 # 在水一方152199459
何為孝道?在理論上不多說了,本人在細節上,就自已的經驗說一下自己的體會。個人認為孝道有二,第一是在物質上養老,第二是在精神上樂老。物質上供養老人自不必多說了。但是如何在精神樂老呢,愚以為有以下諸方面。一是經常與老人聊天談心,耐心聽他們的嘮叨。不與老人爭論。尊重老人,沒有大過的事就贊他們說什麼都對。經常讚揚老人的經歷,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老人有過錯了,要迂迴的,耐心的,藝術性的來解決。不要記恨老人的任何不公或錯誤。要積極地獨立,不要啃老。做出成績讓老人高興和驕傲。不做有損道德和違法的事,讓老人擔心和丟臉。儘可能尊重老人的決定。給他們以自由。……。你多久沒跟老人聯絡了?你還記恨老人的某一個錯誤嗎?你還在因為兄弟姐妹之不謀而傷害老人嗎……。孝,是愛。當你付出愛的時候,愛會以一種神秘的力量回報你。
-
9 # 海川遊
孝者,是老字和子字的組合,意為“善事父母”之義。
道者,“所行道也”。
故,孝道,即子女對父母的善行和美德。
五千年中華文化對“孝道”不斷的推行,其目的是除對父母敬愛的倫理意識外,主要是發揚整個社會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的普遍意義的準則。同時,“孝道”也是一切高尚品行的依據和實現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更是可以作為人的品德評判標準。
“孝道”,是否能成為永恆的命題和人類社會的終極法則值得商討。
-
10 # 文文mm4545
上孝父母,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尊敬長,輩,尊重鄰里相親,尊重親朋戚友,互相友愛,互相關愛,和詣相處。
-
11 # 味哎兒
孝原本是文人用於文詞說述“順”的字詞,順是口語詞。將孝具體說明白還回到“順”上來,否則說不明白。
但,孝提高到“道”層面就呈:光宗耀祖.光耀門庭的要求了。
從而,有了大孝與中孝及小孝之分了:
大孝為報效國家。 中孝為艱守家業養老供小.親和兄弟姐妹.和睦鄰里鄉親。 小孝無子不孝。
-
12 # V強者恆強
一個輪迴的對視:一個羨慕,一個好奇,我曾是你,你終會是我……光陰似箭,逝水流年.....1歲的孩子不愁沒人餵養,80歲的老人卻擔心沒人贍養。孩子怎樣成長,老人就怎樣退化。他們沒有痴呆,只是迴歸到我們孩提的狀態。當他們忘記往事,忘記如何吃飯,忘記如何說話,請耐心對待。這就是生命的輪迴,這是上天給子女回報父母的機會,我們應該珍惜。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百善孝為先,養育恩情大……
關愛父母,常回家看看……
回覆列表
在孔子和儒家看來,人類最美好的時光是古代,社會是不斷退步的。如果我們不能恢復古代的一切,至少也要維持現狀,不讓社會現實進一步惡化下去。他的“孝”道就是出於這樣的意圖。孝者肖也。你們每一個人都從父親那裡繼承他一切的社會地位、物質財富、精神文化,大家都成為自己父親的翻版,這樣社會就平穩執行保持長治久安。這是“孝”最重要的第一層含義。
“孝”的第二層含義,就是孝者順也。換句話說,就是對父親、對祖先無條件的服從。這也就是建立一種子女對父母、後代對祖先的人身依附關係,遏制獨立思想。這個也叫“父為子綱”。在此基礎上,中國建立起以封建家長逐級壓迫的穩固的社會權力結構,還是為了保證社會的穩定。
“孝”的第三層含義就是血脈傳承。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無法逾越的。孝道要求子女對年老的父母極盡所能的照顧,在父母死後對他進行祭祀,這叫“生養死葬”。同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把父母祖先的血脈傳承下去。這些是為了減輕生老病死給人們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同時它也叫人把自己的後代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把眼光看的長遠,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別做“我死以後那管他洪水滔天”的事。
這就是在社會發現緩慢的條件下,注重穩定,注重經驗傳承的儒家“孝”文化。這是儒家思想的基礎和核心,也是中國文化不同於西方的重要的文化符號。今天我們要發揚多少、拋棄多少,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