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字谷主
-
2 # 逍遙子日記
中國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有文字之前。究竟先有文化還是先有文字呢?其實,中國文化在有文字之前已經有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具備條件,文字只是結繩認知的一個發展結晶,經過通用文字記載的記憶歷史部分、人文傳承和考古發掘來看,中國文化的起源早在有文字記述之前就開始了!確實可以說,中國的文字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過程產物,,,<謝謝邀請!>
-
3 # 陪你走過來時的路
這個誰知道呢?不敢誇誇其談,更不敢妄斷。畢竟目前的考古發崛還找不到更早的東西證明。
也許我們是第四代地球文明的沿續,那樣就很好理解一些先進超前的思想文明。
也是隻是本土文明,在生存鬥爭中,經驗逐漸積累,代代相傳。形成了對事物多方面看待,及中庸的思想。
當然這肯定與河圖洛書有關,是人們敬畏自然的外在表現。
事物的發展總有跡可尋,而這些文化,就是人們觀察自然,總結的規律。既然人生於自然又消於自然,那說明天人一體。那麼那些所謂的玄學,總有幾分道理的。
-
4 # 梅里一了
謝邀,這個問題邏輯上有毛病,既然先有文化了,怎麼後加上文字,又成為文化的起源呢?暈。也許出題者想說的是文明的起源吧。如果是這樣,就不是中華文明如此,所有的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但不一定都有文字,因為兩者的功用是不一樣的。文化是為了族群間協調統一而對物質和精神的共同認知。唉,說直白點吧,當人類用樹葉遮掩私處達成共識後,你再光著腚就顯得沒文化了。而文字最初的發明不是用來寫詩的,而是用來記事的,它只是一個符號工具而己。當然隨著文字的發展完善,它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至於文明則是超越族群的人類共同價值取向。
單從中國講,據史料記載人文初祖伏羲時代就有了婚姻,分工和文字的創造。從漢字的角度看文明,文化,文字這三個詞,雖都有一個文字,因組合不同,意義也不一樣。文明的文是裝飾的意思,透過裝飾使想要彰顯的更加鮮明,這就是文明。文化的文是儀俗的意思,透過教化將儀俗加以推廣達成共識,這就是文化。文字的文是圖紋的意思,漢字把獨體字稱為文,合體字稱為字。字有懷孕生孩子的意思。
以上的概念只是為了通俗易懂,沒有遵從教科書的定義,僅供參考,不準確不嚴謹的地方,請海涵。
-
5 # 無風即風
理論上來說:是。
但詳細說起來了,個人是有保留的,由於文化與文明本身就具有廣泛的定義,所以此處必須要鎖定在一定的範疇內,就以考古學的概念來作為基調吧。
在考古學上,文明與文化的不同在於,前者通常是指青銅器時代,包含青銅器時代廣泛擁有的國家形態與文字發展。而後者則主要是新石器時代,如學會製造新型的功用石器,發明了陶冶情操的陶器工藝品,還有可促使人口加快增長及有利於人類壽命延長的農耕文化(包括畜牧)。
如按上所說,題主問的問題幾乎可以直接置換成“先有文化,還是先有文明”?——因為文字就代表文明嘛。
可是,不得不說,由西方人在近代制訂的這套文明與文化的標準,實際上留有相當大的博弈空間與處處充滿悖論。比如說,一定要發現大型城市才能認定其具有國家的形態這一條與同時發現文字的這一條,就給我們帶來困惑。
問:有文字就一定有國家嗎?
有國家就一定有文字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以西方人自稱的“古典時期”之所謂的古希臘“文明”來說,實際上不管根據哪方面來看,歷史上都不存在一個叫希臘的國家,“希臘”這個名字作為國家出現,至少都是文藝復興後的事。而被西方人稱為古希望“文明”的兩大代表的“克里特島文明”與“邁錫尼文明”,前者發現了尚未破解的“線形文字A”:
後者發現了已經破譯的”線形文字B”:
從文字發展這一項來說,這兩個遺址是達到了條件,但是從“國家形態”來說,這兩個遺址顯然不合格,一是這兩個城邦的面積都不大;二是沒有發現這兩個城邦和周圍的城邦有什麼聯絡。據專家推斷,整個古希臘總人口都不過30萬上下,最大的城邦頂多住幾千人,上不了萬。
也就是說它缺乏作為“國家形態”證據的“強制性權力”與大量人口的證明。
這樣富爭議的所謂“文明三標準”類似的矛盾例子,在中國也有——基本上凡是殷墟以前的遺址,都不能構成“文明”,因為沒發現文字。但是,痛苦的是,中國的殷墟前遺址的規模卻頗大。
如距今4100年前的山西“陶寺遺址”=280萬平方米
距今4300年前的石峁遺址+附近的“衛星城”寨峁梁遺址=425萬平方米
距今6000年前的良渚遺址,這個就誇張了!達到了800萬多平方米!
而且還有人類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這些規模無論如何都能滿足“國家形態”的這一項標準要求,但是很遺憾的是,他們卻通通都沒有文字。至少青銅器,良渚是沒有的,石峁遺址目前也沒有發現有,陶寺遺址開始陸續發一些紅銅器。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沒有文字,這些遺址發現只能算是“文化”而不能算是文明。
好的,下面真正的問題就來了:文字是又如何定義的???
學術界一致公認,文字的發展有3個階段:記事符號——圖形記事——語段文字。
所謂記事符號就是結繩記事,圖形記事就是結繩記事的高階版,就是不單能記錄數字,還能記錄事物,語段文字就是指人類可以使用它熟練地進行交流,互相表達清楚自己心裡面想要說的話。
按這個程序來看,又和"文明“的標準有衝突了。
即:有了文字才能有文明,這個條件的成立是同時具體國家形態與青銅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後兩者出現才會出現文字呀。不是嗎?
比如上述不被認定的中國的遺址發現,就有下列”符號”:
距今8000年前的賈湖遺址:
距今63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
距今38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
距今3500年前的江西吳城遺址
這些“符號”目測來看,肯定是符合“圖形記事”的標準的,有個別看起來甚至就是文字,如賈湖遺址裡的那幾個和現代中文阿拉伯數字寫法一樣的符號,大汶口文化裡的那些和甲骨文很像的符號,二里頭裡的“門”字與“勿”(中間少一捌)字,還有吳城文化裡的也有。這些“符號”看起來是那麼特別,很難讓人認為它與其它符號一樣只是古人在陶器等物體上用來做記讓的或是無意識的符號。
人怎麼可能會寫下沒有意識的符號呢?
同樣的例子,在殷墟前的所有考古文化期裡,自 6000年前開始,無論是北方的“紅山文化”,還是中原的“仰韶文化”,與後期的“文山文化”,還有東南的“良渚文化“等,其遺址都呈現”滿天星斗“狀——就是已經進入了村社時期,而且還有大量農業合作的遺證。
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怎麼可能會完全不需要交流,而只靠自己的圖形記事來進行溝通與合作了?
中國的”滿天星斗狀“的人口數量絕對是同時期的所謂古希臘的百倍以上。也高於後來的西羅馬帝國。要不然殷墟周圍的一百幾十個方國怎麼會突然一下子蹦出來了?
況殷商時期起,西南與東南方都已經同樣是“滿天星斗”了。也所以當武王伐紂後,才能一一下子分封出60個國家,後來又擴充套件到一百多個國家,據《中國歷史人口》統計,西周時期都已經超過了1000萬人。
因此,無論是出土4000多個文字的甲骨文(是同時期西方文字數字的1000倍以上)與春秋時期的1000萬人,這個過程都必然是十分漫長的。生產力是促使人口發展的第一要素。還是回到老問題:
要是在這至少一兩千年的時間裡,這些人成倍的增長,又互相合作進行農業生產,但是卻不能用語言交流,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說:先有文化,後有文字,這個答案對不對?
我看在中國的歷史來看,似乎就不太對,我的答案是:基本上同時出現的。所謂西方的文明標準,一定要有文明的同時才會有文字,是錯誤的概念。
回覆列表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天人關係”,
華人始終貫穿著“無中生有,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
文字的產生與演進過程中,《天人關係》也是一脈相承。
文字的產生過程就是中華文化的產生過程。
《伏羲八卦》 :先天八卦
從自然先天而生,從自然先天生“文”,生“文字”,從自然先天“無中生有”。
完成中國文化——“無中生有”思維認知,開始中國文化——“一分為二”思維認知。
《周文王易》: 後天八卦
從伏羲“先天八卦”而生,易變“後天八卦”,演成易經64卦,核心字:易。
講日月天地與人(萬物)生長普通‘變易關係,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在【無中生有,一分為二】思維認知基礎上,系統演成8次一分為二(64卦)定性定量認知,開啟中國文化思維不斷定性定量深入認知過程。由此,《易經》成為中國文化萬經之首。
《老子道》 :道德
老人從易經“道”出說“道”講“德”,道——從天地自然本生而成,德——人心認知自然萬物而得,以後天心 “德”而循先天自然“道”。
《孔子儒》 :仁禮
孔子講“德”道,從“德”而出“仁”,進而仁德仁義。“儒”以“仁”為核心,以“禮”外顯,內“仁”外“禮”,講仁義,說禮儀。
《韓非子法》 :道理
韓非子從老子“道”而出講“理”,以“理”得“法”,從“法”成“律”,重點在於講述人(物)與人(物)的律法社會契約關係。
《佛家心》 :色空
佛家是唯一外來文化,融入傳統道儒文化,重點在人心,在人修心【心——色空——心得】,天人關係:天因人心大小而可大可小——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修到無心,從色“有”到“空”無。
文字是一部活的歷史,反映著當時的社會場景,記錄著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文字的產生過程就是中華文化的產生過程
中華文化的產生與演變,從先天自然到後天社會,從易經到儒釋道,走了一條清晰的文化傳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