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各個行業幾乎都被擠滿,而新型行業又需要大投資,青年人如果想創業,怎麼從中突破?依靠國家現有政策,還是其他途徑?
10
回覆列表
  • 1 # 王子燚

    本文以及其他部分知乎回答已收錄於《創業第一年》一書,故不再更新。--------------一年之後更新一下(2015年4月),原回答在末尾。--------------內容是關於不同商業網模型創業的優劣探討,研究採用的團隊資料有128個,各團隊的產品特性均有所不同,涵蓋有社群、雲端應用、軟硬結合、遊戲、生活娛樂、商業服務等。首先介紹概念:一、市集型市集型模式,價值核心在於流動性,讓買賣雙方可利用網路快速交易,平臺本身只負責管理,不需要產品庫存、推銷跟配送,不提供商品內容而是由賣方提供。當有越多產品資訊時,可吸引更多買家使用,因其價值與買賣方數量有關,平臺需重視社群互動設計,確保使用者遵守平臺規定,是買賣雙方創造信任的關鍵要素,當完成交易平臺抽取部分佣金或賺取網路廣告收入。由於平臺中眾多產品種類跟充分的商品資訊,需保障買賣雙方交易的安全,如進行買方身份認證或評價回饋系統,以降低交易成本,並增加買家對交易的控制,為雙方創造價值。通常賣方提供的產品品質或數量差異較大,由於產品議價耗時耗力,該型別適合價值不確定或容易改變的產品,交易形式跟商品種類及價格皆由買賣自由決定,像淘寶網、鏈家地產即是市集型商業網。過去因交易成本較高使得買賣雙方數量受限,例如古董收藏;或者因買家價格高而感到挫折的市場,例如旅遊、汽車、房地產,是市集型商業網機會點。二、聚集型聚集型模式,核心價值在於便利性,企業需提供產品銷售與服務增值,針對特定產品跟市場區隔,提供專家協助、多樣化的產品選擇、差別訂價、品質保證及配銷服務的便利性,讓製造商直接接觸顧客,產品通常有預定的價格。企業可以根據顧客購物資訊,分析顧客行為,調整產品組合、促銷策略等,並提供顧客自行組織資訊的功能,針對買家偏好來決定內容,協助顧客將獲取的資訊,分享到網路社群中,創造社群效應。聚集型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不斷最佳化使用者經驗,針對顧客購買行為調整管理策略,建立社群效應並保障顧客服務的品質。像Amazon即是聚集型的商業網。三、價值鏈型價值鏈型模式,核心價值在於消費者導向,企業透過網路技術,提高效率、彈性並降低成本,創造整合價值鏈活動的網路平臺,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邀請顧客參與價值創造的過程,提供客製化服務,快速解決顧客問題。企業將非核心工作外包給其他合作伙伴,建立整合性的資訊架構,提高資訊透明度,使合作伙伴間資訊可以流通,並針對顧客需求精準反應,合作伙伴可以透過行政流程減少,降低人事成本,提高庫存週轉率而獲得價值,而企業本身即專注在價值創造的途徑及合作伙伴關係的管理,像Dell、Cisco、IBM即是價值鏈型的商業網。四、聯盟型聯盟型模式,核心價值在於分工合作,企業提供使用者互動、合作的虛擬空間,讓資源可以公開分享,針對實體產品、特定主題事件或者單純的社交活動,讓使用者可以貢獻自己的價值並享受他人回饋,由於使用者回饋具有真實性,當使用人數增加時,平臺內容的質量會提升,進一步吸引更多人使用,使其平臺價值隨之增加,創造出網路效應,如何有效增加聯盟成員並創造成員間的互動是成功關鍵。由於聯盟成員都是自願參加,因此,確保成員偏好一致及聯盟規則的執行相當重要,透過公開表揚或獎懲進行聯盟的維護。像網路遊戲、優酷土豆即是聯盟型的商業網。五、配銷網路型配銷型模式,核心價值在於資訊流、金流、商流的交換與傳遞,透過資訊科技,制定標準架構,將顧客所需的資訊進行切割跟儲存,依照顧客需求分次遞送,將資源做更有效分配利用創造價值,使資訊透明化並提供基礎服務給顧客、網路平臺及內容供應商。成功關鍵在於水平整合其他商業夥伴,提供給顧客最適合的服務,及創造網路效應。像是支付寶、雲服務即是配銷網路型。結論如下:市集型商業網,若團隊具有產業經驗與合作廠商,將較容易進入市場,若掌握顧客關係或廠商關係,則較容易建立競爭優勢。聚集型商業網,若該團隊具有產業經驗與技術能力,將較容易進入市場,若不具備但有成功經驗與合作廠商亦可找到進入市場的機會,針對其產品特性,若掌握相對應之顧客關係、廠商關係、內容資料與技術能力,則較容易建立競爭優勢。價值鏈型商業網,該團隊定要具有技術能力,而服務商業客戶的團隊還需要有合作廠商,才可進入市場,針對其服務物件,若掌握相對應之專利認證、內容資料與廠商關係,則較容易建立競爭優勢。聯盟型商業網,生活類社群團隊只需擁有軟體開發或產業經驗即可進入,但遊戲類社群團隊則定要有技術能力,若能掌握顧客關係或者有過成功經驗,則較容易建立競爭優勢。配銷網路型商業網,團隊要有技術能力,而服務商業客戶的團隊還需要有合作廠商,才可進入市場,若團隊能掌握顧客關係或廠商關係,則較容易建立競爭優勢。---------------------------中間的內容摘錄自這一年當中專欄文章有關創業起步的內容——

    在創業之前,其實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先認清自己是哪一種創業者——“先天”還是“後天”。創業有四種類型:

    1、複製型創業

    複製其他公司的經營模式,創新的成分很低。實際上創業公司中屬於複製型的比例很高。

    2、模仿型創業

    雖然創業的領域是成熟市場,但這種形式的創業對於創業者而言還是具有很大的冒險成分,就像程式設計師去開飯館一般,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學習過程長,犯錯的機會高,代價也較昂貴。

    3、安定型創業

    這種形式的創業,雖然為市場創造了新的價值,但對創業者而言,本身並沒 有遭遇太大的改變,做的也都是比較熟悉的工作。這種創業型別強調的是創業精 神的實現,也就是創新的活動,而不是新組織的創造。很多大公司的團隊在開發完一個產品之後,出來開發類似的新產品即是此種。

    4、冒險型創業

    這型別的創業除了對創業者本身的轉變大,不確定性高;因為創新,也面臨很高的市場不確定風險。這一型別是難度很高的創業型別,有很高的失敗率,但成功所得的報酬也很驚人。

    通常來說,創業公司所創造的新價值都是由少往多的方向移動,主要的差異在於創業者個人應對情勢的變化所採取的改變。天生適應創業的人,在創業後其個人的改變是由少變多的,他們在剛開始時對於創業機會、資源及團隊等掌握度並不充足;而後天的創業者則相反,掌握程度越高個人改變的需求就越少。也就是說在象限圖中,先天創業者容易向上方向遷移,而後天創業者容易向下方遷移。

    <img src="//s3.pstatp.com/wenda/wenda_web/static/style/image/loading_a788ad0.gif" _src="https://pic4.zhimg.com/1490ab355f8b7ba4f534459be058bc6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45"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1490ab355f8b7ba4f534459be058bc63_r.jpg">

    經常有人跟我說想創業,但是相關經驗沒有,我就問為什麼想做?答案通常是“有興趣”、“行業發展好”、“我認識很多朋友在做”之類的,興趣是重要,但只靠這個是絕對撐不過創業時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問題,“經驗”卻往往能讓你快速的找到解決的方向。

    創業這件事,有太多人都走過彎路,拋灑過狗血,包括我自己。出於很真誠的態度,如果不想浪費生命,請務必回答下面的四個問題——

    1、你明確你的目標嗎?

    你為什麼要創業?短期目標?中期目標?不論是什麼原因創業、目標是什麼,一定要寫出來,而且要非常精確,像打算在3個月內完成產品、或要在半年內達到每月30萬元的營收;不要只用想的,因為用想的很模糊,當你“寫”下了目標,你的生活重心、思考方式、花錢的方式等等,都會繞著這個目標打轉;這就像很多人總是說“我想要很有錢”,但一直沒有富有起來,因為只有想並沒有做,而且也沒有一個精確的目標,於是幾十年來也都只在想的階段。

    然後用Excel做一份支出、收入的明細,做為評估創業專案是否能夠執行。表格不要寫得太複雜,我們不是會計師,最好是自己一下就看得懂,旁邊的人也能懂。目的是為了對創業專案有一個較清楚的概念,也能從美好的幻想裡真實的感受一下現實,瞭解自己是否太過樂觀、有沒有忽略了什麼事?

    看這份表時,一定要注意:

    a.表裡不是標準的會計,只是用來初估事業能不能啟動、做成。

    b.這是隻是初估,讓腦裡對專案有一個概念,並不是詳細的計算,在實際經營後一定會有出入。

    c.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計算方式需自行修改。

    記得,要適當的悲觀一點,真正開工時會比較有彈性;因通常初創業的人都想得不夠周全、又或者有一些執行後才發現的問題。

    2、你真的瞭解這個行業了嗎?

    隔行如隔山,就算是開飯館多年的人打算要做酒店都不見得做得好,更何況做不同的行業;如果你決心要投身進來,但都沒有相關的經驗,我建議不要急著開始,先去找相關的工作做個3個月到半年,認真的學習,有幾個好處:

    a.確認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因為自己創業苦10倍

    b.可以學習到相關的技能、這專案會遇到的問題(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優勢)

    c.可以瞭解使用者需求、工作流程、技術風險等,順便物色自己的合作物件。

    除非你很聰明、有大筆的資金,可以讓你在經營的時間裡慢慢學習、慢慢的燒錢,要不然不要沒有經驗就創業。

    3、資金足夠嗎?

    建議準備最少半年以上、一年的資金,因為基本上半年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成功(當然必需每分每秒的投入);如果資金不足,明明就快要成功了,但資金卻撐不到那個時候而失敗,是很可惜的。而且,除了開創事業的資金外,別忘了生活資金,要計算到自己平日的生活、家庭開銷,這部份關係著你未來面對事業以外的壓力。

    通常越是瘋狂的創業者,往往越是窮光蛋,往往會到處找錢。但你越缺乏經驗,越不應該拿外來的資金。花別人的錢很痛快,但也是牽制你創業目標的羈絆,原因在於:當你向外人請求資金融資時,你也得聽命於他們。一開始大家有共識,還不會出問題。但發展下去呢?到頭來終究是雞飛蛋打。而且,花別人的錢會上癮。天底下沒有比花別人的錢更容易的了。一旦花光你就會再向投資人要錢。每要一次,他們就從公司再多拿走一些,知道你發現你面臨兩個選擇:聽從安排、一拍兩散,不管是哪種,都可以當自己沒有創業過。此外,籌資的社交會耗費心力,在你應該一心一意打造事業的時候,這些活動讓你失去了思考創業正確的目標及時間耗費。

    既然選擇創業,寧願窮著失敗,也不要富著餓死。

    4、想好退場的可能嗎?(你能承擔失敗的結果嗎?)

    這是必須要想的,為了自己也為家人,要思考真的失敗之後,失去的金錢、時間、甚至原本的前途,是可以承受的嗎?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有更好的將來(金錢、前途、樂趣等),也沒有太多的本錢可以重來,更要去思考退場。

    有的創業故事很吸引人,借錢創業,終於成功的成為一個大企業;或為了投入自己興趣創業,而在中年丟職去了高薪的工作,最後賺得比以前還多,當然成功的案例有可以學習的部分,但成千上萬失敗的創業故事沒有人會報導。

    老實說現在的平均薪資和十年前比大約翻了一兩番,但房價升了一二十倍,這是個很悲傷的年代。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擁有極低的機會成本去做出跟以往不一樣的選擇。而很多創業成功者也用自身的經驗與經歷,給一群年紀相仿但也正值彷徨或更想要做出一番結果的年輕人,給予加油與鼓勵。

    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每一個選擇的背後,都有許多迷惘與不安全感。但越是如此,越不能太著急。

    從小的教育都給大家一個速成的心態,國外做學問準備一件事情常常是以年為單位,而不是像我們很多學生寫論文幾天幾個月就可以達到。走在這個過程中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誤以為路是長得看不見盡頭,但其實並不是的,中間會遇到非常多的挑戰,最後才會走向成功。如果你現在覺得自己很痛苦,那就要慶幸自己是在對的路上。

    我非常建議想創業,卻沒有在這個產業工作過的人,先去加入一家好的公司,學習個兩、三年,再出來創業。

    比如說網際網路,雖然可以稱為一個行業,但它事實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業。之下是科技,而之上則搭載了媒體、渠道、娛樂、服務等種種行業的數字化、去中間化。因此,它繼承了科技對於精準的嚴格要求、媒體的快速變化、渠道的最後一公里戰爭、娛樂的大好大壞,以及服務的會員經營等諸多特性,再加上網際網路獨有大資料的取得、分析與應用,以及20年的發展歷程,讓全部知識經驗被迫不斷被融合、重新發明、重新使用,漸漸造就了今天這個超級錯綜複雜的結構。

    因此,如果沒有實際在這個行業裡待過,要從零開始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想辦法全面取得這些前緣的產業知識,並且能夠化為實際策略與操作方法,事實上是非常困難,取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常常需要在錯誤中學習)。而相反的,去一家已經有些成績、規模又不會太大的公司上班,反而是取得這些關鍵行業知識比較低成本的方式。

    如果三個條件差不多的新人,A 直接開始創業,B 先到公司上班一陣子後再出來創業,而 C 則是去大公司上班了十年才出來創業。從表面上看,一開始 A 的創業進度是領先的,因為 B 跟 C 都是去別人的公司歷練。但 B 經過了加速,一旦出來創業,他到達終點的時間很有可能比 A 還要快上許多。至於在大公司待太久的 C,雖然很快比 A 與 B 累積了更多的知識與人脈,但由於太晚出來,到達成功的時間卻是最久的。

    當然這不是一個完全精準的模型,但它相當程度描繪了我想表達的意念,直接開始創業,不僅是成本較高、成功機率較低的創業方式,也很有可能不是最快到達目標的方式。

    因此,對於絕大多數想創業卻缺乏產業歷練的新人來說,先去一家優質的公司學習一陣,實在是比較好的選擇。

    當然,即便你照著做了也不能保證成功,就像之前我在文章中提到過的錯誤依然看到大家在犯。我的路是我的路,你的路也還是你的路。但我們可以一起做的事情是,永遠都不停止學習。

    創業選擇什麼方向?這是很多人開始創業的時候,多多少少會遇到這個問題。

    經營模式重要嗎?當然重要!創業者在創業前最擔心的事按比例排分別是:資金不夠、對經營方向或投入產業沒把握、找不到適合的創業夥伴、擔心沒有知名度、擔心找不到客戶、沒有持續創新。事實上呢?創業後發現最困難的事中按比例排分別是:創業後才發現經營方向或投入產業錯誤、財務週轉不靈、找不到客戶、與合夥人意見不合、無創新產品和企業無知名度等。方向選錯了,亡羊補牢為之晚已!

    先來說第一種創業者。創業點子撞車這事情,如果是對的,叫英雄所見略同,如果是錯的,叫狗熊所見略同。國內哪個網際網路公司起步不是學習自矽谷?

    我想很少有人聽說過德國由Samwer三兄弟所創立的Rocket Internet公司。但你知道嗎?短短7年內,他們已經創立75家不同的網路公司,按計劃明天(10月9日)在法蘭克福證交所上市,其IPO整體估值達84億美元。

    90年代末三兄弟還在商學院讀書時,就非常崇拜美國科技企業,還與人合著了一本名叫《美國最成功的初創企業》(America"s Most Successful Startups)的書。

    1999年,他們在德國柏林創辦同一型別的拍賣網站Alando,同年3月1日網站上線。 不到半年,以4300萬美元的價格,將Alando公司出售給eBay。

    接下來……Rocket Internet的複製之路——

    型別:購物網站

    效法網站:Amazon

    複製網站:Lazada購物平臺

    主要針對東南亞市場,範圍覆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以及泰國。 還有Linio主要針對拉丁美洲市場,而Jumia主要的經營範圍在非洲

    型別:支付系統

    效法網站:PayPal

    複製網站:BillPay

    大多數活躍在說德語的國家,包括德國、奧地利以及瑞士

    型別:線上拍賣

    效法網站:eBay

    複製網站:於奈及利亞和巴基斯坦開設網路拍賣市場Kaymu和Azmalo,後者已出售給eBay

    型別:婚戀交友網站

    效法網站:eHarmony

    複製網站:eDarling

    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展開營運。 eHarmony曾一度持有eDarling 30%的股份

    型別:叫車App

    效法網站:Uber

    複製網站:Easy Taxi

    主要在拉美、非洲和亞洲地區使用

    型別:社交網路

    效法網站:Facebook

    複製網站:德國版Facebook的社交網站StudiVZ

    型別:圖片分享網站

    效法網站:Pinterest

    複製網站:Pinspire

    網站在2012年的訪問量已達到1,100萬,但目前網站人氣已下滑

    型別:移動支付

    效法網站:Square

    複製網站:Payleven

    業務市場包括英國、巴西、荷蘭、波蘭以及義大利

    型別:旅遊民宿租賃

    效法網站:Airbnb

    複製網站:旅遊短租網Wimdu

    一度在全球15個地方有設點,並差點被Airbnb收購。(國內叫愛日租)

    型別:團購網站

    效法網站:Groupon

    複製網站:CityDeal

    業務遍佈全球80個城市,2010年以約1億美元的價格被Groupon收購

    型別:線上美妝品牌

    效法網站:Birchbox

    複製網站:Glossybox

    網站在全球的15個國家擁有20萬用戶,已獲得超過5千萬歐元的融資

    型別:訂餐搜尋引擎

    效法網站:GrubHub

    複製網站:餐飲配送服務Foodpanda

    業務拓展至全球43個國家,主要的市場在亞洲和歐洲

    型別:社交遊戲供應商

    效法網站:Zynga

    複製網站:Plinga

    平臺每月的遊戲玩家數超過4,800萬

    型別:線上旅遊公司

    效法網站:Expedia

    複製網站:在非洲經營飯店預訂網站Jovago

    型別:B2C售鞋網站

    效法網站:Zappos

    複製網站:Zalora

    經營範圍主要在東南亞以及澳洲,另外一家是在南非創辦的Zando,還有主營中東6國鞋類業務的網路零售商Namshi

    當然,光是有模式,也不一定會成功,Rocket Internet所有的網站系統都由德國總部統籌研發。 全球各分公司每週都要上線開影片會議,一個商業模式可能已在超過10個國家驗證,過程中累積出數十套不同操作經驗,好與壞都有個參考標準。 再透過區域性差異化,將其標準進行調整,區隔出營銷特性,針對該區域進行Local Marketing,總部會給予營銷預算,但每天會追蹤報表、績效提升,透過固定的會議來管理全球各分公司。一旦市場不若預期,Rocket Internet也不會拖泥帶水,該裁撤的事業就立即裁撤。

    其實真正關注的應該是“自己”,也就是說“自己的最愛”即是最好,所以,何必在乎撞車與不撞車呢!在如戰場廝殺般殘酷的創業領域,當一個創業者認為他缺乏自信贏得一場硬碰硬的直接對抗,說白了,他也沒有足夠膽量認為自己能把方案執行到最好。

    初聽上去非常荒謬的點子,最後做大的確實也不少。“把你自己的房子或者一個房間租給陌生人”, 我不太確定你怎麼看,但Airbnb 的創始人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最初做演示的時候,大多數VC都覺得這個想法太荒謬了。矽谷著名的頂尖投資人Fred Wilson曾經寫過文章來解釋為什麼他錯過了投資Airbnb的機會,當時 YC的Paul Graham也曾嘗試說服Fred投資Airbnb,不過因為這個點子實在太詭異,Fred最後選擇了放棄。他灰常後悔。

    同樣,閱後即焚的社交工具,是不是剛聽上去也很滑稽?

    有時候聽起去荒謬但可能剛好滿足到某一群使用者的需求,並且,聽起來越荒謬的想法早期就越少有競爭對手,相對成功的機會可能也越大。但是……這個想法最後能不能成功和荒謬與否一點關聯性都沒有。

    只有“這個產品不得不做”的衝動,才是正經的創業理由。你應該能感受到這股衝動,並且認為世界上需要這麼一款產品,它非得由你來完成不可。你的熱情能感染員工,你自己的潛意識裡也能認識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件事。

    好的想法是什麼樣的?如果有很多創業想法在腦中徘徊,那就選擇出現頻率最高的那個。因為那往往是你最愛的一個創意。當人家覺得這個想法很瘋狂時,你自己心裡必須對你堅持這個創意的原因如數家珍。很多人做出好的產品,或是建立了一家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是從自己本身的最基本需求出發,然後發現問題原來不僅僅出在他自己身上,別人同樣也有。而當他們發現一種解決方法,同樣在市場上沒有更好解決方案之前,他們選擇自己提供方法來解決。於是,因為一種需求變成了滿足多數人的需求,自然而然的為了應付那大量需求。對部分人而言,慢慢的,創業成為選項之一。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觀念,卻時常讓人容易忽略。不是人們不知道,而是不願意聽進去。大多數公司都喜歡製造複雜性,乃至於整個行業面貌也在變得越來越複雜。但任何產業的發展,都在不斷經歷一個產品或服務滿足越來越多需求而不斷變複雜,伴隨著,更專精的產品或服務出現;亦或是新產品形態誕生,原有的巨無霸迅速整合進來,擁有更多的功能。兩者之間此消彼長。但事實上,大趨勢一直都是在拆分。

    比如說,最早網際網路幾乎約等於Yahoo。然後Google接管了Yahoo的搜尋功能,然後Google上找人的功能又被facebook拆分,而facebook“分享照片”功能又被更專業的Instagram拆分;而透過搜尋引擎找餐廳的人,後來會上點評;想找專業知識的人,現在可能去知乎。再到O2O的出現,打車APP拆分了計程車的調配、管理功能,餓了麼拆分了餐廳接訂單以及送餐的功能……

    好的創意初始階段切入點要儘可能的小,想法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解釋清楚,並且從受眾的需求出發。很重要的一點:心不要“太大”。偉大的畫家梵高一直都是在“在盒內思考”(thinking inside the box),這和大家常說的跳出框框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恰恰相反。梵高喜歡直接運用手邊可以找到的素材以及每天所見的平凡的主題,一找到即刻採用。誰說這種日日主題,就單一、單調?梵谷會將平凡的主題“混搭”一起,產生不同的感覺。

    通常創業是來自一種經驗、一個跡象、一種專業、一種理解。所謂紅海藍海,有時候取決於競爭對手是否缺乏你優勢,從而讓你確保競爭者短期內不會追趕上來。每進行一個新決策之前,你都必須重新審視這一點。如果競爭者很多,消費者的選擇也很多,那不用懷疑,這是紅海生意。要想知道進入的市場到底是什麼模樣,你的職責應該就是不斷找出消費者需求當中的缺口,找到競爭者少,又有市場的那一塊。否則,就別在家裡看什麼產業報告,應該多出去走走,多和人聊聊。

    首先你需要大量與市場真實參與者交流,這是最基本的。與消費者、渠道、平臺、合作伙伴、供應鏈廠商這些市場的參與者聊天,從他們的口中獲得真實的情報。這個工作的重點是必須要大量的做,因為每一個市場觀察者都會有他的偏差,因此你必須要廣泛的吸收,才能逐漸得到整隻大象的樣貌。

    最後,市場終究是一個龐大、複雜,而又不斷變動的體系。因此,你將永遠無法100%地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對它做出相當準確的假設,再用實際的產品去驗證這些假設。

    很多時候,如果原理市場,你思考的方向可能根本就是錯的。舉個例子,加入你開家夜店,該重視女客人還是男客人?你一定會說要重視女客人,因為夜店滿足的是社交需求,這也是Lady"s Night讓女士免費進場的原因。女客人多了,男性自然會跟著買票進場。但也有人會說為什麼不能反過來呢?有很多帥哥的夜店同樣也可以吸引很多女性。但要點在哪呢?要點是男性比較容易掏錢出來買酒,而酒是夜店的經濟命脈。酒在歷史以來,都是一種象徵權力的商品,而多數女性並不在意這方面的需求。

    回過頭來,真正意義上能否成功的關鍵,其實取決於創業者能否注意到一般人忽略的關鍵,能否有某種程度的專長或 know how。在這個創業專案上,“什麼關鍵是隻有你知道,而其他聰明人沒有關注到的”。 就像對於Airbnb的創始人來說,他們有很長的時間在朋友與陌生人家裡借宿,所以他們知道也相信這新體驗可以帶來的樂趣。如果你不能很具體地回答前面那個問題,我很難相信你走在正確的路上。

    很多時候,成功的創業公司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其創始人看到其它人沒有看到,而在他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想法。也許後來他們會發現,他們之前發現的那個想法確實是其它很多人的盲點,進而從這點開始努力開始。但是當成功的創業公司正式啟動的那一瞬間,其大部分的創新都是無意識的。

    Google的Larry Page想的不過是搜尋網頁,但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他具有技術方面的領先知識,這讓他不僅發現現有搜尋引擎的不足,還知道如何去改善。在隨後的幾年裡,Google遇到的問題成為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當其它所有人都意識到搜尋的重要性時,Google已經牢牢的處於有利地位。

    如果你在某個領域內,核心競爭力與之匹配時,就會擁有無限的力量,學習起來也會很輕鬆,讓你在這個領域如魚得水。點子本身,遠遠不再重要。

    無論你選擇哪個方向啟航,順流而上才能真正到達終點的盛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上最廉價的東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