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噪噪
-
2 # 深夜の八卦
《一步之遙》確實不是一部合規的商業電影,然而這是一部充滿了戲劇元素的,有實驗性和探索性的作者電影。
但是整體綜合地說,在姜文的作品之中,算不上是一部好電影。
姜文想要表達和隱喻得很多,而且他可能也比較自信。所以他在很多簡單的技術性環節都沒有做好。當然也許是他不屑做好這些基本功。比如影片的節奏就很不好,很多地方確實太冗長了,手法也沉悶。
假如一個導演失去了對觀眾的尊重,那麼觀眾沒有給予回報,也在情理之中。很多優秀而純粹的實驗性藝術家都是不在乎票房的。但從訪談中來看,姜文對低票房既高傲又不滿。
整部電影是姜文自己的內心獨白,而不是一部面對觀眾的電影,但姜文又沒有做到只是內心獨白也動人的地步。整個影片在很多地方還是很暴露短板,並且摻雜過多私心雜念的。
但是,姜文的勇氣,不向型別片屈服,勇於試驗探索創新的精神必須予以肯定。因為在華語電影圈,這樣的人已經太少太少了,並且越來越少。
-
3 # 嗝屁鏟屎官
影片中那些身負傳奇背景的奇人奇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完顏英之死”的故事原型正是北洋時代轟動上海灘的“閻瑞生案”,而花國總統、花國大選這一看似無厘頭的鬧劇也確實曾經在上海轟轟烈烈地舉辦過。不同的是,完顏英的原型王蓮英不過是當年花國大選的第四名,容貌也遠沒有電影中舒淇扮演的完顏英那般千嬌百媚、迷倒眾生。
而且王蓮英的死,純粹是一個名叫閻瑞生的好賭人士夥同其他兩人犯下的搶劫殺人案。這個閻瑞生雖然乃震旦大學(後分為了復旦、交通、同濟大學等)畢業又相貌英俊,但用今天的話來說他當時不過是個失業青年,也不及涉嫌殺死完顏英的馬走日在劇中初期那般風光。
只是陰差陽錯打劫了花國總理王蓮英(說白了,這花國大選其實就是妓女選美),成為上海風月場裡“赫赫有名”的一件案子。再加上閻瑞生潛逃近一個月,被逮捕後即判死刑。隨後更是湧現出了許多以此事件為原型改編的電影、小說和戲劇,更為這起事件平添了幾分花前月下的傳奇色彩。
所以《一步之遙》並不是第一個動“閻瑞生案”這塊蛋糕的藝術作品,但經由姜文那麼一改,倒少了些人世間的罪惡,多了許多浪漫與華麗。就連後期項飛田的“黑化”,也都顯得不怎麼讓人討厭了。如果你能瞭解這些就會明白,《一步之遙》講了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完顏英愛馬走日,武六也愛馬走日。
但完顏英的死讓馬走日背上了黑鍋,以至眾叛親離。整個上海灘也只有武六才相信他的清白,不惜捨棄“將門虎女”的大小姐身份幫助馬走日越獄。結局是意料之中的,在大篇幅的內心獨白與荒誕無稽的場景渲染下,馬走日終究還是選擇了死,只有這個“死”是他心甘情願的。
而大部分觀眾之所以看完全片感到一頭霧水,完全只是因為被其他那些華而不實的中國產片所深深毒害了。所有人都看慣了小清新,所有人都以為會有個跌宕起伏的劇情,結果在《一步之遙》上撞了個暈頭轉向,不知道究竟是你們想多了還是想多了呢?劣質葡萄酒裝上華麗的包裝,你認為它是酒了。而一罈老白乾放在貨架上,指不定你還以為它是醬油呢。
姜文用光彩華麗與極盡誇張的拍攝與分鏡手法,為我們上演了一場不可歌也不可泣的愛情悲劇。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多達2萬的群眾演員,如此大手筆確實撐起了花國大選那副宏大喧鬧的場面,相信許多人在觀賞電影前半段時都會有這種感覺:“這不是電影,簡直就一舞臺劇啊!”作為一部非寫實非紀實的電影,姜文為了展現荒誕怪奇的人物形象,就需要這種華麗。無論是完顏英死之前的那段飛車撲月,還是片尾那日行千里的私奔大追捕,在前期誇張的渲染下反而有種夢幻般的感覺,這些都是一部喜劇所必須的元素。
不過姜文確實陷進了自high的深淵裡,別說那些笑料段子一點都吊不起觀眾的胃口,過快的時間跳躍與過多的人物內心自白,給人種彷彿在看EVA的感覺。結果就是觀眾的神經沒有真正地調動起來,人物的內心情感也沒有得到充分宣洩。除了我們那搶鏡的馬走日外,其他人物死的死、分的分、鬧的鬧。
完顏英與武六分別佔據影片前後兩段的女主角,讓人搞不清究竟誰才是馬走日的心頭最愛,或者又都不是。王志文所飾演的王天文可以說是一個亮點,雖然出場鏡頭不多,但一套行雲流水的演出功底和一口滑稽的上海話展現了演員的一流本色,完美折射出了完顏英的悲劇與馬走日的悲憤。
《一步之遙》,這道姜式美學盛宴或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精彩,但絕對不是一部爛片。仔細想想,如果完顏英那天沒有抽大煙的話,那或許所有人的命運都會變得大不一樣,這才是真的一步之遙。你可以說他用力過度,也可以說他自作聰明,但在如今一片平淡的華語電影界,姜文已經算得上是名富有想法的獨立導演了。
就算《一步之遙》的質量不及《讓子彈飛》,但也是水準之上。看多了小清新和好萊塢大片,偶爾觀賞下大膽荒誕的眾生浮屠也算是陶冶情操了吧。
-
4 # sean_inn
讓子彈飛成功了,有大把錢花在一步之遙上,於是花哨的東西,大場面都出來了,什麼都想表達出來,於是對於2小時的電影來說就過頭了!
-
5 # mei了個mei
《一步之遙》是一場行為藝術的盛宴,一個愛繞彎子的故事,一次瘋癲浪漫的個人秀。命運的無可奈何,愛情的一步之遙,拓撲學連鎖反應將脫胎於真實故事的意外,被媒體曲解臆斷的事蹟昇華為扭曲的舞臺電影表演藝術,最終成為政場作秀的工具!其品質會讓時間說話, 看完《一步之遙》絕沒有你們形容的那麼爛!是我喜歡的調調!姜文從沒有譁眾取寵!張藝謀、馮小剛都拍不出這樣的電影!很有咂摸頭!編劇有王朔,我更堅信這是一群牛逼的電影人拍給有品華人看的電影,並非商業片!姜文從不跟隨別人!牛!
-
6 # 南柯三境
《一步之遙》:姜文的苦惱與憂傷
整體來看,《一步之遙》可以說是處於《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之間的一部作品。
它不像《太陽照常升起》那樣肆意浪漫,但卻又有著《太陽照常升起》式的排斥性。這點也使得我明白了為什麼會出現評價的兩極化。很多人是不關心你到底想說什麼的,對他們來說,重要的只是畫面資訊的直接觸達,可姜文卻又有那麼個愛繞彎子的嗜好(當然也是種規避技巧,姜文嘴上肯定是不會承認這種技巧的存在的)。還記得當年《太陽照常升起》出來後,所面臨的惡評如潮的場面嗎?所以其實相對來說,我覺得如今《一步之遙》的口碑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雖然影片的內裡還是《太陽照常升起》的憂傷,剪輯和講故事的方式也都是“太陽”式的,好在7年時間過去後,懂姜文的人多了很多,準確地說,也不是懂他,而是懂電影表面下湧動的東西,懂一部電影不管外表怎樣瘋癲,內裡或許處處設伏的觀者,多了很多。
同時,它也不像《讓子彈飛》那麼簡單利落,而是多了很多傷感和聲東擊西。《一步之遙》與《讓子彈飛》是有一些互聯因素的,兩部影片都提到了斷腿,均有名妓(小鳳仙,賽金花),均有子彈的附加含義(前者的子彈被附加了延遲效應,後者的子彈是無處飛來的讓你閉嘴的指令,再釋然地告白也無用,最終只能像影片末尾那樣墜落,“Gone With The Bullets”)。均有鐵血十八星旗。當然,還有姜文每部電影中都會出現的火車。這是姜文的頑皮(下文再繼續說)。《讓子彈飛》在姜文看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是一個“尊重電影規律的東西”,而“尊重電影規律很容易”。這是姜式的不屑與追求。《讓子彈飛》是直觸感官的爽,它提供了《一步之遙》向觀眾走近一些的“技術儲備”。姜文不是抗拒觀眾,而是一直讓人心酸地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會懂他,這是他的憂傷的一種,是與懂他的影迷一起的。
單純從劇情上來看,這個故事是非常清晰易懂的。講故事的方式倒是姜式的,用姜文的話說,是破除起承轉合,也因而會有一些超出大眾觀影習慣的編排,過程中你會有些茫然,可故事全貌終究是交代清楚了的。而剩下的,就是影迷自己的空間了。
影片就是用這樣一種簡單的故事線,構建起了多種影像指涉與文字隱喻,浪漫而富有魔性。
對於影片故事的關健事件:完顏英的意外,先是真實發生,後是媒體對事件的曲解與誤導,再是黑白默片對事件的曲解剪輯,再然後是舞臺藝術(文明戲)對事實的扭曲與臆斷,再是被抓捕後的假死行動(雖然失敗了),一個文字故事的多重曝光,多角度的推測與站隊,這種文字隱喻,所諷刺的廣度,不言自明。有趣的是,《一步之遙》本身也是改編自真實事件閻瑞生案,本身就是對這一真實事件的重新演義,所以它其實也是文字隱喻的一部分,把自己都包裹進去了。對於這種功能來說,《一步之遙》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行為藝術。
其中,藝術(影片中的舞臺劇、黑白默片)對事件真實的曲解和演義,是自嘲的一種,不過這種自嘲不只是姜文對自己的自嘲,也是是姜文讓電影這種藝術,對電影藝術本身(以及戲劇藝術)的嘲諷與挖苦,它們都無法做到足夠的準確與客觀,而且(尤其是在特定的地區、時間段)經常淪為一種虛假的渲染工具,用於任何需要被塗抹的方面。借刀殺人蓋棺定論的宣傳工具式作品,還少了?影片中,馬走日躲在暗處,露出一隻眼睛盯著舞臺上王天王對自己的扭曲,讓舞臺上的虛假直接暴露在真身面前,諷刺得叫一個酣暢。最終馬走日對臺上的虛假與扭曲忍無可忍,不惜暴露自己,也要衝上舞臺,抵抗真正的醜惡,結果是被醜惡拖向深淵。在這一文字設計之外,想想現實,無論過去還是當下,被書寫、被演義、被歌頌的事件或人物,真真假假,基本也都被藝術定論了,或者,準確地說,被人借用藝術完成了定論。藝術是最溫柔,也是最強有力的墓誌銘詠歎者,這也是某些人害怕它的原因之一。《一步之遙》以姜文獨有的癲狂式,揭露出它的虛假面,簡單暢快,針針見血。“斃不斃,就看你想不想”,“槍斃的不是馬走日,是民憤”!
姜文的影像指涉還包括一種濃烈的迷影情結,且常常以一種頑皮地態度去表達。最明顯的當然是打頭的《教父》,還有那個戲謔的卓別林式的黑白默片,另外那個奔月的段落比較明顯地指涉到《月球旅行記》,只不過姜文頑皮地把人臉換成了兔臉,等等。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姜文,時而給人的感覺,確實如他在電影中說的那句“玩笑話”一樣:我還是個孩子啊。影片的氣質中,有一股強烈地孩子般的頑皮、執拗和赤誠。這種頑皮,是建立在傲人的才華上的,使他凌駕於電影市場和常規的電影創作,讓電影得以以他自己比較認同地狀態展現於觀眾。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姜文絕沒有恃才傲物,更多的,是對群體知音的渴求。
同時跟馬走日一樣,姜文(的影片)也經常受到大眾的誤解,甚至他比馬走日還悲哀。馬走日的誤解是時代的落後,媒體的宣揚,文化的批判。可是姜文呢?在如今這個獲取知識非常簡便的時代,觀眾的整體素質依然還停留在過去(這裡說明下,無意冒犯各位,這是整體觀眾素質依然很差的時代,但確定無疑的,也是迷影數量空前龐大的時代。整體差,是由於後者已經被前者稀釋掉,並被當成是一種裝逼或傻逼的存在)。於是,姜文的本質被拋到這樣的環境下,是水土不服的。在承受了《太陽照常升起》時的各種誤解與情緒化批評後,帶些賭氣的意思,把《讓子彈飛》這個禮物“送給觀眾”,這是妥協也是賭氣。但是,終歸還是要講些真正想講的東西的。哪怕是再次面臨誤解。比如姜文的電影從來沒缺少過對性的提及,或明或暗,這也是姜文電影的引力之一,那種對性的讚美和熱愛。本片中,武六對馬走日的衝動源,完顏英的逼婚,都離不開性的驅動。鏡頭畫面指涉更是明顯,比如花域大選的大腿舞,比如身穿SM服裝的姜文(抵抗後還被警察揍倒在地,滿身灰塵),比如那個掉落的暖瓶,當然也有臺詞上如“哪有你這型號的孩子啊”等等。本是很誘人地影像因素,卻也常常是姜文被誤解地原因之一,好在他始終樂此不疲。
臺詞和旁白往往是影片的文字隱喻最直接的詮釋工具,在姜文的影片中更甚,由於故事的簡單,臺詞和旁白均得到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有時甚至拋棄敘事,轉為一種情緒的製造(最直接就是在那座大紅風車前吼著臺詞那裡)。本片中,旁白被姜文以一種熟悉的語氣緩緩道來,這種熟悉,便是《我這一輩子》中石揮講臺詞和旁白的感覺,很像很像(在微博上表達這個看法後,經人提醒去看了一個焦雄屏最近的訪談,姜文在訪談中明確了這一點,另外他說其實還借鑑了啟功講話的語氣)。那不緊不慢、無可奈何、落寞憂傷的語氣,與本片的氣質完美匹配。這種語氣總是帶著疑問的意思,糾結感很直接。石揮是姜文非常喜歡的一位電影前輩,對比兩人的表演,我相信,石揮在表演上對姜文的影響也是不小的。《我這一輩子》是石揮1950年的作品,有時間的話不妨看一看,相信會讓你看清《一步之遙》另一方面指涉。那便是生的苟且,與死的不易。尤其是馬走日最後那句“你們幫我打聽打聽”,多少冷漠與留戀啊!
《一步之遙》是姜文的首部3D電影,採用強大的IMAX雙機3D數字攝影機拍攝,國內首次。姜文是個持鬼才又對新鮮的電影技術歡迎、開放的電影人。不像一些大導演那種擰巴的、矛盾的固執,姜文對新技術抱有尊重且用於嘗試。這也是受他多年的好友,同樣擁抱新技術的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影響。落實到本片,它究竟有沒有3D的必要?何為必要?電影技術不斷進步,3D是電影技術史上很重要的一步,理應被合理對待,它幫助電影畫面呈現出更多層次(無論原生拍攝還是後期轉制),在電影的其它方面,它或許也可以產生補助的效果,但是都不是它必須履行的職責,善待一項電影技術,不應以個人的喜好唾棄一種電影新的可能與趨勢。所以,“何為必要”是個強加的疑問,沒有必要,沒有不必要。
影片的剪輯應該是被劇本綁架的,最強大的剪輯者是姜文,他已經設計好一切。在音樂方面,雖然是找來朗朗,可是沒有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這一點跟《太陽照常升起》裡的久石讓是有距離的,但是品質依然在那(因為有姜文把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步之遙》影像指涉在不小的程度上,受益於本片美術設計的成功,能把姜文腦子裡或是劇本上純文字式的描寫,展現出來,是需要一定功力的。花國大選直播內場、奔月、火車廂內的沙土等等,皆成全了姜文式的浪漫與聰明。
當然,歸根結底,技術只是完成影像和聲音建立的工具,真正重要的是電影內質的傳遞。
《一步之遙》的殼子是個民國浮世遊,但裡子還是姜文式的苦惱。如果你能或者願意走進去,分分鐘都是高潮。所以綜上所述,不用期待笑點,這是部傷感的電影。傷感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我有一肚子的憂愁,你卻只讓我傾吐部分。
相對於目前的大陸電影環境而言,姜文是極其自由的,因為他的才華可以讓自己的作品即便在審查的重壓下,依舊保持超高的藝術水平,被審查折損後,依然在藝術上高出別人不止一點。但是相對於他自己的天地來說,他又是掙扎的,滿身的才華無處釋放,本是江海,卻只允許取一瓢給觀眾飲,於是想說的越多,影片的感覺就會越隱晦,會在它原本的樣子之上再加一層磨砂,完成規避和表達。
-
7 # 星座好萊塢
這個月我重新看了兩遍一步之遙,我覺得是一部非常好,非常有深度的電影,如果你剛看第一遍的話,按照傳統商業電影的邏輯,你可能會看不懂,如果你再看一遍的話很多不懂地方你自然就明白了,這部電影裡其實真正的主角不是馬走日,馬走日只是一條線索,真正要表現的是,項飛田,武七,還有王志文,大帥,洪晃……以及那些吃瓜群眾和媒體。這是一部反映現實的電影作品,其實他主要想表達的就是,當一個人落難的時候,他曾經身邊的那些好朋友,居然都希望他死都想槍斃他,各自揣著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極度的虛偽。還有那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也希望他死,這有點像現在的網路暴民,都是不明真相的。還有那些不良媒體,藉著他的事情大肆炒作,這和當今的社會有什麼區別嗎?所以馬走日最後不得不死。
-
8 # 趙豬的光影視色
其實寫影評是件很沒勁的事兒,因為語言、文字永遠替代不了影像,要想了解一部電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自己走進電影院去看,一遍不夠就再看一遍,兩遍,三遍……直到看明白了為止。對於《一步之遙》,對於姜文的電影,更是如此,要想了解這個電影大頑童腦子裡的各種奇思妙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看他的電影,聽別人說,聽到的永遠是別人腦子裡的姜文,而不是你想要了解的,更不可能是真正的姜文,真正的《一步之遙》。
但是文章總還得寫,所以我寫出來的,只能代表我自己,信不信隨便你們,但是最後請自己上電影院去看《一步之遙》
首先,不要過度解讀《一步之遙》。假如說非要從一部簡單的電影裡找出多少自以為的深刻和高明,那根本就違背了電影的本意。創作者最初的發想,只是要拍一部好玩、好看,讓人爽的電影,意思都擺在桌面上的,你非要去挖掘它背後藏了多少多少?那就不好玩了。
所以,在我看來,《一步之遙》就是一部愛情片,說姜文的愛情觀,說姜文對女人的態度,說姜文對電影的熱愛。在這裡多扯一句,大多數導演的生涯裡,都會有一部非常純粹的,表達他對電影本身熱愛的電影。比如黑澤明的《夢》,斯科塞斯的《雨果》,其實都特別簡單,純粹。那麼也可以說,《一步之遙》就是姜文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所以姜文才會這麼大膽地在一開場就完全照搬《教父》,只是特別戲謔地把馬龍·白蘭度手裡的貓換成了姜文手裡的兔子;才用去大量的篇幅,在影片前半場,把百老匯歌舞片裡的豐乳肥臀、春晚的對口相聲,還有美輪美奐的歌劇秀都搬上了“花域總統”競選的舞臺。各種奇思妙想,各種迎面而來的視覺轟炸。在這裡,姜文等於是掄開了玩,差點把自己所有想拍的東西都給拍了。
這,才是電影!這才是姜文的電影!
好吧,假如說電影前半段純粹是為了滿足姜文的玩心大作,那麼後半段,筆峰一轉,他開始講故事了。當然,並不是說前半段沒有故事,而是姜文突然又換了一種筆調,一種手法,一種節奏,一種心境,講一個順延而來的,顛覆性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說的還是愛情。說一個心裡住著個大男孩的男人,剛拒絕了一段要死要活、轟轟烈烈的愛情之後,立刻又掉進了一段潤物細無聲的愛情裡。
不過,姜文沒給結果,或者說他也不知道究竟該怎樣選擇,所以他乾脆讓電影裡的馬走日慷慨地就義了!臨死前還雲山霧罩地表白了一番。其實那番話的內容,還是很堅決地說了,既然你武六小姐能為我去死,那我也能為你去死,但是假如能夠不死,好好活著,更好!現實生活裡就是這樣,兜兜轉轉一大圈,姜文和周韻走到了一起,他依然還是那個大頑童,而周韻,就象武六小姐一樣,一直默默地陪著他!這就是姜文,也是《一步之遙》的愛情觀,特別爺們,也特別男孩!
當然,除了姜文,這裡面也有王朔不少的影子,畢竟他是編劇之一。可以這麼說,《一步之遙》在影像方面,處處都閃現著姜文的奇思妙想,在文字方面,則是王朔式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各種戲謔、調侃,但是細細品味,還都是那麼回事。
至於其他麼?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同的人,看《一步之遙》肯定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來,那是各位觀眾你們自己的事兒,我就不瞎摻和了!
-
9 # 暮公子看電影
時隔三年,又看了一遍《一步之遙》。
看完後,公子確信,這部讓姜文飽受爭議的電影,確實不適合一般人欣賞。
嚴格講,這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
而在當年,它是作為賀歲大片呈現給觀眾的。所以,在作品標籤的認知上,姜文和觀眾出現了質的分歧。
賀歲大片的準則只有一個,滿足絕大多數普通觀眾的觀影需求。他們的需求特別簡單,好看易懂熱熱鬧鬧。
很可惜,《一步之遙》完全不具備這項特徵,觀眾嗤之以鼻也就情理之中了。
內容的荒誕不經和姜文字人獨特的審美,對大眾而言,極為費解。
它可能是一部格式上的好電影,但一定不是觀眾嚮往和期待的好電影。
姜文100%還原《教父》究竟是好是壞,公子不想評價,至少這段是向經典致敬,臺詞和表演的質量不錯,對劇情的推動是積極向上的。
可接下來長達30分鐘的歌舞表演,公子一臉懵逼。
百老匯的範兒,爵士、踢踏、白花花的大腿,《芝加哥》和《紅磨坊》附體,上海灘一副紙醉金迷的模樣。
在歌舞的穿插中,姜文和葛優,兩個春晚主持人,尬聊半天,要不是倆人演技線上,這段劇情直接塌了。
這個時候,故事還沒有正式開始,電影1/3的時長已經沒了。
以前看不懂,現在還是看不懂。
這段劇情的意義何在?就算意義天大,也沒必要花費這麼長的時間鋪墊吧。
從公子的角度看,其實就一個意義:以對比襯托的手法,突出舒淇的“花國總統”高貴無比,然後她的死,就顯得特別震撼人心。
初心挺好,為了塑造一個完美的人物,下了不少功夫,唯獨忘了觀眾的興趣並不在此,而在電影故事本身。
舒淇小姐的驚豔不在演技,在臺詞。
小嘴一張,京味普通話咄咄逼人,比公子牛多了,王朔的語境撲面而來,觀眾立刻有種穿越的感覺,以為回到《Sunny燦爛的日子》。
說到臺詞,公子覺得,《一步之遙》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臺詞十分密集,電影不是靠情節取悅觀眾,而是靠臺詞的轟炸逼迫觀眾代入進電影。
沒有臺詞的支撐,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几乎沒有。
比如,姜文詳細解釋“I do”的意思是英國紳士拉屎,武大帥和大老婆洪晃對女人和男人的價值觀判定,都挺有意思,觀眾耳目一新,只是不明白跟電影本身有何關係。
想沒想起子彈飛的某個場景某些無厘頭的情節,已經不能稱之為標準的電影情節了。
邏輯上全無道理,對上下劇情的銜接也沒有正向推動,它們的存在,似乎是姜文在告訴所有人:我的電影就是與眾不同。
比如,周韻的家裡放著機器人。葛優被套上“嚼子”,等著被“馬辦”。姜文找武大帥救自己的命,結果用體操表演救了葛優。為了姜文,特意安排一場中法引渡。武大帥和俄羅斯老太太的婚禮上,忽然唱起了歌劇。洪晃拿機關槍掃射自己閨女。等等。
這些情節的無厘頭程度,荒誕到周星馳都自嘆不如。
還有人物形象。
姜文身穿鏤空皮衣,戴著鋼釘面具,SM的畫風呼之欲出。
姜文大尺度的怪異造型,為了藝術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敬佩。
但這樣的做法,到底是為什麼呀,好好穿件衣服這麼難麼。
那英老師,公子認真的想了好幾遍,確認無誤:這是一個沒有任何作用的角色。
觀眾不會為了那英去買票,電影也不會因為有了那英變得脫胎換骨,少了她反而顯得完整。
這個人設的存在,有點雞立鶴群,跟所有人所有事都沒有交集。
最狠的,非洪晃老師莫屬。
作為姜文的好友,知識淵博的女子,商業奇才,處女秀的表演堪稱無敵。
憑一己之力,生生把電影型別改變了,由劇情片進化成恐怖片,還是最危險的那種,心理恐怖。
角色、人設和服化道,姜文獨特的審美一瀉到底,讓一般觀眾猝不及防。
難怪王思聰當年大爆粗口,擱誰誰都急。
就是這隻兔子,月亮上碩大恐怖的黑兔子,姜文帶著舒淇,開著車衝它飛去。
電影在這一剎那,滿足了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基本條件。
出現如此詭異的畫面,是因為倆人吸了鴉片,嗨出來的幻覺。
如果從此之後就按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繼續下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一聲槍響,打碎了觀眾的想象力,也讓姜文戛然而止。
舒淇不明不白的死了,死狀安詳,面帶微笑,身上乾乾淨淨,姜文在“紅高粱”地劫持一個蹬腳踏車且不知男女的人,倉皇而逃。
公子有了心理準備,仍然沒能為高貴無比的“花國總統”流下一滴淚。
這麼看,那30分鐘的歌舞表演,失敗透頂。
最後,姜文劫持周韻出現在一個拍攝集體婚照的風車上,在眾人的圍觀下,稀裡糊塗感概了幾句,就被人擊斃了。
文章和葛優的CP造型,公子有點想罵人,這都哪跟哪啊。
觀眾把《一步之遙》期待成《讓子彈飛2》,這是眾望所歸,可姜文偏不讓觀眾如願,非得孤身走我路,藝術家的思維就是讓一般觀眾琢磨不透。
於是,本應精彩萬分的雙雄對決,民國眾生相,懸疑加動作,暴力和復仇,全都不復存在,成了姜文字人的個人秀,那又何必冠以“賀歲大片”站著掙錢呢。
《太陽照常升起》至少還有精英小眾叫好,《一步之遙》卻落得眾人唾棄,一聲嘆息。
劇情片能不能別3D說實話,姜文的才華在公子心裡是剛剛的,公子絕不認為他是個普通的導演,只是希望下次《俠隱》的時候,能多為普通觀眾著想,畢竟他們才是推動電影行業穩步前進的核心力量。
就算想用電影,改變和提升觀眾的整體素質,也請慢慢來,下藥太猛,恐怕會傷了自己。
還有,切記別再用畫外音了,非要用,王志文可能更好。
祝姜文導演的《俠隱》票房大賣,首先請把普通觀眾的喜好放在頭等地位。
誰讓電影是大眾藝術呢。
評分(滿5):《一步之遙》,3分。
-
10 # 毒藥君
《一步之遙》這部影片,有失水準談不上,但是一些觀眾接受無能倒是真的。因為,這是一部姜文的任性之作,可以所姜文在這部影片裡,玩得比較盡情,鏡頭、剪輯、佈景無不展示出姜文對電影語言所掌握的深刻功底。在劇本方面,姜文這一次也比較放飛自我,現實的、戲謔的、超現實的、嘲諷的,你完全無法預知下一部的劇情走向,也無法將這部電影劃分為一個具體的風格或者型別。
在《一步之遙》的主線中,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愛情本身似乎有些老套,但也有專屬於姜文這樣男人所特有的浪漫。
在處理懸疑和戲劇橋段上,我們明顯能感受到姜文對觀眾的某種不友好,這種不友好並不是說指責觀眾,而是作為影像內部空間所呈現出的觀眾行為,實際上是影像外部,現實生活中觀眾的某個投影,而觀眾的娛樂至死,群體的不辨是非就在這裡形成了戲劇化的幫兇。
回覆列表
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意境和意思有直接和間接或對映等手法,看懂了就是藝,看不懂就是無聊!所以沒有什麼失不失水準,只有喜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