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看到書上有提到一些心理學實驗,感覺非常有趣,想問一下,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呢?
22
回覆列表
  • 1 # 父宇子

    著名的 “延遲滿足”實驗,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

    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

    後來的跟蹤研究表明:這些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慾望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人生成就。

  • 2 # 白灼蝦餃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讓24名被試分別扮演監獄裡關押的罪犯和獄警。實驗觀察到,情境可以改變人的行為,甚至會改變人的性格:罪犯會變得屈從獄警的命令,而獄警會變得殘暴,在實驗中,可以說人性都發生了扭曲。雖然這個實驗不符合倫理道德,但還是簡單粗暴地證實了所處情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 3 # 小崔不抑鬱

    為什麼人們有特定的行為模式?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今,我們對人類大腦的大部分認知都來源於上個世紀的心理學實驗。從阿施的從眾心理實驗到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以下24個經過精密設計的心理學實驗為我們開闢了一條瞭解人類混沌思考與行為模式的道路,供大家一探究竟。

    24 地鐵站的小提琴手

    你會花時間停下腳步去留意身邊的美嗎?2007年的一項實驗告訴我們,你很可能不會。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喬什·貝爾假扮成華盛頓地鐵站裡的一個街頭樂手,來測試多少行人會停下來欣賞他的音樂。喬什使用的純手工小提琴售價高達350萬美金,而他剛剛以100美金/人的票價在波士頓舉行了一場全滿的音樂會,但這些並沒有吸引多少人來欣賞他的表演。那天他只賺了可憐的32美金。

    23 琴鍵樓梯

    大眾汽車發起了一項名為“有趣理論”的活動,旨在證明把無聊的活動變得有趣能改變人們的行為。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他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站裡搭建了一個琴鍵樓梯,以此檢驗這項改變是否能讓更多的人選擇走樓梯而不是乘坐扶梯。實驗當天,使用樓梯的人數增長了66%,證明有趣是改變人們行為的最好方式。

    22 米爾格倫電擊實驗

    自孩童時期起,人類就受訓去服從權威。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進行了一場實驗,以測試哪怕在需要違抗道德準則的情況下,人們是否會服從權威。研究員要求參與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並在另一房間的“學生”犯錯時,對他們執行電擊。當然了,這只是個幌子,事實上沒有人真的受到了電擊。但是為了達到逼真的實驗效果,米爾格倫讓參與者聽到事先錄好的叫喊聲,讓他們以為這些遭受電擊的“學生”真的身處巨大的痛苦中,並且急切地希望結束實驗。儘管如此,在權威人士的要求下,許多參與者仍舊選擇執行電擊,並隨著錯誤答案的增多而提高電壓,有些甚至到了致命的地步。在這場實驗之後,許多效仿實驗也得到了近乎相同的結果,證明人們為了服從權威,甚至願意違抗自己的道德和良知。

    21 棉花糖測試

    選擇延後滿足能預示未來的成功嗎?這是斯坦福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在他1972年的棉花糖測試中嘗試回答的問題。實驗中,四到六歲的孩子們被領到了一個房間裡,他們面前的桌上有一塊棉花糖。在讓孩子們獨處前,實驗人員告訴他們,如果15分鐘後這塊糖還在桌上,那麼他們就能額外獲得一塊糖。實驗人員記錄了每個孩子的忍耐時間,並且嘗試尋找這項資料是否與孩子們成人後的成功有關聯。在600個孩子中,少數選擇立刻吃掉糖果,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過了15分鐘,獲得了第二塊糖果。在後來的跟蹤調查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延後滿足的孩子擁有更強的能力,並在SAT考試中獲得了比同齡人更高的分數,證明這項品質很有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

    20 旁觀者效應

    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大多數人也許會希望自己正置身於一個繁忙的場所裡,以提高被幫助的機率。但與這種主流思想正好相反,身處人群當中並不能保證任何事情。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認為,當週圍的目擊者很少,甚至沒有其他的目擊者時,人們更願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當週圍有其他人在場時,人們便覺得總有其他人會挺身而出,不用自己出面。科學家稱之為責任分散。最近,在倫敦一條繁忙的街道上進行了一次旁觀者效應實驗。透過實驗發現,求助者外顯出來的社會地位會影響其受助的機率,但大部分人依舊選擇無視。

    19 阿施的從眾實驗

    這項實驗展示了人們在小組討論時的從眾心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系列實驗中,一位受試者被安排坐在一間滿是演員的房間裡。實驗人員展示了一幅畫有三條編好號的線條的影象,並要求房間的人指出最長的那條。演員們故意給出了錯誤答案,以判斷受試者是否會服從於錯誤的小組答案。實驗結果再次證明了人們的從眾心理。

    18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認為是最不人道的心理學實驗之一,它檢驗了監獄環境是否會影響人們的行為。1971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學樓的地下室裡搭建了一座模擬監獄,24名男性學生被隨機分配成為囚犯或獄警,並在接下來的兩週裡扮演他們的角色。結果,這些學生扮演過了頭,甚至到了引發心理折磨的程度。就連扮演警長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都沒能逃脫實驗的負面影響,在實驗理應結束時依舊容許虐待行為的進行。雖然這項實驗僅在開始後的六天就被叫停,但它證明了特定的情境會引發人們特定的行為,哪怕這些行為是與個人原本的行為準則相悖的。

    17 不倒翁實驗

    上世紀六十年代,圍繞基因、環境和社會學習對兒童成長有何種影響的爭議不絕於耳。阿爾伯特·班杜拉在1961年進行了一項不倒翁實驗,證明人類行為來源於社會模仿,而不是內部基因。他設定了三個組:第一個組看到一個狂躁的成年人對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個組看到一個溫和的成年人和不倒翁玩,第三組則是對照組。結果表明,看到暴力行為的兒童更容易對不倒翁展現出暴力傾向,機率遠遠高於其它兩組。

    16 巴甫洛夫的狗

    熟悉巴甫洛夫這個名字嗎?不認識?那你可就out了。巴甫洛夫的實驗讓全世界認識了條件反射這個概念。巴甫洛夫首先測量了狗在面對食物時分泌唾液的量。他發現,狗在看到食物時都會分泌唾液。接著,他在給狗食物的同時讓狗聽到鈴聲。隨著時間的推移,狗逐漸把鈴聲和食物聯絡在了一起,並會在聽到鈴聲時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的實驗表明反射能夠透過學習獲得。

    15 小阿爾伯特

    小阿爾伯特實驗相當於是人類版本的帕夫洛夫實驗。這項實驗於1920年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約翰·華生和他的搭檔羅莎莉·雷納設計進行,被認為是心理學史上最不人性的實驗之一,因為實驗導致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產生了非理性的恐懼心理。實驗中,華生把一隻小白鼠放在嬰兒面前,起先嬰兒並未表現出恐懼。後來,每當小阿爾伯特觸碰小白鼠,華生就會用鐵錘敲擊一根鋼管,發出巨大的響聲。不久後,每當小白鼠出現在房間裡,小阿爾伯特就會開始哭鬧,並表現出恐懼。華生還透過此種方法讓小阿爾伯特對其它常見的小動物和物件產生恐懼,證明經典條件發射理論同樣適用於人類。

    14 嘉士伯社會實驗

    在這個有趣的廣告中,一對毫不知情的情侶走進一個150座的放映廳,驚訝地發現房間裡全是五大三粗麵相粗暴的機車手,只有放映廳中央剩下兩個空座位。一些情侶不想從機車手中間透過,於是選擇離開放映廳,而那些選擇坐下的情侶則獲得了免費的嘉士伯啤酒和滿堂的喝彩。在這種情形下,你會怎麼做呢?是選擇安然無恙地離開,還是冒險走到這群怒氣衝衝的機車手中間?其實,不要以貌取人,才是這則廣告想要表達的。

    13 “走失的小孩”實驗

    人們時常忽略他們的周遭,這句話在這項實驗裡得到了證實。一張“走失的小孩”的傳單被貼在了一家熱鬧商店的大門上。一些路人駐足觀看,另一些人則選擇無視,可是所有人都沒發現,其實那個失蹤的小男孩就站在商店門口!這項實驗表明,人們時常忽略周圍的許多事物。

    12 被分隔的班級

    受馬丁·路德·金暗殺事件的啟發,三年級教師簡艾麗·奧特在1968年組織了一場班級活動,以此來幫助她的白人學生認識到種族主義的不良影響。艾麗把她的班級分成了兩組:藍眼學生和棕眼學生。第一天,她讓藍眼學生成為優越組,並賦予他們一些特權,而棕眼學生則是弱勢群體。她阻止兩組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強調了弱勢群體的諸多不利。很快,她注意到了學生們行為上的變化。藍眼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更好,一些人還開始欺負他們的棕眼同學。而相比之下,棕眼學生感受到了自信缺失,課堂表現也明顯變差。第二天,她轉變了兩組學生的地位,藍眼學生成為了弱勢群體。在活動最後,孩子們開心地擁抱彼此,大家都同意不應該以貌取人。

    11 哈洛的猴子

    如果你童年時期獲得了很多關愛,那你說不定得感謝哈利·哈洛。透過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系列富有爭議的實驗,他展示了母愛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實驗中,哈洛將剛出生幾小時的恆河猴和它們的母親分隔開,並給它們做了兩個人工“繼母”。一個“繼母”由鐵絲編成,頂端安裝了一隻奶瓶;另一個“繼母”包裹著柔軟的毛巾布,但沒有奶瓶。有趣的是,相較於鐵絲媽媽,小猴子更喜歡和毛巾媽媽在一起,由此證明了在幼兒成長的問題上,父母的關愛比溫飽更加重要。

    10 羅伯斯山洞實驗

    這項經典實驗為我們提供瞭解決偏見和衝突的辦法。22個年齡11歲的男孩被隨機分成了兩組,然後送到位於俄克拉荷馬的羅伯斯山洞州立公園參加夏令營。兩組男孩住在不同的小屋裡,整整一週都互不知曉對方的存在,並在這段時間裡和同組的男孩結下了友誼。當兩組男孩最終見面時,他們便開始用言語攻擊對方。為了讓衝突升級,實驗人員安排了讓兩組男孩互相對抗的活動,這無疑加深了兩組男孩之間的排斥感,他們甚至拒絕和對方組在同一個房間吃飯。實驗的最後一步是讓兩組男孩重新成為朋友。最初的一些活動,比如一同放煙花和看電影並沒有多大成效。實驗人員於是設計了一些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在實驗的最後,男孩們決定同乘一輛巴士回家。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合作不僅可以解決衝突,也可以克服歧視。

    9 怪獸實驗

    “怪獸實驗”,因其不道德的實驗方法而得名,揭示了積極和消極的語言療法對兒童的影響。愛荷華大學的溫德爾·約翰遜選了22名孤兒,其中一些有口吃。在實驗中,約翰遜對口吃的孩子採用了積極療法,當他們發音流暢時,約翰遜會表揚他們。而那些沒有口吃的孩子們就沒那麼幸運了,哪怕出現細小錯誤,也會受到責備。實驗過後,一些接受消極療法的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惡化成為了終其一生的語言問題。雖然殘酷,但這項實驗說明了積極鼓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8 會傳染的哈欠

    我們都知道哈欠會傳染,但是你知道狗也會被人的哈欠傳染嗎?倫敦大學最近的一項實驗發現,72%在看到人打哈欠後同樣打了哈欠。平均下來,狗狗們過99秒後才打哈欠,它們的性別和年齡對此沒有影響。雖然狗為什麼會被傳染依舊是個謎,但研究人員認為這也許和它們的共情能力有關。

    7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經典概念,說的是我們對一個人的整體印象會被他/她身上的某一個特質影響。比如當一個人性格很好時,人們會覺得他/她的其它方面更有吸引力。在一項近期的實驗中,一位男性給一家約會網站製作了兩段影片。影片內容完全一樣,但說話的語氣有區別,一個愉快一個鬱鬱寡歡。兩段影片被分別給兩組女孩觀看,雖然內容一樣,但愉快組的女孩們覺得這位男性很有魅力,而鬱鬱寡歡組的女孩們則覺得這位男性不好相處。這個實驗展現了說話語氣對人們整體吸引力的影響,也生動地闡述了光環效應。

    6 同卵雙胞胎

    幾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們一直痴迷於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許多實驗都試圖證明同卵雙胞胎之間的心靈感應。在一項實驗中,德倫·布朗嘗試展現同卵雙胞胎之間的超感交流能力。不論心靈感應是否真的存在,同卵雙胞胎對感官刺激的相似反應都說明了一點,即基因、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可能會導致雙胞胎產生相似的思考方式。

    5 撞車實驗

    記憶據有欺騙性,這是洛夫特斯和帕爾默在他們1974年的撞車實驗中得出的結論。他們想知道問題的措辭方式是否會影響和扭曲受試者對事件的記憶。受試者觀看了幾張車禍現場的幻燈片,並被要求站在目擊者的角度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提問的方式會影響受試者對事故的記憶。這展現了人們記憶的不可靠性。

    4 認知失調

    你是否經歷過以下情況:在經歷失望之後,你說服自己其實一點也不值得失望?如果你經歷過,那你就體驗了一把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1956年,心理系學生傑克·佈雷姆把他的一些婚禮禮物帶到了班上(一盞檯燈,一個烤麵包機,一臺收音機等)並讓班上同學為它們打分。在此之後,傑克又讓同學們從兩樣評分相同的物品中選出一樣。做出選擇後,同學們對所有物品做了第二次評分。結果所有人都提高了自己所選物品的分數,降低了未選物品的分數。這個實驗表明,人們都傾向於認為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

    3 免費擁抱活動

    2 變化盲視

    變化盲視說的是人們對一些場景中的明顯變化反而無法察覺的現象。這種現象甚至囊括了對人臉的盲視。一項實驗表明,視覺干擾能引發變化盲視。在實驗中,一位男子遞給受試者一張同意表,然後他假裝撿東西蹲了下去,緊接著,另一位長相和服裝都不同的男子站了起來。驚人的是,75%的受試者完全沒注意到面前男子的變化。看來,我們的大腦還真沒想象當中的靠譜啊。

    1 電梯從眾實驗

    這段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著名電視節目的影片剪輯展示了毫不知情的路人在面對集體行為時的反應。影片展現了兩個男人在面對電梯裡其他人的奇怪行為時的搞笑反應。和其他路人一樣,雖然他們對發生了什麼完全摸不著頭腦,但還是選擇做出和電梯裡其他人一樣的搞笑舉動。這段影片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會嘗試融入群體,即便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群體裡的主流行為。

  • 4 # 心輕雲淡

    ①標籤效應實驗,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一群參加實驗者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分別說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對應地,還有一些參加實驗者則沒有被下這樣的結論。

    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發現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說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錢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獻得要少

    標籤效應定義: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原理: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②瓦拉赫效應,在人才心理學中,人們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確發掘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現象,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是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曾經被許多教師判定為不可造就之才,爾後被化學老師發掘,給他指明方向,而後成功發展,直至成為化學界的巨人。因此,人們把這一現象,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的來歷

    瓦拉赫具體成才的經歷是這樣的。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對他做出瞭如下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為班上倒數第一。此時,學校的評語對他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瓦拉赫的笨拙表現,當時多數教師除了感嘆別無他法。

    而此時的一位化學教師卻與眾不同,認為瓦拉赫在文學、繪畫藝術方面雖然表現不佳,但他那一絲不苟的品質,是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必備條件,建議他試學化學。父親與他都接受了化學教師的建議,從此學起了化學。這下,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被點著了,而且一燃就不可收拾,他在化學方面的聰明才智被徹底地發掘出來了,一下成為在化學方面公認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在同類同學中遙遙領先,直至最後摘取諾貝爾化學獎,為人們所稱頌。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專案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

  • 5 # 胡說區塊鏈

    羅傑·斯佩裡(1913年-1994年),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由於對大腦半球研究的貢獻,而獲得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羅傑·斯佩裡獲得諾貝爾獎最主要的科學研究便是“割裂腦”,利用手術將左右腦的連線部位-胼胝體(pianzhi)進行切斷。

    最初採用青蛙做研究,將青蛙的視神經在眼球后切斷,並把眼球在眼眶中繞視軸旋轉180°;

    手術後,被切斷的視神經萎縮。

    過一段時間,新的視神經竟然由轉動後的眼球上重新長出,伸向腦部,與腦部視區的神經細胞搭上關聯;

    青蛙雖重獲視覺,卻發生了匪夷所思的事件:每當在它的視野裡放入小蟲時,它總向相反方向去攝取食物;

    這目標與行為間的偏差,無論如何都不能糾正;若不餵食物到口,青蛙就會被餓死!

    後來斯佩裡將動物分離腦的基本方法應用到了病人身上,可以有效減輕“癲癇”病人的痛苦。

    但是在這裡有了神奇的發現:讓“分離腦”人右手握某一物時,他能叫出物體名稱並描述它;

    而當同一物體握在左手時,卻不能用言語來表述它,但能夠在非語言的測驗中確認它,如將它與各物品組合中的同樣物體配對。

  • 6 # 懷疑探索者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呢?我來解答一下。心理學是一門學科,也是需要實驗的。科學與玄學的區別,就是科學家有實驗室,玄學家沒有實驗室。心理學之所以是科學,就因為它做實驗。而心靈學是偽科學,與心理學沒有關係,因為它沒有被實驗證明。下面,介紹幾種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斯金納的箱子——操作性條件發射實驗。斯金納是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使用一個叫“斯金納箱”的實驗裝置,研究動物的行為規律,創立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他把老鼠、鴿子等動物放進箱子,使用食物作為獎勵,通電作為懲罰,讓動物們做各種動作。他發現懲罰的效果最差,一旦沒有懲罰動物又恢復原狀;但獎勵消失後,動物的習得行為也會慢慢消失。他還發現動物們錯誤地總結因果關係,做出許多迷信行為。

    巴甫洛夫的狗——經典條件發射實驗。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創立了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一開始,他把食物放到狗面前,狗流口水;然後他把食物與燈光、聲音等訊號聯結起來,發現狗看到燈光、聽到聲音時也流口水。由此發現,動物能夠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特定的行為反應,不僅能夠對食物這樣的無條件刺激做出反應,叫做無條件反射;還能對與食物發生關聯的其他物理訊號做出反應,叫做條件反射。

    塞利格曼的狗——習得性無助實驗。塞利格曼用狗做實驗,創立了習得性無助理論。他讓狗處於無法逃脫的電擊中,持續一段時間,發現狗廢了,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在可以逃脫的時候也不逃脫,任人宰割。他發現人的抑鬱症,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表現。他透過實驗摸索,發明了許多解決習得性無助的方法,並提出“解釋風格”的理論,用於抑鬱症的心理治療。最後他還創立了積極心理學,風靡至今。

    旁觀者效應實驗,心理學家透過模擬,驗證了人多的時候會產生旁觀者效應,使受害者得不到幫助。認知失調實驗,心理學家驗證了人在做出莫名其妙的事情之後,會產生認知失調,進而導致認知改變。斯坦福監獄實驗,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正常人可以在某種邪惡的環境下變成魔鬼。電擊實驗,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普通人可以出於對權威的服從,而做出慘無人道的事情……

  • 7 # 老爸的修行
    烙印進心裡的傷痕

    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對志願者宣稱,

    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陌生人作何反應,

    尤其是那些面部有傷痕的人。

    志願者被安排在沒有鏡子房間,

    由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觸目驚心的傷痕。

    然後讓志願者用一面鏡子看化妝效果,

    隨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

    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

    實際上,化妝師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醫院的候診室,

    他們的任務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實驗結束,志願者無一例外給出相同地結論,

    人們對他粗魯無理、不友好,

    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傷痕看!

    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

    沒有什麼不同。

    他們的臉上並沒有醜陋的傷痕,

    只不過,那道傷疤烙印在了心裡。

    我們很容易“證實”自己“相信”的事情

    還記得《疑鄰盜斧》的故事嗎?

    人有亡斧者,意者鄰之子,

    視其行步,竊斧也;

    顏色,竊斧也;

    言語,竊斧也;

    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

    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古今,這都是需要我們自省的現象。

    疤痕實驗的人內心如何看待自己,

    便找到外界如何看待自己的證據。

    丟斧子的人內心懷疑誰偷了斧子,

    便發現那個人偷斧子的舉止。

    生活中,時時處處皆如此,

    頭腦總是去尋找佐證自己的“事實”,

    當然,不過是被“解讀”過的事實。

    然後發現“你看事實就是這樣的。”

    身體總是按照頭腦的“觀點”去行事,

    慢慢去影響自己可以影響的人和事,

    推動著頭腦中的情景慢慢實現,

    最終,假定的“事實”成了真的事實。

    心理學稱這種規律為“證實偏差”。

    我們總是習慣於,

    一邊佐證自己“相信”的觀點和想法,

    一邊又推動自己觀點和想法成為現實。 

    最該瞭解的是你“自己”

    原來我們如此容易去產生“誤解”,

    誤解著別人,甚至誤解著自己,

    也時刻活在別人的誤解之中。

    我們總是費力的去揣測別人,

    卻很少真正的去了解自己,

    畢竟眼睛總是盯著別人,

    對自己的認識,

    更多的是透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而來。

    世界如一,

    你若從容,感受多是平和;

    你若自卑,感受多是歧視;

    你若和善,感受多是友善;

    你若不滿,感受多是挑剔

    正如張德芬所言: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 8 # SME科技故事

    說一個具體的20世紀震驚世界的心理學實驗吧,它被稱為心理學上最重大,最駭人的騙局!認真閱讀過後,你確定你不會是自己嗎?

    上個世紀60年代,有一則徵人啟示刊登在報紙上,大意是招募500名參與記憶研究實驗的測試者。

    每位參與者都可獲得4.5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0美元)的報酬。很多人看到之後都紛紛報名前往參加。當然,你也不例外,前往報名參加

    研究人員將你帶到了耶魯大學裡的實驗中心,其中裡面有兩個房間是用來實驗。你遇到了一個和你一樣的同伴

    他告訴你們,這是一項關於懲罰與學習方面的研究,需要一人扮演學生和一人扮演老師。

    實驗的操作也很簡單,老師要大聲讀一組詞,學生要快速記憶並進行復述。

    一旦學生出錯的話,老師就要用電擊對其進行懲罰。電壓強度從15V到450V依次遞增。

    而實驗中,誰當學生,誰當老師,則由抽籤決定!

    你順利地當上了老師。確定所扮演的角色之後,研究人員會將你們者帶進了兩個相鄰的房間。

    你的同伴學生獨自一人在一個房間,他被研究人員綁上椅子上,並雙手接上電擊。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實驗正式開始!

    按照規則,你大聲地念出紙上寫著的詞語,稍作片刻你的同伴就得完整地複述出來。

    起初對方都能答對,但沒一會兒就開始出現了錯誤。

    估計你會想,區區15v電擊懲罰不算什麼,只不過是對他錯誤小小的懲罰罷了。

    然而,你的同伴出現的錯誤越來越多,你卻不得不服從命令每次按下了比之前增加了15V的電擊強度。

    隨著電擊的強度越來越高,你同伴的電擊反應也越來越強烈,從短暫的小抽搐逐漸變成了全身大抽搐。

    在電擊作用下,他也被折磨得歇斯底里大聲地喊著要出去,退出實驗。

    你似乎也感受到他的痛苦,開始頻繁地轉頭看向研究人員示意是否要終止實驗。

    但研究人員對此無動於衷,面無表情地下達指令:這是該項實驗要求,電擊並不會對人的身體產生影響的。

    你面臨兩難的境地:是繼續服從指令,無視他的痛苦進行電擊,還是反抗研究人員的命令,終止這場實驗呢?

    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什麼選擇題。

    也許沒參加實驗之前的你也認為本從一開始就不該為了一個所謂的實驗做出如此不人道的行為,對無辜的人反覆施加電擊。

    就算開始施加電擊,你也該在150V左右收手了。畢竟450V電擊會直接使人失去意識,嚴重的甚至會引發心臟病發直至死亡。

    而他們大多都是跟你一樣性情溫和,奉公守法,家庭美滿,且沒有不良嗜好的普通人。

    幾乎所有的人對這一結果感到不可思議。

    但僅在下一分鐘,研究人員宣佈實驗停止。明明早已休克在另一房間的學生竟神采奕奕地走了進來。

    原來他剛剛的一切反應都是在演戲,被測試的人也只有你一個。而之前的抽籤也只是做做樣子而已,那些撕心裂肺地尖叫也只是之前錄好的。

    這時,身為老師的你才意識到這根本就不是研究記憶的研究,而是研究在服從權威。

    而選擇一直服從的你則成了那個只會聽命於別人的木偶罷了。

    沒錯,以上就是米爾格萊姆心理學家主導的電擊服從實驗

    當他把實驗結果公開發表後,一下子震驚了世界。人們難以相信正常人居然會為了服從所謂的權威、竟無視他人的痛苦而痛下毒手。無不例外,他們也似乎堅信那些會施加電擊的絕對不會是自己。

    更讓人難以承認的是:報告毫不留情地指出,只要所處環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為殺人兇手。

    而他幾乎受到了所有人的唾棄與批評,認為其實驗違背倫理,欺騙受試者在先或是實驗跟現實之間並不能說明什麼。

    但不能否認的是,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結果也真切地說明了服從權威的可怕之處。

  • 9 # 銘科心理教育

    銘科心理 01

    最近在關注三個 “越來越”。

    第一個 “越來越” —— 母乳餵養率越來越低。

    “我拒絕母乳餵養孩子。我們單位有很多新媽媽,因為產後母乳餵養孩子,最後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長出一個游泳圈,太醜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個 “越來越” —— 產後立即上班的母親越來越多。

    “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學,需要教育的時候,我再回去,現在趁這幾年,多賺些錢。”

    第三個 “越來越” —— “嬰童獨立教育” 越來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過親密,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得到太多安慰的嬰兒會依賴大人,長大後會變得太黏人而無法獨立。”

    這三個 “越來越”,讓我揪心。我實在是忍不住了,決定站出來放一個 “響屁”。

    02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

    華生

    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華生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 ——《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

    他在書裡倡導行為矯正式兒童養育體系:

    “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

    得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儘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套理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風靡了整個美國,接著又影響了西方多個國家。

    後來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於此。

    這套理論真的那麼有效嗎?

    另一個心理學家提出了質疑。

    這個人就是 ——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03

    哈洛找來了很多恆河猴,做了一系列實驗。

    為什麼用恆河猴做實驗呢?

    因為恆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類相同,它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和人類非常類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個實驗是 —— 代母實驗

    哈洛把剛出生嬰猴放進籠中,然後用兩個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個假猴是用鐵絲做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 24 小時提供奶水。

    另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摸起來比較舒適和柔軟。

    如果按照華生 “有奶就是娘” 的理論 ——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那麼嬰猴一定會依戀 “鐵絲媽媽”。

    但實驗結果出人意料,所有參與實驗的嬰猴,都選擇了沒有奶瓶的 “絨布媽媽”。

    幾乎在所有時間裡,小猴都會掛在 “絨布媽媽” 身上,只有感到飢餓難耐時,它才會跑到 “鐵絲媽媽” 那裡吃奶。

    但只要一吃飽,它就會迅速回到 “絨布媽媽” 懷裡。

    有的小猴甚至餓了也不願過去,它們把身子掛在 “絨布媽媽” 身上,只把頭探到 “鐵猴媽媽” 那邊吃奶。

    接著,哈洛搞了個惡作劇。

    他製作了一些發條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會敲鼓的小熊等,然後將它們放進籠子裡。

    小猴害怕極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絨布媽媽”,趴在媽媽懷裡,慢慢地安靜下來。

    哈洛又將 “絨布媽媽” 移到另一間房間,然後用發條玩具繼續恐嚇。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鐵絲媽媽”,而是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 “絨布媽媽”。

    如果沒有 “絨布媽媽”,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團成一團,戰慄、吃手指、搖擺、尖叫……

    像極了精神病院裡的病人。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 ——

    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母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飢餓和乾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擁抱、撫摸、親暱。”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的層次上,要想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就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接觸性關懷。

    讓他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會健康發展。

    哈洛寫道:“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

    04

    但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絨布媽媽” 養育的猴子,長大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當哈洛把這些猴子,放歸到正常的猴群當中後,發現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

    “這些猴子孤僻、抑鬱和自閉,有的還出現了自殘性和攻擊性,對周圍的一切都抱有敵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願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個問題 —— 它們具備養育後代的能力嗎?

    於是哈里又做了一個實驗 —— 繁殖實驗。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透過實驗發現: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尋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願交配。

    把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去,母猴們就會拼命抵抗,公猴滿身是傷不得不認慫。

    怎麼辦呢?

    哈洛發明了一個 “強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體,使公猴能夠騎到母猴身上。

    這工具果然管用,20 只母猴受孕產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這 20 只母猴中,

    有 7 只臍帶剪斷後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 8 只經常暴力毆打和虐待孩子,

    有 4 只更是殘忍地殺死了孩子,

    只有 1 只笨拙地嘗試給孩子餵奶。

    也就是說:它們幾乎都喪失了養育後代的能力

    05

    問題出在哪裡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後,推測這可能與 “運動” 有關,

    於是他又做了一個實驗 —— 搖擺實驗

    他重新改造了 “絨布媽媽”,讓它可以動可以搖擺。

    於是哈洛又把一批嬰猴放了進去,讓可以搖擺的 “絨布媽媽” 養育它們,並保證嬰猴每天有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實驗非常成功,這樣哺育長大的猴子,成年後基本都正常了。

    於是哈洛得出結論 —— 運動和玩耍,是母愛另外兩個重要的因素。

    “只給食物和擁抱,不給孩子充足的運動和玩耍,腦部控制運動和平衡的感官系統,與觸覺及運動相連的情感系統等,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也就是說,腦功能會失常,表現為暴力、幻覺以及精神分裂。”

    為什麼嬰兒喜歡父母輕輕搖晃?

    為什麼嬰兒喜歡有人逗他玩耍?

    因為運動和玩耍能夠促進腦部發育。

    1958 年,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哈洛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演講的題目叫 ——《母愛的本質》。

    “愛存在三個變數:觸控、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數,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觸控,運動,玩耍。

    這個演講,不僅震動了整個美國,也顛覆了美國社會一直倡導的哺嬰方式。

    06

    哈洛的實驗得到了很多驗證。

    比如二戰時的孤兒院。

    二戰時,許多嬰兒被送到了孤兒院。儘管孤兒院給予了足夠的溫飽,但大部分嬰兒還是去世了。

    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推斷嬰兒可能是死於細菌或疾病傳染。

    於是政府規定 —— 照顧嬰兒的修女,要與孩子保持距離,並在嬰兒床之間隔上布簾。

    但情況並未好轉,嬰兒依然一個接一個地死去。

    只有一個孤兒院除外 —— 其養育的嬰兒,死亡率特別低。

    一位醫生於是偷偷前去調查,結果發現這裡的一位修女違反了規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時候,都會抱起一個個嬰兒,進行溫柔地輕撫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 —— 觸控、運動和玩耍,才是真正的靈丹妙藥。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集中在一起,然後由護工專門餵養。

    只給予充足的食物,但沒有任何情感互動,結果,這些嬰兒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醫院制度》一書裡,記錄了他在育嬰堂觀察到的現象:

    “那些僅僅獲得食物給養的棄嬰,由於沒能獲得養育者的觸控和情感互動,會變得異常安靜、孤僻和憂鬱,很多嬰兒不到一週歲就死亡了,一部分嬰兒雖然活了下來,但難以像正常孩子那樣發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談。”

    那個擔憂母愛過度的心理學家華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貫徹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結果他三個孩子全得了抑鬱症,大兒子自殺身亡了,二女兒也多次自殺,小女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才能生活。

    07

    哈洛覺得實驗還不夠充分,於是在實驗一的基礎上,他又做了一個實驗 —— 曠場實驗

    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房間裡放滿了很多物品,積木﹑毯子﹑帶蓋容器﹑摺紙等,都是幼猴喜歡玩弄的東西。

    然後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

    房間裡僅有 “絨布媽媽”,

    房間裡僅有 “鐵絲媽媽”,

    房間裡一個媽媽也沒有。

    結果發現 ——

    當房間裡僅有 “鐵絲媽媽” 或者沒有任何媽媽的時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緊張,或是抱著頭縮在牆角,或是蜷縮在毯子上,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當房子裡有 “絨布媽媽” 時,幼猴會立刻衝過去,緊緊抱住 “絨布媽媽”。

    過了一會兒以後,幼猴會把 “絨布媽媽” 當作安全之源,大著膽子去觸碰那些玩具,輕輕摸一下掏一下,然後迅速返回 “絨布媽媽” 懷裡,然後又試著去觸碰那些玩具,如此迴圈往復,跟人類孩子一模一樣。

    當哈洛將 “絨布媽媽” 拿走後,幼猴就會抱頭縮在牆角,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給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兩個結論:

    ● 獨立並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訓出來的。

    恰恰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迴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 越是得到愛撫和疼愛的孩子,就越會敞開內心,變得開朗。

    而越是得到關注少的孩子,就越是會封閉自己的內心,漠視周圍環境,孤僻不合群。

    08

    為了繼續探索母愛缺失可能引發的問題,哈洛又做了一個實驗 —— 長期缺母實驗。

    一群小嬰猴出生後,哈洛不讓它和任何假媽媽接觸,就讓它們孤獨地呆在籠子裡,只是定時地給予食物。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個媽媽

    在小猴 “無母” 地生活 8 個月之後,哈洛將它們放進了擁有 “絨布媽媽” 和 “鐵絲媽媽” 的房間裡。

    當可怕的發條玩具出現時,這些小猴會作何反應呢?

    結果它們不會奔向任何一個媽媽,因為它們從來沒有跟媽媽相處的經驗。

    它們大都抱著自己,搖擺身子、癱倒在地,然後發出絕望的尖叫聲。

    而更可怕的是,這些小猴長大後,完全無法融入猴群,非常膽小、非常懼怕其他猴子,同時具有非常強的自殘性和攻擊性。

    當其他猴子欺負它們時,它們就開始自殘,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繼續做更細的實驗,透過實驗他發現:

    幼猴在出生後,一旦跟母親分離超過 90 天,這種傷害就無法彌補,即使此後再跟母親或其他夥伴相處,也永遠無法成長為正常的猴子,因為某個 “關鍵期” 被錯過了。

    一旦錯過,那扇門就被永遠地關閉了,情感紐帶便再也無法建立。

    於是哈洛得出了結論 —— 孩子出生之後的6 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的最重要時期。

    為什麼是 6 個月呢?

    因為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類的 6 個月。

    哈洛這樣總結道:

    “孩子出生後,父母特別是母親,要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

    09

    最後,哈洛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這個實驗叫 ——絕望之井。

    哈洛製造了一個個漏斗型小黑屋,讓小猴們頭部朝下吊了兩年,底部有個容器可以獲取食物。

    剛開始的時候,小猴會不斷順著峭壁往上爬,但發現無法逃離後,便孤獨絕望地安靜了下來。

    哈洛稱之為 “絕望之井”。

    ▲ 絕望之井

    兩年後,將小猴放出來時,它們已經得了重度抑鬱症。喜歡遠離猴群,呆呆地坐著,完全失去了猴子應有的活力,且擁有極強的自閉、自殘和攻擊傾向。

    哈洛試過很多藥物和利用集體生活對它們進行治療,但都沒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 —— 從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類最慘重的精神疾病是怎麼來的。

    “對靈長類動物來說,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會導致孩子心理殘傷和死亡,

    這種影響直至終生。”

    攻擊性,並非天生,而是因無迴應的絕境而生。嚴重缺乏迴應的嬰兒,內心會產生兩個激烈情緒:

    第一,絕望 —— 認為愛不存在。

    第二,仇恨 —— 想毀了整個世界。

    我想起了馬加爵。

    10

    哈洛的這一系列實驗,因為非常殘酷殘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和斥責,但這一系列實驗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它扭轉了風行歐美的育嬰方式。

    所以哈洛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後被譽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 觸控 —— 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迴應。

    ● 運動 —— 輕微的晃動,多與孩子互動。

    ● 玩耍 —— 經常跟孩子一起遊戲玩耍。

    很多父母總認為,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沒記憶。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時期,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觸控、運動和玩耍,長大後往往性格內向,不合群、抗壓能力差,自我價值認定低,社交能力比較弱,甚至會抑鬱、自閉、自殘和充滿攻擊性。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說一句話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大部分父母並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線其實在嬰兒時期。對孩子真正的富養,不是給最多的錢,不是給最好的食物,而是給最多的陪伴。

    11

    2009 年,《柳葉刀》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 9000 萬。

    2016 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釋出了一個數據:中國每 13 人中就有 1 個精神障礙患者,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鬱症的成因雖然非常複雜,自殺的原因也涉及多個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極為致命的一個成因,就來自於 “嬰童” 和 “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 “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迴應,就是光。

    沒有迴應,家也是絕境。

  • 10 # 心理理想地

    中科院心理所臨床心理碩士,深耕心理學十幾年, “不說廢話,不熬雞湯”

    十個難以重複(但著實有趣的)的著名心理學發現

    這幾個心理實驗結論非常有趣,但是卻不可重複。

    不可重複=根本不可信

    看看這裡面有沒有題主所熟悉的!

    做出笑臉,可以讓人感到高興

    我們高興的時候會笑,而1988年有個德國心理學家做實驗證明,如果我們刻意做出笑臉,也會感到高興。

    具體來說,如下圖所示,受試者要把一支筆放在嘴裡。與此同時,給受試者看一張漫畫。然後讓他們給這張漫畫的好笑程度打分。

    有些受試者被要求用嘴唇固定住筆 —— 這意味著你要做出一個噘嘴的動作;有些受試者被要求用牙咬住筆,這就是一個微笑的動作。結果,噘嘴組對漫畫的評價不高,而微笑組就認為漫畫更好笑。

    可是到了2016年,這個經典實驗沒有透過大規模的重複驗證。17個實驗室、2000人參加實驗,其中九個實驗室的結果是微笑組對漫畫的評價只是稍微偏高,根本不顯著;剩下八個組的結果是微笑組對漫畫的評價反而還更低!

    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就好像人的身體力量一樣,用多了就會累,上午用在這裡,下午就不想用在那裡了。

    但是,23個實驗室參與了驗證,結果是未能重複。

    3.考試前,修改一下答案,就能考得更好

    4.刻意做出一些表現自信的肢體語言,你就會真的感到自信。

    5.看到一些跟年老有關的詞彙,你走路速度會變慢一些。

    6.洗手可以減輕你的負罪感。

    7.嬰兒具有模仿能力—— 給嬰兒看一張照片,照片裡的人在吐舌頭,嬰兒就會學著吐舌頭。

    8.在咖啡間掛一張人的眼睛的照片,讓人感覺有人正在注視自己,他就會更誠實一點,比如說不會拿了麵包圈不給錢。

    9.催產素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 讓人聞一聞催產素,他們就會更加信任別人。

    10.談論錢,可以讓人更自私。

    中科普,心理學自媒體,心理學乾貨製造商

    唐大大,心理學深耕者,只說乾貨,不熬雞湯,

    “看問題,多一種角度,挺好!”

  • 11 # 九度十二分

    你是一個怎樣的人?當你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所回答的內容可能主要圍繞在自己的性格特質方面進行介紹。心理學同樣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尤其感興趣的,是心理特質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身體。

    與人體健康有關的一類重要人格特徵,被稱為“A型人格”。這是指一類特定的行為模式。它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由邁耶·弗裡德曼(Meyer Friedman)和瑞·羅森曼(Ray Rosenman)兩位心臟病學家首次提出的。兩人認為,A型人格具有以下特徵:

    為達到個人目的強烈而持久的內驅力所有情況下熱衷於競爭想得到他人成人、不斷超越自我的慾望不間斷捲入有最後期限的事務風風火火的完成各種事務心理和生理上過度敏感

    ▲邁耶·弗裡德曼(Meyer Friedman)

    ▲瑞·羅森曼(Ray Rosenman)

    兩位心臟病學家之所以判斷存在A型人格特質,是因為弗裡德曼醫生髮現診所裡的皮沙發的前沿部分磨碎得特別快,弗裡德曼醫生想起心臟病人們特別愛坐在椅子邊緣。這促使醫生們認為很有可能存在一類行為模式,使得這類人更易患心臟病。

    在歸納出A型人格特質後,兩位醫生歸納出對應的“B型人格”特質。基本而言就是與A型人格完全相反。即不具備內驅力、進取心、時間緊迫感、對競爭的渴望和最後期限的壓力。

    具體實驗方法

    弗裡德曼和羅森曼醫生找到大公司經理,向他們介紹了兩類人格特質。然後挑選出了最符合性格特質的經理主管和其他員工,全部為男性。每組83人,A型人格平均45歲,B型平均43歲。

    實驗首先訪談了被試及父母的既往病史、每週工作、睡眠、鍛鍊時間、吸菸飲酒等其他習慣。最後確認A組中有69人完全符合A型,B組有58人完全符合B型行為模式。

    隨後,實驗要求所有人記錄自己的飲食情況。給每人編號,以保證之後的營養學家分析過程做到雙盲——不知道被試是誰,屬於哪一個組。

    之後,對每人進行抽血以測量膽固醇水平、血凝時間,確定標準心電圖資料,瞭解冠心病情況。

    最後,對所有人進行眼映光檢查,確定是否患有角膜弓(即老年環)。

    實驗結果

    實驗發現,A組人員膽固醇水平明顯高於B組。典型A型人格的被試血凝時間為6.8分鐘,B型則為7.2分鐘,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A型角膜弓發病率是B型被試的3倍到5倍。

    最重要的,是兩組被試在臨床冠心病發病率上存在極為顯著的差異。A組中23名被試(28%)出現了明顯的冠心病發病跡象,而B組只有3名(4%)。這A組的23人行為為典型的A型人格行為模式,而B組的3人不具有典型的B型行為模式。

    也就是說A型人格行為模式越典型,越可能患有冠心病、心臟病。

    一個存疑的問題是,A組的父母患有心臟病的人數更多。研究證據顯示,A組中30人有心臟病家族史,其中只有8人(27%)有心臟病,其餘53人沒有心臟病家族史,卻又15人(28%)患有心臟病。而B組中,23人有心臟病家族史,卻沒有一個人患有心臟病。

    嚴格的研究證明冠心病與家族遺傳有關。我們不清楚究竟是遺傳因素還是某種遺傳的行為模式——A型人格模式導致了心臟病

    實驗意義

    A型人格特質的提出,為我們有效預防高危人群心臟病首次發作指出了方向。它提醒我們,對於心臟病的干預與恢復,僅僅依靠生理診斷是不足夠的。對於心臟疾病,還要更好的調整心理狀態,改變心理預期,必要的話做好心臟疾病預防工作。弗裡德曼與羅森曼的研究,還開創了發展行為科學的新分支——健康心理學。

    兩位醫生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於1976年發表了歷時8年的研究結果。在對3000名無心臟病但有A型行為模式的男性追蹤研究發現,這些人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是B型人格的2倍,患有冠狀動脈問題是B型被試的5倍。

    究竟怎樣才能確認自己是不是A型人格呢?可以對以下問題進行自問,可以確定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A型人格特質。

    經常同時做幾件事。催促別人加快速度,讓其快點把話說完。遇到交通堵塞或者排隊時,很急躁。講話時手勢很多。無事可做時坐不住。講話時很不耐煩且容易出言不遜。比賽時總想贏,甚至和兒童做遊戲也是如此。觀看他人完成某一任務時很不耐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南亞美食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