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0260031953
-
2 # 小崔不抑鬱
仔細想一下,當我們情緒好的時候,對人會特別有耐心。但有些時候卻不一樣,特別是我們累的時候或者滿心煩燥時,很容易被觸到情緒的爆點。所以,媽媽要做到不吼叫,重要的是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不管是在職在媽媽還是全職帶孩子的媽媽,都要注意調節自己的精力,要保留屬於自己的休閒時間。千萬不要讓自己累到筋疲力盡,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承受的許可權,越過的承受極限,情緒就會失去控制出現崩潰。
學會放棄,很多事情沒有我們,也會自然推進的。
-
3 # 手機使用者3881665293
說小崔的問題一直沒有機會今天亂逛戴著了就說幾句:主要是不自信,估計你周圍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沒辦法,誰讓你自己少見多怪,多運動運動,再去做做禪修吧*^_^*
-
4 # 似火青春1
像孩子這種情況,背誦記不住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認真投入,所以在吧其他作業完成後,先讓孩子睡覺,和孩子商量“背誦的作業先放到早上起床背誦,可不可以?”一定要讓孩子清楚,爸爸媽媽可以聽你的意見,但是你也要遵守你的規定。
然後和幼兒園老師溝通。老師在佈置作業的時候可以把做作業的時間、規則嚴肅的告訴孩子們。
最後我們家長就要和孩子有一個長期的時間規劃。首先給孩子商量,立規矩。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可以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你可以玩玩具,看書,吃東西……但是一個小時之後必須去完成作業,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給孩子一個時間框架,一個我們和孩子都不可以違反的規矩。我們給孩子自由遊戲的時間,但是時間到了,孩子必須要去完成其他的任務。
我們的規矩設定的時候和孩子談,讓孩子感受到在這個規矩的設定裡他也是有責任的。規矩成型後,爸爸媽媽,我都要遵守。
-
5 # 超156716575
隨著寶寶一天一天的長大,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都在一點一點的增強,小傢伙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耍按照自己的表達說話,這個時候犯錯誤的機率就大大的提高了起來,在此時,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時候就會對孩子大吼一頓,人之常情,理解萬歲,但是孩子處於一個認知的階段,在懂與不懂之間徘徊,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關心,溝通,耐心和細心,如果每次在我們對孩子發火之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瞭解一下,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用她自己的想法去做每一件事,至於對與錯並不完全明白,父母需要透過自己的語言和方式讓孩子明白和理解,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告訴自己的就是,耐心很重要。
-
6 # 李澤俊
我們往往認為:我們吼叫孩子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他出現了錯誤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心意,反覆提醒不聽,一次一次激發了我們憤怒的情緒,腎上腺素飆升,不自知中音量提高了,語速增快了,瞳孔變大了,表情變得猙獰了,意識出現狹窄現象,口不擇言,甚至會動手打孩子。
總之,都是孩子給氣的!
但事實是這樣嗎?
當孩子出現了錯誤的行為時,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那是錯的,或者沒有能力理解那是錯的,而是覺得是我們在阻止在反對他做想要做的事,所以他們也會生氣,根本不理會我們的命令,會更加想做那件事。
但我們又急切地想要孩子服從我們的命令,在這種憤怒情緒和想控制孩子的想法下,我們不得不吼叫。
如果“吼叫”管用了,孩子服從了,我們嚐到了“吼叫”的甜頭,在下次遇到類似孩子不聽話的情況下,我們會更加容易地再次拿起“吼叫”這項無形的武器來教育孩子,甚至會加大強度和力度。
一、經常吼叫孩子有什麼危害?
1、當然會影響親子關係!
家長的壞情緒和吼叫是破壞親子關係最有殺傷力的武器。
如果經常向孩子大吼大叫,這樣的父母情緒的管控力是不夠的,情緒化比較嚴重,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就可能引起他的怒火,寶寶面對這樣的父母,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惹他們生氣,就好像一個不定時炸彈帶在身邊,不知道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就點燃引爆了,情緒時刻處於緊張狀態。
父母應該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賴的人,是孩子面對外部世界強大力量的溫暖來源,如果在最親的父母那裡都得不到安全感,而是經常得到負面的反饋,內心常是不被理解、害怕、疑惑或焦慮的情緒,久而久之,他會孤單無助,和父母之間的心裡距離慢慢拉遠,不敢或不願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或感受告訴父母。
2、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們吼叫孩子的時候,孩子只會做出服從或者反抗。
如果孩子服從了,有可能是口服心不服,等到他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就會用更強烈的方式表示不滿,他也會變的暴躁、易怒、霸道,什麼也習慣用“吼叫”來解決。
到了那時,我們一般不會把孩子的這種“反抗”看作是我們一直以來“吼叫教育”的後果,而且繼續吼叫已經永遠失去了制服他的效力,他也就“名正言順”地進入了逆反期。
如果心服口服的接受了,他會為了避免聽到爸爸媽媽的再次吼叫,從而戰戰兢兢地生活,甚至還學會了討好,變得自卑、懦弱,不敢發表自己真實的意見,不敢承擔責任。
二、如何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
1、孩子調皮搗蛋是正常的,我們要做通情達理的父母
“孩子調皮,天經地義”,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心智還不夠成熟,需要透過在不斷的體驗、嘗試和探索中學習和了解新事物新技能,所以犯錯闖禍再所難免。
而且,孩童時期負責大腦思維活動的前額葉皮層發育尚不完全,判斷、分析、思考能力不足,他們犯錯的時候也許根本不知道那是錯的,所以需要大人的幫助。
做一個通情達理的父母,就是多傾聽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並讓他感覺到你理解他。
這時,如果你表現出更多的同理心和尊重時,孩子會更容易合作。一味吼叫也只會起反作用。
2、明確表達不同意的立場,提供另外一個可選擇的方案
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是不對的,首先明確告訴他你的立場及這樣做的後果,然後不妨提供另外一種方案與他協商,而不是隻有“不可以”這樣的否定。
比如當你在進行一個需要專注和思考的工作時,孩子卻一直圍在你身旁轉來轉去,敲你的鍵盤打擾你工作,這時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在工作,需要安靜不能被打擾,等把事情處理完就帶他去公園裡玩,或者也給他分配一個任務(畫一幅畫、捏橡皮泥之鄰的),兩個人比賽。
這種方法對孩子很受用的,會很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進行任務。
3、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如果孩子實在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任你再怎麼吼叫也是沒有用的。
那麼在保證孩子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我們可以讓孩子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自己切實體驗過,會更能體會家長教導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三、學會跟孩子立規矩並嚴格執行
1、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條在家裡也非常適用,一定的規矩不僅可以使家庭更有秩序感,也會幫助寶寶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否則沒有任何規矩,孩子不聽話時父母一味亂吼,試圖以此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只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比如可以跟孩子立這樣的規矩:去玩具店只能買一個玩具,多了不買;不許在床上吃東西;吃飯的時候不許做其他的事;自己的玩具自己收……
只要立了規矩,就要嚴格執行,而不是你今天心情好就可以寬鬆,心情不好就嚴格,除非是孩子身體有不適可以適當寬鬆。
父母有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孩子是願意遵守這些合理規則的。
2、當孩子又按照原來的方式行事時,表達你的期望和感覺
其實孩子是很在意父母的看法的,父母的話可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所以永遠不要低估自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當孩子又按照原來的方式做事的時候,你可以對他表達出你的期望和感覺,例如:“我不喜歡看到你的新玩具被亂踩。
不玩的時候,把它們收到箱子裡去。”孩子希望成為我們期望中的人。
3、記得告訴孩子這句話
做到以上這些並不容易,需要我們極大的自控力,如果這次你又沒忍住吼了孩子,那麼事後一定要抱著他告訴他,即使他犯了錯,闖了禍,你吼了他,但依然愛他。
陪伴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修煉和再次成長的過程,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必須先成為更好的人。不管你之前有沒有吼叫過孩子,我們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在路上。
-
7 # 珍紐倍羊奶粉
兒童最擅長的就是模仿。父母的言行會對寶寶的成長髮育產生極大影響。孩子脾氣大,如果排除身體不適之外,那就是不正確的家庭教養造成的了。一般來說,頻繁受到父母吼叫和責打的孩子,最容易出現情緒化嚴重的問題。在與父母的交往中,他耳濡目染學會了用這種極端方式解決問題,當他有機會走出去面對外人時,也會用這種方式來對待比他更加弱小的人和動物,以此來消解內心的“怨恨之氣”。
孩子真的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你付出了愛和接納,孩子回饋給你的是愛和感恩的態度;如果你擅長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會和父母一樣難以自控。吼叫不是教育,要學會控制情緒。
一、壞情緒是破壞親子關係最有殺傷力的武器,吼叫不如先立規矩。
父母能控制情緒對於孩子的教養極其重要。父母溫和與堅定地為孩子樹立規矩,並用心與孩子一起遵守規則是孩子最樂於看到的情景。在一個家庭中,沒有任何規矩,只有父母毫無控制的吼叫,想以此來試圖控制寶寶的行為,只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而立了基本的規矩,比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兩三歲後出門沒有特殊情況不讓爸爸媽媽抱;去超市前說好他只買一樣東西,多了不買……立好規矩全家就要一起執行,不要今天爸媽心情好就可以寬鬆,明天心情不好就嚴格執行。父母有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孩子是願意遵守這些合理規則的,畢竟溫和的不吼叫又講道理的父母,遠比不知何時何地就會大發雷霆的父母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二、瞭解成長規律,不對寶寶提超乎他能力的要求。
不管是立規矩還是提要求,都要看寶寶的具體情況,衡量他的實際水平。對一個剛滿3歲的孩子來說,出門前穿衣服的時間也許正是他喜歡的玩耍時間,他覺得和媽媽逗來逗去很有意思,他不明白這麼快樂的事媽媽為什麼突然發火。當然就算他專心穿衣服,也沒法像成人一樣3分鐘搞定這件事。
瞭解了寶寶的這種特性,就可以想一些他可以接受的特殊方式來應對這件事。比如把穿衣服當成一種比賽,或在沒事時訓練他穿衣服,或提前把他穿衣服的時間多留出10分鐘,等等。總之,如果父母願意蹲下來靜靜體會一下孩子的所思所想,願意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事可以用十分輕鬆的方式來解決,如果你願意保持這種與他心貼心的輕鬆交往的方式,他也會回饋給你驚喜,他真的很出色,比你想得更出色。
三、陪伴孩子的過程,是我們再次成長的過程。
我們在和成人交往時,遇事總是習慣於互相指責:“這都是你的錯,都是因為你……”可面對寶寶時,還能將這句話說出口嗎?所以很多媽媽在吼叫完後,總感到十分懊悔,可下次又忍不住用同樣的方式來對他。
孩子就像一個天使來到我們身邊,他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並修正過去這麼多年來走過的錯路。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在與寶寶相處中,努力修正錯誤言行。慢慢就會發現,我們在學習中學會從寶寶的角度來看問題後,吼叫越來越少了,不僅如此,對身邊的人我們也彷彿變得越來越寬容,恭喜你,你在寶寶的幫助下,心越來越柔軟,人生也越來越圓滿。
只有優秀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能控制情緒的父母才能有性格健康的孩子。掌控情緒,才能掌控未來!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孩子,是他讓我們擁有反思的機會。無論我們曾經是否吼叫過孩子,都要加油,我們都走在一條成長的道路上,孩子也會越來越出色。
-
8 # 聰慧天使
其實吼叫發脾氣常常不是因為事情本省,而是緣於我們對事情的認識和態度。幼兒園寫作業拖沓,背誦記不住,這事正常嗎?很正常。就是身為家長的大人也做不到,又如何去要求一個幼子?避害趨利人人都有,大人常常把本該儘早完成的工作一拖再拖,直到最後關頭才完成的比比皆是。
家長脾氣大愛吼叫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尹建莉老師是這樣描述的:輕度後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後果,孩子成年後脾氣暴躁,愛抱怨或抬槓,為人苛刻;重度後果,嚴重抑鬱症,性變態,神經病人格。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總是喜歡發脾氣,習慣於把每次發脾氣歸咎為孩子不聽話,或孩子某種行為太不像話,認為自己發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
事實是,脾氣不但沒有教育功能,卻是反教育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壞脾氣不僅像一把亂揮的錘子,破壞當下的一時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劇;更像彌散的有毒氣體,形成深遠而廣泛的損害。
如何改變壞脾氣?關鍵一步是立即行動。即從今天、從這件事開始,不發脾氣。
脾氣這個東西,不發就不發了,你不縱容它,它就不會張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約束,脾氣可以被餵養得越來越大。這不僅在心理學上被觀察到,生物學也證明,慣於擺出暴力姿勢的人,只會增加自己的憤怒。
剋制脾氣可以從每一個想要發火的事件中開始練習,哪怕覺得自己在“演戲”,也要演下去,情緒沒到位的情況下,努力讓行動先到位。心理學研究發現,“任意表露情緒,可以強化情緒。相反,儘可能地抑制情緒,則會削弱情緒”。並且人的情緒有互動性,投射出去的情緒往往會反彈回來,每一次反彈都是強化。好情緒有好強化,壞情緒有壞強化。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我們由於行使正義而變得正義,由於練習自我控制而變得自我控制,由於做出勇敢行為而變得勇敢。”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變成“好脾氣”,就要讓“好脾氣”不斷和我們相逢,儘量不讓壞脾氣出來露臉。
大部分情況下,人只要體驗過一次剋制脾氣帶來的愉悅,後面就會更容易控制情緒。
1. 半小時效應。
給自己立個規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作,即便無意中發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後再說。在這半小時裡,一定要去做點別的事,凡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瀏覽網頁、玩遊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脾氣是一種激情,爆發都是瞬間的事,捱過半小時後,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麼樣做不該怎樣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 紙條儀式。
在特別想改變壞脾氣時,寫兩張紙條。第一張描摹自己的壞脾氣,把它的可惡白紙黑字地寫出來,此紙條象徵自己的壞脾氣。第二張寫下自己改變壞脾氣的願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兩句話,此紙條象徵自己的決心。然後把第一張狠狠地撕碎、燒掉或用其他方式銷燬,感覺把壞脾氣埋葬掉。第二張貼到牆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規定自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想發火,必須先跑去看過這字條,看完了再決定發不發火。或已開始發火,突然想到紙條,也要跑去看看。若紙條有效控制了火氣,給自己一點任何形式的獎勵,讓自己高興;如果看過紙條後沒管用,還是發脾氣了,也不要氣餒,把這一張撕了,重新寫一張,重新給自己鼓勁。看紙條這個儀式化的行為一直堅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話經常在心裡複習一下,壞脾氣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3. 意念疏散。
當火氣一下子起來時,先趕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體內部,宛如立即把身邊惹你生氣的人丟棄掉,顧不上管他一樣。集中注意力尋找一下身體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悶,還是腦袋隱痛,或是手臂顫抖,然後把意念集中到那個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團純淨的氣體或清清的水流,輕柔地包圍那裡,旋轉按摩,並絲絲深入,把那裡的濁氣驅趕出去,可經由身體任何地方揮發到空中,身體越來越乾淨。這個過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覺純淨之氣被吸入,然後長吁氣,濁氣被撥出去……一次驅散不完就再來一次,直到感覺自己變得乾淨、平靜而鬆弛。
以上三條方法可以同時做,也可以只做一條。關鍵是堅持,一直堅持,給自己反覆練習的機會。西方流傳一句笑話:如何像卡耐基一樣成功?答案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套用這句話,完全可以說,如何成為一個不發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發脾氣的時刻,沒有比停止發脾氣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強烈的自我改變意識上,才會有效。在和孩子的“較量”中,家長要時時記住,只要發火,就輸了。家長若不和孩子鬥狠比強,遇到事情有定力,有變通力,那麼孩子學到的正是這些。
-
9 # 阿拉丁魔法程式設計
零吼叫媽媽的日常:情緒管理與正面管教
零吼叫媽媽的日常:情緒管理與正面管教
有寶媽來傾訴她育兒方面的內疚:
“我家大寶好可憐,基本每天都被我吼,雖然我也知道這不對,可是火起來的時候怎麼也控制不住。發完我又覺得對不住娃。大寶她刷牙哄哄還能搞定,吃飯是大問題,自從大概一週前我決定不餵飯讓她自己吃開始,剛開始是綁餐椅上不吃完不許下來,後來發現這樣好像不行,因為有一晚她在餐椅上哭哭玩玩坐了三小時都要睡著了,然後想改成不吃就任由她不吃餓一頓,不打不罵,但是每當看到她磨磨蹭蹭經常說不吃的時候我的暴脾氣真的很難控制,雖然明知吼她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對孩子性格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火氣一上來真是壓都壓不住,我很想控制,怎麼辦呀?!”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有沒有遇到過吼孩子的情況?
好像是個媽媽就會吼,不吼的媽媽請舉個手,要頒獎給你哦!拖沓,愛發脾氣,權利鬥爭,打架,注意力不集中,害怕失敗,不做功課……你感受到孩子帶來的這些挑戰嗎?面對這些挑戰你是否常常:明明是期待,語氣卻是憤怒;明明是熱愛,眼神卻是憎恨;如此之後又常常悔恨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嗎?
這樣錯誤的教養方式還要繼續下去嗎?想要改變,卻有心無力?究竟在管教的時候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究竟怎麼說、怎麼做孩子才會聽?究竟有效的管教方法在哪裡?
“正面管教”給你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法,讓自己改變一小步,影響孩子的一輩子!什麼是“正面管教”?
一、什麼是正面管教
零吼叫媽媽的日常:情緒管理與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體系四十年前源於美國,它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個體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由簡·尼爾森、琳·洛特等教育專家組成的團隊發展完善,是美國公認的經典育兒體系。它提倡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養育孩子的方法,讓家長建立起和善而堅定的態度,並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透過家庭會議、鼓勵、從錯誤中學習等多種工具和方法,引導父母瞭解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信念,從而積極有效地與孩子溝通,並建立起互相尊重的親子關係。
“正面管教”關鍵詞
個體心理學:人類行為的首要目標就是在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
強調平等和尊重: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環境;
正面管教基本態度:和善而堅定、不驕縱、不懲罰、長期有效、幫助孩子建立內在自我控制力。
二、情緒管理
你的狀態?不好好吃飯、不睡覺、不做作業、不聽話、愛發脾氣、哭鬧、打架……面對孩子的挑戰行為,你還在苦口婆心或生氣指責?更或者進而懲罰或獎勵,但片刻之後孩子又故態復萌?厭倦了無效的管教方式,想改變卻無從下手?
你是否思考過? 你是否明確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從一而終?你是否會正確地運用鼓勵,激勵孩子而又長期有效?你又是否能正面積極地面對孩子的情緒?面對孩子帶來的挑戰,你又是否能一一化解?有沒有想過只要用對方法,孩子的挑戰行為可以變成最好的教育機會?
你是否願意?放下權利鬥爭、學會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認可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為孩子花錢、花時間、思考、學習,還是改變自己?
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育兒的第一大要素,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實現與孩子的親子互動。大家首先明確育兒的方向和目標,然後就此目標審視傳統的教養方法,並走出改變的第一步。我們將透過對大腦的認識,來了解情緒是怎麼一回事。家長需要察覺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家長將學會在正確看待孩子的各種“不當行為”的基礎上,開啟孩子“正面情緒”的大門,並透過“正面語言”,在孩子帶來各種挑戰時,轉而讓它成為教育的契機。
三、正面管教策略
第一章講述的就是什麼是正面管教。首先作者提出為什麼現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和家長會感慨孩子和學生一代不如一代聽話了?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因為人權運動的發展,今天的成年人已經不再給孩子樹立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了。
2. 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因為他們不需要像以前生產力低下的時候那樣為家庭生計而付出努力。家長為了避免孩子遭受挫折和失望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
結果家長因為忙於生計或者不懂如何培養孩子(過於嚴厲或者驕縱),卻反過來埋怨孩子沒有責任感。而孩子的責任感又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和受尊重的氛圍中才能夠培養出來。如果孩子一味地接受懲罰,則會把精力都放在反叛和逃避行為上。這樣就沒法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那麼一個有能力的人所必須的『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都有什麼呢?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
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
3. 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
4. 內省力強
5. 人際溝通能力強
6. 整體把握能力強
7. 判斷能力強
而讓孩子參與集體生活(學校或者家庭)做出有意義的事情時,能夠與老師或者家長並肩做事,邊幹邊學,則能夠培養出這些感知力和技能。
作者繼而提出了常見的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三種主要互動方式:
1. 嚴厲(過度控制)——孩子有規矩但是沒有自由,沒有選擇的權利。必須遵守規則卻不能參與決策過程。
2. 驕縱(沒有限制)——孩子有自由但是沒有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
3. 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堅定並行)——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大人和孩子一起制定對雙方有利的規則。
然後作者透過『大冷天的讓孩子吃什麼早餐』這個例子,舉了三種家長的不同反應。
嚴厲型的家長會逼著孩子吃玉米粥,孩子不吃,然後揍了一頓,讓孩子餓肚子去上學。等孩子中午抱怨很餓,家長開始說教『我早就跟你說過……』
驕縱型家長會任由孩子指揮,孩子一會想吃這個一會想吃那個,家長忙了一早晨給他做飯。
正面管教的家長會問孩子:『你想吃小麥圈還是麥脆?』孩子嚐了一口說不喜歡。家長說:『好吧,那你出去玩吧。吃午飯的時候再見。』中午的時候孩子很餓,家長用尊重的口吻說:『我想你肯定餓壞了。我相信你會挺到中午的。』(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這個回答好賤。。。)然後孩子沒有得到預想的答案,開始發脾氣。作者管這個叫做『踹飲料自動售貨機效應』,因為我們把錢放進去但是沒有飲料出來,就會踹它。
-
10 # 青棠1218
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孩子請你多理解
看《請回答1988》的時候,有一幕特別觸動我的淚點。
德善一直希望自己不要和姐姐一起過生日。但是,這個最受忽視的二女兒的願望,再一次受到了忽視。德善崩潰了,大哭著跑出去。
後來,德善的爸爸在路口的小賣部守著德善回家,給她單獨過了一個生日,並對她說:“爸爸媽媽對不起你。因為不太懂第一個女兒應該怎麼教,第二個應該怎麼養。老小呢應該怎麼讓他好好做人。我們不懂。爸爸也不是從出生開始就是爸爸啊,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的女兒你多理解我吧。”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媽媽。
放下做完美媽媽的執念,輕輕鬆鬆地和孩子相處。如果發了火,真誠的對孩子道一個歉。
有血有肉的輕鬆媽媽,比緊繃繃的全能媽媽,更讓孩子喜歡。
-
11 # 八零後帶孩子
我已經氣的到處疼了,日子都不想過了,滿滿的負能量,自我調節好累呦,除非有人幫忙孩子還特別的乖,要不不知道有誰做得到
-
12 # 錒大
孩子能不管,儘量不要去管他。南方人有句俗話“常罵不驚,常打不疼”,孩子的錯誤有時只是在他的年齡段的思維模式。教育出現問題,可以嘗試改用指導的教育方式、去掉指責的教育方式。也可以嘗試讓他去多認識朋友,比如放學後,讓她去找朋友一起做作業。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減少約束孩子,其實這樣的教育會更好。
回覆列表
首先我覺得自己一定要有耐心、孩子有時候脾氣暴躁、不理解父母、所以容易意見相沖、父母千萬不可以以暴制暴、這樣同意讓孩子心理壓抑、在孩子社交方面會有問題、父母呢、可以在意見不統一的時候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到、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孩子寫作業時,作為父母的可以看看書、看看報。孩子有進步、一定要發自內心去讚美他,不要像誇寵物一樣說一句“你真聰明”。有時間不要看手機、多陪陪他,多溝通、交流很重要、每天多向孩子微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