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久柒娛樂
-
2 #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其實這事不能全怪方孝孺!
朱棣篡位,這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事實,但是朱棣呢,一副小人嘴臉,建文帝都被逼自焚了,還假惺惺說什麼“怎麼這麼糊塗,我是來鋤奸的,又不是來奪你的皇位的”。正是這幅嘴臉,令方孝孺厭惡到了極致。
結果有一天,朱棣親自召見了方孝孺,說是要讓他擬詔。這事吧還得怨姚廣孝,姚廣孝曾對朱棣說,你將來要是當了皇帝,可千萬別殺方孝孺,非但如此,還要讓他幫你擬詔,因為方孝孺是大儒,是宗師。
方孝孺一聽朱棣笑著跟他說擬詔的事,自然對他說了句“老子不幹”,非但不幹,還把朱棣篡位的事實當著朱棣的面闡述了一遍。朱棣勃然大怒,要誅方孝孺九族,方孝孺也是一時嘴快,說了一句誅十族又何妨,結果,方孝孺十族被誅。
認真分析一下這件事,在我看來,方孝孺僅說錯了一句話“誅十族又何妨”,這完全就是意氣用事,平添人命,此外,我不覺得方孝孺有什麼錯,倒是朱棣,太多地方做錯了。
第一,既然你覺得人才難得,那麼,你這對待人才的方式似乎也太隨意了。想想周公,想想曹操,想想劉備,再看看你朱棣,招賢納士工作真是弱爆了;第二,方孝孺不肯寫,那你就無恥一點替他寫嘛,或者找別人寫,反正皇位都篡了,歷史都改寫了,這點事有什麼不好意思做的,說到底還是朱棣氣量狹小,方孝孺一激,就徹底怒了。
朱棣不僅對方孝孺如此,對待其餘建文諸臣何嘗不是如此。
建文諸臣,子為奴,女為婢,受盡凌辱,史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
最後,想說的是,方孝孺不卑不亢招來誅十族之禍,結果引來後人嘆息,以為迂腐,那麼,請問,方孝孺要是像錢謙益一樣,跪地投降,後人是不是又要以為沒有骨氣呢?
-
3 # 懷疑探索者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我是意見是,方孝孺之死,值得尊重和同情,但沒有推動社會進步。
方孝孺是明朝有名的大才子,也是一個恪守儒家信仰的讀書人。他堅持的是維護“正統”,即建文帝的利益。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他率領軍隊造反成功,推翻了侄子建文帝,自己要做皇帝。本來,他打算殺了方孝孺,因為這個人是一直為建文帝削蕃主張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朱棣的注意謀士姚廣孝,他勸朱棣,說方孝孺這個人不能殺,他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朱棣心向,這個方孝孺天下聞名,是如林的領袖,不如爭取一下。
於是,朱棣把方孝孺召進宮中,想請他擬即位詔書。方孝孺不從。朱棣就勸他,老方啊,別鬧彆扭了,我只是想效仿一下週公輔佐成王。方孝孺就說,成王(指的是建文帝)在哪裡呢?朱棣說,他已經死了。方孝孺說,那你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做皇帝?朱棣說,國家需要安定,要依賴年長的人。方孝孺道,那你可以立成王的弟弟為君啊。朱棣說,這個,這個嘛,這個是我的家事,先生就別管了。他把筆遞給方孝孺,說,請先生動筆。方孝孺拿起筆,刷刷刷寫了四個大字“燕賊篡位”,然後“啪”的把筆砸在地上,擼其袖子想揍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就把方孝如殺了。據說,還屠滅了他十族,不過,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個不可信。不管怎麼說,朱棣殺了方孝如,這個事情是真的。
其實,建文帝也好,朱棣也好,他們都是封建帝王,都代表了專制。建文帝削蕃,是為了集中皇權搞專制,朱棣即位以後,也學了建文帝削蕃。他們不過就是一個獨夫民賊倒了,換了另一個獨夫民賊,對國家,對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麼兩樣。朱棣和建文帝之間的戰爭,無非就是朱家王朝的家事,方孝孺不過是帝王家的家奴,卻為了他們家的家事,熬幹心血,犧牲生命,這又有何意義?改善了國計民生嗎?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嗎?又推動了什麼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不管是誰做皇帝,專制還是專制。君可見,方孝孺死後幾百年,社會生產力還是落後,上層建築也沒有變動。
方孝孺的死,並沒有對社會進步有什麼啟發意義,只不過是證明了他對皇帝這個專制者的愚忠。
再想想布魯諾之死,同樣是死,布魯諾卻是為了捍衛科學,追求真理。布魯諾所尋求的東西,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布魯諾的死,比方孝孺的死更有價值。
-
4 # 峰起紜詠
為了心中的信仰,不畏強權,視死如歸,浩然正氣,永存天地。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像方孝儒這樣的人,如果面對異族入侵,是絕不可能為了苟活於世而做漢奸走狗。方孝儒和文天祥,楊靖宇等人一樣,代表了漢民族的氣節,值得後人景仰。
-
5 # 嘿嘿嘿的嘿
這個問題問的很滑稽,提問題的人缺乏最基礎的是非觀。方堅持自己的氣節,是他作為一個人的自由,朱殺他本身就是野蠻的犯罪行為,誅連更是為文明社會所不齒,只是因為朱當時是封建帝王,所以他有這麼做的能力,該受到譴責的是朱,而不是質疑方的行為。照題主這種邏輯,當年南京大屠殺是不是要質疑是因為我們的軍隊抵抗侵略的原因,也許那些軍人不抵抗,就不會連累無辜的百姓被屠殺了?是非觀啊是非觀,誰是施暴者誰是受害者,誰是犯罪者誰是無辜者,這些最基本的歷史是非觀都沒有還談什麼其他?看到下面的回覆,還有的說什麼沒有推動歷史進步?自以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發言,可笑可悲....
-
6 # 天道酬勤175294804
這個人確實有氣節有信仰,值得尊重。批評他的人太渣了,不過是價值觀不同,沒人要求你跟他一樣。他的行為也沒對別人造成危害,至於滅十族,那是朱棣乾的。別人沒有理由譴責方孝孺的價值觀。你只能說他的價值觀不正確,沒有理由譴責方孝孺這個人的人品
-
7 # 麥田裡衝浪
朱棣勝而建文敗,本身就說明了朱棣在這場家族權利爭奪中贏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援,也證明了朱棣出色的才幹。而方孝孺則忒迂腐了,恪守自己可憐的那點名節寧死不為永樂服務,其結果可憐可悲可嘆。想想大唐的魏徵就知道方孝孺錯在哪了!
-
8 # 松鼠老孫
我們在評價古人行為的時候,應該多一些同情和理解,而不是僅僅用現代價值觀來評判。方孝孺是接受儒家教育長大的,又得建文帝“知遇之恩”。所謂君臣父子之秩序,在他看來是比天還大,值得付出性命去維護,罵“燕賊”而後死,是他求仁得仁。至於“誅十族”,並非是他的主動選擇,他沒得選,是朱棣乾的。這個板子千萬不能打錯。
我們今天要討論這種“最終連累他人的做法”,其實已經凸顯了中華社會的一個巨大悲劇,那就是,當那些手握權力的“寡人”無法說服對手的時候,往往選擇以殘暴的肉體消滅進行報復,哪怕最終導致洪水滔天;而作為被統治的群臣和百姓,始終沒有找到有效的反制手段,來限制帝王們這種隨心所欲,任意超出法律,踐踏人性的殘暴。
我們可以設想,假如這事兒發生在另一個社會。假設在英國光榮革命之際,有英國貴族不同意請回荷蘭女婿威廉做king,甚至當面抗議。各位覺得,情形又會如何呢?
其實,是否允許反對,是否允許持有不同意見,是衡量這個社會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方孝孺,假如對手不是朱棣,而是(更嚴重,殺父屠兄而登基的李世民),也許命運就會有所不同。
個人如何選擇,當然考驗個人對社會形勢的判斷和把握。魯迅稱“台州式的硬氣”,不懂轉圜,曲從。其實,在有的社會里,其實可能我們根本就不必呈現這一面,因為社會自會有包容不同意見的言論。但在實現比較理想的社會之前,必須有足夠多人逆流抗爭,扭轉乾坤。孟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儘管我們不必要求每個人都做到這一點,但我們也不應該對堅持自己理想和價值觀的人們過份苛責。
實際上,社會情形變得如此糟糕,像方孝孺這樣“硬氣”的人不容於世,被打著正義、國家法律的名義而遭受侮辱傷害,是這樣的人太少,而不是太多。
如中山先生所言,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然而,袁世凱還不是做出了逆歷史潮流的選擇?可見,社會是一回兒事,個人選擇又是另一回事兒。
-
9 # 書劍漂零
方孝孺沒有的選擇,要麼死,維護他信奉的忠義,要麼活,誰的拳頭硬聽誰的
朱棣用屠刀了告訴了天下人,咱大明就是誰的拳頭硬聽誰的
晚明大量的文臣看到,別人的拳頭比大明硬,根據朱棣的教誨,趕快投降有錯嗎
方孝孺因堅持認為朱棣屬於篡不肯為朱棣寫詔書而招致誅十族的下場,古代文人素來有自己的筋骨氣節,如方孝孺這般因氣節而不妥協,最終連累他人的做法可不可取?為什麼?
回覆列表
答案是值得的,首先從道義上講,方孝孺是建文帝的人,如今主子死了卻要投靠別人,這是不道義的。文人聰明,他們想的很多,他們也更加懂得君臣之義,所以方孝孺不投降也很正常。
方孝孺是當時的名人,在國內文壇上影響力很大,作為一個公眾人物,要想保全名聲,投降是沒用的,只有寧死不屈才能提高粉絲數量。
方孝孺的這種氣節並不是書生氣節,一般書生也不可能有這種行為。他這算是一種家國情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首先一個人只要愛國才能維護自己的名聲,為國捐軀才能青史留名,為子孫謀福利。其次這也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具體表現,低賤的人,追求榮華富貴的人,會向敵人卑躬屈膝,而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則反向為之,雖然與榮華富貴失之交臂,卻也能得到一個好名聲,這可是一筆絕對不虧本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