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招了吧你就是狐狸

    也在打世界大戰。除了南美忙著解放,巴西阿根廷忙著貿易(也偏袒德國),全世界都在打二次世界大戰。

    別人回答的很好了,我就補充一句騙個捐。

  • 2 # 迷航雄鷹

    雖然在二戰期間中東地域並不是主要戰場,但中東的石油是同盟國和軸心國的搶手貨,加上德日原定的方案就是在中東會師,因而中東國度或多或少受了戰爭的影響,真正做到置身事外的很少,他們相繼選擇了本人的老大,而選擇老大的不同直接影響了他們戰後的命運。1.伊拉克韋維爾伊拉克固然在二戰時曾經是獨立國度,但仍是英國的權力範圍,因而他們曾經想輔佐納粹德國以擺脫英華人的控制。由拉希德·阿里·艾格拉指導伊拉克軍隊於1941年4月3日在巴格達郊區的哈巴尼亞發起兵變,想和德軍配合將駐伊英軍趕走。後被韋維爾派出第10印度師將其鎮壓,來援的德國空軍也被英軍消滅,史稱第二次不列顛戰役,防止了德國控制中東石油的糟糕狀況的發作。後來伊拉克政府對德宣戰,但未派兵參戰。2.伊朗禮薩汗伊朗同樣是外表中立暗中支援德國。伊朗的天文位置極端特殊,北邊與蘇聯交界,而南邊的中東國度又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伊朗長期遭到蘇聯和英國的雙重壓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因而伊朗國王禮薩汗想借德華人之手協助本人擺脫英國和蘇聯的控制。自1941年5月伊拉克反英兵變被鎮壓以後,禮薩汗曉得英華人下一個肯定要動他,加上一個月後德國入侵蘇聯,蘇聯也擔憂伊朗變成德軍的南方基地。因而伊朗成了英國和蘇聯的眼中釘肉中刺。霍梅尼1941年8月英國和蘇聯軍隊分南北兩路進攻伊朗,並請求伊朗驅趕在伊全部德華人,關閉德國駐伊使館。禮薩汗對德華人表現的相當忠實,拒不承受英國和蘇聯的請求。9月17日聯軍進入德黑蘭,抓捕了包括外交官在內的一切在伊德華人,一半被蘇聯送往西伯利亞放逐至死,另一半被英國放逐到澳洲。禮薩汗帶著一塊伊朗疆土逃亡海外,傳王位於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4年死在南非,終年65歲。巴列維改動了外交政策,改為親美政策。巴列維王朝後在1979年霍梅尼指導的伊斯蘭反動運動中被推翻。3.埃及阿拉曼戰場上的蒙哥馬利埃及固然在1936年曾經獨立但作為英聯邦國度為英國出了不少力,著名的阿拉曼戰役就是在埃及打的。埃及為英國軍隊提供了不少優質兵員,埃及國父納賽爾就曾在二戰時在英軍中退役。4.敘利亞庫阿特利敘利亞原先為法國殖民地,後法國投誠後被納粹德國與維希法國控制,直到1943年趁軸心國與同盟國皆無暇顧及中東時敘成立本人的政府,舒克里·庫阿特利中選敘利亞共和國首任總統。敘利亞本國軍隊並未以國度的方式參與二戰。5.以色列以色列固然是1948年5月14日才成立的,但自從希特勒在歐洲推行反猶政策以後大批猶太人開端漂泊。有許多猶太人來到了約旦河邊他們來源的中央。固然這裡是他們的故土但他們曾經分開千年之久,所以無依無靠,幸虧他們得到了當地阿拉伯人的救濟才安排下來。但佔領中東的英華人一直以為在中東的猶太人是禍水,對猶太人百般刁難,慫恿阿拉伯人一同鎮壓猶太復國運動,而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又得到了美國的支援越發興隆,另一方面,蘇聯也開端對中東產生了興味。第一次中東戰爭在大國利益的交叉下不可防止地迸發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佈:「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整個中東可按其政治演進分為二大地區。北部的土耳其、波斯和阿富汗三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擺脫了大國的控制成為主權國家,它們的政府推行強烈的民族主義政策。迤南一帶的“肥沃新月”,從伊拉克起,經過近東國家和巴勒斯坦,直至埃及,乃是英法兩國生死攸關的勢力範圍,但加火如荼的民族主義總算向兩個帝國主義強國那裡爭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最後是由 阿拉伯半島和英埃蘇丹組成的南方的一批政治上不發達的國家,其中有英國直接治理的國家,也有受英國保護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雖屬主權國家,但也處在英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在關係重大的“肥沃新月”的中部,英法霸權,不論是實際存在的(如在巴勒斯坦—外約旦和近東國家),還是在條約裡隱而不露的(如在埃及和伊拉克),對於城市裡民族主義的中、上層階級來說,都是不得人心的,而這兩個階級是那些國家裡最活躍的(甚至幾乎是唯一活躍的)政治力量。這些國家一心要爭取主權的獨立或使已取得的獨立臻於完整,並保持它們的行動自由,以防任何大國企圖把它們捲入一場它們認為(不管怎樣目光短淺)並不危及它們切身利益的戰爭。在二戰中沙特國王阿卜德·阿齊茲·伊本·沙特深信英國必能渡過難關。土耳其政府頂住了德國的威脅利誘和軟硬兼施,為其他國家做出了榜樣。再是英國對不忠分子和動搖分子採取了軍事行動,1940年6月和1942年2月在埃及的兩次行動,1941 年4—5月間在伊拉克的行動,英國清除了親軸心國勢力。 二戰中的南美洲似乎成了一片沒有硝煙的樂土。珍珠港事變後,當時烏拉圭國家黨領導人的講話最能代表南美洲國家的心聲,他說:“這場戰爭應該由金黃頭髮的人和黃種人自己解決。反正這是獅子與獅子為爭奪獵物的鬥爭。”幾乎所有南美洲人也抱著這樣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絕大數南美洲國家都沒有捲入戰爭。 但在所有南美洲國家之中,巴西是個例外。巴西是惟一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南美洲國家。二戰全面爆發前,巴西與納粹德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關係,主要是巴西向德國出口商品,德國給巴西提供軍火。戰爭爆發前一年,德國25%的進口來自巴西。同一年,巴西開始從德國大量進口武器。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後,美國一邊觀望“不出手”,一邊又督促南美洲各國加入盟國陣營。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國向巴西提供了為數不少的軍事、技術和財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總統瓦加斯向美國保證,如果美國受到別國攻擊,巴西將全力支援美國。同一年,美國便開始支援巴西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建造大型鍊鋼廠,這座鍊鋼廠建成後就成了巴西工業化的象徵。 巴西在美國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成為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有歷史學家說:“戰爭期間,美國把對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軍事投資給了巴西。依靠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強了自己的優勢地位,超越了阿根廷。” 為了阻止巴西與美國的交往,1942年2月至8月,德國擊沉了近20艘巴西商船,巴西於8月28日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1944年6月30日,一支由美國訓練和裝備的26000名巴西遠征軍陸軍部隊加入美軍第五師,投入義大利戰場。據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巴西空軍共執行了2550次飛行任務,有1889名巴西人陣亡,在前線陣亡的約有650人。簡單的說:南美兩個大國中,巴西初期保持中立,後來派兵去歐洲參戰了。阿根廷保持中立,但獨裁政府與納粹德國關係密切,戰後庇護了一批納粹分子。其他南美洲國家保持中立,各比較發達的南美國家趁這個機會實現了不同程度的“進口替代化”,建立了一些民族經濟,但多數受寡頭們控制。

  • 3 # 沉140769451

    西亞的阿拉伯人正面對歐洲殖民者的奴役,它們還在為自己的獨立作鬥爭,它們為什麼要在德國和英、法之間選擇?都是想奴役它們的人,尤其是英、法。不論誰輸、誰贏,它們都要被奴役。蘇聯的掘起,二戰的結果擊敗了德國,也削弱了英、法,蘇、美爭霸,才令眾多的阿拉伯國家得以獨立建國。對於阿拉伯人來說,基督教國家沒有一個好東西。

  • 4 # 道士的浮塵

    好多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現在的阿拉伯人有些地方挺有錢,挺好的,但是在二次大戰的時候,他們就像英法大國養的狗,讓你咬誰就咬誰,不讓你咬了,就回自己國家內鬥去吧(沒有矛盾英法美會製造矛盾,總之不讓他們閒著),現在的他們在大國面前也是,說你是人的時候你就是幫我的人,幫完你就還是狗。我說的太直白了

  • 5 # HIFI教父

    謝邀 從歷史和地理原因 中東是各種文明的交匯處 也是一些宗教的發源地 所以 阿拉伯國家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 宗教方面 就算同一起源 也有派別衝突 工業文明之後 世界需要石油這一能源 因此也成了利益的焦點 二戰前一戰後 很多阿拉伯國家剛獲得主權獨立 所以 有英國法國的勢力範圍 也有受德國影響的國家 由於國力上的原因 大部分國家宣稱保持中立 但實際上都很複雜

  • 6 # 王五耳

    我在當地看看過它們的圖片(科威特,伊朗)40年代它們還是拿1840年前後的火藥槍,不毛之地,……!當時還沒有發現石油,都是沙漠,所以沒有人注意那個地方

  • 7 # 儒道之主

    可見,世界形勢也是如此:沒有正義,只有利益。有利則合,無利便分!

    再者,一件事都有其兩面性。對伊朗、伊拉克等國來說,他們支援德國等也是為其民族利益;而對各受害國來說,他們是助紂為虐!!

  • 8 # 志博雲天

    世界大戰爆發後,相比之下,一直在外流浪的猶太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便具有的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以色列之所以能夠在強大的阿拉伯人的圍攻下生存下來,除了美國及西方大國的大力援助之外,自身的憂患意識也迫使猶太人努力發展國防科技和尋求外援。因為猶太人把他們自己看作一支特殊的、生存時刻受到威脅的民族,如今以色列國防軍已成為中東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並有了同阿拉伯國家區域性抗衡的能力。另外猶太人居留城市,並從事經商事業,大量斂聚財富。

    直接起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佔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援。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透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援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以色列建國的訊息透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裡安宣佈建國17分鐘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佈: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華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佈承認以色列。

    然而事實上,猶太人佔領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猶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可是這不是猶太人擁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為他們數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沙特國王曾經這樣說:“我們同情猶太人,可是他們建國要在我們的土地上割讓領土?歷史上誰在迫害猶太人?穆斯林嗎?既然德華人殺害猶太人就在德國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好了,為什麼要損害與猶太人的苦難毫無干係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中東戰爭(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地中海東部與南部的稱呼。“中東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佔優勢,但是停火後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夥同英國法國發動對埃及的侵略戰爭,埃及最終獲勝。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發動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侵略,以色列戰勝。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

    第五次中東戰爭:由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入黎巴嫩從事抵抗佔領活動,同時以色列為了在黎巴嫩扶植一個親以色列的基督教政權,進而悍然入侵黎巴嫩。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起因是,第一次中東戰爭開始前猶太人透過武力驅逐巴勒斯坦原住民,而且阿拉伯國家不滿聯合國對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對巴勒斯坦人民權利的剝奪。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戰情不致惡化。由於以色列建國時間過短,國家各職能機構並沒有完全正常執行,為爭取時間,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操縱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開始大力擴充軍備。這時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7月9日阿拉伯

    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防禦聯軍進攻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

    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透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埃及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透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2]

    (亦稱六日戰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援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從此,法塔赫為了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日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

    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而佔領巴勒斯坦,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裝力量總司令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觀察所駐紮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出並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佈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的堤藍海峽。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埃約聯軍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一分為二。

    以色列軍隊首先攻擊,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準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軍事打擊當中。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

    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區域性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埃軍眼看以色列大部隊闖入敘利亞,認為時機已到,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對以展開總攻.以軍則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0月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並以埃第3集團軍為籌碼,換取了北方戰線的緩和。

    10月24日,埃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準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對以色列形成極大威脅。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裡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複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國內強硬派再次抬頭,對阿拉伯國家的戒心大大加強。

    第五次中東戰爭

    (又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在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

    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鬥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游擊隊基地。 6月6日11時,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游擊隊發動突然進攻。並襲擊了敘利亞軍隊的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透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儲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

    (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絕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絕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佔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谷地。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組織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貝魯特大屠殺

    貝魯特大屠殺發生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期間,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以色列的支援下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難民。

    1982年6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佔領黎三分之一的國土,重兵圍困貝魯特。此間1000多名巴勒斯坦難民於9月15日遭到以色列侵略軍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殺。這一暴行激起了世界公憤。

    9月15日下午,黎巴嫩右翼極端分子開始了軍事運輸,一輛輛卡車由東貝魯特向西貝魯特南端的國際機場駛去。大約在同一時間,由基督教長槍黨分裂出去的另一個派系、同以色列結盟的哈達德少校計程車兵沿著以色列控制的道路也向機場進發。機場內設立了一個叫做“行動室”的指揮部,一位以色列聯絡官擔任著 “行動室”的副職。整個下午的時間,在難民營外的以色列部隊用密集的炮火向難民營轟擊,夏蒂拉難民營的南端被破壞,這正是劊子手們預定進入難民營的入口處。下午5點,大約1200人的隊伍在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的一個Golf球場集結。這支隊伍沿著預先畫好的路標前進,這些路標每隔50碼一個。路標

    一直通向難民營前新的集合地點:科威特使館所在地的十字路口。這時,以色列把大部分部隊部署在夏蒂拉難民營的西邊。他們沿夏蒙大街至少擺下了12輛以上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他們還在被炸的聯合國機構的一座七層大樓的屋頂上設立了一個指揮所,那裡駐紮有帶著雙筒望遠鏡計程車兵。在附近的一個高層建築物上

    又建立了一個觀察站。從這兩個地方可以俯瞰整個難民營。

    9月16日下午,在行動開始前,人們可以看到,以色列指揮官正在同右翼極端分子進行磋商。血洗難民營的計劃已經準備就緒。6時左右,以色列軍隊按照國防部長沙龍預先下達的指令,將早已集結待命的長槍黨右翼民兵隊伍放入夏蒂拉和薩布拉難民營,那些面帶黑罩、身著偽裝、在以色列軍隊的指使和配合下闖進難民營的歹徒,有計劃地開始了屠殺。他們先沿大街,後入小巷,逐戶搜尋,見到男人,不分青紅皂白,統統反綁起來,押送到附近的體育場,然後亂槍殺死。這時,以色列開始大炮支援。當夜幕降臨時,以色列又開始發射照明彈,以色列的飛機也在頭上盤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彈,以照亮屠殺現場。6點半左右,槍聲代替了炮聲,這表明巴勒斯坦的無辜平民正在一個個被殺戮。7點左右,一批巴勒斯坦人湧向位於兩個難民營之間的加沙醫院尋求避難所。許多厲聲尖叫的巴勒斯坦婦女跑出難民營,為他們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殺持續了一夜。兩個難民營成了大屠場,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屍體橫七豎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殺在家裡。一些男人被捆綁著,拴在一起押在卡車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斷,有的奶頭被割掉,還有人頭顱被砍掉,有的婦女緊緊地抓住自己的嬰兒死去。

    幾天以後,當國際紅十字會人員清理屠殺現場時,人們看到一個接一個的屍體從瓦礫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現出的突然面臨死亡的極度痛苦的面容,令人驚悸,令人髮指。一群群巴勒斯坦人圍著一堆堆的屍體西亞中東戰爭放聲痛哭,人群中不時傳出淒厲的叫聲,人們對親人的慘遭殺害,痛苦萬狀。一些倖存者後來回憶說:“16日那一夜這裡簡直是一座地獄,天空始終沒有黑下來,槍聲始終沒有停過,人們一直在尖叫。” 9月17日上午,大屠殺的訊息已經到處傳開,難民營中充滿恐怖,成群的難民離開加沙醫院向北逃去,大約40名病人也跟著這些難民一起逃走。

    這時,屠殺似乎暫時緩和下來,但是,兇手們的注意力又轉移到另一所醫院阿卡醫院。這個醫院有4名醫生打著白旗離開醫院,但是迎面扔來了一枚手榴彈,3名醫生當場被炸死。過了一會,一隊劊子手來到醫院,他們輪姦了一名19歲的巴勒斯坦女護士,然後將她殺死。另有2名巴勒斯坦醫生被帶出醫院,不知去向。從難民營的地上留下的痕跡判斷,一些士兵是靠著牆,一邊品嚐著小吃、吸著煙,一邊殺人取樂的。地上留下了一些食品箱。17日下午,兇手們開始掩蓋罪行。3點左右,一輛推土機出現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機的鏟子上堆滿了屍體。夏蒂拉難民營的入口處,匆忙堆積起90具屍體,屍體之間夾雜著碎石破磚。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機夷平房屋時被砸死在房內的。與此同時,幾輛推土機從薩布拉難民營隆隆地開出來,難民營的西牆外已經掘了一個大墳坑,成批

    的屍體就這樣埋在坑內。這裡距以色列的指揮所僅有100米左右。9月18日上午,在掩蓋罪行的同時,屠殺仍繼續進行,一直持續到10點半左右,那時一隊以色列士兵剛剛開進難民營,此時已經再無可以屠殺的人了。

    持續了整整40個小時的屠殺造成的死亡人數至今無法確切統計,有的說1000人,有的說1500人,還有的說遇難者達3000人,另有說法為3萬人。

    中東戰爭早已成為歷史的塵埃,連當年戰死的軍人銘牌都已鏽跡斑斑,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流血所遺留下的仇恨卻在一代代人中間流傳。這種仇恨令中東地區的和平不再能被稱為和平,而只能算作戰爭的間歇。

  • 9 # 湘平古珍郵館

    阿聯酋、埃及和以色列當時還沒擺脫英國殖民控制。

    伊朗當時則是被英國和蘇聯侵佔

    敘利亞是法國殖民地。

    當時伊朗等地己發現大量油田,美國勢力也已侵入中東地區,並且在日本經東南亞通往中東獲取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的途中設下重重關卡,導致日本為了獲取戰略物資,不惜挺而走險對美作戰。

    中東各國其實也希望德國過來好趕走英蘇法等侵略者,但讓德意日長途征戰先佔領中東,顯然是不現實的。軸心國的目標應該是佔領歐洲全境之後,儘量先避免與英美衝突,等打敗蘇聯和中國後,最後在中東會合,完成對亞歐及北非大陸的控制。誰知在中蘇戰場上就把德曰法西斯拖入了泥潭,直至被滅亡。

  • 10 # 周明建16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沒有一個地區象西亞地區那樣戰爭不斷,頻繁的衝突使這裡成為世界觀注的焦點。A,西亞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蘭教,西亞也是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源地。b,西亞地區的石油出口,少部分經過蘇伊士運河運往西歐地區,大部分要繞道好望角。C,埃及脫離反以色列陣營,造成阿拉伯的分裂。:

  • 1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在二戰期間,西亞阿拉伯世界處於暗潮洶湧的社會局勢下,持不同政見的黨派和軍事權貴經常發動政變,部分人對英法的委任統治深惡痛絕,支援阿拉伯民族獨立。

    在伊拉克,1939年國王加茲逝世後,其子費薩爾二世繼位,同時阿卜杜勒·伊拉赫出任攝政王。同年由於英國政府向伊拉克提供了400萬英鎊的援助,作為回報,首相努裡·賽義德宣佈中斷和德國的外交關係。

    二戰爆發後,努裡·賽義德政府持親英立場,實行軍事管制和獨裁統治。1940年3月,在軍方將領的施壓下,努裡·賽義德被迫辭職,原民族兄弟會黨領導人拉希德·阿里·吉拉尼繼任首相。而民族兄弟會黨是1931年由民族黨和人民黨合併的,這標誌著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共同綱領,他們都以反對英國的委任統治和實現阿拉伯主權獨立為目標。

    在吉拉尼上任後,他試圖德國和義大利的支援實現伊拉克的政治獨立。吉拉尼內閣在1941年5月,英軍佔領了巴格達和巴士拉,徹底扼住了伊拉克的經濟政治命脈,持親英立場的努裡·賽義德繼任內閣首相,並於1943年對軸心國宣戰。當然主要的形式就是對英國軍隊的石油和糧食援助。在整個二戰期間,伊拉克的經濟狀況不斷惡化,農業歉收,物資短缺,地主商人大量出口穀物牟取暴利,導致國內出現嚴重的糧荒。

    至於敘利亞則是在1940年法國戰敗後和黎巴嫩一起處於納粹德國的控制下,1941年又重新被盟軍佔領,而1943年敘利亞宣佈恢復憲法,之後1944年敘利亞對軸心國宣戰,因此得到了盟軍各國相繼承認其主權獨立。

    至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則是在1936至1945年間處於激烈的種族對抗中,也就巴勒斯坦人民起義期間。

    1937年,英國政府建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實行分治,這個方案得到猶太人的支援和阿拉伯人的反對。1942年,錫安主義者在倫敦發表比勒特莫爾宣言,要求在巴勒斯坦成立猶太人的聯邦。英國在阿拉伯起義期間訓練了2.5萬名猶太軍人,他們的專業技能為後來的以色列國防軍奠定了基礎。

    在二戰期間,耶路撒冷的穆夫提和希特勒達成了同盟,他們有共同的敵人——猶太人和英華人。在英華人的追殺下,穆夫提輾轉來到了義大利和德國,受到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接見和庇佑,其要求希特勒支援巴勒斯坦,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獨立和統一,並建立一個阿拉伯軍團和國防軍並肩作戰。當時部分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習慣聽著廣播中德軍作戰的訊息,聽到英國的好訊息就滿臉愁容。

    在1941年5月,當英屬巴勒斯坦遭到北非的軸心國軍隊和維希法屬敘利亞夾攻時,英華人溫蓋特的部隊基礎之外,又組建了一支小規模的猶太突擊部隊帕爾馬赫準備抗擊納粹。

    1942年時,德華人向高加索縱深推進,同時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也準備向埃及進攻,而地中海對岸的希臘已經有一支黨衛軍別動隊蠢蠢欲動,準備時機一成熟就去渡海屠殺非洲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最終蒙哥馬利在阿拉曼的勝利極大緩解了這一恐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一又來了,去哪裡旅遊可以避開人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