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跟人聊明朝那些事兒,有人說袁崇煥其實就是軍閥,這麼說對嗎?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20029531

    袁崇煥是不是民族英雄?

    這個問題在很多人眼裡早已不是個問題,乍一提出來,難免會捱滿頭的板磚,尤其是在金庸先生的《碧血劍》問世之後,《袁崇煥評傳》的如椽大筆,讓這位坐守孤城的文官統帥一躍成為比擬嶽武穆的英雄人物。

    然而,這世上偏就有些不合時宜的人物,在網路的角落裡,抱著一本本原始史料,一邊在故紙堆中求根底,一邊在網路上為他們心目中的歷史真相鼓與呼。

    實話實說,向袁崇煥挑戰,向滿清官修的《明史》挑戰,甚至向現實中的閻崇年、金庸等文化名人挑戰,本身都難於上青天。無論你手中的資料怎樣的可信,無論你的論證怎樣的無懈可擊,無論你的態度怎樣的謙恭,坐擁話語權的“專家”只需高姿態地劃出專業要求,專業期刊發表文章等等道道,你就只有徒嘆奈何了。

    對此,我們只能說一句:歷史,不是謀生的飯碗,它是活生生的真相!

    我們時代對於一個人物的評價,往往講究“蓋棺定論”,按理說,袁崇煥身死之時,他一生譭譽也該論定了,然而,改朝換代之後,他身後的評價卻從蓋棺時的“誤國之臣”變成了“中流砥柱”,這不是很荒誕嗎?

    閻崇年對袁崇煥的評價和明朝人相差多遠?

    徐石麒於南明弘光年間所上的反對與清廷議和的奏疏中,概述了袁崇煥作為軍事統帥時的事蹟。他說袁崇煥是“陽主戰”、“陰主款”,並且以殺邊帥毛文龍為向敵人示好之信,而崇禎不同意議和,所以袁崇煥便邀後金軍進攻,以脅迫崇禎議和。袁崇煥在薊門先款待敵人,後來後金軍半夜潛越入關,袁崇煥並不堵截,而是尾隨殿後,所以崇禎才殺了袁崇煥。閻崇年說崇禎殺了袁崇煥是自毀長城,不過計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卻說,袁崇煥殺邊帥毛文龍之舉,才是如秦檜殺岳飛一樣的自毀壞長城:

    “崇煥捏十二罪,矯制殺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金牌矯詔殺武穆古今一轍。”

    清朝官修《明史》:對袁崇煥評價驚天大逆轉

    “袁崇煥案”在崇禎朝本是定案,但清乾隆時卻發生了變故。乾隆欽定的《明史》裡突然多出了“反間計”的記載,於是“袁崇煥案”便又有了新的解讀。整個案情可謂來了個驚天大逆轉。於是,袁崇煥由誤國的罪臣變成了蒙冤的忠良。在這番逆轉之後,崇禎成為了中反間計而誤殺忠良的昏君,明朝整個朝廷也因閹黨復仇陷害忠良成了奸黨當道,完全符合了“主暗政昏”的評價,這樣的解讀不免流露出幾分王朝更替的氣象。但是,袁崇煥是否是忠良?《明史》中的“反間計”又是否存在?這些問題不經考證,原只是一家之言,可惜經過金庸、閻崇年等名人的渲染,這本經不起推敲的說法,反倒深入人心了。

    後世對袁崇煥的評價如何?

    關於袁崇煥功罪的爭論,從明清時期一直延續至今,依然存在著爭論不休的“挺袁”和“倒袁”兩派。

    倒袁派以草根為主,多是依據各種史料證據中袁崇煥寡謀、損兵、丟糧、不救、議和、獻媚、暮氣、資敵、斬帥、縱敵、敗陣、苟且等劣跡對其提出質疑。

    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為、梁啟超、金庸、閻崇年等,挺袁派的套路則多以《明史》為依託,一再提及《明史》中許多尚存爭議的事件鼓譟氛圍,其中最為犀利的就是“反間計”和“冤殺”,最後再抒發悲涼之情以博取同情。

    本文要提出的觀點是,希望挺袁派先放下《明史》的思維定式,暫時不要忙著抒情,靜下心來,去仔細傾聽一下倒袁派的觀點。如果發現有不同意的地方,可以按照實證的思路提出異議,力爭用可靠的史料駁倒那些質疑,這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式。

    金庸與閻崇年的“學術”就是以錯漏百出的《明史》為藍本。

    在近代研究袁崇煥問題的人中,閻崇年、金庸可謂是《明史》派和抒情派的集中代表,其力作《袁崇煥傳》、《袁崇煥評傳》更是以轉述並加註《明史》為基本形式,並集各種抒情於大成。

    不過《明史》成書於清乾隆年間,正是文字獄盛行之際,所以其中的錯誤和曲筆極多,筆者才疏學淺,隨便揀選了《明史》幾段對史實篡改和歪曲之處,不想這些謬誤,以“學術”自詡的閻教授幾乎是照單全收。不過因篇幅所限,無法盡述這種謬誤,如各位讀者有興趣,大可將《明史》、閻崇年的相關著作與明朝的實錄、奏議等原始資料對照閱讀,其中荒誕不經之處,自然一目瞭然。

    一位明朝的督師,金庸筆下炮斃努爾哈赤的“英雄”,卻在他的“仇人”子孫乾隆皇帝的治下,變了評價、變了經歷,甚至變了容貌。有趣的是,這位皇帝可是連自己父祖的書都毀禁的愛面子人物,請問,他圖什麼?

    乾隆在袁崇煥死後為其整容

    明人的記載中袁崇煥很醜,當時的大學士錢龍錫在崇禎三年的摺子中稱:“崇煥初次陛見時,臣見其容貌醜陋,退謂同官,此人恐難勝任”,這個摺子是《崇禎長編》裡有記載的,錢龍錫敢和皇上這樣說,說明袁崇煥長得醜,應該是大家都認可的。那麼到底有多醜呢?明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中稱:“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就是說袁崇煥個子很矮,長得像只猴子,並且性格暴躁。

    現在網路上流行的袁崇煥的畫像,面板白皙,容貌俊美,但畫像上卻寫明畫像作於乾隆戊寅年。乾隆年間的人,如何得知袁公相貌?就算考證史書,上述的記載怎麼視而不見?

    神化袁崇煥過程中的兩起“靈異”現象

    閻崇年《袁崇煥傳》援引北韓譯官轉述袁崇煥自己吹牛的話,力證努爾哈赤死於寧遠之戰,金庸《袁崇煥評傳》也持此論。我們假設努爾哈赤確實在天啟六年正月進行的寧遠之戰中被袁崇煥打死(或者是重傷),那麼這樣的一個“死人”,卻在四個月以後的天啟六年四月,遠征蒙古喀爾喀部,創造了死人遠征的神秘事件,豈不是一大歷史靈異奇觀?

    金庸曾經寫過《碧血劍》和《袁崇煥評傳》,其書頁前印有“袁崇煥書法”,內有條幅一幀,文曰:“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壬申冬月袁崇煥。”字作草書,無袁崇煥印鑑及收藏者題跋及鈐印之類。不過很不幸,如果這幅字是真的,那肯定是袁大人死後兩年寫得……

    對“明朝已為袁崇煥平反”觀點的反駁

    歸根到底,清方有關袁崇煥的材料與明朝不同的,無非多了一個“反間計”的記載而已。如果說《國榷》連翰林院編修,右僉都御史這種程度的復官都不厭其煩地記錄下來,卻單單漏了督師尚書的大冤案昭雪,恐怕沒有什麼道理。再說了,弘光時的“昭雪”多如牛毛,當年逆案中的人大半都“翻案”了,恐怕也沒什麼值得高興的。

    總而言之,南明為袁翻案的說法,源頭既少,又都是孤證,互相之間衝突矛盾,和現有的其他大量史料更存在著嚴重的相容問題。從一般的邏輯上來說,即使我們無法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但至少應該從理性上更傾向於相反的說法,直到有更多的證據可供評估。

    袁崇煥為什麼在清朝會成為“忠良”?

    這個故事有一個關鍵的重要作用,就是在袁崇煥被不切實際的拔高成為明朝“中流砥柱”的時候,讓崇禎由於“昏庸”而自毀長城,讓人感覺明朝是自取滅亡的……這樣,後人在惋惜明朝滅亡的這段歷史時,自然會把責任都推到崇禎身上,對明朝的惋惜和依戀就會立刻淡化,甚至有人會痛恨崇禎這個“自毀長城的亡國之君”,如此一來崇禎反倒成了唾罵的物件。這是滿清御用文人之所以要在文字獄的時代捧出袁崇煥的核心理由和用意。

    很不幸的是,只要我們跳出金庸等“大師”的考證,真正回到嚴肅的歷史記載,就會發現,袁崇煥的赫赫戰功沒有幾條不含水分,既然是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後金又有什麼必要搞那個“蔣幹盜書”式的反間計呢?

    試論後金(清)政權掌握影武者戰術的必然性

    我們大家都知道,北韓是全人類最誠實的民族,北韓人曾經考證出端午節起源於北韓,“四大發明”中有“三大”是北韓的,這充分證明了北韓人“永不說謊”的民族性格(此處是反諷,怎麼有人就看不出來?),所以北韓《春坡堂日月錄》關於努爾哈赤因為寧遠之戰傷重而死的記載,雖然是孤證,卻最為可信,有力地駁斥了網路上一些朱明遺孽說什麼明清史料都不載努爾哈赤死於寧遠之戰的無恥謠言。而努爾哈赤用原產日本的“影武者”計策,令後金渡過了其死後最危險的時期,真不愧一代梟雄!

    袁崇煥的大炮堡壘戰略有沒有用?

    當時的大炮實際上威力並不怎麼大,像袁崇煥吹噓的“糜爛數十里”更是無稽之談,他的“大炮堅城論”也不見得怎麼可靠。大家可以計算一下,在古代萬人野戰中,要多少門大炮同時應用,才能在與敵直接接觸前,給予沉重打擊?500門~2000門!即使是明軍最輝煌的時代,也從來沒有萬人軍團配備超過300門火炮(海軍除外)。所以說在古代,一支部隊的戰鬥力絕對不是城池堅固、火炮數量決定的。當時的火炮旨在提供遠端殺傷力、攻城而已,與其花錢築城,還不如把錢花在提高部隊戰鬥意志上。

    “五年平遼”夢未醒 後金鐵騎已破關

    歷史學家通常把皇太極於崇禎二年(1629)的第一次入口徵掠稱為“己巳之變”。而這一歷史性的事件,恰恰發生在袁崇煥出關後。袁崇煥先處理了寧遠因為欠餉而致的譁變,然後修城堡,清兵額,統事權。又假意召皮島總兵毛文龍議餉,於雙島以尚方劍殺之,並收編其統轄的東江鎮部隊。與此同時,袁崇煥又積極與皇太極展開第二次議和,雙方往來書信絡繹不絕。不想,皇太極於十月二日突然起師伐明。這一次,金兵不再硬攻寧錦,而是取道蒙古,破長城隘口而入,直搗內地……

    崇禎二年皇太極入關兵數略考

    皇太極與袁部戰於北京廣渠門外的兵力史無明載。於是金庸大筆一揮曰“十萬”,他似乎不知道袁對陣的只是金兵一翼,甚至沒有遇上皇太極。湯綱、樊樹志等則把整個後金入寇的人數定為“十萬”,閻崇年論及此事,矇混過關曰“數萬”。正因為如此,才會有袁崇煥“九千抗十萬”的神話產生的基礎。實際上,不僅袁崇煥在北京城下打了敗仗已為史家所論證,就連十萬這個數字也是臆想,因為入關的後金軍作戰甲兵總數不過1萬3千,加上後勤、雜役、差夫、包衣、民工等等,總人數也不過2萬5千人。

    如果說袁崇煥因為私下議和、擅殺邊帥遭千刀萬剮是千古奇冤,那麼以一介之身,領二百孤軍深入遼東、北韓抗擊後金,又被袁崇煥矯旨謀殺的毛文龍,豈不是冤上加冤?難道只因為袁崇煥名氣大,就可以罔顧事實嗎?

    岳飛與袁崇煥——真英雄與偽英雄

    岳飛因為朝廷和金議和,先上疏抗議,後憤然辭官。而袁大人千方百計想議和,後金都沒打招呼,他就厚著臉皮去弔喪,這是連北韓都認為是恥辱的事情,後來他還想說服決不妥協的崇禎議和,還說“和為旁著”,回援京師都不忘帶翻譯官。

    岳飛從不向權臣妥協,且愛兵愛民如子。袁大人不僅聲稱要以“三千兩”白銀賄賂權臣打通關節,還為魏忠賢修生祠以阿諛奉承,而在“寧遠大戰”中他將軍民糧草置之不理任由後金殺掠,死傷數萬。

    閻崇年對袁崇煥罪名的反駁荒謬得可笑

    在袁崇煥的指控裡,“以謀款則斬帥”是同時被指控兩項罪狀,一是“謀款”,二是“斬帥”,所謂“謀款”就是私下密謀與後金議和,所謂“斬帥”就是謀害了毛文龍。“以謀款則斬帥”加到一起就是指控他因私下與後金議和所以謀害了毛文龍。因議和而殺害邊帥的情節,與秦檜謀害岳飛實在是太相似了,所以後來明末的史學研究者都對這一情節特別留意,並形成了主流。然而,閻崇年卻在與明朝許多歷史學家、當事人、以及官方檔案上的觀點明顯衝突的情況下,聲嘶力竭地為袁崇煥辯護,若是在當時一定是標新立異的典型,只不過現在許多人對袁崇煥的評價都來自《明史》,體現的恰是清朝一方的觀點。

    同室操戈:袁崇煥謀殺毛文龍與袁崇煥的審判

    有人說袁崇煥獲罪是因為閹黨餘孽的集體反撲,但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賣糧資敵、縱敵長驅、平遼到京、潛攜喇嘛入城這些都是賴不掉的實罪,並無經過汙衊的痕跡。唯一與錢龍錫有關的斬帥,最終確定也是袁崇煥主謀。而後來的“翻逆案”則主要針對錢龍錫,當時袁崇煥已經議定死罪,《國榷》、《明史》等都認為群小翻逆案是在錢龍錫下獄後。而且,明朝記錄也顯示,袁崇煥被捕之初崇禎並沒有認為他罪大惡極;審理過程中崇禎還曾經說過要審明之後讓袁崇煥再去邊塞立功,也從側面證明審理的過程中還算正常。最終袁崇煥定罪之後,還是崇禎開恩不殺他的直系親屬,僅只流放。

    《明史》撒謊:袁崇煥也算“家無餘貲”?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崇禎)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僅這一句話,就是漏洞百出,且不說當時沒幾個人給他喊冤,就說這刑罰和“家無餘貲”的說法,也是無恥得很。現藏於廈門大學善本室的明朝查抄袁崇煥家產的原始記錄顯示:僅袁崇煥家鄉兄弟攜浮財逃走之後留下的不動產就價值白銀5000餘兩,更不要說其他鹽本之類,府縣無從核查,以當時經營鹽業的暴利而言,這筆財富想來也小不了。

    袁崇煥失誤及其與明朝滅亡的內在聯絡

    袁崇煥主要的負作用是改變了1628年關外的有利形勢,在他出關以前,後金由於小冰河期造成的饑荒而沒有糧食吃,窘迫得向北韓要糧食,懇求遼西的王之臣和遼東的毛文龍談判求和都遭到拒絕,向前攻不破關寧防線,後面又有遼東毛文龍的牽制而不能繞道蒙古,非常困難。可袁大人出關後,不僅殺毛文龍毀東江鎮,還私下與後金議和又借蒙古部落之手賣糧食給後金,讓其安然繞道蒙古,使“關寧防線”徹底報廢。 另外,袁大人消耗在“寧錦防線”上太多的資源,不僅導致了薊鎮無法加強而被後金突破,還導致了其他幾個北方軍鎮的軍餉無法如數派發,災民不能得到及時的賑濟,間接導致了諸如李自成這樣流民和潰兵相結合的起義,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看過《明史》的人,有可能知道袁崇煥斬毛文龍的十二罪,並因之將毛文龍視作罪有應得,但是,我們不得不問一句,既然毛文龍的東江軍在遼東的牽制可有可無,那麼,為什麼他一死,後金就甩開了寧錦直入關內了?

    明朝末年遼東各方勢力形勢圖

    孤山大鹿島上的毛文龍碑亭

    菊花島,原為覺華島,寧遠之戰,因袁崇煥決策,此地明軍覆滅。

    根據明朝史料摘錄的毛文龍勝績

    本文為明朝原始史料摘錄,如當時的聖旨、奏報底本,這種東西與清朝官方刪節的《明史》哪個更可信,可由各位讀者自擇。當然,由於標點費神,可能有些錯漏,各位讀者可自行選擇其中的數字鑽研。不過千萬不要嫌這些十、百為單位的斬獲寒酸,因為袁崇煥的“寧遠大捷”斬獲也只有滿桂將軍違反袁崇煥將令出擊抄掠所得的200多首級而已,而在清朝一方的史書記載,此戰損失連帶傷者也不過500人。反觀毛文龍,以二百孤軍深入敵後,收容遼東遺民數十萬,與袁崇煥紅衣大炮的“大捷”孰優孰劣?

    《大明熹宗實錄》關於毛文龍和袁崇煥在同一頁上的有趣記載

    《大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八天啟七年四月第4022頁上,記載著“毛鎮援麗截奴,三戰三捷,已困奴與銀杏江矣”,並對毛文龍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是“力遏狂鋒之毛文龍”,這是對毛文龍在丁卯之役表現的評價。丁卯之役,滿清派出八萬大軍,可見其對東江鎮的重視程度。當時朝廷嚴令袁崇煥支援,袁崇煥都找各種藉口不去,派9000人到三岔河做了做樣子。而袁崇煥這時候正在忙什麼呢?就在這同一頁上,記載著“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這種對比夠不夠鮮明?

    寧遠大戰真正的功臣是誰?

    在袁崇煥揚名天下的寧遠大戰中,後金輕而易舉地在袁崇煥管轄下的右屯和覺華島獲得了大批糧食,並佔領了寧遠以外的所有城池,兵力甚多,損失也極小,長期作戰完全沒有問題,而努爾哈赤又沒有如某些人臆想的那樣被炮轟死,但後金退得極為倉促,在寧遠外打了兩天就走了,若是隻為了這兩天的進攻,又何苦發動這次行動?顯然不得以而為之,這個“不得以”正是毛文龍在後金大後方的疑兵。

    袁崇煥“斬帥”有沒有合理性?

    我們以什麼為標準品評歷史人物和事件?以筆者之見,我們不妨從古今一致的部分著眼,由此可以超越時間的侷限;從各民族一致的部分著眼,由此可以超越民族立場的侷限;從敵我雙方一致的部分著眼,由此可以超越敵我立場的侷限。我們越是去追尋這些不同價值觀的一致處,就越是能擺脫具體的限制,越是能得到經得起時代變遷,族群改變,立場變化考驗的結論。而這結論也因而越能得到更大的認同,對我們也有更大的參考價值。一句話,我們應該基於一種普遍的價值觀來評價歷史人物。世界上是否存在被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或者說道德?當然有。謹列數條如下:

    “誠實是一種高尚的品格。”

    “要遵守律法。”

    “不可謀殺人。”

    “定罪要有證據。”

    “審判要公正。”

    “遵守(權力的)契約是一種基本的原則。”

    “不可造謠誣陷同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要為英雄下一個定義恐怕很難。但我認為英雄起碼要有基本的人格。而從人格而言,即以斬帥而論,袁崇煥已然當不得“英雄”二字。

    說袁崇煥對清朝的貢獻確實有些反諷,但也並非完全不合史實。因為袁崇煥在遼西雄心勃勃的堡壘推進戰略,雖然沒把後金打垮,卻把明朝虛弱的財政拖垮,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給清朝後來撿便宜提供了便利。

    在真實的歷史事實下對袁崇煥的再認識

    乾隆的文字獄很變態,從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七年的八年內,全國各地就查禁了2621種書。連他父親和祖父的書都不放過,可見乾隆的心胸之狹小,對虛名之看重,簡直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那麼,在乾隆時期的文字獄裡,怎麼可能讓一個打死了努爾哈赤、抵抗過皇太極進攻的明朝將領在偽史裡成為一個異常高大的形象呢?這本身就很詭異……

    其實袁大人異常高大的形象是滿清御用文人作為討好乾隆這個自大狂而編造出來的那個“反間計”之陪襯。這個虛構的“反間計”則是要迎合宣傳滿清入關順理成章這個主題,而這個主題是以宣揚滿清統治合法性和穩固滿清反動統治為宗旨的,這也是滿清搞了幾十年文字獄的真正目的。

    破神,袁崇煥之失

    黃仁宇也認為明帝國首先是經濟崩潰,其後才是政治崩潰,由此我想大家可以理解為什麼明朝末年各軍皆欠餉了,其實別說軍隊,就是明朝藩王的年俸,明朝政府也是長期拖欠的,儘管拖欠軍餉很惡劣,但是不得不說在那個時期,這又是無可奈何的很正常的現象。理由很簡單:朝廷沒那麼多錢。在這樣的條件下,崇禎加派遼餉,勒緊褲腰帶從內帑裡撥銀給袁崇煥保證實發,而袁崇煥卻在誇口“五年平遼”之後,讓後金軍跨過了他薊遼督師的防區,破天荒地突入關內,如果我們是袁崇煥,有沒有臉推卸責任?

    滿清入關前後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討論這個問題,主要因為很多人認為袁崇煥迫於滿清強大的力量議和是緩兵之計,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事實是議和才是滿清的緩兵之計,因為滿清在入關之前,八旗滿洲有丁55000左右,八旗蒙古成丁更不會超過20000,漢軍則極少,所有軍隊總數也不過7、8萬人,而袁崇煥坐擁大明朝唯一一支能夠全額髮餉的20萬關寧軍與正飽受饑荒蹂躪的“強大”後金議和,與其說他是在談判,不若說他是在縱敵!請問,這樣的力量對比,莫非滿清軍隊都是超人嗎?就算他們是超人,毛文龍在東江送給朝廷透過重重檢驗的幾千顆首級都是誰的?

    自問自答:袁崇煥如何走上神壇?

    問:為什麼要說“寧遠大戰”袁是獨自“抗命拒敵”?

    答:《明史·袁崇煥》是這麼說的,不過其他史書的記載則是上至皇帝、兵部尚書,下至戰區司令閻鳴泰,個個都要固守寧遠,也不知道哪個在撒謊。

    問:為什麼“寧錦大戰”後袁會被解職?

    答:後金攻北韓,朝廷命他救援,他死活不出兵,這種舉動令北韓及各部蒙古對明朝失望之極,紛紛投靠後金……

    問:為什麼袁一上任後金就破關了?

    答:他一邊裁汰兵額,一邊以後金軍即將西進為名,將薊鎮兵力調到遼西,使得薊鎮兵力薄弱至極。

    問:為什麼“強悍”的關寧軍只會守城,不敢野戰?

    答:不知道。

    問:為什麼“強悍”的關寧軍不但沒有收復寸土,反而讓皇太極跑到了北京城?

    答:“清軍破石門驛,袁崇煥移營城外。初以二百騎嘗崇煥,崇煥軍聞炮遽退,竟日不見一騎。”如此“強悍”的關寧軍,比起甲午戰爭中,潰逃狂奔八百里的淮軍葉志超也不遑多讓了。

  • 2 # 戰塲YOK1942419

    如果他是軍閥,就不會有此等下塲了,當軍閥的那一個不會保護自己,犯得著惹這麼多人嫉妒?你忘了他是八股進士出身?有多少軍閥是這種背境的?他是看管軍閥的人,是兵部尚書,副都御史,軍閥會有這些職銜?遼東的軍隊軍閥化不是一天兩天,軍藉制度助長了這個情況,從李成梁的情況就可見一班,後來的祖大壽,吳三桂也是一樣,但當日遼東如非有這些軍閥,根本無法抗清,之前是在各地調兵到遼東,結果一敗塗地,什麼環境用什麼方法,袁是從福建到遼東任事,而且是一個書生,短短數年,就能凝聚團結這麼多遼人,願意為他效死命抗敵,當時有多少人有此能耐?恐怕難找出第二個了,今天仍有一幫畜生噴子,在網上把袁往死裡整,更多的是無腦噴,人云亦云,抹黑英雄,真的讓人憤怒!

  • 3 # 愛看愛思考

    袁崇煥算不算是個軍閥?可以肯定說,不是!至少是他沒有想過要成為軍閥。要不他也不會被崇禎皇帝處死了。他只是依附於遼東的軍閥之上的。他本人沒有想過要當軍閥,他這個能力不夠,還愛吹牛講什麼五年復遼,這根本就沒有可能。但是,他還是把牛吹出去了,其結果悲劇也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對於遼東前線的情況並不是十分了解,又急於求成,結果,又錯誤的處死毛?客觀上幫助滿清。崇禎皇帝處死他主要他欺君罔上,這個欺君是欺騙了皇帝,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才會造成他個人的悲劇!但是,不是軍閥!

  • 4 # 諶人

    謝邀;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什麼是軍閥?軍閥是個人獨裁組建軍事集團,用軍事手段做後盾,割據國家,形成自己勢力範圍和地域控制,無視(甚至對抗)中央政府,實行自我管理。袁崇煥擁有一定的地域管轄權力,那是中央政府授予的,他的軍事行動是為平遼東,拱衛首都,行使的是國家使命。他沒有獨自斂財搞小山頭,接受中央政府領導和派員督軍,即使擁有重兵,也敢於單身回朝廷覆命。這是個忠臣!給他戴頂軍閥的帽子,一點也不合身!

  • 5 # 紅黑聖西羅

    同意諶人的說法,軍閥是自己組建的地方勢力,不接受中央管理和冊封,能和中央分庭抗禮。

    而袁崇煥則是接受朝廷領導的,崇禎給他封的督師,受命抗後金。怎麼跟軍閥也挨不上邊啊!

  • 6 # 90大歷史

    軍閥首先是要有地盤、有勢力、並且手下有一干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死黨,以及良好的群眾人口的支援,要槍有槍,要糧有糧,要人有人,並能對四周勢力形成實質的威脅,方可算得上是雄霸一方的軍閥!可是事實上袁崇煥是什麼人呢?

    1、首先袁崇煥不具備上述所有的條件,他只不過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將領。

    2、他的官職、軍權以及糧餉工資都是明朝給的,這些東西如果他離開了明朝的支援,則立刻會是樹倒猢猻撒的局面,成為一個光桿司令。

    3、所有人不可能在明朝還沒有真正覆滅的情況下,尤其是袁崇煥地下的中下級軍官,也是不會跟著袁崇煥,拖家帶口的跟他一起另立山頭,搞什麼割據一方的鬧劇,畢竟當時的國際形勢不樂觀,前有後金朝廷、後有內陸的農民起義軍搗亂!

    總結:所以綜上所述,袁崇煥不具備天下大亂時,一切自立為軍閥的所有條件。即使他真的想稱霸一方,也不會跳在一個前後皆是對手的夾縫中,這樣不值得,如若他選擇投降後金,則是失去了根基所在,也失去了朝廷支援,這就會變為喪家之犬。其結果要麼自殺,要麼被手下將官殺了送還明朝,回來繼續效力明朝,要不就是孝敬新的主子,後金謀個一官半職。這種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有一定頭腦的袁崇煥是不會做的。畢竟有個好名聲更重要。

    說他是一個軍閥不如說他是一個被明朝政府臨時啟用的天才將領更妥當。

  • 7 # 巴山夜雨涮鍋

    一個軍閥,相對於一個普通將領,除了要擁有一支效忠於個人,而非效忠於國家(朝廷、政府、皇帝)的軍隊之外,還要有其他獨立性。包括獨立的排程、作戰權力,獨立的財政權力(無論這個錢是透過勒索民政部門,還是直接從地方徵稅得到),甚至有所住地區實質上的行政權力或人事權利。

    東漢時期帶兵的將軍很多,但只有到黃巾之亂後地方軍政合一,太守、刺史們形成兼具軍權、政權、財權的實質獨立王國,才能稱為軍閥。唐朝的藩鎮割據也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上,袁崇煥算不上軍閥。

    他的軍隊關寧鐵騎雖然對個人比較忠誠,但畢竟還是國家的軍隊,也沒說袁崇煥被剮了他們就立刻造反(當然,有這個傾向)。袁本人擅殺毛文龍雖然越權,但整體來說,他的地位還是崇禎皇帝任命的。他的錢主要也得靠朝廷供給。

    所以,最多說袁崇煥出現了一些軍閥化的苗頭,距離軍閥還差得很遠。

  • 8 # 汾淮居士

    答《西村知美遠藤園子/有人說袁崇煥其實就是個軍閥是真的嗎?》我認為:袁崇煥肯定加一定不是軍閥。而且也夠得上抗敵英雄的稱號。據我在七十年代末期所看到的資料表明:袁唯一的錯誤是殺了不聽軍令的總兵官毛文龍。他雖有皇帝所贈的尚方寶劍先斬後奏的權力,但僅限在總兵以下的將官,並不包括總兵官。按大明朝的規矩是應報請皇帝,經批准後才可以。但袁卻是在斬後才報呈皇帝,是越權行為。但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卻看成是謀奪皇權。下面我講一下構成軍閥的幾大要素:(一),不聽中央政府(皇帝)的命令的。但袁一向是服從皇帝命令的人。(二),有一定統治或管理的地盤,獨自為政,自己解決財務,糧,餉,軍械,……,等文題。但袁沒有,在行政上還有巡撫。在糧草,士兵的工資,軍械……等是靠朝庭供給的。(三),袁沒有完全的獨立權,別忘了袁身邊還有皇帝的代表,官名為監軍(但可是皇帝所信任的太監。)雖然不懂一丁點的軍事知識,但卻有密奏(打小報告)的權力。太監監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卻嚴重地制肘了袁的軍事決策。(四),袁是個很優秀的軍事家,他將東北受滿族人欺壓得無法生活,對滿人充滿仇恨的貧困百姓,招集起來嚴格地訓練成六萬人的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成為當時整個明朝最精銳最勇猛的部隊,袁也是憑著關寧鐵騎,使他在任期間不管是滿八旗還是蒙八旗,都打不進袁的防區。(五),所謂的滿人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我認為與袁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因為滿人並沒有透過袁的防區打到京城的而是偷偷地繞道西面內蒙古,距北京最近的長城缺口,進到北京城下的。那是京師之地不是袁的防區。(六),數天後袁才得到訊息,立即親白帶領一萬關寧鐵騎。不分白天黑夜地用最快的速度趕到北京城下,其時滿州軍隊還未對北京大規模地進攻。而袁的後續部隊也隨之向北京集結,可以說袁崇來的正是時候。(七),袁倒黴在“黨爭”上即,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官僚集團和以太監為代表的皇權之爭。(史稱皇權,相權之爭)袁同情東林黨,也就被皇帝劃分為不是自己人。困此袁的鐵騎到了京師後,不但不開城門讓人飢馬困進城休整。反而下令只准在城上放個筐子下來,只將袁一個人吊拉到城頭後朝見皇帝。此後袁在牢獄裡直至被殺。(八),即使袁崇煥冤枉至死,被袁親手建立訓練出來六萬之眾的關寧鐵騎都沒造反。所以從任何角度看,袁非旦不是軍閥,而抗清英雄。汾夕河畔致。

  • 9 # 新知傳習閣

    找了些資料,個人分析不算軍閥,頂多是有這個傾向。什麼是軍閥?就是獨霸一方不聽從中央號令,有自己獨立的政治和軍事體系,有自己的糧食補給系統,完全不依賴中央支援的政治和軍事實體。

    崇禎朝時,袁崇煥起初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也就是軍政一體的領導,問題在於袁崇煥沒有自己的私兵,或者說他所帶的軍隊來不及成為私兵。

    最容易形成私兵的就是自己招募軍隊去打仗,比如曾國藩的湘軍,岳飛的岳家軍與戚繼光的戚家軍;袁崇煥所帶的軍隊大部分不是他自己招募的。

    袁崇煥指揮的軍隊,一部分是明朝政府劃歸他指揮的軍隊,另一部分是孫承宗訓練並留下的關寧軍,還有一些類似於現在我們經常說的雜牌軍。這些軍隊大部分都是聽明朝中央政府的,並不會絕對的被袁崇煥控制。

    要成為自己的私家軍,袁崇煥必須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一線與士兵摸爬滾打,電視劇《我的特一營》裡面的那個特一營其實就是營長廖光義的私家軍,首先,他們將教導員趙雲峰直接排擠出去了(解放軍效仿前蘇聯實行二長制,國民革命軍是實行一長制,沒有政委教導員一說!但是!特一營竟然還有一個教導員?!!),他們敢用槍口對準自己的軍長,敢不聽將令私自出逃,敢劫營, 甚至連特一營的稱號都不允許更改,袁崇煥如果要走到這一步還要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是,他形成軍閥已經有了雛形。

    他被抓之後,祖大壽馬上就帶兵出走,而且必須袁崇煥本人的親筆信才能召回,根本不聽皇帝號令殺毛文龍,其實就是為了當一方諸侯王賣糧給蒙古人,這就是軍人經商,是為了籌集軍餉(然有客觀原因),但是,自籌軍餉確實是走向軍閥的最關鍵的一步,何況這是間接資敵(蒙古人將糧食賣給了皇太極)袁崇煥也不是沒私兵,他在廣西招募了數千廣西狼兵,不過都在寧遠大捷裡面丟在覺華島上了

    趙構誅殺岳飛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岳家軍是岳飛的私家武裝;岳家軍一旦成為軍閥,就可能對抗中央,何況岳飛主張迎回二聖,這個口號雖然響亮但並不符合宋高宗的利益訴求;袁崇煥被殺,不排除崇禎擔心袁崇煥成為軍閥的可能。

    明朝時帝國制度已深入固化,地方軍隊能成為軍閥的可能性很小。

    明朝有大量的監軍存在,這些人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也是出來監督將軍們的。

    成為軍閥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軍隊有獨立於皇帝的系統,而一點袁崇煥根本達不到。

    另外一點就是軍閥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能抵禦中央政府和其他軍隊的攻擊;也就是可以說,在任何情況下基本上都能實現自離自保,甚至還能攻擊其他軍閥。否則你軍閥還沒當成馬上就沒了命,實力決定一切。

    從以上可以看出袁崇煥並沒有稱霸一方的實力和機會,他個人沒有意願也不可能成為軍閥。

  • 10 # limin52888

    統率軍隊,將領被將士擁戴,這樣的軍隊才有戰鬥力!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宋朝的亡國慘劇教訓深刻!軍閥指的是割據地方、軍政自成一體、抗拒中央領導的軍隊將領!袁崇煥不合標準!毛文龍倒是真的軍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大道教名山是哪裡?又怎麼樣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