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鐳射四射

    隨便吧,反正都沒有真正的神仙光臨。道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道觀比比皆是,要說山,什麼青城山,終南山,武當山,崆峒山,龍虎山等等,都是道家文化聖地,因此再不要說什麼道家四大名山

  • 2 # 泛舟尚湖望虞山

    道教四大名山:1.天師降魔青城山。道教始祖張道陵,九十多歲高令紮營於四川灌縣的青城山。他運用道術,調動龍虎神山兵,戰勝了青城山的六大鬼王和八部鬼師,為民除害,使青城山成為一方道教仙山。關於張道陵的傳說,還有四川大邑的鶴鳴山,傳說,張道陵在鶴鳴山見到太上老君下凡,授以經書秘訣,雌雄雙劍,大印一枚、冠衣、方裙、朱屐各一。所以,鶴鳴山成為張道陵得道處,為道教的發祥地。2.真武道場武當山,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據《太和山志》記載,自周康王以來的兩三千年,武當山一直是宗教活動的聖地,歷代都有名道士上山修煉,如漢代陰長生、晉代謝允、唐代呂純陽、五代陳摶、宋代張三峰、元代張守清、明代張三丰等等,因此很早就成為一處道教名山,並且,武當山也是道教北方大神真武大帝的道場。3、江南一秀三清山:是中國南方著名的道教勝地,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葛洪,來此山傳道煉丹,被奉為三清山的開山道師,便三清山名聲大震,享譽江南,成為道教“福地”之一。4、雲窟仙境雲門山:位於山東省青州市,青州一帶歷史上道教十分盛行,民間傳說中的八仙,大部分出自青州,雲門山就是名道修煉之處,山上至今仍有三元洞、天仙玉女洞等洞觀古蹟,還有陳摶洞,是因記念五代宋初的名道陳摶曾在此修煉隱居而開鑿。還有江南武當齊雲山,位於皖南休寧縣,與黃山、九華山毗鄰,並稱皖南三大名山。早在唐代就有道士龔棲霞在此山中天門巖修行佈道。清乾隆皇帝巡遊江南,譽之為“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

  • 3 # 再生網

    道教,為中國本土宗教,是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學派之一;中國的道教名山很多,最出名的有四大聖地:武當山、青城山、龍虎山、齊雲山,其中武當山和青城山更是名揚中外。

    湖北武當山: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金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建築群。

    四川青城山:全真道聖地,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在四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齊名。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

    江西龍虎山: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鼎盛時期的龍虎山十分繁華,先後建有10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10個道庵;除此之外,龍虎山還以獨特的丹霞地貌聞名。

    安徽齊雲山:全真道聖地,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舊時就有“江南小武當”之美稱。

  • 4 # 無生生無無不生吳清元

    哪一座大山皆是名山,皆是聚集日精月華千萬年磁場能量資訊氣場,每坐山皆是五臟俱全,沒有有名無名,反而以人後天意識會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也 || @手機使用者4320920187: 說了半天ye沒回答問題,買;賣弄風騷啊

  • 5 # 紅塵一書生

    道教沒有四大名山,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大洞天之首是小有清虛天王屋山洞,三十六小洞天之首是霍桐山洞,七十二福地之首是終南山。剩下的懶得打了。

  • 6 # 曾勇輝

    說起中國這四大道教名山道埸聖地分別是位於江西省鷹潭的龍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的青城山。位於湖北省武當山。位於安微黃山的齊雲山。其一傳說中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傳因第一代天師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見,故改名為龍虎山。張道陵第四代傳人一一張盛,由鶴嗚山轉到這裡,至民國末年己承襲63代,歷1900年,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和張天師子孫世居之地。貴溪縣上清鎮,東面的上清宮,是歷代天師祀奉太上老君和朝會之處,也是我國最古老,最大道宮之一。現存福地門,鐘樓,玉門殿,上東隱院,九曲巷,下馬亭及明代石刻等古蹟。上清宮附近的天師府佔地400公頃房屋100餘間,是歷代天師的住處,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之一,是現儲存較好的封建時代大府第之一。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風景點除龍虎山之外還有象鼻山,張家山塵湖囗,馬祖巖,仙岩,排衙石,上清河等。其二傳說中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中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素有秤水都江堰,,問道青城之說。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發源地之地。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源地。成為天師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儲存有數十座道教觀(1)。其三是傳說中位於湖北省武當山。武當山本名仙室山,一名大嶽山,又名譧上山,東晉成和中,歷陽人謝允(謝羅公)辭掉羅縣縣令之職隱遁於此。山故亦名謝羅山。武當山山勢奇特,雄海壯闊,有72峰,36巖,24澗,11洞,10,9臺等構成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敏秀境。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2009年8月),武當山被列入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武當山位於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隸屬於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漢江南岸,西北一東南走向,長260餘公里,為大巴山脈東段分支,起真湖北,陝西兩省邊界止於襄樊市南,隔漢江和大洪ol遙對,武當山景區總面積312平方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其四傳說中道教勝地位於安微省齊雲山。齊雲山又名白嶽,雲嶽,位於微州(今黃山市)休寧縣西約15公里處,海拔1000餘米,面積60多平方裡。因最高峰齊雲巖得名幽深奇險著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巖,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成為道教中心。明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賜山額,以後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以後遊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餘處。

  • 7 # 快船9

    我先自次一把~,到了十堰武當山才知道什麼叫名山~,有些地方建個小房,坐幾個人就吹噴的怕人~,我的故鄉當然也有這個問題~,三間房~,用黃土搞幾個人像~,起個名,燒點紙,低價香~,就開始算命~,收香火、~,看到這些人渣騙子我真的反口水~,

  • 8 # 靈芙醉客

    咱們江西的龍虎山那是確定無疑的,另外三個求助度娘知道是: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

    至於傳說嘛,不太清楚。龍虎山跟張道陵有關,武當山咱聽的最多的是張三丰,青城山嘛,一般武俠小說裡都有一個青城派,齊雲山倒是在小說中出現的很少,貌似是一個緋聞較少的地兒。

  • 9 # 紅黑聖西羅

    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和安徽齊雲山,分別是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和廣援普度天尊的道場。

    現在都成著名的旅遊景點了。

  • 10 # 鹹魚小姐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與安徽齊雲山。

    武當山傳說:

    那還是在遠古黃帝時代,在西邊大海的那一面,有一個美麗的國家,名叫淨樂國。這裡國泰民安,富足強盛,人們都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

    淨樂國有個善勝皇后,她為人和善,心地善良。一天,善勝皇后正在花園裡散步,忽然覺得天色格外明亮,樹木格外青翠,花草也分外的芳香。她正在驚異這是怎麼回事,就聽得空中一聲巨響,只見天空開了一個門,天上的神仙捧出一個紅紅的太陽,向下一扔,一道金光閃爍,那太陽就變成了一個如珠子一般大小、通紅透亮的果子,飄著異香,哧溜鑽進了善勝皇后的嘴裡,轉瞬間就滑落到她的肚子裡。頓時,善勝皇后覺得周身暢快,天地也現出了美麗的霞光。從此善勝皇后就有了身孕。經過十四個月的孕育,在黃帝紫雲元年三月初三的正午時分,善勝皇后感到肚子痛,這時天光乍現,善勝皇后的左肋裂開一個口子,從裡面跳出一個又白又胖的娃娃。原來這是太上老君為了拯救人類,便化作太陽的精靈,降生到了人世,變成了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天生聰明,能夠過目成誦。他還學得了一身好武藝。可是,他偏偏不肯繼承王位,總是想著求仙學道,剷除天下妖魔,開創美好的世界。這一天,他在花園中遇到一位紫衣道人,紫衣道人對他說:“你要想得道成仙,就必須遠離紅塵世界。”紫衣道人指點真武,在大海的東面,有一座仙山,是修道的好地方。說罷,紫衣道人就消失在花叢之中。原來這是玉清聖祖紫元君的化身,她被真武的決心所感動,特來超度他的。於是,真武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父母,拋去皇家生活,獨自乘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大海東面的那座仙山。那一年真武才十五歲。

    卻說善勝皇后捨不得兒子離開,兒子在前面走,她就在後面追,一直追到一個山坡上,就看到真武正往對面的山坡上爬。

    “兒呀,你快回來!”皇后哭著連聲呼喚,她喊了十八聲,下了十八步,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下十八盤”。

    “娘啊,我決心修煉,決不回皇宮。”真武連應了十八聲,上了十八步,後人就把這個地方叫“上十八盤”。

    善勝皇后心急如焚,拼命追趕,一把抓住了真武的衣角,非要他回皇宮不可。真武愛母親,可是又不肯改變自己的志向。於是他就拔出寶劍,在衣角上輕輕一劃,把衣角割斷了。善勝皇后不由得鬆了手,那一片衣角就隨風飄落,落到漢江中,變成了“大袍山”和“小袍山”。 怎麼能眼見著自己的兒子就這樣丟失呢?善勝皇后繼續拼命地追趕,一心要把兒子拉回來。真武揮起寶劍照身後的大山劈去,一聲巨響,就把山峰劈成了兩半,中間現出一條河來。他們母子就被這條河分隔在兩岸。後來這條河被人們稱作“劍河”。

    善勝皇后見拉不回兒子,痛哭不止,淚如雨下,竟把地面衝出了個大坑,人們就把這個水池叫“滴淚池”。

    真武大帝終於登上了山頂。他苦修了幾年,可是仍不能得道成仙,不免有些灰心喪氣,覺得還不如回國繼承王位,盡享榮華富貴。這樣想著,他就向山下走去。走到半山腰,前面突然出現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她正坐在一口水井旁邊,雙手握著個鐵杵,不緊不慢地磨著。 真武大帝覺得很奇怪,就上前問老人磨鐵杵做什麼? 老太太頭不抬,手不停,回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真武覺得好笑,說:“您怎麼這麼愚蠢呀!就是您磨到死,也不能把它磨成繡花針。您別白費力氣了。”老太太既不生氣,也不停手,只是慢悠悠地說:“我磨一點,這個鐵杵就細一點,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繡花針的。”真武聞聽此言,心中忽然一亮,尋思到:“修仙求道不也是和這鐵杵磨針的道理一樣嗎?”他正要感謝老太太的點化,一轉身,卻見老太太已經坐在了雲頭,正向他點頭微笑呢!原來,這是紫元君前來點化真武大帝。直到今天,在“磨針井”的大殿門前,還插著兩根鐵杵,據說這就是紫元君留下的。

    從此,真武大帝翻然省悟。他回到山中,在南巖上刻苦修煉。他端然靜坐,任憑飛鳥在頭上做窩;任憑荊棘穿透他的腳掌,長成大樹,他只是聚精會神地修煉。他長年不食五穀,並且把腸胃抓出來扔到地下。腸胃後來也道法附身,變成了龜蛇二將。就這樣,他整整修煉了四十二年。 這一年的九月初九,天上佈滿了祥雲,空中飄撒著天花,仙樂飄飄,異香撲鼻。真武大帝覺得心明亮,通體透亮,身軀就像流雲一樣,飄飄欲飛。他知道,這是要成仙昇天了。 恰在這時,一個絕色美女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手捧金盆、玉杯,要為真武大帝洗漱更衣。真武不為所動,拔出寶劍喝道:“請你莊重自愛!”女子受了呵斥,又羞又愧,覺得無地自容,縱身一跳,撲下了萬丈懸崖。真武大帝一看,非常後悔,覺得不該逼人死命。事已至此,他只有一命賠一命,才不枉費這四十二年的修行。於是,他也隨著女子跳下懸崖……

    這時,山崖下出現了五條龍,它們託著真武大帝升上了天空。剛才跳下懸崖的女子,此刻正立在雲頭,原來她是紫元君變的,最後一次考驗真武大帝。

    “徒弟,你終於得道成仙了。”紫元君說著,就帶著真武大帝升上了天空。真武大帝被玉皇大帝封為天界的亞帝,坐鎮武當山。

    從此,這座山就被稱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真武不足當之”。

    青城山傳說: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青城山是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建立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隋唐時期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

    隋唐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從山下長生宮至山頂上清宮十餘里,就有道觀庵堂數十座。著名道士有李珏、趙昱、趙元陽、徐佐卿、王仙卿、殷九霞、甘道榮、趙仙甫、羅公遠等。天寶之亂後,中原不寧,唐玄宗、僖宗先後入蜀避難。當時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宋代張繼先再興天師道脈

    青城山因有張陵傳道遺蹟,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明代戰火後青城山寶藏成迷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

    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傳說明末張獻忠起義,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農民政權“大西國”。後來清兵入關,四川境內發生連年混戰,張獻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國”被吳三桂滅亡。成都民間曾經流傳過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這首民謠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之謎。

    民謠就是說的張獻忠兵敗退出成都時,把“大西國”的金銀財寶秘藏起來,為了將來能找到所藏之寶,不至於因年代久遠而迷失,便設計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寶記號,誰發現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國”的神秘寶藏。有認為張獻忠的財寶埋在青城山,自從張獻忠的寶藏隨著大西國的滅亡消失以後,寶藏之謎就困擾著一代又一代關注這件事的每一個人。其中關於青城山藏寶之事,更有許多奇聞和謎案。

    清代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

    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不過為什麼大家都說青城山鬧鬼就不知道怎麼回事了,反正我沒去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龍虎山傳說:

    相傳太上老君為了幫助張道陵在龍虎山建立道教,特派九龍一虎協助天師煉丹。其中有條“沖天龍”因不耐陸地燥熱,趁神虎熟睡之機逃跑了。張天師大怒,一畫鎮龍符,二立鎮虎牌,擋住了沖天龍的去路。沖天龍火冒三丈,吐出烈火焰熊熊的龍珠,把張天師燒得焦頭爛額。危急之際,熟睡的神虎驚醒,一聲長嘨撲向沖天龍,從此鬥爭不休,最後沖天龍和神虎一併化作山巒,龍虎山因此得名。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郊二十公里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川奇麗,河流靈秀,猶如龍騰虎躍,素有“神仙都會”、“洞天福地”之譽。龍虎山九十九峰,二十四巖,一百零八處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是中國丹霞地貌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位於上清鎮西北部的龍虎山,原名雲錦山,因為山上有一石壁,高達百丈,寬約一華里,形似五彩的雲錦,故名。東漢中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此煉丹傳道,至今天師道遠播海外。源遠流傳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現今所知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大自然男女生殖景觀構成了這裡自然、人文景觀的“四絕”。

      一絕: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張天師)辭官隱居後便在這裡隱居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從此便在龍虎山上傳道。世居63代,歷經1900多年。既是中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派(在中國的歷史上,素有“北有孔府,南有張府”),也是張天師創立龍虎山道教統領江南道教總領三山符籙。歷代天師們生活的地方,便是天師府。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建築瑰麗,一派仙氣,被譽為“龍虎山中宰相家”。天師府旁是天師祀神之所——上清宮,歷史悠悠,規模宏大僅次於皇宮,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上清宮以三清殿和玉皇殿為中心,分八門四方,為周天、八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象徵,有著獨特的古典建築藝術風格。宮內伏魔殿內的鎮妖井,就是中國古典名著《水滸》裡一百零八將水泊梁山好漢的“出生地”。至今天師府作為道教聖地,是世界道教景觀,每年來此朝聖的海內外道友,道徒絡繹不絕。

      二絕:龍虎山的美不僅在山,又在於水。

      山下那道清澈的瀘溪河,碧水銀波,清洌見底。瀘溪河源自福建注入鄱陽湖,逶迤曲折,似一條奔騰的巨龍把龍虎山風景區裝點得宛若仙境。我們從天師府乘竹筏順流而下,竹筏在水上,人在筏上,一路游來,山水悠悠,如詩如畫。時而水緩,時而水急,瀘溪河兩岸更是翠竹成林,綿延數里。遠望龍虎兩山,相依相偎,雄偉壯麗,本地人稱這裡“不是灕江勝似灕江”一點也不假。兩岸的山形,有的似蟠桃展現,有的似文豪思索,有的似大象吸水,活靈活現,妙趣橫生。仙岩和水巖是龍虎山的精粹之處,碧水丹崖,秀逸超群,其中“十不得”景觀,最令人嘆為止觀。傳說當年鎮妖井中還有10人罡未及逃出,他們不甘屈服,與張天師大戰於瀘溪河,戰敗自焚,化為10座巨石,即“仙桃吃不得”、“雲錦披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蓮花戴不得”、“仙女配不得”、“石鼓敲不得”、“道堂坐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菇採不得”。惟妙惟肖的造型加上神奇美麗的傳說,令人流連忘返。

      不遠到了無蚊村,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張天師的母親思兒心切,不遠萬里來龍虎山看望兒子,因天色已晚,就宿在這個村子,但夜晚被蚊子叮咬得無法入睡。她想到兒子貴為天師,無所不能,自己卻被蚊子無端騷擾,便派人找到兒子想辦法。張天師為了孝順母親,便畫筏一道,將蚊蟲驅趕出了村莊。從此瀘溪河邊這個美麗的村莊就再沒有蚊蟲肆虐了。

      三絕:龍虎山懸崖墓葬。

      龍虎山崖墓群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為避免戰爭破壞、人獸侵擾而選擇的一種殯葬方式。以其分佈廣、數量多、位置險、造型奇特、文物豐富而堪稱中國一絕,被譽為天然考古博物館。它同長江一帶的人棘懸棺、武夷山古越族人的架壑船大致相同。龍虎山的懸棺葬大都離水面50米以上,高的達300餘米,下臨瀘溪河深潭,高懸半空,形勢陡峭險峻,鑲嵌在懸崖峭壁上的崖墓群主要集中在水巖、仙女巖、穀子巖等處,每處都有十幾座到數十座不等的崖洞墓。這崖洞墓中,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幾種型別。其中有一規模巨大的墓室內建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懸棺棺形有扁圓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挖空而成。從地面眺望這些墓葬群,宛如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讓人不禁想起峰火連天、兵荒馬亂的戰國時代。

      忽聽一陣鑼鼓聲響,無數條竹筏齊向聲音發出地聚集而來,原來精彩的模擬懸棺吊裝儀式即將開始。在距瀘溪河30-50米左右仙女巖下,一具棺木已由船運至表演的巖洞下,透過絞車的轉動,一口獨木棺正離船徐徐上升,懸棺升至空中的一半時,表演者為遊客加進了很多表演專案,例如人順繩而下進入半山突然翻頭向下,叫“猴猻倒立”;人順攀繩快上,叫“猻猴上山”; 人抓住繩索,兩腿張開,叫“空中飛腿”;二手攤開,作飛行狀,是為“比翼雙飛”;軀體貼繩,四肢並舉成“大”字,叫“空中老大”等等。當懸棺升至其中一個洞的平行位置時,進入洞中的表演者,便拴繩將棺木牽引到洞中,整個懸棺吊裝表演就結束了。大家看後都有意猶未盡的感受,雖說這項表演只是想象古代懸棺吊裝、安放的一種方式之一,卻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而且為龍虎山旅遊增添了一道舉世無雙的獨特風景線。

      四絕:男女生殖崇拜景觀。

      在進入龍虎山前,嚮導曾神秘說龍虎山有二處天下絕景,此景是“男人見了笑嘻嘻,女人見了羞噠噠”。 路上大家一定要用心觀看。果然,在我們剛剛進入龍虎山景區時,突然發現平原之上平地撥起一座百米高的石筍山,名為金槍峰,果真是像,大自然的造物竟然如此的絕妙。我們乘竹筏漂流完秀美的瀘溪河,始終未見另一處景區。上了仙女巖碼頭,轉到仙女巖後身時,發現不少人在圍著一處景觀嘖嘖稱奇,只見一個巨大的石洞,有七八層樓那樣高,遠看上去與母體會陰處十分相像,當地人稱她為“仙女現花”。許多人把這裡看成是地母的化身,看作生命的源泉,所以香火不斷。這天造地設的一陰一陽,隔河相望,使這無生命的山體與山洞都有了活生生的永恆的生命。據說前不久一位領導人看了兩處景觀後,盛讚龍虎山二處絕景的自然、天造地設。為景取名為“大地之父,大地之母”。人民日報記者石英寫了一篇精美的散文,被刻在景點的石碑上:“邃邃乎群山之母,潤潤兮眾水之源。踞萬仞之上,俯億兆生靈。至奇則過客仰嘆,絕美則倩女自愧——集高貴與平易於表,並巧俏與敦厚於一身。龍虎山麓多雲,乃伊氣韻之外化,瀘溪秀峰競峙,乃伊所育之精華。伊何時生成?開天闢地之日匐然洞現。洞中所藏?隱含待譯之生命密碼……”

    齊雲山傳說:

    十全老人敕御聯

      縱觀神州風景名勝區和旅遊勝地,無處不留下歷代皇帝的禪封和御遊的履痕。皇帝御駕暢遊之後,一時高興,御筆揮毫,什麼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關等等美名便應運而生。被皇帝老兒金口玉言御封的“第一”,頓時身價百倍,聲名鵲起。齊雲山有幸被清乾隆(弘曆)皇帝寵愛了一回,也拿了兩枚“天下無雙”、“江南第一”的金牌。

      公元1736年,乾隆用兵平息了達瓦齊、大小和卓木等異邦叛亂之後,拒絕英國大使馬戛爾尼的無理要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主權,從此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執政後期,乾隆自號十全老人,輕駕簡從,三次微服下江南私訪,瀏覽名勝。公元1766年,在少數隨從護駕之下,十全老人來到徽州府,聽說境內齊雲山香火日盛,有求必應,一時興起,坐轎上了齊雲山。穿過一天門,來到曲徑迂迴上嵌下覆的真仙洞府,乾隆眼睛一亮,隨口發出真乃神仙造化的喟嘆。盤旋而上來到三天門旁的太微房,見一位採茶女坐在火爐邊,捧著玉米餜,正吃得津津有味,乾隆見狀,嚥下一口涎水,頓覺飢腸轆轆,忙問採茶女,你吃的這是什麼?採茶女是位性格開朗,口無遮攔之人,見問話人是位外鄉老頭,便高聲大氣地說,手捧苞蘆餜,腳踏一盆火,除了皇帝就是我。說罷,從火爐中取出一個香噴噴、黃橙橙的苞蘆餜,遞到乾隆手上,說,我看你也餓了,吃一個。聽狂言乾隆正欲動怒,但見這女子如此熱情大方,再說這金黃噴香的食物也太誘人啦,火氣頓消,接過來便大口啃將起來,邊吃邊說,朕從未賞過此等美食,好吃好吃!朕?茶女一聽忙問:你老人家是?隨從忙打馬乎眼說:真好吃,我們十全老人說你這餜真好吃。

      從月華街、玉虛宮、五老峰一路游來,奇峰織秀景,幽洞掛雨簾,乾隆帝十分高興……。

      結束皖南之旅,回到京城,乾隆皇帝對休寧齊雲山和那金燦燦滿口香的苞蘆餜,念念不忘,難以釋懷,便吩咐御膳房隔三差五地做一些玉米餅、玉米餜和玉米小窩窩頭之類食品點心,和後宮的皇后嬪妃們共同分享。乾隆憶起齊雲山巧奪天工的幽美景緻和濃濃的道教香火,心情激盪,當即提起御筆,為齊雲山寫下了“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的楹聯,好傢伙,天下無雙、獨一份,第一名;江南第一名山,又是第一名,齊雲山幸逢明君,一下子拿了兩個第一。接著乾隆又命內庫撥付金銀玉帛若干,修繕齊雲山宮觀道院及遊覽步道,一時被傳為佳話。這正是:

      美景玉食感龍恩,十全老人賜御聯;

      齊雲勝景絕天下,兩個第一史無前!

      、

      賢媳婦除垢雪冤

      話說810年前的南宋淳熙年間,新安郡(今徽州)婺源縣有一個翠竹滿山、花卉遍地的小村莊。她背倚青山,懷抱綠水,取名桃源村。村東頭住著一位外貌秀美、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的年輕媳婦,叫餘蓉花。她敬愛丈夫,孝順公婆,是個出了名的賢媳婦。不料想,這年天下大旱整整120天,60多歲的婆母外出討飯,不幸在黑虎嶺暴屍荒郊;身強力壯的丈夫又被官府抓了徭役,慘死在兵荒馬亂之中,原本樂融和睦的農家,如今只剩下了一個年逾七十的老公爹和蓉花媳婦兩口。悽苦之狀,盡人皆知。蓉花暗自叮嚀自己;行將就木的老公爹,經不起雪上加霜的慘重打擊,奴家要加倍孝敬老人,讓老公爹愉悅地度過晚年才是。

      多少個春夏秋冬,幾多個白晝黑夜,一日三餐,蓉花先想的是公爹的飢飽;風霜雨雪,蓉花先憂慮的是公爹的冷暖。即使上山採來一把草莓,下地揀來幾隻雀蛋,她也要省下來讓老公爹開開胃口,嘗一嘗新鮮。夏夜,她替公爹驅趕蚊蠅;寒冬,她為公爹生火取暖。年邁的公爹見媳婦如此孝順,委實過意不去,生怕耽誤了她的青春年華,幾次催促她改嫁,或招贅一個女婿上門。蓉花心想:自己一旦離家遠走,老公爹風燭殘年,定然活不多日;若招贅一個男人上門,天長日久,難免有個唇齒磕碰,多少要讓老人吞聲受氣。改嫁和再婚,目前皆不妥當。公爹每每提及此事,蓉花便莞爾一笑,說:“爹,您老人家一片心意,孩兒情領。不過眼下孩兒尚不想嫁人婚配,還是過幾年再說吧。”

      俗話說,樹大招風,花香惹蝶。桃源村的大男人和小夥子們,誰不想娶蓉花這樣的媳婦?!在村西頭,有一個三十五、六歲的光棍漢,此人好吃懶做,又常常喜歡順手牽羊,什麼張家蔥李家蒜的,毛手毛腳,極不正派,人稱頗三賴。他相中瞭如花似玉的蓉花,一心想吃天鵝肉。哪知幾次求婚,結果是跑進尼姑庵借梳子——摸錯了門兒,遭到蓉花的嚴辭拒絕。頗三賴情不死,心不甘,心中暗暗嘀咕:世上哪有牛不吃草,貓不貪腥之理?她一位年輕漂亮的女人就甘願守寡之苦?莫非她與那七老八十、黃土到嘴邊的老公爹在家中幹那男女間偷雞摸狗的渾事?對,一不做,二不休,待我先把她的名聲搞臭,再逼她就範。

      第二天謠言不脛而走。有關餘家公爹扒灰,媳婦偷油的話,便在村中傳開了。原來喜歡和蓉花一道下河洗衣,並肩上山打柴的大姑娘小媳婦們,一個個都像陌生人似的躲避著蓉花。擅長嚼舌根的老太婆們,還在她背後指指戳戳、叼叼咕咕。蓉花好比是一塊白布落進了染缸裡。縱使丟進新安江裡也漂不清,洗不白呀!但她有自己的主心骨:真金不怕火來煉,身正何懼影子斜!

      新安郡西部有一座白雲飛渡、高聳藍天的齊雲山仙境。這裡,朝鐘暮鼓,香菸縹緲,是道家煉丹鍛劍、修道成仙的極樂世界。信奉正乙教的老道們,每年三月初三日,照例要舉行道家盛典——百子會。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們,在這一週之內,務必禁殺生,戒葷腥,摩肩接踵,高舉幡旗,敲鑼打鼓,登齊雲,謁上帝,祈人壽年豐,求生財有道。這天,蓉花安頓好公爹,自己穿戴一新,也跟著香客們來到了齊雲山,剛走到一天門,猛聽“轟隆”一聲炸響,一個霹靂直朝蓉花頭頂打來,只見蓉花應聲倒地,雙眼緊閉,口吐白沫,人事不省。眾香客嚇得目瞪口呆,連連下跪作揖,禱告玄天上帝保佑。同路人議論話題,自然又牽扯到她與公爹的曖昧關係之上。同村來的幾個熱心人,設法買來一口薄棺材,將蓉花屍體裝殮入棺,抬送桃源村。

      幾個人剛將棺材抬至餘家大門口,不覺愣住了。但見蓉花端坐在堂前,正在飛針走線,縫補衣裳哩!人死豈能復生?大家將信將疑,小心翼翼地開啟棺木,裡面哪有什麼屍體,卻盛著一方用紅絲綢裹著的匾額,上面書寫著幾個鎏金大字:“御賜蓉花節女,貞孝可嘉,玄天上帝。”大夥撫摸著光彩耀目的金匾,圍著蓉花問長道短,蓉花彷彿墜入雲裡霧中,感激得涕淚雙流。她說自己中午打盹時,夢見和大家一同上了齊雲仙境,腳下不慎絆了個石頭,撲通摔了一跤,便醒來了。一位老人捋著銀鬚哈哈一笑說:“按照道教鼻祖老子玄之又玄的理論,這就叫深玄奧妙,好心好報,勸我們講道德,行善事呀!”一席話說得大家對蓉花刮目相看,肅然起敬。從此以後,在蓉花典範感召之下,尊老愛幼,夫婦相敬如賓的傳統,在桃源村蔚然成風,世代相傳。

      百鳥銜泥塑玄帝

      傳說齊雲山玄武太素真人,原為淨樂國王子,姓李,名乞小,長得眉清目秀,骨格希奇,年十五,棄江山出家,降凡於武當山。朝夕講經說法,潛心修煉,道成後,已是2500歲,後紫虛元君授無極大道,稱之為“北方真武大帝”,鎮定北方,掌管陰間一切善惡,普濟眾生。

      一天,玄武出山,一來察訪陰間善惡;二來想找個好山頭登基坐殿,享受一下人間煙火。他雲遊四海,遍訪名山,駕雲到齊雲山。俯瞰全山:群峰峻秀,怪巖紛呈,山泉飛灑,雲煙繚繞;橫江兩岸古木蒼鬱,虯枝蟠卷,茅屋村舍點綴其中。呵,好一座人間仙境!玄帝喜出望外,降臨於齊雲山巔。他遊洞天福地,越桃花澗,來到真仙洞府,見天門掩蔽,無路可通,玄帝遊山急切,運足神力,一腳蹬開天門,只聽“轟”的一聲巨響,石穿洞開,豁然開朗。但見另一番景色:巨巖如圍,巖洞藏幽,山泉飛灑,點點滴滴,發出擊玉般的聲響,串串山泉構成珍珠簾屏。玄帝穿門而入,沿路勝景看不盡,回首一望:“啊!原來是石象公在擋我通道。”

      過了三天門,不知不覺地來到月華街,山勢更加優美。這齊雲山酷似一把金交椅聳立在街中心,北負玉屏峰,左右鐘鼓兩峰護列,前臨卓立挺拔的香爐峰,五股山泉飛注於齊雲巖下,左有青獅盤踞,右有白虎蹲立,前有黃山36峰環繞其外,構成天然寶座,令玄武喜不勝收,留戀難捨,他心想,我玄武帝在武當山苦修兩千餘年,而今道已成,何必再孤守武當?不妨就此建座行宮,佔它香火,日在武當修行,夜回齊雲顯靈,來去自如,有何不可。我這無形的靈神,若在此山定鼎還須有個偶像寄託,才好招徠八方香火,玄武正在冥想,忽見一朵祥雲飄臨而來,化作白鶴仙子,供揖參拜:“仙長駕臨此山,乃草木有幸,妙樂天尊揣知仙長心事,使我前來勸君。”玄武謝恩又將方才所思告之白鶴仙子。白鶴仙子應命告別玄帝,立即傳召全山百鳥,即日興工。自此,百鳥雲集,羽翼蔽日,眾志成城。不幾日,塑起一尊玄帝偶像,威嚴奪目。

      光陰迅速,不知過了多少年代,到了南宋寶慶年間,有個雲遊道士自黟北來齊雲山,夢見一道長披髮跣足,對他說“吾居齊雲巖,已候駕多時。”夢醒尋至齊雲巖,見一泥像與夢中無異,又驚又喜,引在山居士募捐裝飾金身,創立“佑聖真武祠”,燒起香火,日夜供奉。凡四鄉士遇有蝗災、旱澇祈福求嗣者,絡繹不絕,有求必應,神威江南。道士也紛紛駐守山上,在巖洞內、道房供上玄武帝像,香火日趨興盛,成為一處久負盛名的道教聖地。

      望仙亭的由來

      “望仙亭”乃是旅遊勝地地齊雲山“漸入仙關”的門闕。原名冷水亭,提起它易名之由,還有一段故事哩。

      傳說一千多年以前,一天,八仙李鐵柺雲遊來到齊雲山洞天福地靜樂宮。靜樂宮的靈乙老道見來者滿臉絡腮鬍子,一隻瘸腿膿血淋漓,背上揹著一隻大葫蘆,脅下夾著一根長鐵柺,汙頭垢面,發冠生蝨,遍體瘡痍,頓生惻隱之心,當即收留了他。

      靈乙道人門下有位道徒,名叫布根祖,此人尖嘴猴腮,心術不正,成天避著師父,好酒貪杯,又愛佔一文半分的小便宜,他見道院內來了個渾身齷齪的乞丐,臉露嫌棄之色,李鐵柺看在眼裡,佯作不知。

      再說靈乙老道每天用上等齋飯款待來客,並踏遍白嶽,採來蓋“山川之靈,煙霞之氣”的靈丹妙藥,給李鐵柺燻洗膿瘡,煎湯口服,制膏外敷。為了便於照應,靈乙道人與李鐵柺合床同寐。一天上午,師父在道房內閉目打坐時,道徒裝作掃地之勢,意欲驅趕李鐵柺出門,李毫不介意,乾脆坐下,解衣寬頻,捉蝨搔癢。正待道徒轉身欲走,只見從李鐵柺的褲腰間落下一塊碎銀子,道徒頓時眼珠一亮,待李鐵柺離開,連忙拾起銀塊,藏入道袍袖裡。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便過了九九八十一天,李鐵柺“康復”之後,便要告辭。盥洗時,他又將一顆夜明珠“忘”在案上。布根祖倒洗臉水時見到此寶,愛不釋手,他又瞞著師父,順手將夜明珠扣在臉盆底下。當師徒倆送客來到冷水亭時,李鐵柺說道:“實不相瞞,我乃八仙中之李鐵柺是也,意欲超度二位,請您師徒閉上雙目,抓住我的鐵柺,隨著我成仙去吧!”道徒猛然想起臉盆底下的那顆寶珠,謊稱道:“李仙,師父,待我去把邋遢仙寶座前的長明燈加點油就來!”道徒趕回靜樂宮,翻開臉盆一看,哪有什麼夜明珠,分明是顆石子;忙從袖裡掏出銀塊一瞧,原來是團泥巴。待道徒汗涔涔地趕回冷水亭時,但見李鐵柺和靈乙道人已騰雲駕霧而去。道徒望著冉冉飛昇的祥雲,悲切地喊叫:“師父,李仙,等等我呀!”只聽李鐵柺在雲端裡拋下一句話來:“布根祖,你六根不淨,見利忘義,意求成仙,還需修行九九八十一年!”

      道徒站在冷水亭旁,望著雲端裡縹緲的師父,遲遲不肯離去,其時,他悔之晚唉!從此,布根祖天天立在望仙台上望雲興嘆。日曬月照,風剝雨蝕,道徒的身軀變成一塊立石,冷水亭也改稱“望仙亭”了。

      朱元璋敕建香爐亭

      這已經是600多年前的事了。

      桃紅柳綠的陽春三月。一天,明太祖朱元璋駕著輦輅,遊覽曾使他化險為夷的萬安仙人洞和古城巖之後,一路春風得意,趁著遊興,被文武百官前呼後擁,來到了道教仙境齊雲山。

      一行人馬談笑風生,行至月華街時,老道長汪泰元早已在迎官亭恭候多時了。朱元璋走下龍轎,邊聽道長介紹,邊款款而行,口中不時發出“好地方,好地方呀”的讚歎。汪道長指著澗底起嵐煙,山泉鎖溪谷的香爐峰,稟報道:“皇上,這香爐峰是真武大帝用三臺七星寶劍挑起的一砣泥沙變幻而成,您說神也不神?”朱元璋哈哈一笑,答道:“神,神極。”汪道長又說:“這山峰高四百仞,單峰突兀,沖天仰立,不與他山相連,好比一根擎天柱,鎮住齊雲一方寶地。您說奇也不奇?”“奇,奇絕。”朱元璋說罷,不由得停下腳步,細細觀賞起來。老道長見時機成熟,趕忙趨前一步,跪下奏曰:“皇上,這奇峰秀壓群山,但總覺得有所缺憾,不夠完美。它已等候千年,單等萬歲畫龍點睛。”

      “好,朕賜它一頂桂冠如何?”

      “請皇上明示。”

      “敕建香爐峰銅香爐一隻,鐵亭一座。”

      “謝皇上龍恩。”汪道長得此聖喻,大喜過望,頂禮膜拜。眾道人齊刷刷一字兒跪下,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叩首拜謝。

      時過三月,銅香爐、鐵香亭均已鑄造完畢。這鐵亭四方雙層,飛簷重角,頂有鱷魚戲珠,通體飾以鎏金,甚是華麗壯觀。老道長擇了個黃道吉日,請來6位熊腰虎背的壯士,安裝鐵亭。但是,亭身重達3000餘斤,香爐峰又勢如陡壁,無路可攀,怎能上去?眾壯士面面相覷,只得望亭興嘆。老道長急得抓耳撓腮,夜不能眠。

      午夜時分,狂風乍起,走石飛沙,猛然間一道閃電,拋下一條金鉤,拽起鐵亭和香爐,輕輕提起。重達數千斤的香爐亭一下子變得如同一片樹葉般輕巧,慢慢向香爐峰頂飄去。

      第二天早晨,一道士發現鐵亭、香爐已安然立於香爐峰巔之上,稱奇不已,奔走相告。汪道長捋著山羊鬍子,高興地說:“無量壽佛!這分明是玉皇大帝派遣天兵天將暗中相助,庇佑我大明朝也。當代皇上洪福齊天,齊雲香火日後將更盛矣!”

      海瑞上齊雲

      相傳明嘉靖年間,剛直不阿的海瑞,曾遊歷過齊雲勝境。一日,風和日麗,春意盎然,海瑞在眾隨從侍衛的簇擁下,健步登山,行至一天門石階前,忽然狂風驟起,飛砂走石,剎時間天昏地暗,一行人等,無法前行。海瑞心中疑惑不解,睜眼四望,只見一天門側的雷霆糾罰司內,那位專門掌管法律的菩薩老爺,手執鋼鞭,瞪著銅鈴般的雙眼,直盯著隨從們的腳下不放。海端心中業已明白,原本他的隨從侍衛們的腳上穿的靴子,都是牛皮所制,此乃道家聖地,應以慈善為本,豈容殺戮生靈者來此玷汙?於是當即吩咐他們脫去皮靴,赤腳登山。果然,頓時天開日朗,山間春光盪漾。

      他們來到大殿前,燒香拜神,遊山觀景,好不悠哉!進了正殿,海瑞發現鼓架上有一面直徑八尺有餘的牛皮大鼓,不覺低聲嘆道:“我等穿牛皮靴不讓上山,此處卻安置了偌大的牛皮鼓;禮法之前,理應人神平等,可見山上這位司法老爺,也並非廉明公正之師也!”誰知海瑞話音未落,就聽“嘣”地一聲巨響,鼓面裂成無數碎片。

      從這以後,齊雲山正殿的大鼓,都是用麻布蒙制的。

      唐伯虎仗義撰碑銘

      唐伯虎是明代著名書畫家和詩人,並自詡為“江南第一才子”。他少時不事科舉,後來索性放縱倜儻,許多風流韻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究其真人實事,唐伯虎一生坎坷而貧寒,還是一條仗義的好漢哩。這裡說的是他慕名壯遊齊雲山,仗義撰碑銘的一則故事。

      話說明朝弘治十一年(1478年),唐伯虎參加南京應天府鄉試,列為榜首,中瞭解元。正待他躊躇滿志進京會考,哪曾料到發生洩題案件,有人上書彈劾主考官程敏政(徽州休寧人)與唐伯虎有過交往,鬻題作弊。於是兩人被捕入獄,後經複查,雖屬冤案,但唐伯虎出監後被貶至浙寬任小吏。唐堅辭不就,默然而歸,立志“閒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作孽錢”。他深感世態炎涼,官場險惡,以壯遊祖國的名山大川來盪滌抑悶的胸懷。離京時,他聽恩師程敏政談起家鄉齊雲勝景,便萌發到齊雲山的念頭。

      他登廬山,遊洞庭,順江東流而下,在安慶舍舟上岸後騎一頭毛驢,來到齊雲山腳下。抬頭仰望,奇峰危立,雲煙繚繞,不禁嘆道:“好一座齊雲仙境!。”唐伯虎信步登上齊雲山,穿一天門,步入真仙洞府,登一線天,攀香爐峰;看不盡的奇峰怪巖、紅牆碧瓦,聽不厭的鼓樂咒經聲。在這人間仙境,什麼煩惱憂愁,頓覺消失。遊罷月華街,再上最高峰。解開衣襟,當風而立,放眼四顧,群山起伏,層林盡染,壯麗的秋色令他陶醉,詩情奔放,於是信口吟出:“搖落郊園九月餘,秋山今日喜登初;霜林著色皆成畫,雁字排空半草書;麴櫱才交情誼厚,孔方兄與往來疏;塞翁得失渾無累,胸次悠然覺靜虛。”唐伯虎繼續尋幽探勝,不覺來到紫霄崖下,這紫霄崖:“高五百餘仞,橫廣三百餘尺,其勢欲壓,過之者,足未涉而勢已奪。”唐伯虎遊罷新落成的玉虛宮,步出殿門,見道長汪泰元倚欄站在雷壇上,俯瞰山下小道,面有難色,他感到納悶:在山早聞汪道長的威望,為建玉虛宮,帶眾道士四鄉募捐化緣,籌集材料,吃盡了千辛萬苦,如今宮殿告成,為何滿腹愁雲呢?他登上雷壇,雙手作揖,深深一鞠,問道:“道長,小生冒昧,請問這宮殿落成,理應欣喜,為何憂愁?”汪道長見是位眉青目秀、氣宇軒昂的書生,嘆道:“唉!公子有所不知,這玉虛宮雖已竣工,貧道欲在宮前豎一碑銘,一是藉以昭示神靈之威嚴,二來褒揚為興建玉虛宮的捐助者,刻留芳名,流芳千古,了卻我的一樁心願。這事找到山下齊雲公館的管家賈秀才,此人寫得一手好字,文章又做得不錯,就是愛貪小利,原答應幫忙撰寫碑文,如今卻變卦了,非要二百兩銀子潤筆不可,因要價太高,故派高徒方瓊真下山同賈秀才商量,我此刻正急盼他歸來。”

      兩人正說話間,見一小道士氣喘吁吁地趕上山來:“師父,賈秀才不肯通融,他讓您另請高明。”唐伯虎見汪道長聽罷氣得雙手發顫,熱血湧騰,便豪爽地脫口而出:“道長請珍重,有道是‘死了張屠戶,不吃渾毛豬,’我唐寅不才,如蒙不棄,願斗膽代為撰寫碑文!”

      “什麼,你就是唐伯虎?”“在下便是。”道長大驚,雙手抱拳,欣喜萬分地說:“解元公駕到,貧道有所不知,恕罪!恕罪!如蒙高手賜文,此乃本山之幸也,快請宮內用茶!”

      當晚,唐伯虎下榻長生樓,在明晃晃的青油燈下,輕鋪素箋,飽蘸濃墨,一篇《紫霄宮玄帝碑銘》駢體文,一揮而成。這篇喻意深刻、句句生輝的碑文,後經道長汪泰元約請,由新安名家汪肇篆額、戴煉書丹,休寧、歙縣兩地高匠鐫刻,費時二年竣工。碑高7.6米,寬1.4米,用整塊紅色砂石鐫成,下雕贔屓承託,巍峨屹立於玉虛宮前。

      唐伯虎在山7日,深得汪道長的教誨,晚年也信起道來。

      小壺天裡的故事

      在月華街上的梅軒道院內,有一處清涼神秘的景點——小壺天。這裡石窟幽深,如一條地下長廊,深藏於危崖之中,面臨萬丈深淵,巖隙中一線清泉,涓涓流淌,可供遊人煮茗消暑。大凡來齊雲山的遊客都要到小壺天踏遊一番,因為這裡曾經流傳著一個美麗感人的愛情故事。

      500年前,浙江淳安縣茶灣村,有一對青年男女,小夥子叫樹根,姑娘芳名叫春花。他們自小青梅竹馬,成年後更加情深意篤,經常約會於松間溪畔,花前月下,兩人海誓山盟:非她不娶,非你不嫁。

      可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他們的戀情被父母知道後,春花的父親嫌樹根家境貧寒,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執意不允這門親事。春花跪求數次,其父不但不應允,反而將女兒痛打一頓,反鎖於閣樓之上,不準同樹根再見面。

      春花哭腫了眼,流乾了淚,人也日漸消瘦。一天深夜,樹根偷偷來到樓下,兩人小聲接應後,樹根將一匹紅綾拋上樓去。春花把紅綾一頭拴在桌腳上,順著紅綾滑下樓來。兩個一見面,來不及說上幾句話,就趁著夜色,逃出了村子。

      一對情侶,夜行曉宿,來到齊雲山。還未站穩腳跟,就聽春花的父親帶著一幫人已經趕上山來,兩個躲進小壺天,抱頭痛哭不已。春花姑娘突然停住哭泣,對心上人說:“樹根,咱倆生不能做夫妻,死也要配成雙。”“既然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萬丈深淵,便是我倆的歸宿。”樹根說罷,緊緊抱住春花,縱身一躍,兩人跳進深不見底的捨身崖。只見一股青煙冉冉升起,樹根的屍體化作一座鵲橋,橫臥在小壺天危巖之上;春花的一雙淚眼變成了兩個清澈的水池,日夜守護著自己心愛的戀人。

      現在,人們都喜歡用小壺天裡的“一線泉”沖泡香茶,據說這泉水就是春花的乳汁變成的。

      中 立 石 鎮 賊

      明嘉靖年間,齊雲香火鼎盛,但玄天太素宮因數年失修,神像金身失色,少了光彩,加之觀宇瓦破磚殘,如此遢邋境地,怎能久留尊神?走了神靈,又何以普渡眾生,造福信徒?道長將自己的心思一說,眾道友紛紛言其極是,慷慨解囊。香客們也爭先恐後,前往齊雲山捐款,一時收到白銀達百萬兩。修復太素宮工程動工之後,更有附近鄉民前來助力。

      眾人拾柴火焰高,不出數月,太素宮已面目一新,結清帳目,尚剩餘白銀3500兩。住持妙青道長心想,這麼多銀兩置於宮內,自己年高體弱,且日前又生了香客少金丟銀的事端,若有閃失,怎麼交代?應該藏放於隱藏之處為妥,老道長思來想去,最高峰要算是最理想之地了。主意一定,他便選了幾個心腹道徒,連夜將銀兩抬上最高峰,深深地埋在廓巖底下。

      可是,誰也沒發現,此時在陡巖角落正伏著一個黑影。

      這黑影是齊雲山下巖腳村的無賴黑三。這傢伙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偷雞摸狗,無惡不作,前幾日香客失竊之事正是他所為。趁著天黑,黑三又想上山再撈一把,卻遇到一夥道人深更半夜,扛箱抬盒,悄然無聲趕往最高峰,便有意跟上去,不想,將老道長的秘密看個子醜寅卯一清二楚。

      第二天夜裡,月朗星稀,無賴黑三帶上傢什,躡手躡腳,撞撞跌跌,來到最高峰,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

      挖呀挖呀,突然,白光一閃,啊,滿滿一罈白銀!黑三一下子撲了上去,剛剛啟動壇口的一塊石板,只聽轟然一聲巨響,觸動了老道長暗地設下的保險機關,一塊巨石從廓巖頂上滾落下來,直朝黑三飛去,“轟隆”的一聲,將這個無賴和銀兩一塊壓在了廓巖底下。

      這塊鎮賊巨石,便是現在的中立石。幾百年過去了,中立石傲霜鬥雪,挺立在最高峰上,這個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

      慈禧“壽”書勒齊雲

      清朝同治十二年正月(1873年),同治皇帝(穆宗)和阿魯特氏正式成婚。完婚後同治即宣佈:日後聯將親自料理朝政要務,東西兩宮皇太后不再垂簾聽政,主持君國大事,倡議兩宮歸政隱退。原本日夜操勞繁忙國事的西太后慈禧從政務中解脫出來之後,頓感一身輕鬆。但輕鬆過後心中不免又生出許多大權旁落的悲哀,深覺莫名的孤寂。成天無所事事的慈禧便吩咐下去,要他們準備好文房四寶,她要像先皇們一樣,留下墨寶存人間,於是,便隔三差五地練起書法來。

      提筆數月,生性聰明的慈禧書法技巧大有長進,寫出的字博得宮內大小官員一致稱讚,慈禧揮毫潑墨之雅興與日俱增,練習書法之激情一發不可收。

      光緒二年(1876年),慈禧母親過七十大壽生日,按照常理,慈禧理應必到,何況她是個有名的孝女呢,但那年慈禧已經重掌國事大權,那天正趕上朝中有國外使節到宮裡商談有關外交事務,復出後重新主攬一切的慈禧實在分身無術。於是,她籌備了一份厚厚的壽禮,並親自寫了一個大“壽”字,在壽字下方用滿漢雙文寫了四句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融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那壽字懸於老母中堂之上,可謂金玉滿堂,雅室生輝。

      當時,有位在京經營茶行的徽商程長貴,休寧人氏,是個手眼通天的知名人物,也是個書畫、古董收藏愛好者。他透過太監李蓮英的關係,求得一款慈禧太后親書的壽字條幅。程長貴還是個道教忠實信徒,他始終堅信,是家鄉齊雲山的玄天上帝暗中保佑他在京城生意紅火,連年大發。所以,每年三月三,他都要忙中抽閒,千里迢迢趕回故鄉,登齊雲山燒香拜神,捐金獻銀,以表寸心。這次,他將收藏的心愛之物——慈禧壽書捐獻給了齊雲山。道家追崇的正是龜鶴延年、長壽不老的神仙境界。老道長千恩萬謝,將其張掛於真武殿神壇之上,眾道士頂禮參拜之後,即選一黃道吉日,請當地一名鐫刻高手,將慈禧的壽字放大十倍,鑿刻於一天門右首的棲真巖下。

      崖刻“壽”字高420釐米,寬230釐米。運筆雄輝蒼勁,字型厚實飽滿,陽剛中透著雋美,端莊而不失飄逸,正體現出慈禧太后外剛內柔的性格。

      “壽”字崖刻是齊雲山現存700多處石刻中字型最大,作者是唯一的一位女性,且年代較近的一方刻石。現在供遊人觀賞的“壽”字系程長貴第四代後裔程敦裕先生於1948年請名家依照原字重勒的曠世傑作。

      方臘巧計退宮兵

      北宋末年,朝廷失德於民,橫徵暴斂,天下百姓啼飢號寒,怨聲載道。歙縣七賢村有個桶匠叫方臘,揭竿而起,躍馬橫刀,率領數萬饑民,攻城克縣,殺富濟貧,除暴安良。官府聞風喪膽,義軍所向披靡。朝廷急忙調集十幾萬軍隊前來圍剿,方臘寡不敵眾,帶著部分義軍退駐到休寧縣境內月臺山上。

      這月臺山是白嶽的一脈,獨聳一隅,形似月臺。三面絕壁如削,白雲繞腰飄動。僅有一面岩石稍為延緩下伸,成為上山的唯一通道。這條小道由人工鑿成,寬不過三尺,兩旁澗深倒有百丈,稍不留神,就有被山風捲下去的危險。義軍守在這裡,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

      官兵把義軍逼上了月臺山,本想一鼓作氣攻下此山,活捉方臘去向朝廷請功邀賞,沒想到義軍投石如雨,連鳥雀也休想飛上山去,反倒損失了數萬兵馬。領兵的徽州府尹萬般無奈。心一橫,走出了一步惡棋:“我不能上去,你也別想下來,要不捉活的就要死的。”於是他傳令採石築牆,屯兵封路,把這座道教名山,裡三層,外三層,鐵桶似地圍了起來。

      月臺山原是方臘義軍的大本營,糧草充盈,兼有天池,本可固守,不料有個義軍小頭目,見官軍一圍數月不退,生怕彈盡糧絕,玉石俱焚,就在一天夜裡決了天池的水,燒了庫裡的糧,意欲下山投敵。方臘巡山時,當場將他拿獲,斬首示眾。可是,山上此時已無糧無水,難以堅守。方臘眺望著滿天星斗,苦思著萬全之計。忽然,他心頭一亮,吩咐夥伴們將僅剩下的一點糯米做成飯,餵飽了他帳前的一條獵犬,然後驅趕它下山;又吩咐將天池內因無水而捉到的兩條大紅鯉魚,也向山下官軍營盤內扔去。

      再說徽州府尹率領大軍久圍難克月臺山,各路兵馬軍心渙散,內心十分焦慮。這天清晨,他出營射獵,見山下跑下來一隻黃犬,急令侍從射殺,剖開肚皮,府尹大吃一驚:“草寇的狗吃的都是白花花的米飯?”話未說完,侍從又呈上兩條活蹦亂跳的大紅鯉魚,說是從山上扔下來的。府尹一聽,仰天長嘆:山上缺水,焉能養得如此大鮮魚?唉,草寇糧多水足,實難攻克,不如罷兵回朝,免得空費錢糧!

      方臘用計退了官軍,隨即率眾下山,又去開闢新的戰場。為了紀念這位農民義軍英雄,當地人改月臺山為方臘山,後叫方臘寨。

  • 11 # 無生生無無不生吳青元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峰,一覽眾山小,座座皆是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雲霧連成片,山水俱相連,山川大海容 ,萬物喜團圓,山水無心潤萬物,花開花落順自然,山高水遠心若如 ,融容滋潤天地物,道如水乃無形物,隨遇而安隨勢形,遇方則方,遇圓則圓,欲剛則剛,遇柔則柔,但不可以,方圓剛柔為道本,刻舟求劍,形而上學無變通 ,撼山添海平波濤,慾海添應貪嗔痴,顛倒夢想後人道,損缺補餘不歸路,心山腎海水火容,坎離歸元乾坤成,雷澤動靜肝肺和,萬物八相中和土,陰陽五行八卦明,如水如氣放光明,大海之音響蘊邦,物質能量資訊藏,萬物三元精氣神,萬物負陰又抱陽,萬事萬物道一化,站在高峰萬法明,明澈天地本一體,全息規律化萬一,一葉知秋花菩提,宇宙基因萬物俱,人體本是小宇宙,萬法明澈觀自在,觀心悟道靜修身,智慧心地功日常,齊家創平天下,全憑德大慧深澤,名利隨之莫強求,財以道聚得有形,金玉堆滿堂,財以德散獲無形,福田蔭子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德根慧根可傳萬代,有道無德天自滅,有德無道一場空,遵天道損餘補缺,守國法止惡揚善,親萬物一團和氣,度苦厄菩薩心腸,振興中華,造福人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拉多2.7和帕傑羅,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