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皇帝的新衣
-
2 # 採商皓
我一直相信歷史事偶然的,所謂必然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而已。
辛亥革命最被忽視的事實,廣州起義起義以後革命陷入空前低谷,絕不是什麼反帝反封建高潮。古代封建社會民變再常見不過了,即便是富裕如宋朝,一年也不只一次起義。所以對於統治者來說,刁民鬧事並不是什麼大事。
廣州起義是籌劃最充分動用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也是孫中山在屢次失敗後為給支援他的海內外華人一個交代的一次最大起義。很遺憾,起義失敗了。失敗的原因無關不多言,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政治家革命家多半是醜陋的。有理想的文人多半又是軟弱的。起義失敗的結果很嚴重——革命隊伍物質損失殆盡,這就是孫中山黃興陳炯明等等辛亥革命後找不到人不得不立黎的原因,找錢找人去了,心灰意懶躲起來了。但這不是關鍵的,更嚴重的是海內外華人對革命信心的喪失。
這就是當時的革命現實。
那為什麼革命突然就成功了?
你可以很多假設,如果當時孫武他們懦弱一點,不敢開槍,監管的人稍微嚴一點,槍沒有走火被而發現,東南各省再多觀望幾個月,歷史都不會是這樣的。
它為什麼就成功了,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如果它失敗了,中國一定會以另一種新的變革進入現代,那可以問為什麼這次就失敗後來就成功了。歷史的事,總是說不清的。
-
3 # 吳鉤的鉤沉
辛亥革命為什麼能夠在武昌事變中一舉成功,並不是因為革命黨有多麼強大,而是清廷當時已經非常脆弱、搖搖欲墜,被武昌槍聲一震,便倒塌了。那麼,辛亥革命為什麼能夠成功的問題,也可以轉換成晚清政府的新政為什麼會失敗的問題。
原因主要有幾點,首先是新政來得太遲。在清室尚有足夠的權威推行改革時,他們一再錯失時機,等到在越來越大的危機與壓力的推動下,他們終於立意施行新政的時候,中央已沒有足夠的權威來控制局面與改革的節奏,整個社會都等不及了,越來越傾向於更激進的變革。
從細節上看,慈禧之死也是不應忽視的因素。老太婆雖然談不上是眼界有多麼開明寬闊的新政設計師,但也不是死不悔改的頑固派,事實上,新政就是在她手裡開始的。當立憲已成為朝野共識時,以老太婆的權威,庶幾可以使整個被改革全盤攪動起來的局面不致失控。慈禧之死,接盤的攝政王無能,清室權威加劇流失。
還有族群問題。因為是少數民族統治,族群問題幾乎是清室延續國祚與天俱來的軟肋。特別是皇族內閣的出爐更授人以柄,不過,清末的族群對立是不是被誇大了呢?至少對於立憲派來說,滿漢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族群問題的確給革命黨提供了最便利的社會動員武器——他們的響亮口號便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顯然革命黨樂意於拿“族群對立”大做文章。
還有社會失控的原因。清末的社會,已逐漸擺脫了朝廷的控制,主要表現為社會上層的離心與社會底層的脫序。太平叛亂以降,士紳權重趨大,從好的角度來說,這也是辛亥革命後政局與社會保持平穩過渡的穩壓器。另一方面,士紳的擴權伴隨著離心化傾向,又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之一。而傳統地下會黨與革命黨的合流,更對君主立憲的新政構成致命一擊。
回覆列表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文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1-4] 。1912年2月12日,清朝釋出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華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廣泛的、真正的實施,辛亥革命實際上是“既成功,又失敗了[5] ”。捷徑是為中國貧困的老百姓輸入了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舊中國的人民受苦受難,人人都希望改變,所以成功是因為符合潮流的發展,和民眾的意願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