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長壽賀州

    善能聚人,德能聚財

    黃姚人一直堅信這句話,無論什麼時候、遇到怎樣的難題,他們都會用包容與善德之心去面對。

    今天,麒大寶要為大家講述黃姚古鎮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段歷史傳奇。

    1944年11月,桂林淪陷,大批無家可歸的民眾疏散到了黃姚,國難當頭,黃姚人自然是義不容辭。

    當時,黃姚古鎮只有300多戶人家、1000多口人,而疏散到古鎮的民眾就有8000多人

    避難同胞住滿了寺廟、祠堂,學校和民舍,但是黃姚人毫無怨言,家家都是盡己所能。

    今年70多歲的勞求強對當年那段經歷還記憶猶新,當時,他們家也住進了三家人。

    一天下午,一位全身癱瘓的瘦弱男子被擔架抬著送到了他家,雖然家裡已經住滿,但勞求強的父母還是決定再擠一擠,騰出一間房來收留那位落難之人

    我父親就騰出自己住的房間,寧願住到舂米磨谷的磨坊去。

    那名男子正是中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在一次實驗當中不幸感染細菌,導致終身殘疾。

    勞求強把他當家人一樣看待,給他挑水、做飯,盡心盡力地照顧。

    當時,和高士其一起疏散到黃姚的,還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歐陽予倩、千家駒、莫乃群、張錫昌等都曾在黃姚居住。

    1945年,抗戰勝利後,渡過了難關的避難民眾陸續離開了黃姚。

    離別之際,高士其為黃姚古鎮留下來一首深情的小詩《別了 黃姚》

    別說我們住厭了舊村莊

    別說我們不喜歡小客堂

    灑落了疏散人的真淚珠

    如今,抗戰勝利

    我們得回去

    別了,黃姚

    我們避難時的保姆

    ——《別了 黃姚》節選

    而直到30多年前,勞求強在《廣西日報》看到這首詩,才知曉高士其的真正身份。

    大家都是落難人,我們都是貧苦農民,都是應該互相照顧的。

    黃姚人為近萬名落難同胞在戰亂中提供了一處溫暖的庇護場所,小小的古鎮因為這些善德之舉擁有了更多不平凡的故事。

    進步的思想和先進的文化因此在古鎮停留,成為當地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求學求知在這裡蔚然成風。

    數百年來,黃姚人的善心善德一直流傳了下來,這也使得古鎮歷經風雨,依然繁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ysl21迪奧999香奈兒154哪一個比較適合素顏呢,且面板比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