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電影
14
回覆列表
  • 1 # 公冶長的羊頭鬼

    有膽量給當代中國歷史尤其是49年以後中國群眾史寫整體寓言的中國電影僅此一部。這劇作是達里奧·福的水準。它不是關於某個階層的諷刺,而是虛妄理想主義和陰暗齷齪個人私慾交織亂燉而成的一鍋屎湯,整個中國都溺斃在裡面。這就是驢得水。

  • 2 # 捕魚小分隊

    看完《驢得水》這部電影,我始終沒搞清楚到底是喜還是悲。《驢得水》簡單點看,就是“驢棚著火”的故事,也就是電影開頭寓言式的伏筆。驢棚著火的時候,五個人的舉動,一一對應了後面的人物的命運走向。前半場笑、後半場悲,從輕鬆幽默轉變為緊張凝重,在權力的壓制和金錢的誘惑中,人性開始展現出陰暗的一面,從容變成了無奈,抗爭變成了屈服。不得不說劇情深深地照見了人性的充實和貧瘠,以及我們脆弱的理想。我喜歡張一曼那種真性情、可愛又顧全大局的性格。厭惡裴魁山那副自私和貪婪的嘴臉,他向張一曼表白被拒後,人性自私邪惡的一面表漏無疑。鐵男這個角色,前面勇敢,後面懦弱,那一聲槍響是分水嶺,把他的魂魄都打得四散。孫佳,正義而勇敢,也只有她一個人全心愛驢得水,那頭為大家挑水的驢,是整個故事的源頭。“老江湖”校長在劇中說所有的錯都是他一個人的,可見他極力保護著他的理想,保護著學校的每一個人,保護著他的女兒,所有的悲劇因他而起,“I have a dream”的出發點沒有錯,但是手段卻錯了,在這期間,他不止一次地用“夢想”對身邊的人進行綁架。當然,最後殺死張一曼的“兇手”,並不止校長一個。銅匠在一場鬧劇之後,產生了對改變命運的思考,但似乎也找不到扭轉命運的時機。這種以黑色幽默式的包裝劇情的手法,實際上更像是一出殘忍的現實主義悲劇。

    文\L

  • 3 # 一臺戲

    我一直不太喜歡開心麻花。

    早在《夏洛特煩惱》之前我就知道他們了。當時我看了最便宜一檔的《須摩提世界》。視覺效果是突出的,劇情也是跌宕起伏的,笑料也是充足的,但我還是覺得遺憾,因為如果想要的只是這些,大可以看一部好萊塢的3D電影,而不是舞臺劇。

    後來《夏洛特煩惱》忽然成了當紅炸子雞,我還是去看了。這一次倒是符合了我的期待,他們還是那樣,除了熱鬧之外沒有更多的東西。

    但《驢得水》竟然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它一點也不開心麻花。

    ▲雖然有一張特別麻花的海報。

    這故事的場景非常小:就在一間鄉村學校裡。

    故事的框架也非常的簡單:學校師生需要一頭驢駝水,怕上頭不能理解,於是假驢之名冒充老師領一份工資作養驢經費,上頭要來探訪,於是一群人要想法兒應對。

    沒有女神屌絲,沒有復仇逆襲,也沒有失憶穿越車禍癌症。它沒有噱頭,所以也不狗血。

    演員沒有一個當紅炸子雞,特別核心的女主角選用的也是原班的話劇演員任素汐,沒有考慮到市場差異臨時換個美豔的影星,但這一步棋走得很對,好一部分令人揪心的戲劇衝突都是這位好演員撐起來的。更何況她一顰一笑,身姿搖曳,還另有一番風情,把這個外在風塵內心純粹的角色表現的正正合適。一首歌也唱得婉轉動人。

    看多了對白冗餘邏輯混亂的喜劇電影,有點被《驢得水》嚴整的劇本驚到。這本子寫得就像是戲劇理論的教科書範例,起,承,轉,合,都是認認真真精心控制的。角色的對白,也沒有一句多餘。

    一部較為優秀的電影,會讓觀眾堅定一種看待人性的觀點,而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則能讓觀眾動搖一種看待人性的觀點。

    《驢得水》就屬於後者。

    它的故事結構讓我想到了曾經看過的倫理學探討——失控的電車。

    在故事的頭半段,一群山村教師為了略微方便一些自己的生活,於是用驢的名字冒充人去領一份工資,上頭下來視察這件事,大家為了逃避責罰,於是靈機一動利誘恰巧來到的銅匠,假裝成這個並不存在的“呂得水”。

    事情到了這裡,儘管這群老師存在著撒謊的道德瑕疵,但似乎也不是不可原諒,甚至還是有點可愛的。

    故事進入後半段,驢得水接受了高額資助,改善了整個學校的環境和老師的生活水平。這個時候來了個段位更高的調查員,也就是贊助驢得水老師的美華人。

    在這個階段,所有人面臨的道德困境就不僅僅是要不要撒個小慌這麼簡單了。隨著謊言的逐步崩塌,在無法逆轉的重壓之下,所有人的道德底線都一退再退,最後這群本來連撒謊都有壓力的可憐之人,紛紛變成了懦弱、自私、麻木的可恨之人。

    《驢得水》前半段能夠給予觀眾多少笑聲,它的後半段就能夠給予觀眾多少沉默。

    頗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孫校長的那句“辦大事者不拘小節”,前半段是校長自己說出來的,後半段則是從壓迫眾人的調查員口裡出來的。在這前後環境的呼應下,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何為“大事”,是理想,利益,還是命;何為“小節”,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慌,是對他人的利用,還是對一個生命的踐踏。

    極端化一種道德處境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選擇的正確性。當失控的電車開來,拉動撥杆,可以將車子改變軌道去撞死一個無辜者,而非另外五個無辜者。我們也許會覺得這一行為可以原諒,但如果是親手將這個無辜者推向鐵軌,去拯救那另外五個無辜者呢?

    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卻實在是在描摹我們的現實。我們的每一天,其實都在無數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抉擇,而這最終導向的,是一個根本的問題——你想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基態和激發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