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餅藏2

    “霸凌”

    一詞據臺灣人說起源於大陸,是音譯英文“bully”一詞,指恃強欺弱者、惡霸,中文音譯同時也兼具了意義。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間。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復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霸凌並非為偶發事件,而是指長期性,且多次發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學生,會重複發生,並不只一次地被欺負;霸凌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係對立)、網路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暴力霸凌暴力霸凌,係指是霸凌的一種,同時也是對學校、受害者最具有傷害力的形式。暴力霸凌發生的形式如下:1.在同校中發生。此種情況在不同年級或不同班級及同一年級時皆可能發生。2.在不同校中發生。暴力霸凌有時會出現不同校的學生間發生,也有可能為高中生霸凌國中生,國中生霸凌高中生。這種情況雖然比在同校中發生的少,但多數發生時皆會造成嚴重傷害事件。3.社會介入。在所有的暴力霸凌情況中,以校外社會青年介入霸凌事件對校園的傷害最為嚴重。因此,校方需與警政單位配合,積極杜防此類情形發生。

    另外,國內學者(臺大心理張欣戊)發現:學童年齡在13~18歲之間時,出現暴力霸凌的頻率遠高於其它年齡層。因此,國中、高中/職之老師需特別注意學生之霸凌行為。

    學生影響霸凌事件對學生產生許多不良影響,嚴重者會毀掉學生的人生。不單單是受到霸凌的學生會產生情緒問題、課業問題,進行霸凌的學生亦有許多不良影響。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又稱校園欺凌或校園暴力,指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校園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

    如何解決霸凌行為得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重視,老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注意他們可能發生的情緒變化,並且及時查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妥善解決相關事情。社會上面要多關注兒童,多舉辦公益性的活動,得到他們的認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 2 # 陳嵐的女拳

    什麼是霸凌?

    “Bully”,作為動詞的意思是持強凌弱、採用各種方法欺辱個別物件;作為名詞,則指實施這些行為的人。Bullying是將動詞名詞化,而被動語態 Bullied則指被欺凌。如果將其翻譯成中文,便創造出了霸凌一詞,作為外來語引入漢語中。 Bully可以有“暴力”、“怖力”、“霸力”等音譯法,最廣泛使用的還是“霸凌”。意指,在少數人帶領下的群落,對個別人圍攻、羞辱、孤立、毀謗,對對方的身心進行持久的傷害。

    兒童建立起善惡觀是要有成年人的規訓和引導的。

    學校和家庭中有許多成人本身就是創傷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深處還是一個絕望的巨嬰時,又怎能引導一個孩子建立正直人格?

    霸凌,在未成年人群落中一定會發生,來自孩童的原始之惡。

    霸凌也更源自成人的傷害與控制。

    霸凌並不是只見於校園,校園裡發生的霸凌,往往也會延續到社會和家庭,網上和網下。比如一些校園霸凌者在欺凌同學時,就會錄影,放到網際網路去傳播,他們似乎並不怎麼在意會不會因此留下證據,而更喜歡因為網際網路的傳播放大被霸凌者的羞辱,加劇對方的傷害,更多的人圍觀他們的暴行讓他們更有成就感。

    我的新書《我們為什麼被霸凌》就是想解析這個問題,喚起社會重視。

    十五個故事。全部取材於真實案例。

    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心理、背景、經歷,都做了一個全景俯瞰,更深入到極其微小的細節和心理狀態,最大程度地還原事件的幽微精深。

    正如我在第一篇故事《小孩子的殘酷》裡所說的那樣,“成年人往往又聾又瞎”。

    看到真相,是解決問題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智慧手錶Apple Watch 3是否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