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劍劈雨花開
-
2 # 青山不改01
兩伊戰爭伊拉克還未恢復元氣,海灣戰爭又讓伊拉克雪上加霜,而其出口石油還得遭受石油美元的盤剝限制,於是薩達姆起了石油去美元的心,想用歐元結算。而這一舉動相當於去動搖美元霸權的根基,美國當然不會允許,加之搞掉薩達姆換成親美政府,會進一步掌控石油定價權。於是,因為美國利益的需要,薩達姆只有死路一條了。中東三大石油生產國,沙特,伊拉克現在已被美國掌控,若是再幹掉伊朗,石油定價權就完全為美國掌握了,這也是其幾十年所夢寐以求的。若是這樣將對世界特別是對中俄很不利,中俄絕不會讓美國這一夢想得以成真的。
-
3 # 費君華
海灣戰爭,這就象二人打架,一個人把對手打到泥溝裡,是跳下去繼續打?還是罷手?基因98%相同,父與子,智慧與愚蠢,二次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
4 # 迶心
伊拉克在美華人入侵之前是相對平穩富足生活的,美華人為了自己更大範圍利益的構想:不能文即殺掉?會引起伊拉克民眾憤恕於心?世人都有缺陷不足?美華人為找其小缺陷公知擴大於眾、造成惡人佔上風乘這時機把伊拉克核心人物剷除,使伊拉克沒了自遵號召來讓伊拉克人民聽任美華人辦事行事“為美國服務聽話”這是美國終極"心願”。
-
5 # 軍武最前哨
這確實是一個讓很多人感到不解的問題: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時,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確實有能力推翻薩達姆政權,但他們為什麼沒這麼做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的聯合國軍不僅擁有著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而且彼時的伊拉克剛剛經歷了讓自身元氣大傷的兩伊戰爭,如果選擇在那個時候動手的話似乎易如反掌。
原因一:反伊聯盟的約束。
當時,美國雖然拉起了一支有三十餘個國家參與的反伊聯盟,而且其中不乏中東地區國家。但很多國家並沒有表現出積極和強烈的反伊情緒,而且聯盟裡的中東國家也都更傾向於把伊拉克從科威特境內趕出,而不是徹底摧毀。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復興黨執政上臺後,巴格達確立了“建立一個阿拉伯民族國家是永久職責”的綱領,而這也讓伊拉克得到了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高度認同。尤其是在以色列問題上,伊拉克的決不妥協更是進一步提升了這個國家在中東地區的被認同感。在中東國家的眼裡,伊拉克無疑是最重要的反以先鋒。
七十年代末的伊斯蘭革命爆發後,薩達姆曾表示要堅決的組織伊朗的革命輸出,守住阿拉伯世界的“東大門”;而這一態度也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全面支援,薩達姆本人甚至還因此被看作是“阿拉伯的英雄”。
所以當阿拉伯世介面臨以色列和伊朗的現實威脅時,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有其存在必要性和重要性;至少在其他阿拉伯國家看來確實如此。
原因二:來自越南的慘痛教訓。
越南戰爭的深刻教訓讓美國認識到,動用大規模地面部隊進行傳統的持久消耗戰爭是極其危險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聯軍的軍事行動是以大規模轟炸為主,地面戰只持續了不到一百個小時。
由此其實不難看出,華盛頓當時戰略思想就是速戰速決,並不打算在伊拉克問題上過分糾纏。畢竟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彼時才從越南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不久的美國,也不敢確信自己是不是會因為伊拉克再次陷入戰爭泥潭?
原因三:美國的戰略考量。
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美國顯著增強了其對中東事務的介入程度。但是,美國若想要在中東站穩腳跟,就必須要平衡好其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地位。九十年代初,剛剛打完了兩伊戰爭的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如果美國彼時執意推翻薩達姆政權,不僅無益於自己在中東立足,反而還會招致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不滿。
原因四:美國式家族政治的延續。
客觀而言,老布什政府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推翻薩達姆,並不是他不想這麼做,而是時機不成熟。兩伊戰爭和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便開始趁伊拉克虛弱之際為推翻薩達姆做準備。孤立、制裁、封鎖、製造內部矛盾......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重要的鋪墊,小布什政府才能輕而易舉地完成推翻任務。
從當時的種種跡象來看,你無法排除薩達姆政權是布什家族用來實現其家族政治延續的重要籌碼的可能。當然,這種考慮是排在美國全域性性利益之後的,但或許卻是布什家族權衡之後最好的選擇——老布什在任內儘可能地削弱薩達姆政權,小布什接手後水到渠成的將其推翻。
回覆列表
老布什比小布什要老到,畢竟是幹過外交的,戰略眼光遠超小布什。只有留著薩達姆這樣的遜尼派才能制衡以什葉派為主的伊朗。小布什好大喜功,幹掉了薩達姆,推翻了以遜尼派為主的伊拉克政權,什葉派起來,與伊朗連成一片,而伊朗又是什葉派的領袖,這樣那一片就成了伊朗的勢力範圍,再加上俄羅斯,美國在中東就玩不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