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韶華傾夢
姜維,原屬曹魏,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被迫投降於蜀漢。投降之後,諸葛亮看重他的軍事才能,便一直帶在身邊教導和任用,有讓姜維繼承他的衣缽之意。在諸葛亮於五丈原逝世後,姜維並沒有馬上成為蜀漢軍隊的主要統帥,而是被蔣琬、費禕,以及諸葛瞻等人壓制著。
等到了蔣琬和費禕等人去世之後,姜維才真正的掌控著蜀漢計程車卒,成為名副其實的統帥,也才能夠放開手腳的進行北伐。在十一次北伐中,雖說大勝無幾,但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當然了,蜀漢的滅亡,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姜維的不間斷北伐有著很大的關係。
那麼,面對蜀漢的滅亡,姜維究竟有多大的責任?在他主政期間,他到底用錯了哪些人?
蜀漢最鼎盛的時期,應當是劉備晉位為漢中王到關羽襄樊之戰的前期。在這一段時間內,蜀漢佔據了荊南、益州,以及漢中,君主賢明,文臣武將用心,蜀漢當真是蒸蒸日上。但是,隨著襄樊之戰後期的失利,荊南丟失,關羽被殺;再加上劉備伐吳止步於夷陵,且薨於白帝城,蜀漢的上升趨勢急轉直下。
諸葛亮的北伐,雖然一定程度上為蜀漢的發展爭取時間,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了蔣琬和費禕先後主政,蜀漢才又慢慢地回暖,但距離巔峰時期還是很遠的。在二人去世之後,姜維主政,但是因為姜維先後發動不下於十一次北伐,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再加上他放棄之前的固守城池,引敵入彀再擊之的策略,主動出擊。此舉雖然加大了攻擊力度,但也加大了風險。
所以,蜀漢的滅亡,姜維起碼佔據了四成責任。其他的六成,則和劉備、諸葛亮、劉禪,以及其他的蜀漢官員有關。畢竟,後期的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不注重國家的治理,使得蜀漢一度烏煙瘴氣。而蜀漢的官員,也在不斷地明爭暗鬥,為爭奪利益而大打出手。
至於姜維主政期間,主要用錯的有兩人,即胡濟和蔣舒。
胡濟是諸葛亮的好友之一,也和蜀漢的重臣蔣琬,費禕等人交好,算得上是荊州派系的元老級人物。在諸葛亮去世後,胡濟擔任中典軍,而後升為中監軍。在延熙十一年,鎮守漢中的王平去世於任上,胡濟接替他的位置,成為鎮西大將軍。
在延熙十九年,姜維發起段谷之戰。面對曹魏名將鄧艾的大軍壓境,姜維和胡濟暗中約好在上邽集合。但姜維沒有想到的是,胡濟並沒有如約到來,而失去地利的姜維一軍,最終被鄧艾所敗,損失慘重。
《三國志》有言,“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而更令人覺得諷刺的是,後來胡濟還晉升為右驃騎將軍。
而蔣舒比胡濟更為不堪。蔣舒和傅僉在蜀漢後期都是較為活躍的大將,但和傅僉不同,蔣舒曾因不稱職而被解除過職務。但後來因為蜀漢缺乏武將,才又被姜維所任用,派遣去鎮守漢中的陽平關。
漢中是益州的咽喉,而陽平關也是漢中的重點關卡。可這麼一個重要的關卡,姜維卻派錯了將。因為之前的免職,讓蔣舒心生怨恨。所以,當鍾會伐蜀的時候,蔣舒以率軍出關迎敵為藉口騙過了傅僉,而後直接率軍投敵。蔣舒的投降,導致陽平關的守備不足,以及士氣低迷,最後失守。
陽平關的失守,漢中就會首當其衝。而漢中的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益州的安全。
所以說,姜維有軍事才能不假,但是他識人不明,而且窮兵黷武,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
3 # 老龔166916589
三國
蜀漢滅亡。姜維到底有多大責任:先看諸葛亮臨終哀呔:‘’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在歷史上人們不是頌拜諸葛‘’仙師‘’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隆中預言: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他是博學多才,在三國年間,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初出茅蘆三把火,群英會罵死王郎,奪荊州氣死周瑜,劉備得諸葛,如魚得水,劉備集團一時風起雲湧,這是諸葛亮的極盛時期。
。可是劉備在白帝城臨死,劉備封了他丞相,劉禪拜為相父,是蜀漢的託孤大臣。從此以後,諸葛亮的行為一反常態,執政理念不像過去的諸葛亮所為。
。當時曹魏,曹操已死,曹丕篡位稱魏文帝,孫吳,孫權雖尚未稱帝,憑藉長江天塹,稱吳侯,蜀漢劉禪繼父業稱漢帝。三國大局已經引成了諸葛亮隆中預言。
。這是諸葛從天道角度的預言,是一般人有所不及的。那麼必竟要問,諸葛亮對天道已經應驗,那麼為什麼要上本奏請《出師表》北代呢?他早知天命使然,為啥要逆天而行,勞而無功,曲死在行伍之中。諸葛亮這段歷史,是真是假,尚末明確。總之,諸葛亮聰明反被聰明誤。可是根據上述評價的觀點,一定有很多人會跳出來反對,偉人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指:事物始終存在正反二個方面的觀點,否則不存在矛盾,所以上述所說,肯定有人反對,但是矛盾是始終存在的,諸葛亮北代是為了受劉備孤之重,躹躬盡碎,死而後己,這是常理。諸葛亮自知命懸一線,借壽天不助,實質是強姦天意,在234年病逝在伍仗源行伍之中,諸葛亮逝世後到264年,司馬昭伐蜀,劉禪投降蜀漢滅亡。那麼諸葛亮逝世後,劉禪又苟延了三十年,他的存在靠了什麼?說到扺諸葛亮北伐是多餘的,他既懂得天文,又強姦天意。
。要回答問題:蜀漢滅亡的責任,就不能不先說諸葛亮。因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攝政大臣,蜀漢滅亡,首先的責任是諸葛亮,不是姜維。
。如果諸葛亮名正言順當好丞相一職,憑他的學問和才智,朝政大權也不會落入宦官黃皓之手,造成奸臣當道,姜維也不會被奸臣排濟乃至屯田。祗於看守北大門,防守曹魏攻擊,也用不到丞相親臨前線,委派姜維鎮守陳倉也可平安無事,如諸葛亮在朝,朝政治理一定會有條不紊,京城的城防也不會一盤散砂,曹營大將鄧艾,郭淮攻蜀也沒那麼容易,總而言之,諸葛亮應該做的沒有去做好,不應該做的同樣沒有做好,一名於世無雙的奇才,幹了知錯犯錯的歷史故事,作為奇才,六出祁山有多少人贊成,多少人反對,首先其主劉禪是第一個不贊成。夠了,我等待著網上的臭罵,做人要以理服人,不願苟合,情願捱罵!
-
4 # 香姐逛歷史
蜀漢和東漢一樣,亡就亡在宦官專政,把朝廷弄的烏煙瘴氣。
劉禪估計是老了,相信鬼神之說。黃皓這個宦官恰恰就是搞這一套,這就對上胃口了。劉禪做什麼事情都要喊黃皓給占卜一下,問問老天爺要不要做。
蜀漢滅亡,姜維究竟有多大的責任?我覺得跟姜維的關係並不大,在這種大勢之下,僅靠他一個人的力量是改變不了什麼的,而且那個時候劉禪也不是多麼的信任姜維,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不僅把所有的大權都收了回來,而且還不讓姜維把兵力駐紮在都城內,所以姜維迫不得已只能把軍隊駐紮在離都城幾十裡之外的地方。
況且那個時候魏國的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不是蜀國能夠抗衡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那個時間點就是蜀國和吳國一起聯手,都不一定能夠打得過魏國。此外魏國能夠領兵作戰的人才可以說比蜀國多了太多,比如鄧艾鍾會之流,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將,反觀蜀國這邊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一個姜維。
不僅如此,蜀國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北伐,可以說把整個國家的國力已經耗之一空了,畢竟軍隊這種有生力量,是短期內發展不起來的,而且士兵不經過戰爭的磨礪,他們也不具有戰鬥力。所以到了姜維這個時期,無論是人力物力以及兵力,跟之前都不可同日而語,可以這麼說這個時候的蜀國連和魏國正面交戰的能力都不具備。
除此之外,蜀國的皇帝劉禪根本就沒有和魏國要打的意思,連最高的統治者對待戰爭都是以這種消極的態度,試想下面的臣子態度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更沒有與敵人決一死戰的決心,所以在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之後,劉禪直接選擇了投降。
蜀漢為什麼會滅亡?公元221年,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僅過兩年劉備就在東征孫吳的過程中病死白帝城,臨死前,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希望他可以全心全意輔佐少主劉禪,但是劉禪的能力和劉備相差太遠,完全承擔不起恢復漢室的重任。劉禪繼位之後,整日躲在後宮吃喝玩樂,逍遙自在,完全不顧蜀漢的發展和安危,將所有國家大事全部交由諸葛亮,諸葛亮念及劉備託孤之重任,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但最終也是無功而返,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所有的軍政大權基本落入黃皓手中,黃皓在掌握權利之後,開始結黨營私,打擊異己,他和和蜀國的另外一名權臣陳?狼狽為奸,整日向劉禪進獻讒言,慫恿劉禪沉迷於酒色之中,蜀國的國力也大不如前,加上連年北伐,蜀國國力空虛,將士減員,北邊的司馬昭看到了這一情況,覺得伐蜀的大好時機已經來臨,於是興兵討伐蜀國,此刻的姜維及時向劉禪獻策,希望劉禪能夠及時提防北邊的曹魏,但是黃皓等人卻認為,由於蜀國的天險,短時間內曹魏是不可能進攻蜀國的,於是蜀國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曹魏突襲,最終丟了劉備一手建立的蜀國。
因此,蜀漢的滅亡是為劉寵信黃皓等一干佞臣,正是由於劉禪聽信了他們的讒言,最終才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倘若劉禪能夠早早聽從姜維的建議,及時做好防禦,那麼憑藉蜀國的天險以及蜀國的兵力,也不至於這麼快就被曹魏滅亡。
諸葛亮重用姜維,為何卻被說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誤?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在這三個國家中唯有蜀國實力最弱。在後期,整個蜀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丞相諸葛亮為完成蜀國大業鞠躬盡瘁,最終大業未完,諸葛亮卻抱憾而終。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將重擔託付給了一干重臣,這其中就包括姜維。天有不測風雲,誰料其他幾個重臣也相繼離世,這樣一來,蜀國大業就落在了姜維的身上。
本想著透過姜維可以讓蜀國大有作為,沒想到最後因為姜維犯的錯誤,最終導致蜀國滅亡。有人說姜維是誤國的罪人,還有人說諸葛亮這個接班人選錯了,諸葛亮英明一世,最大的錯誤就是啟用了姜維。姜維的確是一個有才幹的人,他的個人能力在後期表現的也很突出,不過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將帥之才。如果讓他做輔佐朝政的決策性人物,確實還差一些的。諸葛亮選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確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雖然諸葛亮選錯了接班人,但是我們不能否定諸葛亮確實是慧眼識珠。諸葛亮與姜維的相識也是一場機緣巧合。諸葛亮率領主力軍隊進攻祁山,姜維走投無路投靠了諸葛亮。諸葛亮見到姜維後,大嘉讚賞:“姜維通曉天下大勢,思慮縝密,馬良等人都不如他。他對軍事上的事很敏感,又有膽有謀,並且還心懷漢室天下,好好栽培一下,日後定成大器。”姜維本就聰明過人,在諸葛亮的精心培養下,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諸葛亮才會選他作為繼承人。
在姜維執掌大權以來,如果他沒有廢除傳統的分營防守制度,也許也不會導致蜀國的滅亡。正是因為他將所有兵力集中在一起,專門駐守在漢壽和樂城,導致漢中失守。魏軍也不會找到機會攻入漢中,所以後世人說諸葛亮選錯了接班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5 # 庭州行者
姜維:你說我一個被打壓得連成都都回不去的大將軍,怎麼就該為蜀漢滅亡背鍋呢?姜維的後半生,完美地詮釋了何為“敗方MVP”。
很多人對三國曆史的瞭解完全來源於《三國演義》,但演義畢竟只是文學作品,有虛有實,實的部分也有詳有略。按照演義的說法,諸葛亮去世之後軍政大權便都落到了姜維手上,姜維儼然是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新一代權臣。然而,真實的歷史上,姜維在蜀漢政權內部根本沒有多大的話語權。諸葛亮之後,蔣琬為尚書令,治理政務,統籌蜀漢全域性,姜維則僅為輔漢將軍,後被蔣琬提拔為司馬。
蔣琬是荊州人士,屬於劉備集團的骨幹。劉備帳下的荊州士人,在北伐這一目標上是不怎麼含糊的,因此蔣琬主政期間,北伐大業是他的工作重心之一。幾年後,遼東公孫淵反叛,魏明帝派司馬懿前往征討,蔣琬認為諸葛亮所言“天下有變”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親自屯兵漢中,並聯絡東吳,隨時準備夾擊魏國。姜維此時也參與到蔣琬的軍事部署中,做向西進軍的態勢,威懾曹魏。但司馬懿平定公孫淵是在是神速,吳蜀兩國並未能抓住機會給予魏國致命一擊。
此後,蔣琬認為出岐山而攻涼州的路線實在是成本太高收益太低,於是開始將進攻中心轉向東方的上庸等地。但不久之後,蔣琬便病情加重而將國家大事交給費禕,又三年,蔣琬去世。
蔣琬的繼任者費禕,雖然是荊州人,但自小在益州遊學,實際上屬於益州士人。對於益州士人而言,劉備集團是外來戶,打破了他們原有的生活,他們對北伐並不感冒,認為北伐所損耗的物資是憑空加在益州人頭上的負擔,所以他們的政治態度是保守的。諸葛亮在世時,尚能以個人威望來團結住益州士人,但諸葛去世後,益州士人與荊州集團的矛盾加大。費禕繼任之後,將戰略重心由外部轉向內部,姜維多次提出北伐,費禕均以各種理由推脫,並且對“好戰分子”姜維處處掣肘,他曾對姜維說:
連諸葛丞相如此懷抱大才之人尚不能北伐成功,如今你我和諸葛丞相相比差得遠了,北伐更是成功不了,不如把精力放在保境安民上。
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才真正獨自掌握軍權。然而,後主又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對手握重兵的姜維非常不放心,於是又開始打壓他。對外戰爭離不開經濟的支援,但姜維本人並不是治理國家型的人才,費禕去世後治民之權完全掌握在後主手中。根據吳國使臣的反饋,在後主的治理之下,蜀中的民眾已經“面有菜色”,連活下去都成苦難,如何能支撐姜維的北伐?
因此,蜀漢滅亡,最不應該背鍋的便是姜維,自從歸降蜀漢之後,姜維一心致力於完成諸葛亮的北伐遺志,力圖恢復中原。但正應了一句話: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如果必須從姜維身上找原因,那隻能說他敗就敗在自己的才能上。姜維對於政治一竅不通,而是個純粹的軍人。這就使得他對蜀漢敗壞的朝政毫無辦法,只能盡最大努力用軍事行動來掩蓋蜀漢國力的弱勢,但這無疑是飛蛾撲火。
蜀漢滅亡後,姜維投降了鍾會,並攛掇鍾會自立為王,在姜維的反間計之下,鄧艾與鍾會自相殘殺,雙雙斃命於內鬥,而姜維也為此而殞命。直到八十三年後的東晉,史學家裴松之在走訪蜀地之時,發現了姜維“投降”後寫給後主的密信,信中他告訴後主,他將不惜性命來幫助後主復國,請後主忍耐片刻。
可悲,可嘆,可惜。
回覆列表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在留下了“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的遺言後,命隕於五丈原,之後經過蔣琬、費禕的執政,雖然蜀國的國力得到了一些增長,但是人才衰落得很快,比諸葛亮時期,蜀國國力大減,朝中同時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
但就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繼承了諸葛亮遺志的姜維還是一心北伐,克復中原,據《三國志》記載,自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連年征戰,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打成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體上勝多敗少。姜維雖然擅長軍事,但自費禕死後,蜀漢內政無人治理,國力耗損過度。
可以說,蜀漢的滅亡姜維是要負一定責任的,但是後期的時候,姜維已經改變了策略,改變過去在各圍戍內留重兵抵抗、禦敵漢中之外的做法,設想放敵軍入陽平關,漢軍退守漢、樂二城,重兵把守重要關口,並置遊軍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以拉長敵人補給線並疲憊敵軍,逼敵撤退,在敵軍退還時一起出擊,以全殲來犯之敵。
這種策略很適用於國力衰退的蜀國,並且巴蜀地形複雜,民風彪悍,只需死守消耗魏軍,蜀國是不至於過早被滅亡的。
但是姜維錯用三人,讓蜀漢付出慘重代價,蜀漢滅亡姜維究竟有多大責任?
姜維錯用的這三人,就是胡濟、蔣舒和馬邈。
胡濟曾是諸葛亮的丞相主薄,敢於直言,不避嫌疑,被諸葛亮視為是能適時規勸自己過失的諍友,歷任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諸葛亮逝世後,曾任過中典軍、中監軍、前將軍、漢中都督、兗州刺史、鎮西大將軍,最高升任為右驃騎大將軍。
公元255年,也就是延熙十八年,姜維北伐出狄道,於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魏國死傷數萬人,蜀國士氣大漲。於是第二年春,姜維準備乘勝追擊,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師,但是胡濟卻沒有如約會師,這就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鄧艾設計擊敗,姜維軍死傷多達萬餘人,百姓還有士卒都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各羌族也都躁動不安。
這一戰因為胡濟失約,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再也發動不了大的戰爭,逼迫姜維轉攻為守,這是他錯用的第一人。
姜維錯用的第二人就是蔣舒,當時姜維為了避禍免遭黃皓殺害,就在沓中屯田練兵,而此時鐘會鄧艾開始了滅蜀的征伐,後主劉禪聽信讒言,不派兵支援,鍾會一路打到了陽平關(陽安關),陽平關是漢中的門戶,這個關隘一旦失守,那漢中就是一馬平川了。
當時陽平關的主將是傅僉,副將就是姜維錯用的第二人蔣舒,《蜀記》中記述蔣舒曾經為蜀國的武興督,後來因為不稱職而被罷免,作為了陽平關的副將,從此蔣舒就懷恨在心。
《漢晉春秋》記載,當鍾會到了陽平關腳下時,蔣舒欺騙主將傅僉說:“閉關固守並不是好辦法,我們分兵兩路,你固守關城,我出兵克敵,各行其是。” 傅僉同意了,他就帶了一半人馬出城,卻直接到了陰平投降魏將胡烈了,胡烈見陽平關空虛就趁勢襲擊,城破傅僉戰死。
《三國演義》中也講了這個事情,只不過稍有變化,是傅僉出城殺敵,待回城時,蔣舒已經在關頭豎上了魏國的旗幟,投降了魏國,傅僉只好在重重包圍中左衝右突不得出,自刎而亡,羅貫中也氣憤地寫道“一日抒忠憤,千秋仰義名。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
因為姜維錯用了蔣舒,導致漢中門戶失守,漢中直接暴露在魏軍鐵蹄之下,姜維圍殲魏軍的計劃也泡湯了。同時關內囤積的大量糧草兵器也都被敵軍所得,此消彼長之下,蜀國更加堪危。
姜維錯用的第三人是馬邈,當時鄧艾從陰平小道穿過劍閣的重重大山,直接插入川蜀腹地,而鄧艾透過陰平後的第一城就是江油城,江油守將正是姜維錯用的馬邈。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描寫了馬邈投降鄧艾的事蹟。不同之處在於《三國志》中寫的是田章先破伏兵,後先登,長驅入城,證明馬邈是戰鬥過之後才投降的,而《三國演義》裡寫的是聽聞鄧艾軍至,馬邈直接就投降了,反而是他的妻子忠義無雙,聽聞丈夫的不恥行為後,自縊而亡。
因為姜維錯用了這三人為將,蜀國的軍力一再大損,重要關隘盡皆丟失,勝利的天平一步步地倒向了魏國,而姜維要對這一切負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過姜維也用自己的生命報答了諸葛亮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流盡最後一滴血來為蜀國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