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哉悠哉10086

    因為人們喜歡概括總結,人類太懶了,不願意花時間瞭解某個人的故事,尤其是對自己本身沒啥好處的故事,所以只要道聽途說就能習慣性的總結出所謂的經驗。比如貼“標籤”:某省騙子多、某市人小氣摳門、某地方嘴巴說的漂亮辦事不牢靠。偏偏這裡面有部分人就不是這個標籤屬性,當然容易引起區域論戰了。

  • 2 # 多米情感漫畫

    字的微博舞臺,從來都不乏罵架的熱潮。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惡意的、停不下來的相互回敬對社會和心理都有害,但為什麼人們還要這麼做呢?《科學美華人》刊文指出,評論的匿名(顯然即使實名也如此)、網路產生的心理距離,以及寫評論這一行為帶來的心理滿足,都屬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最近總統競選活動的上演,保健和管制等話題的爭論,人們不自覺地就捲入論戰之中,引發了網上各種各樣的評論。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惡意的、止不住的相互“回敬”,對社會和心理健康都有害,應該避免才是——或者最簡單的,網路媒體直接把這些評論刪除。

       既然在網上罵架這麼沒用,又這麼不健康,那為什麼人們還要這麼做呢?    馬爾科曼覺得,有幾個因素湊在一起,形成了一場完美風暴,而網頁評論中所出現的粗魯無禮和攻擊性評論都是由這場完美風暴掀起的。首先,評論者通常都匿名出現,所以,他們就可以膽大妄為,不對自己的無禮粗暴負責。其次,他們距攻擊物件(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其他評論)有一定距離,相對於眼前活生生的物件來說,人們往往更容易對遠距離抽象產生對抗心理。第三,用寫的比用說的更容易表達憤怒或顯得粗俗下流,這才有了在網上互留惡語,有點兒像過去留小紙條兒的行為(那時人們還用紙)。 

       再來,在網上寫評論並非實時的,所以評論者可以不受干擾地寫上一大堆文字,而這往往會讓他們愈發篤信自己極端的論點。馬爾科曼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不包括電影裡面演的),誰會真正有機會說上一段獨白呢?即使你生氣了,但其他人不停地來回說來回說,到最後你只能壓下怒氣,認真傾聽,只有這樣交談才能進行得下去。 

      最後,華盛頓李氏大學的新聞倫理學教授愛德華·沃瑟曼(Edward Wassern),指出了另一個引起言語刻薄的原因:媒體樹立了不良榜樣。沃瑟曼在他大學裡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很不幸,主流媒體一直以來透過宣揚錯誤的交談方式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看看脫口秀上那些言辭激烈、尖酸刻薄的主持人和嘉賓);不難理解人們會把憤怒當作談論的方式,你看公眾話題都是這樣討論的——其實不然。 

       上面幾位學者表示,交流,實際上是聽取別人的觀點、理解它,然後作出迴應。馬克爾曼認為,、語調和肢體語言很能影響對別人言語的理解程度,離面對面交談、實時對話越遠,交流溝通就越困難。 在他看來,憤怒情緒和惡意攻擊已經成為讀者網上評論的常態,媒體應該減少這些情緒的呈現。“能聽到爭論各方的聲音當然很好,但是帶有人身攻擊或者是帶著極端憤怒語氣的留言卻不值得保留。就算這些觀點合理,但帶著憤怒的語氣會破壞論證的本質,因為這會促使人們也同樣以這種方式迴應。如果帶有人身攻擊的評論被留在網上,而且這個評論還特別粗俗,那就會給人一種感覺:這是一種可被接受的人類行為。” 

       馬爾科曼提到,為了自己好,人們應該找真人交談。而且應該特別注意,將一些觀點不同的人納入到自己的社會圈子裡頭來,這樣你就會學會如何跟自己觀點不同的人相處。有些型別的話題是重災區,總是能蓋起最高的樓;要想把這類話題討論出一個結果,往往需要漫長的討論和妥協。在跟一個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交談時,來來的協商討論,是一種技巧。不管是在公眾還是在領導階層,這種技巧都日漸衰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東吳人希望孫尚香跟著劉備走,孫尚香到底有多招人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