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三國時期,蜀漢是我們大家最喜歡的國家,我們都衷心希望蜀漢能北伐成功,一統天下。可是蜀漢與曹魏的國力相差實在是太大了,根本就打不魏國,最終,在鄧艾的奇襲之下,蜀漢快速滅亡。然而,在蜀漢滅亡後,大將軍姜維並不甘心,進勸鍾會謀反,誅殺鄧艾,以此引起魏軍的動亂,姜維趁機復國。不過,原本的一石二鳥之計最終卻演變成了“一計害三賢”,這是怎麼回事呢?

    滅蜀之戰

    三國末期,蜀漢朝堂混亂,姜維和黃皓不和,被逼屯田沓中。而司馬昭得知蜀漢不合之後,準備派兵出征蜀漢,徹底剿滅蜀漢,當時魏國的大多數朝臣都不同意司馬昭的這個提議,認為蜀漢還沒有到亡國的地步,應該先提升魏國自身實力,只有鍾會贊同司馬昭的伐蜀之戰。最終司馬昭力排眾議,命鍾會統領大軍,分兵三路,攻伐蜀漢。

    魏軍原本計劃合圍姜維,先把姜維給消滅掉,不過姜維看出了形勢的不對勁,提前撤走了,將大軍屯住在劍閣。姜維成功的阻擋住了鍾會大軍,而鄧艾則從陰平小道偷偷的殺入了蜀漢腹地。蜀漢大軍分駐各地,成都平原上根本沒有大軍可以抵擋鄧艾,諸葛瞻戰死後,劉禪眼見沒有了勝利的希望,主動的出城投降了。

    鄧艾為了穩定住蜀漢上層,對劉禪他們非常友好,他擅自替司馬昭做主,封劉禪為驃騎將軍並大封蜀漢官員。而劉禪在得到安全保障後,也下令姜維放下武器,向鍾會投降。到此為止,事實都是比較和諧的,然而之後發生的事情就非常離奇殘忍了。

    一計害三賢

    姜維雖然聽從命令向鍾會投降了,可他並非真心投降,他還是一心想著復興蜀漢的。姜維勸鍾會把握住機會,除掉鄧艾,然後叛出魏國,以西川為基地,謀求自立。這樣的話,進可以攻關中,爭奪天下,退可以守巴蜀,像蜀漢一樣偏安一方。這個建議非常有風險,但是誘惑也很大,最終,鍾會沒有把持住自己,開始了他反叛之路。

    鍾會先是寫信給司馬昭,汙衊鄧艾有謀反之心,而事實上鄧艾擅自分封官員的行為,確實是逾越了規矩,引起了司馬昭的不滿。加上鍾會在一旁煽風點火,最終司馬昭決定逮捕鄧艾。就這樣,伐蜀的魏軍全部落入了鍾會的掌控中。此時鐘會大權在握,信心十足,於是他召集部將,假傳魏國太后的旨意,說司馬昭篡權,要大家跟著一起討伐司馬昭。可是這些將領的家人全都在魏國,又怎麼可能跟隨鍾會幹這不要命的活呢?

    見這些部將不願意隨他起兵,鍾會就將他們關了起來。姜維慫恿鍾會誅殺掉這些被扣押的將領,他也好趁機殺掉鍾會,這樣魏軍群龍無首,姜維正好可以趁機復國。結果鍾會遲疑了,所謂遲則生變,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出乎意料了。

    魏軍各營士兵聽說主將被扣押,鼓譟而出,救下主將,擊殺了鍾會和魏延,而且趁機劫掠成都,由於鍾會這個最大的統帥死了,魏軍徹底失去了節制,四處劫掠,殺傷甚多。自此,姜維誅殺鄧艾和鍾會,趁機復國的謀劃完全失敗。原本的一石二鳥之計,反而變成了一計害三賢。

    事實上,姜維、鄧艾、鍾會這些人傑都會司馬昭給算計了,一計害三賢,背後司馬昭其實下了一局大棋,司馬昭才是真正的大贏家。

    鄧艾、鍾會都是魏國天才般的人物,此次他們又有了滅國之功,所謂功高震主,司馬昭正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他們呢。他們卻自己鬧出了內亂。鄧艾的行為雖然逾越規矩,但他手中人馬不足,根本不可能謀反成功,司馬昭也是深知這點,不過他本身就不喜歡鄧艾,此次有個合理的理由處置鄧艾,司馬昭求之不得。

    不過也是因為鍾會攻擊鄧艾,讓司馬昭感受到了鍾會背後的險惡用心,所以他才會親自帶兵前來關中,震懾鍾會。原本鍾會算是司馬昭的親信,但從鍾會入蜀後的表現來看,司馬昭看透了鍾會的想法,所以準備藉此機會將鍾會也給誅殺掉。

    最終司馬昭的目的成功達到,他借鍾會的刀處理了鄧艾,又借魏軍兵變處死了鍾會,魏延,這一下,再也沒人有能力染指兵權了,大權最終還是屬於司馬昭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誅殺鍾會後,魏軍之所以失去軍紀,劫掠成都,實際上很有可能都是司馬昭授意的,他其實早就安插了人手在軍營中,也正是如此,才能徹底鼓動失去主將計程車兵反攻鍾會。

    不得不說,司馬家是真的會玩,眼線遍佈天下,所有人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中!

    結語

    滅蜀之戰,姜維一計害三賢,其實背後最大的謀劃者是司馬昭!司馬昭故意借刀殺人,除掉鄧艾、鍾會、魏延,還趁機以亂兵除掉他不喜歡的蜀漢人物,為他接收蜀漢掃除障礙,他這一盤棋下得也真的是大,其他人都成為了他的棋子。

  • 2 # 歷史笑春風

    三國末年,司馬昭在掌握曹魏的政權後,因為對魏帝曹髦欺之過甚,引起了曹髦的反抗。在曹髦親自率領手下攻打司馬昭的時候,被司馬昭的手下所殺。為了平息物議,也為下一步禪位篡魏做準備,司馬昭發動了滅蜀之戰。

    在司馬昭看來,滅蜀之戰是必然成功的。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手下大部分對這個戰役都持反對態度。只有鍾會和司馬昭的看法一致,於是司馬昭任命鍾會作為伐蜀的主帥,指揮滅蜀之役。在鍾會和鄧艾的互相配合下,伐蜀之役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大戰勝利之後,一場血雨腥風的變亂才剛剛開始。

    一、被抓捕的鄧艾。

    在這場戰役中,鄧艾趁姜維的蜀軍主力在劍閣被鍾會大軍牽制之機,偷渡陰平小道,直插蜀漢腹心。在綿竹之戰中,鄧艾打敗了諸葛瞻率領的蜀軍,直逼成都城下。走投無路的劉禪只得向鄧艾投降,蜀漢滅亡。

    鄧艾在這場戰役中立下了奇功,可以說,如果沒有鄧艾兵走險境,就沒有滅蜀之戰的成功。而且在鄧艾佔領成都的時候,鍾會的大軍還遠在劍閣,這使得鄧艾一時間成為了成都的實際統治者。在這種情況下,鄧艾也毫不顧忌,他依照漢朝時將軍鄧禹的故事,對投降的蜀漢政權進行了隨心所欲的處置。史書中記載:

    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

    這在鄧艾剛攻佔成都的時候,由於鄧艾所率領的軍隊數量較少,作為穩定局勢的權宜之計還說得過去。可是,鄧艾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滅蜀的主將是鍾會,他只是伐蜀的一路軍隊的主帥。他在成都的所作所為已經超越了他的許可權,司馬昭在沒有能力約束他的時候,暫時縱容他。可是,當鍾會的大軍來到成都,司馬昭就對鄧艾的所作所為忍無可忍了。

    司馬昭派監軍衛瓘去最後指示鄧艾,讓他在做事之前要先請示,然後再實施。可是這個指示遭到了鄧艾的拒絕。再加上鍾會等人的構陷,於是司馬昭下令抓捕了鄧艾和他的兒子,用囚車送回。

    二、鍾會和鄧艾之死。

    鍾會構陷鄧艾,最根本的原因是出於他的私心。鍾會此人的心思縝密,可是志向高遠。他積極贊同司馬昭的伐蜀戰役,主要是想建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可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身為伐蜀的主帥,率領十幾萬大軍,最後頭功卻被鄧艾奪取。

    在整個伐蜀之役中,鍾會和鄧艾的行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鄧艾雖然奇兵取勝,可是如果沒有鍾會牽制住了姜維的主力,鄧艾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由於鄧艾的成功過於輝煌,他的光芒掩蓋了鍾會的貢獻,這當然引起了鍾會的嫉妒。因此,鍾會決心構陷鄧艾。

    鍾會利用鄧艾獲得勝利之後,忘乎所以的狀態,故意加大司馬昭的疑忌之情。他利用自己的善於模仿他人字跡的特長,截留鄧艾向司馬昭寫的信件,並偽造了新的信件送給司馬昭。在這些信件中,鍾會故意加入狂妄的言辭,使得司馬昭不滿。同樣,鍾會又將司馬昭的回信銷燬,自己偽造司馬昭的回信。在鍾會的挑撥下,司馬昭與鍾會的關係勢同水火,最終導致了捉拿鄧艾的事件發生。這樣,蜀中的魏軍就全部歸鍾會指揮,鍾會成為曹魏在蜀中最大的實力派。

    在鍾會和鄧艾的爭鬥的背後,還有一個人在推波助瀾,這個人就是原來蜀軍的統帥姜維。姜維在蜀國滅亡後,並沒有放棄蜀漢復國的理想。他雖然投降了鍾會,但是心懷鬼胎,想要利用鍾會的勢力,挑撥曹魏將帥的矛盾,好達到自己的目的。

    姜維的計劃是先接近鍾會,在得到鍾會的信任後,再唆使鍾會反叛。在鍾會將曹魏在蜀中的勢力清除後,再消滅鍾會,重新恢復蜀漢政權。為了這個目的,姜維支援鍾會先消除鄧艾的威脅,兼併鄧艾的軍隊。再加上鄧艾的舉動引起了司馬昭和大家的猜忌,鍾會使用詭計誘使司馬昭抓捕了鄧艾。

    但是,當鍾會到了要實施叛亂的時候,卻遭到了挫折。魏軍的將領並不贊同鍾會的建議,不表態參加鍾會的叛亂。鍾會在無奈之下,想要和姜維聯手,殺死這些將領。可是風聲走漏,這些將領先下手為強,帶領部下殺死了鍾會和姜維,並對蜀漢投降的這些人員進行了清洗。整個成都血雨腥風,死傷無數,很多人都無辜喪生。

    鄧艾的部下去攔截他的囚車,並放出了鄧艾父子,返回成都。可是為了免除後患的衛瓘,派人在半路截殺了鄧艾父子。這樣,伐蜀的兩位統帥鍾會、鄧艾,再加上姜維都死於這場人為造成的災禍之中。

    三、笑到最後的司馬昭。

    那麼,在這場鬥爭中,最終是誰笑到了最後呢?這個人就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司馬昭。首先他實現了自己滅蜀的計劃,為下一步統一天下做好了準備。同時還建立了不世之功,為下一步篡魏做好了準備。並且還藉著這一次伐蜀的機會,將魏軍中對自己不忠的將領進行了最後的清除。可以說,在這場蜀中的變亂裡,司馬昭一舉三得,成為最後的贏家。

    其實在司馬昭發動這次滅蜀之戰時,就對鍾會和鄧艾的命運做了大致的安排。他們也對自己的命運有所預感。鄧艾夢見自己坐在山上,山上有水流出。他讓人解夢,說是夢的含義是去伐蜀能夠勝利,但是無法回來。而鍾會出兵的時候,司馬昭的手下就有人說鍾會此人難以信任,而且沒有家屬為質,不能派他出徵。別人和司馬昭都明白的事情,鍾會豈能心中沒有計較。

    在軍隊出發的時候,司馬昭手下的西曹屬邵悌不放心,私下問參相國軍事劉實,說“鍾會、鄧艾並用以伐蜀,其能平蜀乎?”劉實的回答是,“破蜀必矣,而皆恐不能還矣。”邵悌再追問劉實,劉實只是笑而不答。從這個歷史記載,我們就可以看到,司馬昭早已經在伐蜀之前,就準備在成功後除掉鍾會和鄧艾了。

    姜維想要借鍾會的手先除掉鄧艾,然後再除掉鍾會。而司馬昭則也是一樣,先借鍾會的手除掉鄧艾,再除掉鍾會。只是司馬昭的佈置更為周密,順手連姜維也一起除掉了。在鍾會伐蜀的之前,邵悌向司馬昭討論鍾會的問題,司馬昭就對滅蜀後的情況做了預測,史書記載:

    初,會之伐蜀也,西曹屬邵悌言於帝曰:“鍾會難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卒如所量。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昭對伐蜀的任何細節都做了周密的準備。蜀中的那場大變亂,表面上是鄧艾、鍾會和姜維的鬥爭,而幕後的推手實際上是司馬昭。司馬昭要除掉鄧艾,並不只是鄧艾在滅蜀後舉動狂妄,超出許可權,而是他根本不把司馬昭放在眼裡。

    在討論伐蜀的時候,鄧艾就和司馬昭發生嚴重衝突。以至於司馬昭不再理睬鄧艾,而是將自己的親信師篡派到鄧艾手下,並將司馬昭的意思傳達到鄧艾的面前。這一切舉動,讓鄧艾感到了司馬昭的殺機,不得不同意滅蜀的行動,這也是鄧艾做惡夢的原因。在滅蜀之後,鄧艾的舉動也有自保的成分,不過在司馬昭的一紙詔令下,他的部下紛紛離去,鄧艾也只得束手就擒。這說明司馬昭早已做出了除掉鄧艾的安排。

    至於說鍾會,司馬昭的意思在和邵悌的對話中就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如果鍾會沒有反意就放他一馬,如果鍾會懷有異心就立刻除掉。在鍾會的反叛舉動出現後,司馬昭就親自率領人馬到長安,逼迫鍾會緊急動手。可是如司馬昭所料,鍾會的手下不附和造反,蜀軍也無意參與,鍾會很快就被部下所殺。至此,司馬昭完成了一舉三得的計劃。

    結語:

    在滅蜀之戰中,鍾會和鄧艾密切配合。鍾會以主力為正兵,牽制姜維的蜀軍主力。鄧艾率領部下為奇兵,偷渡陰平小道,襲取成都,終於滅亡了蜀漢。但是,在滅蜀之後,先是鍾會構陷鄧艾,抓捕了鄧艾,併兼並了他的軍隊。隨後,鍾會又受姜維鼓動,想要起兵造反,不料被部下所殺,姜維也死於非命。

    這一系列的變亂,從表面看來,是鄧艾、鍾會和姜維引起的。可是,從歷史上的記載看,這些變亂的始作俑者其實是司馬昭。司馬昭先是利用鄧艾、鍾會滅蜀,然後讓兩人爭功,將他們一舉消滅。這樣,司馬昭有了篡位的聲望,消除了內部的反叛勢力,又因為滅蜀造成了下一步滅吳,統一天下的形勢,可謂一舉三得。由於老謀深算,司馬昭也成為了所有人中,笑到最後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批判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