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KmilitaryStudies

    對於19世紀的足球運動員來說,足球並不複雜。除了守門員外的10個隊員在球場上象獵殺動物一樣追逐皮球,沒有科學的研究和嚴謹的戰術為指導,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皮球踢入網窩。隨後的球員逐漸發現足球運動的博大精深,足球學術的研究滲透入球場內,許多當時的足球隊員都意識到了足球那無序的滾動和飛馳的速度比人的跑動要快,如果沒有一個有組織和有結構的管理,比賽場上的隊員們就會為此而消耗大量不必要的體力。於是,進攻和防守這一矛盾體出現了。最初的戰術在現在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當“1-0-10”戰術出現後,當時的許多球員都以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球場上的進球非常頻繁。“1-0-10” 打法在初期曾經是19世紀的球員的主流打法,但後來有人透過總結髮現當10個前鋒都在前場的時候, 對手只要一個大腳解圍到本方半場,本方就沒有一個隊員能夠及時回撤,而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對手面對空門將皮球踢入網內。這一現象又導致後來有人提議打“1-1-9”戰術,此戰術的最大特點是從原先的前鋒線撤回一個防守隊員,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對手的單刀球機會,但進球仍然是很頻繁,守門員幾乎形同虛設。足球在19世紀中葉在英國興起,但到了20世紀才真正把足球當作學科來看待。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國足球在足球運動的早期為現代足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他們打“1- 0-10”戰術和“1-1-9”戰術的時候,世界各國還對足球一片茫然。隨著經驗的增多,已經有不少人發現了足球比賽除了前場和後場,還有一箇中場的承上啟下。於是,新的戰術體系發生了,當時有人將前場的9個前鋒又進行了細入的劃分,就好象國際象棋裡的棋子一樣,有的安排在前面,有的安排在後面,這是足球真正意義上的陣型,他和10個隊員一字排開地平行站位然後一起向前衝的莽漢打法不同之處在於足球這一運動裡出現了組織、戰術和陣型.....

    戰術:2-3-5在20世紀初期,戰術依然很混亂,有人還堅信9個前鋒的打法,而另外的一批新興力量則在不斷透過摸索和實踐將前場的9個前鋒不斷的減少。1900年,英格蘭布利隊率先奠定了“2-3-5”打法的成功,他們讓前鋒裡查德斯、麥克魯基和普蘭特由始至終站在對方的禁區,迫使對方的前鋒不得不兼顧防守,導致他們不敢貿然出擊。在布利隊的三個前鋒的後面又有伍德和薩加兩個影子前鋒,他們恰恰彌補了以前陣型上的脫節,牢牢卡住對手的要害位置,迫使對手被動埃打。在中場,則有佩亞、裡明和羅斯,別看只有三個前衛,由於對方的前鋒攻擊體系被本方的陣型給破壞了,他們就好象是最後一道關卡,對手根本無法突破他們就已經被攔截了。而達羅科和戴維德森以及守門員託普森的後防線幾乎無事可做,偶爾遇到點威脅,也可以輕鬆解決。這套陣容在當時經過了很多的爭議和辯論後終於成功了,布利隊憑藉這一打法取得了當年的英國足總盃冠軍。許多俱樂部紛紛研究這一打法的優越之處,得出的結論是布利隊讓球場上的每個角落都有自己的身影,他們早早地就被劃分到他們的區域,所以等對手進入了這個區域,他們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來破壞對手的進攻。而過去的打法則不同,他們是10個前鋒一起追逐著皮球,許多隊員沒有意義地把追逐看作是比賽得分的唯一手段,而最後的結果是他們大量的無謂跑動消耗了體力,這和布利隊的以逸待勞是有根本性區別的。“2-3-5”打法極大地推動了足球的發展,由於這一在當時攻守兼備的打法有著優越的進攻和防守理論為基石,許多俱樂部開始效仿,並在當時的世界足壇風行了30年。“2 -3-5”打法的佈局給對手施加的壓力是這5個前鋒可以在對手的禁區來回遊蕩,極大地干擾了對手的部署。不擅長這個打法的球隊都表示頭疼和煩惱。起初的前鋒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但隨著這一陣型的愈演愈烈,“2-3-5”陣型裡的5個前鋒越來越消極,他們一味地在對方禁區等待捕捉進球的機會,有的前鋒甚至和對方的守門員站在一起,當守門員來撲球的時候,他們就等待時機來進球。這一打法顯示了足球比賽的一個很大的漏洞,於是,“越位”在1920年後出現了,越位的出現給“2-3-5”打法帶來新的課題,不久,5個前鋒學會了巧妙地跑位來和“越位”進行對抗,並且取得了新的特點。那就是當對手自以為可以用越位而放心大膽地向前的時候,5個前鋒會如影隨形地和對方的後防線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旦到了反擊的時候,5個前鋒會突然如水銀腹瀉地往對方的大門湧去,因此,“2-3-5”仍然無懈可擊。在1934年,義大利國家隊利用這一打法奪取了世界盃,教練波佐總結了英華人的戰術,並且在國內實行“2-3-5”後,球迷都將這一戰術視為沒有漏洞的“教科書”。

    戰術:WM(3-2-5)但在英國,已經有人針對“2-3-5”的凌厲的進攻作出了一些研究,胡德斯費爾德隊的查普曼有著創新頭腦,他後來又到了阿森納隊當教練。他在1927年開始尋找“2-3-5”的漏洞,利用對越位的認識領先他人一步。此後,他對“2-3-5”進行改良,把中後衛放到兩個中衛之間,兩員內鋒向中路靠攏,將這些位置用線連起來,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納驕人的戰績讓查普曼成為足壇的傳奇人物。並讓阿森納隊在30年代稱霸英倫。1936 年的足總盃決賽可以看作是“WM”戰術的成功之作,也正是因為在這一比賽中阿森納隊把“WM”演練的出神入化,才引起了歐洲大陸的注意。當時的阿森納隊仍然安排三個主前鋒胡爾莫、德拉克和巴斯丁在對方的禁區遊弋,讓博登和傑姆斯打內鋒,形成“M”。然後讓克萊斯頓和科賓打中場,由梅爾、羅博茲和哈普古德打後衛,形成“W”,前場的套路依然和過去一樣,而後場則讓羅博茲當起了領袖式的人物,他以中衛角色進入了這一體系後,剋制了對手的5個前鋒的打法,並且由他在中後場的關鍵位置帶動隊友製造越位也成了查普曼的一大“散招”。不過很諷刺的是,1936年的足總盃雖然是阿森納隊奪取了冠軍,但當時執行“WM”戰術給歐洲帶來轟動的教練卻是喬治.阿里森。 1938年, 義大利的教練波佐帶隊到法國衛冕,他並用了舊式的拖後中鋒,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擊手,這種義大利式的WM戰術,讓“WM”中的中衛更具有侵略性,波佐成了這“WM”的真正受益人,他在1934年學習英國的2-3-5打法,讓義大利取得冠軍,1938年,又立即吸取了“WM”打法的精髓,再次問鼎冠軍。以後的20年裡,“WM”成了主流戰術,其間許多的變化都是在這個方面進行區域性改革。瑞士和奧地利隊的教練拉帕恩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戰術,他要求兩名內鋒向中路收縮,兩名中衛的分工更明確,一名盯住對方的中鋒,另一名則在對方中鋒向兩側分球時堵住對方的內鋒突擊。中場方面則撤回一名隊員,與拖後中鋒組成球隊進攻的核心,四名前鋒則專職負責進攻。後來的奧地利隊甚至把“WM”看成了制勝法寶,他們運用這一戰術一直持續到1954年。

    戰術:3-3-440年代,因為英國拒絕參加世界盃的原因,他們實際上已經和歐洲大陸的戰術理念出現了距離。義大利是當時歐洲先進戰術的代表球隊,他們的國家隊教練波佐在30年代兩次奪取了世界盃後,培養了很多的戰術理論家和實踐者。有人甚至說波佐在1934年世界盃使用了“2-3-5”可以稱為“戰術”,到了1938年用“WM”取得冠軍則可以稱為“戰術體系”,足球在這個國家得到發展。當時的義大利聯賽因為米蘭雙雄,尤文圖斯和羅馬大量引進南美和瑞典前鋒,對義大利許多小型俱樂部造成巨大沖擊。小俱樂部發現即使是已經很講究防守佈局的“WM”仍然不足以抵擋南美前鋒,對方很輕鬆的就可以在中場飛奔到禁區把本隊的最後一箇中衛給晃過,然後所面對的就是直接打空門的局勢。當時的帕多瓦隊為了對付這樣的情形,將前鋒再抽走一個增加到中場上,以減輕後防線的壓力。這一變招非常管用,許多俱樂部的中路突破出現了問題,即使是美洲的前鋒,他們當輕鬆晃過了中場的隊員攔截後也已經很難再繼續突破後防線的防守,於是,“3-3 -4”在當時的義大利蔚然成風。當時帕多瓦隊的教練羅科是第一位想到用嚴密的防守來防範明星外援的教練,他把奧地利人拉帕恩稱為“瑞士鏈條”的防守戰術發揚光大,帕多瓦隊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們迅雷不及掩耳的反擊上。烏迪內斯學習這種陣式後也獲益良多。由於3-3-4在實戰中的成功,連大俱樂部也開始採納,國際米蘭教練費尼以防守為本的踢法讓球隊五十年代兩度稱雄意甲。1953年,費尼憑藉這一戰術的成功運用奪取了義大利甲級聯賽的冠軍,他的陣容很簡單,羅倫茲和內爾斯打主前鋒,馬薩和斯科羅德打內鋒。中場安排的非常雄厚,幾乎是牢不可破,由阿曼德、內裡和內斯蒂把守。後防線則有布拉松、喬瓦尼和加亞科馬濟。教練費尼把內裡看做是全隊的核心,他起著進攻領導全域性,防守擔當領袖的任務。

    戰術:3-2-5雖然國際米蘭隊在義大利取得了成功,但當時的“WM”仍然是很重要的比賽勝利手段,匈牙利人因為在當時培養出普斯卡士和柯奇士這樣的偉大前鋒,他們沒有義大利人的那麼多問題,其結果是在國際米蘭隊打3-3-4 成功的時候,匈牙利人則給“WM”的戰術進行了變形,這次變形因為在國際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以被公認為世界足壇第一次戰術革命的開始。當時英國的打法對足球發展產生越來越多負影響,這就好象當初“3-2-5”打法發展到顛峰必然出現消極一樣,許多的新興教練覺得沒有創新,就只能原地踏步。實幹的東歐教練決心為足球注入更多激情,有人把匈牙利的這次足球革命看作是真正的現代足球的開始。他們首先在位置上編好固定號碼,中衛的號碼是3號,左、右中衛的號碼是4號和5 號,一名負責進攻的中後衛與拖後中鋒有機地聯絡,他們將對方的內鋒吸引過來,然後自己向兩名居中的前鋒發動猛攻,他們的邏輯很簡單,許多人覺得這次的戰術變形沒什麼意義。可是匈牙利與現代足球的鼻祖英格蘭兩場交鋒震驚了足壇,1953 年他們在溫布利6:3大勝主隊,次年英格蘭回訪布達佩斯,豈料輸得更慘(1:7)。當時的匈牙利教練塞博斯在和英格蘭隊的比賽裡使用的是和英格蘭隊一樣的3-2-5打法。不同的是,對手仍然使用“WM”,而匈牙利則變成了類似“WW” 的佈局,不過由於這套戰術仍然以“WM”為根本,因此人們後來仍然相信這是“WM”戰術。“WW”戰術的特點是匈牙利人安排了普斯卡士和柯奇士兩個主前鋒後已經覺得足夠,然後將原先的中鋒退到了和布戴以及奇博爾平行的內鋒位置,這個後撤使原來的主前鋒希德庫蒂成了一個影子前鋒,時常可以擔當防守的任務,但有時候又可以以冷不防的猝然一擊給對手以致命打擊。至於中後場,匈牙利安排了布斯科、扎克拉斯、布贊斯基、羅蘭特以及蘭託斯,後防線的形狀仍然是“W”,但匈牙利隊兩個前衛布斯科和扎克拉斯則更有活力。匈牙利教練塞博斯的這個戰術能夠成為第一次戰術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打敗了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格蘭隊,而且他們給對手的重創也讓英格蘭隊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關心起國際比賽。不過,匈牙利在’ 54世界盃決賽輕敵負於西德,後來蘇聯出兵鎮壓布達佩斯暴動,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這次足球革命的最後讓人遺憾和痛苦。

    戰術::4-2-4這個時候的足壇已經出現了結合自身特點而運用自己的戰術的時代了,許多國家發現,一種戰術也許在這個國家有用,但在另外一個國家則是垃圾。對於巴西隊而言,他們就很瞧不起義大利的防守戰術,當他們推出了4- 2-4戰術的時候,同樣給足壇帶來了震動。歐洲的戰術對南美人不適用。早在1927年, 巴西人就開始創造適合自己的戰術打法。當時的教練卡爾多佐發明了自己的V形打法和對角線式進攻。“V”形進攻是“WM”的另外一個變體,後場保持 “W”,前場則呈“V”形狀,中鋒完全後撤,和兩側的邊鋒組合成V形狀,這就是將W中間的頂點下拉組成一個“V”字,中鋒後撤將對方最優秀的防守隊員引出, 由兩個內鋒突然插上。改陣式使全隊在進攻時擁有7名隊員,他們互相配合、穿插、尋找和製造空擋。30-40年代,巴西繼續使用這個又同時被人稱為“塔形”的戰術,並將其演變為“4-2-4”這個世界足球歷史上戰術第二次大革命。這是將義大利的鎖鏈式防守和奧地利的地毯式進攻進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區域防守結合。根據對手情況,力圖獲得場上的防守優勢或進攻優勢。防守的時候,巴西以兩個中衛的優勢抵擋對手的進攻,進攻則利用內鋒的優勢突出隱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還在進攻上發明了對角線進攻,將“WM”的M進行了變體,成了梯式排列,讓左邊鋒和左內鋒後撤,形成梯形站位。這樣,右路打左路,左路進攻,讓右路迂迴,然後再給右路,左路包抄。其間用中路的中鋒做過渡,這種聲東擊西的打法,中鋒在隊中的作用是起虛晃作用,但對方中衛即使識破了這一計策直接去撲邊路,中鋒則可以自己突破。1950年,巴西就是利用這個方法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大放異彩。到了1958年,在教練費奧拉的帶領下,創造了奇蹟。當時由貝利、瓦瓦、扎加洛和加林查組合的四前鋒配合嫻熟,中場的濟託和迪迪有戰術家的風範,領導大局頗有造詣,後防線的大小桑托斯、貝利尼、奧蘭多也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第一個使用四後衛的國家,巴西隊在當時的世界盃讓對手的前鋒首次感到射門犯難,奪取世界盃冠軍不可避免。第二次足球戰術革命和匈牙利掀起的第一次戰術革命只有四年時間,而這四年內,巴西隊卻讓世界各國首次發現了四後衛的優勢,從此,四後衛打法成了即使是現在也得到行家默許為本世紀的標準防守模式。

    戰術:4-3-3到了60年代,足球陣型說可謂各有自己的特點,但真正能夠把理論結合成實際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隊當時的教練莫雷拉覺得四前鋒的打法很難給防守日趨嚴謹的足壇帶來推進,與其這樣,到不如增強中場的實力,來防範對手的反擊。莫雷拉的戰術結合了義大利俱樂部的一套風格,相信中場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線的危機,也可以在對手疲勞的時候讓自己的前鋒製造機會,這實際上是4-2-4的一個演變,其方法無非就是把過去的一個前鋒後撤回中場,新的陣型發揮了效應,4-3-3打法在世界足壇開始有了影響。巴西隊的貝利當時因為受傷沒有參加世界盃後面的比賽, 奪取冠軍的1 962年的巴西隊是透過大小桑托斯、毛羅和佐濟莫的後防線、濟託、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場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馬多而形成的。實際上,這也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招數。教練莫雷拉因為沒有貝利這張勝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場加林查的反擊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樣的效果:冠軍!於是,4-3-3陣型當時在歐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評價,因為素來穩重的歐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奪取勝利!

    戰術:1-3-3-3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國際米蘭迎來了多才多藝的教練赫雷拉,他生於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國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將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戰術整體結合在一起,結果他們一舉奪得歐洲冠軍盃和世界俱樂部杯冠軍,這就是義大利人名聞於世的混凝土防守戰術。 在1964年的歐洲冠軍盃比賽中,赫雷拉的理論得到了肯定,他率領俱樂部以一種4-3-3的變體在歐洲和世界得到尊重。當時還沒有人將這個方法作定義,但在70年代的西德隊透過使用了貝肯鮑爾後,人們才發現,實際上早在1964年,義大利人就已經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個後衛中的一個進行了加工處理,他讓這個後衛脫離與其他三個後衛的平行站位, 單獨站在本方的最後面,負責總的指揮和策劃。當時的國際米蘭隊在前場保持著巴西戰術的風格,使用賈爾、馬佐拉和米拉尼為前鋒,塔格尼、蘇亞雷斯和科索為前衛,而在後場,讓布尼奇、古拉內裡和法切蒂按照過去的方法防守,但卻讓隊長皮濟打起了清道夫。清道夫的運用當時仍然不算特別成功,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經驗,一旦清道夫在製造越位方面和總指揮出錯,那球隊就會弄巧成拙。可在理論上講,這次的改革讓行家肯定了一點,那就是在平行站位出現漏洞後,如果有個清道夫仍然沒有突破,則預示著仍然有挽救的局面,清道夫的作用正是起這樣的救世主的角色。所以,當時的義大利堅持磨礪這個方法的熟練度,他們雖然沒有獲得太大的評價,但依稀可以看出是足球的一個發展趨勢,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義大利培養出了西雷亞、巴雷西和內斯塔這樣的球星也就不足為奇了。

    戰術:4-4-2這個時候,英格蘭隊發展出了更為殘酷的防守說,當時的英格蘭隊教練拉姆齊在全國的壓力聲下,毅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兩前鋒打法的帶頭人。拉姆齊的這一發明對足球的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幾乎成為所有職業球隊在本世紀內採用的陣式。首先,它確保防守有足夠的人數,其次,中場有更多的主動權,為兩名前鋒提供充足的支援,而且對兩名前鋒的個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齊使用2個前鋒的原因是因為他總結了匈牙利人當年蹂躪英格蘭隊的那一幕,讓他相信,如果當時的英格蘭隊堅持防守,將隊員後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會出現的。這一想法導致了4-4-2的出現,在19 66年的世界盃上,英格蘭隊憑藉很好的防守體系,依託班克斯、大查爾頓和摩爾的核心防線,再輔以科亨和維爾森的搭配,構築了一條豪華的後防線。前場也被拉姆齊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為前鋒,給他們以支援的是小查爾頓,波爾、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戰術:4-3-3全攻全守巴西隊在1962年奪取世界盃後,沿用了4-3-3打法一直到70年代,並且透過奪取當年的冠軍證明了4-3-3打法的多變和快速。歐洲人普遍尊重防守理論,雖然4-3-3已經完善了防守,但4-4- 2又導致歐洲的更多俱樂部相信防守中的反擊才能創造勝利。在當時的歐洲, 荷蘭人是唯一一個沒有按照歐洲大陸思維的球隊,他們堅信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一道理,在4-3-3中看到了真諦。當時阿賈克斯隊的教練科瓦克斯以阿賈克斯隊的年輕為優勢,利用他們充沛的體能為基礎,根據4-3-3的模式打出了全攻全守的足球。這個戰術到了米切爾斯後更為明顯。米切爾斯堅持自己的論點,那就是球場上沒有固定的職位,每個球員沒有真正形式上的分工,他要求隊員從跑動中創造機會,並且要求後衛也敢於進球和插上。他們表演了積極進攻的總體打法,轟動了國際足壇。這個打法後來被看成了進攻則全隊集體向前壓,防守則集體後撤,從前場就開展攔截的全攻全守。沒有位置的約束,除了守門員,每個隊員都有三個職責:防守、組織和進攻。這個基本的理論必須建立在要擁有11個全能隊員的強大體能和技術素質為基礎,而米切爾斯就是如此在鍛鍊當時的荷蘭國家隊的。全攻全守足球確實掀起波瀾,克魯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流暢的傳接穿插常常讓對方不知所措,荷蘭隊的隊員不僅僅擅長閱讀球賽,更是多才多藝。全攻全守的足球和足球開始階段的“1-0-10”雖然都強調的是“全”,但後者則是沒有規則和沒有概念的一窩蜂。而前者則恰恰相反,講究的是步步為營和套路的多變。同樣是十個人在進攻,全攻全守中的十個人會遍及球場的每個角落,他們的進攻是意識上的進攻,即在後衛的位置上透過意識傳威脅球來創造進攻。而“1- 0-10”的戰術則是10個隊員圍著球跑,而真正拿球的不過就只有一個人而已,其他隊員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有人說足球走完了大半個世紀又轉了一個圈回到了過去的論點是非常荒謬的。1973年,阿賈克斯隊在科瓦克斯的調教下憑藉全攻全守戰術連續第三次奪取了歐洲冠軍盃的冠軍,當時的隊員包括前場的雷普、克魯伊夫和凱瑟,中場的哈恩、穆倫和內斯肯斯,後防的蘇比爾、胡索夫、布蘭克博格以及克羅。全攻全守的4-3-3戰術徹底打破了人們過去對戰術一味強調分工的概念,更看中隊員的能力和素質,這也是世界足球第三次戰術革命的標誌,從次,足球的戰術基本都圍繞著這個基礎而開展,此後,後衛和前鋒都具備優秀射門的能力, 前鋒的防守同樣是非常霸道,這成了真正的職業足球的象徵。

    戰術:3-5-2隨著全攻全守的打法的興起,世界足球浪潮的一個趨勢是奪中場者奪天下的論調佔據了主導地位。 1982年的巴西赫赫有名的四大中場和84 ’歐洲錦標賽得主法國鐵三角在陣式上已經朝這方面發展了。但敢於向權威挑戰的還是創造力豐富的阿根廷人,當時許多教練認為三後衛無疑是自殺式的表現,阿根廷教練比拉爾多手中有新球王馬拉多納這張王牌,他大膽地採用了3-5-2陣式,86年墨西哥世界盃基本都在中午開球,高原反應和炎熱的天氣導致Continental化的踢球難施其技,比拉爾多認為每隊只用2名前鋒,所以他用兩名盯人中衛和一名清道夫已綽綽有如。這樣就可以釋放一名後衛到中場,於是阿根廷在後防穩固的基礎上加強中場的壓迫力,因此純粹把英格蘭四分之一的失利歸咎於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五個後衛的打法帶來了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場的的齊全,前、後、左、中、右,中場的每個位置都有了具體分工,隊員配備更完善。馬拉多納和巴爾達諾仍然打前鋒,中場則由巴蒂斯塔打拖後、居斯蒂、奧拉蒂科切打兩邊,恩裡克和布魯查加在中前場負責牽頭和策劃,防守上則由布郎打清道夫,魯傑裡和庫茨夫打盯人,一個構思精美的陣容誕生了,這個陣容當時在一定程度上讓阿根廷人又同時發現了明星戰術的好處,那就是所有的隊員同時圍繞馬拉多納展開行動,這讓阿根廷奪取了當時的世界盃。3-5-2的打法同時也掀起了另外一個革命,它導致了防守比例的上升。別看比拉爾多使用的是3-5-2,實際上他很強調防守的作用,五個前衛裡, 兩個邊前衛充當了後衛和邊鋒的雙重作用,所以在進攻的時候是3-5-2,而防守的時候則成了5-3-2,同時拖後中場的崛起讓以後的比賽在進球上更為困難,幾乎到了90年代,每個俱樂部都有一個類似阿根廷在1986年的大鬍子巴蒂斯塔那樣拖後中場。90年代的西德國家隊取得世界盃,利用的正是3-5-2的變體5- 3-2為主流,利用馬特烏斯的組織,讓邊前衛魯特和布雷默發揮特別能動力,同時以良好的中路防守,透過布赫瓦爾德、科勒和奧根塔勒的防守體系奪取了冠軍,而阿根廷在1990年更是開創了9-0-1戰術,讓9個隊員參與防守,這恰恰和1 00年前的“1-0-9”戰術相反。

    戰術:4-3-2-1(4-5-1)隨著90年代的到來,足球的戰術研究到了極限,許多的戰術微小改動都被認為是一次成功,薩基打的攻勢足球,利用了明星戰術和荷蘭全攻全守戰術以及義大利本土混凝土戰術以及自由人戰術,多種組合才造就了AC米蘭奪取了當時的冠軍。薩基沒有什麼真正的創造,但他總結的經驗說明了足球的戰術已經不可能是一招鮮吃遍天了,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兼備各種戰術於一體。所以當時的AC米蘭隊能夠看到60年代的4-3-3打法、1-3-3 -3打法、4-4-2打法和70年代的全攻全守。而真正帶來新思維的則是卡佩羅。卡佩羅在接手AC米蘭隊後已經發現了當時俱樂部的強悍基礎,不費吹灰之力地率領俱樂部稱霸當時的歐洲。荷蘭三劍客離開俱樂部後,他研究出了新的戰術4-5 -1,因為前衛中的兩個突前前衛有著影子前鋒的作用,所以又有人根據其形狀象“聖誕樹”的原因叫4-3-2-1戰術,也有聖誕樹陣型一說。這個陣型的特色在於在後防線有巴雷西率領後,必須有一個優秀的拖後組織者為中樞神經,既能夠和巴雷西協助防守,還能夠參與全隊的進攻。卡佩羅是防守方面的專家,他挖掘出了裡傑卡爾德、德塞利和阿爾貝蒂尼這樣的中場大師,即使是現在的阿森納隊的維埃拉也在米蘭隊學到了拖後中場的精髓。而在前場,更有巴喬和薩維切維奇的組合以及維阿在前鋒線的鶴立雞群。這個陣型保證了AC米蘭隊當時的後防線雖然整體年齡結構偏老,仍然取得了冠軍。到卡佩羅去了皇家馬德里後,他又讓4-3-2-1戰術幫助馬德里人戰勝了壟斷西班牙足壇的巴塞羅納隊。起特點也是以耶羅、雷東多為主心骨,卡佩羅同時也奠定了“1:0”哲學的使用主義,在充滿商業色彩的歐洲職業聯賽裡,確實是非常實際的指導方針。

    足球的戰術改革仍然在繼續,在下個世紀到來的日子裡,真正意義上的大變動已經不再有可能出現了。場上能夠自由調動的只有10個球員,而這10個球員的佈局無非就是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將來的足球發展會朝著更加實用的戰術前進。屆時的足球將會拼搶更激烈,攻防轉換更快速多變,從足球戰術的發展可以到,真正取得勝利的戰術一定要把握防守的重點,由此可見,將來的足球會比我們所期待的娛樂性和藝術性並重的烏托邦足球越來越遠

  • 2 # 開水煮青蛙

    足球的底蘊其實是俱樂部文化。我記得利物浦5:1阿森納的時候,最後阿森納球迷有人在哭,更多的確是齊唱隊歌。我記得我以前認識的一個阿森納女球迷寫的,我不是僅僅喜歡有冠軍的阿森納。我也記得利物浦震天的YNWA。我也認識很多喜歡米蘭十多年的球迷。多特蒙德主場有一個看臺是沒有座位的,球迷都是站滿90分鐘為球隊加油。足球絕對不是十幾個人的運動。而且千千萬萬球迷。你有沒有打球時看見女生路過就有體力的經歷?足球不也是嗎…90分鐘,最後十幾分鐘沒有球迷的支援是多麼乏味啊…沒有震天響是多麼的無趣。況且曼城還沒有一套神奇的打法,破安聯球場打拜仁的確只是四六開。智利工程師執教的第一個賽季,球隊的陣容也沒有久經沙場的領隊人物。見過大世面很多,但是和大酋長隊征服歐冠路上又有多少。

  • 3 # 侃侃綠茵場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中國足球文化太貧乏,哪個俱樂部沒底蘊之類的話。是的,一個國家或者一個足球俱樂部的成功都離不開足球文化的薰陶和本身底蘊的培養。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聽到歐洲哪個俱樂部百年曆史,那個國家的足球青訓很厲害。或許這就是足球文化和底蘊導致的吧。

    經常看球的球迷應該都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就是西班牙兒童跟他爸媽說他想去踢球,他爸媽說:行啊,去吧,以後爭取去巴薩皇馬這樣的大俱樂部效力。阿根廷小孩跟他爸媽說他想要去踢球,他爸媽這樣回答他們:加油,爭取成為馬拉多納和梅西這樣偉大的人。巴西兒童跟他爸媽說他想要去踢球,爸媽這樣回答他們:你不去踢球,你還能做什麼?而當中國小孩跟他爸媽說他想要去踢球的時候,父母一般都是這樣訓斥道:“老師佈置的作業寫完了?明天的課程預習了?還要不要考大學了,就知道貪玩。”當然,這只是一種調侃,但卻是最真實的寫照。對於一個深愛足球的球迷來說,只能這麼解釋,中國雖然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仍然是一塊足球荒漠,足球文化沒有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展開。

    名詞解釋很概念化,對於足球文化,說白了就是足球在當地的人看來,能夠給他們帶來什麼,他們理解足球精髓的人佔那塊土地的多少,這是骨子裡的東西,青訓也包括一方面。對於足球底蘊,除了一個俱樂部或者國家擁有長時間的頂級足球文化歷史,還包括精神內涵、球隊氣質等要素。足球底蘊是支撐這個隊足球保有強大影響力的的重要影響因素,他們的球迷是一代代積累的,都有足球的血液流著。很顯然對於中國足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4 # 拒絕蘿蔔與大蒜

    足球文化我認為是一個球隊賴以存活的重要部分,就像人類文明那樣,他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包括每位隊友,每一個教練,每一場比賽,還有他所獲得的榮譽,還有他的球場。

    足球文化現在已經根植到每一個國家,每個國家又不緊相同,跟每個民族有關係

    足球底蘊,我覺得跟俱樂部聯絡起來會比較好說一點。每個俱樂部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不是每一個俱樂部都有自己的底蘊,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凝固,比方我們說到 皇馬,我們就想到 伯納烏,想到勞爾,談及巴塞羅那,就浮現 諾坎普,想到哈維,這是俱樂部跟球員,球場,球迷共同形成的一種認知感,底蘊應該是激勵球員,球隊繼續前行的一種潛在動力!

  • 5 # 落葉染色刀劍天涯

    當你看見巴西街頭有很多小孩子們踢球,無論沙灘還是平民窟,快樂與享受樂趣,而其中從他們之中也會誕生很多世界級球星;當你去到英格蘭每到週末無論大人帶著小孩還是頭髮花白或是錚錚硬漢他們都盡情釋放,喝點啤酒談論賽事激情慶祝等等這就是足球文化。當這種文化不斷髮酵支援著他們的球隊更好的發展,球隊也更好的回饋球迷,有成績有氛圍有積澱有傳承有球星慢慢便變成底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恐懼死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