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言文史history
-
2 # 妥協28807817
一炮幹掉自己的總督府……算不算?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哈哈哈
-
3 # 讀史品生活
這十二大因素,決定了清王朝必然走向滅亡!
一、歷史規律
別罵我!治亂興衰,乃人類歷史發展亙古不變的真理,再強大的王朝也無法避免。正如毛主席所言:“一切在歷史上產生的,必將在歷史上滅亡。”
不過,清朝滅亡與之前的王朝更迭,還是有很大區別。因為,這次的外敵是開著軍艦,攜著現代文明來襲的,我們毫無還手之力,最後不得不向人家學習。這一學習不要緊,整個社會結構(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被重置,清廷又跟不上節奏,滅亡是必然的。
二、盲目自大
這個不用多說,自清朝開始實行極為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我們活在自己的圈子裡,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於世界變化幾乎毫無感知,也沒有那個興趣,總以為自己天下第一。乾隆時,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嘗試與中國建交,無奈一下船就被定性為來進貢的,最後全部拒絕了英人要求。關鍵是,任由英華人把清朝家底打探了明明白白,直接使得中國在西方的神話被打破。
這種保守和自大的心態,是被西方人一場接一場戰爭給打掉的,直到義和團運動失敗後,華人才大面積接受了自己不如西方人的殘酷現實,所以,從洋務運動開始,任何一次現代改革,都伴隨著無數阻撓,思想觀念的轉變實在太難。
三、皇帝不行
在皇權專制社會里,一切社會制度等,幾乎都圍繞帝王來設計。因此,皇帝個人的品格、能力,就直接影響國家的興衰。常有人說康乾盛世,其實,清朝的衰落從乾隆就開始了,這個富二代不過是吃老本罷了。之後的嘉慶、道光,包括咸豐等,都不具有“一代明君”的氣質,只知道恪守祖制,不懂得開拓進取。尤其是道光父子,面對西方列強,老子默守陳規,浪費十年,兒子有心改革,卻無計可施,又浪費十年。好不容易出個光緒,瘋狂熱愛西學,怎奈是個“囚徒天子”,連娶誰當老婆都說了不算,更何況其他呢?!
關鍵是,後面這些皇帝的生育能力太差,結果咸豐成了最後一位“秘密立儲”的皇帝,因為後面都是光桿司令。所以,單從子嗣繁衍上就能看出清王朝氣數已盡。
四、女人太行
清朝後期這些皇帝不行,但出了一位很行的女人,她就是慈禧。慈禧沒啥文化,治國理政也一般,而最強的是玩弄權術。讓一個痴迷於權術的女人,執掌大清政權,能撐半個世紀,已經是個奇蹟了。
五、天災頻仍
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自然災害永遠都是導致王朝滅亡的重要因素。有學者曾統計過歷朝災害發生頻率,見下表。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災害發生最頻繁的一個時期,尤其是光緒年間,幾乎所有的災害種類,如水災、旱災、蝗災、雹災、霜災、風災、潮災、震災、蟲災、疫災、鼠災、荒災等等都發生過,而且頻率極高,幾乎是清前期的兩倍。
每次大的天災,必然導致“流民”數量的驟增,增加不穩定因素,甚至帶來“民變”。晚清的幾次大動盪,如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都伴隨有大天災。而清朝滅亡前,每年的“民變”次數,竟然已經高達一萬次。
當然,人口流動的加速,還與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有關係。
六、軍隊不行
關於清軍素質,徐繼畲這樣描寫:“名為兵,實為市人,無紀律,無賞罰,見賊即走。軍器視為器物,操練視為兒戲。”
最令人痛恨之處,是廣東、福建等地清軍,竟然利用手中權力收受賄賂,聽任鴉片流入內地,有時自己也參與其中,為之運輸護航。至鴉片戰爭前,水師官兵與鴉片販子兵匪一家、相互勾結,已形成一整套行賄、受賄及從水師提督到普通士兵的賄銀分配慣例,即所謂“陋規”、“土規”。正如陝西道監察御史杜彥士所指出的那樣:“夷船所以停泊無忌者,由於水師員弁收受陋規,每船得洋四百圓、六百圓不等。船上煙土,皆營弁包庇販賣。”“夷船一到彼處,則盈千累萬,交水師哨船代為交易。”
由此則不難理解,為甚麼西方鴉片煙販子的瘋狂走私活動在中國沿海能夠一路綠燈,暢通無阻,且呈四處蔓延之勢了。林則徐曾對友人說:“粵營以水師為最優,其歲入得至糧餉者百分之一,得至土規者百分之九十,禁絕煙土,則去其得項百分之九十九,仍欲其出力拒英夷,此事理之所必不得。”
也就是說,軍人的收入,竟有一大半都來自於鴉片販賣!
七、科舉廢除
自中國邁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時,廢除科舉就已經是必然的了。這項舉措,利於中國發展,卻不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因為,傳統的精英(所謂“士”)被丟擲體制,一部分融入新的體制,成了軍人、醫生、出版商等,一部分始終無法融入,成了“遊士”。同盟會,就是一個革命遊士的大聯盟,它的成立與科舉廢除在同一年,絕非偶然。從孫中山到黃興,皆不是傳統意義上計程車大夫,他們與體制有著強烈的疏離感,雲集在海外,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所以章太炎說:“以前的革命,俗稱強盜結義;現在的革命,俗稱秀才造反”。
八、貪汙腐敗
無需多言。
九、滿漢矛盾
從咸豐啟用漢族官員開始,至洋務運動期間漢族地方勢力崛起,就已經註定了清朝滅亡的命運。你懂的!
十、財政崩潰
沒錢,寸步難行,更不用說搞改革了!
十一、儒學式微
至甲午戰後,大部分讀書人都發自內心地承認“我不如夷”了,幾千年的文化自信被打掉,才有了後來的“五四”,才有了所謂“全盤西化”。
十二、奴才太多
-
4 # 滿天星64203297
晚清思想家龔自珍大呼的那種亡國徵兆:"官無廉官,吏無能吏,兵無勇士,軍無良將,民無良民,甚至盜無俠盜。"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 中的描述: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
-
5 # 東方乙白
應該還滿韃本來面目,華人痛恨的面目,八國聯軍2萬多人打的滿地找牙,鴉片戰爭4000人,為什麼,到底為什麼,中國有4億多人,
-
6 # 歷史研習社
1.滿朝官員,尸位素餐1901年,清政府為了苟延殘喘,啟動所謂的“新政”。然而各級官員卻敷衍塞則,並不認真執行,《晚晴述聞》中說,“大小官僚每日到部,只是簽到、劃知、蓋章例行公事,大多對政事一無所知,真正懂得條例擬具辦法的只有部裡的書辦”。大家想想,這些官員,整天在辦公室裡看《歡樂頌》,看《人民的名義》,卻不認認真真的對待工作,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新政”怎麼能推行的好?當年,戊戌變法失敗和義和團運動失敗時,清政府都處罰了很多官員,這使得後來的官員們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知道你的“新政”將來會怎麼樣呢?“新政”是清政府挽救自我的最後的努力,滿朝官員卻這樣對待它,大清焉能不亡?2.朝廷重臣,存錢國外清末,不但黎民百姓對這個政權徹底的失望,就連很多王公大臣都對這個政權不抱希望了,都是抱著能混一天是一天的態度。大學士葉赫那拉·那桐,將一大部分為官時貪汙受賄的錢存在外國銀行裡,僅在1901年,他就在匯豐銀行存過兩萬兩銀子。這說明,那桐這樣的重臣都已經預料到大清即將滅亡,因此才要把錢存在外國銀行,為自己準備後路。這樣做的並非只有那桐一人,慶親王奕劻早就在日本正金銀行和華俄道勝銀行存入鉅款。當他在聽說日本要在東北對俄開戰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維護國家主權利益,而是想著趕快把資金從日俄兩國的銀行中退出來,然後存入相對安全的英國匯豐銀行。(那桐)3.慈禧出殯,極度奢華中國自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因支付鉅額賠款,早已民窮財盡。可是清政府依然不思開源節流,振興國家,仍然奢侈浪費,揮霍無度,耗盡最後一點民脂民膏。1908年,慈禧出殯,調集了京城外方圓五百里,共計7920名槓子手。而根據李蓮英的記載,慈禧太后的棺材中至少裝有價值上億兩白銀的殉葬品。這些錢本來可以用來整軍經武,用來開辦實業,可是卻被用在了棺材裡。本來就風雨飄搖了,還如此一個勁的折騰,大清焉能不亡?
-
7 # 青年史學家
清朝末年,的確是敗象盡顯,有人說這是表明清朝的氣數已盡,這樣的說法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麼,清朝末年到底有哪些事情的發生表明清朝已經氣數已盡了?
最大的敗相就是紫禁城裡面連續60年沒有嬰兒的哭聲出現,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反常的。同治帝6歲繼位,19歲因為梅毒去世,據傳同治皇后已經懷了一個孩子,但是並沒有能夠生出來,阿魯特皇后自己也死了。
慈禧太后出於私心選擇了當時只有4歲的光緒帝繼位,光緒帝從小就體質欠佳,到了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患上遺精病,整日腦袋昏昏沉沉的,根據光緒帝的醫案記載,光緒帝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幾乎已經無精可遺,這樣的一種體質自然也是生不出孩子的。
宣統皇帝同樣也是幼年繼位,登基的時候只有3歲,清朝滅亡的時候只有6歲,自然也就談不上生皇子的問題。實際上,他後來也不具備生孩子的條件。
從這些跡象來看,清朝亡國是遲早的,皇室繼承危機一直困擾著末期的清王朝,慈禧太后作為主要的當事人要負很大的責任。
回覆列表
清朝亡國之象,朱言認為,嘉慶時代就已經顯露。嘉慶十八年的癸酉之變,天理教首領林清率領百十號烏合之眾居然能從東華、西華門攻入皇宮,還得到宮內太監內應,這不能不說是異數。在這場宮變中,正四品漢軍旗人曹綸父子甘心情願幫助林清,其原因竟然是窮,這也不能不說明清王朝內部治理機能已經低效到什麼程度。
嘉慶時代,在席捲數省的川楚白蓮教大起義面前,清朝的國防軍八旗、綠營毫無戰力,還是各地士紳編練團練才得以平息這場動亂。這意味著清王朝的國防職能已經限於無效了,這是很典型的亡國之象。
什麼吏治腐敗之類的,我想就不用說了,譬如山陽冒賑案、漕運總督富綱索賄大案等等。既然嘉慶時代就已經露出亡國之象,為何大清又會續命近百年,直到1911年才謝幕呢?這或許是中國社會特殊的超穩定結構所致,身處其中的人,不知王朝氣數將盡而已。
回到題目本身,所謂清朝末年,這個概念很寬泛,需要界定,筆者認為清朝末年應該界定在1901-1911這十年,習慣上的清末,而不是廣泛意義的晚清。
官場貪黷橫行,我想就是王朝氣數已盡的顯著現象。清末十年,官場腐敗嚴重,更有甚者,很多貪汙大佬,譬如慶親王奕劻、大學士那桐等人將家產存在外國銀行,隨時準備與王朝切割,這反映了權貴階層對政權不抱希望,焉能不亡?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東南半壁江山瞬間變色,很少聽說過有誰為大清王朝殉國的,北洋軍為主體的朝廷軍事力量,幾乎沒有願意為大清賣命的,這還不是說明氣數已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