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957417304

    軍師,出某策劃之人,能透過事物表象看本質,從而判斷未來的走向。劉伯溫當之無愧。做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朝代,作為謀士的劉伯溫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陳友諒舉國進攻朱元璋,南京岌岌可危,眾多大臣建議後撤;此刻劉伯溫表現出謀士犀利的眼光,大聲怒道:“後退者可殺,我們還能去哪?!”建議死守南京,以待決戰。在救韓林兒的問題,再次體現劉伯溫銳利的眼光,朱元璋想到的劉伯溫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救出朱元璋名義上的皇帝后,給朱元璋帶來很多麻煩。在建立大明朝後劉伯溫封誠意伯

  • 2 # 南牆蹲在牆角下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劇照,左至右依次為:曹操,荀彧,曹植,郭嘉。

    中華五千年曆史上,出謀劃策之士不知凡幾,但真能做到眼光獨到、判斷準確、一言九鼎,令君主言聽計從,可尊之為“師”的,卻並不多。

    民間文學公認最早的軍師,當數姜太公姜子牙。但細究評書小說家言,卻會發現姜子牙的主要使命並非謀劃,而是直接上陣殺敵,武力與法力之強,完全是商周甘道夫。姜子牙克敵制勝,往往靠闡教師友人脈,謀略倒未見高明之處,與其說是軍師,不如說是和對手聞太師聞仲一樣的軍帥。

    有君主和戰爭就會有“軍師”,但這個詞成為職務已經是漢代。曹操手下有中軍師荀攸,諸葛亮也曾擔任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宛若軍師有了聯盟。但職務上的軍師也不完全與謀士劃等號,孫吳有丁奉以右大司馬兼左軍師、朱然以左大司馬兼右軍師,都是帶兵的猛將。到了太平天國,東西南北四王每人都加著正副軍師的頭銜,更與出謀劃策沒什麼關係。

    道理說了這麼多,想要把歷史上的謀士軍師排排名,還要有個標準。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軍師才兼文武,更難簡單以文采武功論之,必須有超越數字化的比較指標。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氏三父子。

    首先是“位置”,以長期為君主在戰略軍事上出謀劃策為主。《軍師聯盟》的副標是“大軍師司馬懿”,但後者與同時代的周瑜相似,主要位置是統兵大將,只是曾向君主獻計而已,不能入列。還有一些人雖為謀士,但更偏重於籌劃政治謀略鬥爭,諸如中唐的李泌、宋代的趙普,與“軍”關係不大。

    其次是“業績”,即戰略判斷的準確度與戰爭謀劃的成功率,這才是體現一個軍師謀略能力的重點所在。單純在戰役執行層面奇策疊出並以腦力計算成功率的情況,只存在於《火鳳燎原》當中,與其說是軍師,不如算是人形阿爾法狗。

    第三是“影響”,評價軍師不等於評價君主,沒能統一全國的君主在影響上比不過統一全國的,但對軍師而言,扶植弱小勢力一路坐大的,顯然要比扶植強大勢力更進一步的得分更高。

    最後還有一點,是軍師自保的能力。畢竟“敵國滅,謀臣亡”,對這一點毫無認識的軍師,縱使位置重要、業績過人,也難排過前五名。

    第十名 郭嘉

    郭嘉(右)堪稱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臣。

    赤壁兵敗後,曹操感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文不曾治一縣,武不曾統一營,能獲得曹操嘉許懷念,完全是因為他謀略過人。

    郭嘉在曹操與袁紹開戰前,有過著名的戰略判斷“紹有十敗,公有十勝”,從政治形勢的道勝、義勝,到隊伍建設的德勝、仁勝,再到“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的武勝,逐一分析。在曹操認可之後,郭嘉又話鋒一轉“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完成全盤佈局,可謂大軍師手筆,也正是日後曹操戰略行動的指導。

    可惜天不假英才,郭嘉享壽不長,業績有限,只能敬陪第十。

    第九名 敬翔

    後梁太祖朱溫荒淫殘暴。其手下有五代頭號軍師敬翔。

    軍師以謀略成就論高下,不受君主歷史評價牽制。五代後梁開國君主朱溫聲名狼藉,但其軍師敬翔卻不容小覷。

    朱溫稱敬翔為“天降奇人,以佐於吾”“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可惜,史書充分肯定敬翔的謀劃能力,卻沒給他留下太多事蹟,一方面是因為他為史家不齒,“梁之篡弒,翔之謀為多”,另一方面是他不長於“顯諫”,而“微示持疑”便令朱溫明白,所以“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具體謀劃案例,多是些朱溫攻取淮南後,敬翔建議持重養威,朱溫依舊冒進結果大敗而歸,“益以翔為可信任”之類。

    同時,敬翔身為謀士,卻在主公死後不能自保,落得全家自殺的下場,雖是五代頭號軍師,也難得過高排名。

    第八名 崔浩

    崔浩畫像。

    崔浩是南北朝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兩代軍師。他出身於文士家族,但“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該覽。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對局勢與人性把握精準。《北史》稱他“恆與軍國大謀,甚為寵密”。

    崔浩排名第八,與其是個“烏鴉嘴軍師”有關。劉裕西征姚泓,向北魏借道,崔浩建議縱其西進後堵住東歸之路以坐收漁翁之利,明元帝則決定出兵阻攔,結果損兵折將,“帝恨不用浩言”。奚斤南征,崔浩認為南人長於固守,要採用分軍略地之策。但是奚斤選擇圍攻滑臺城,結果頓兵堅城之下,只得要求退兵。明元帝大怒,只好以崔浩為隨軍謀主親征。

    到太武帝時期征討柔然,崔浩的謀略才得以伸展,“如浩所料”“帝從浩議”不絕史書。只可惜,崔浩聰明瞭一輩子,卻未能謀及自身,也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場。

    第七名 李泌

    《大唐榮耀》劇照。

    中國歷史上文武官員由合到分,到唐代已見端倪。隋末唐初之際,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等人已經是專業文臣,李世民身為統帥,軍事謀劃多是自己定策後與諸武將討論完善。終唐之世,以軍師位置為帝王、大將在軍事上出謀劃策之人頗為罕見,只有中唐時期服務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的李泌堪稱著名。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泌主動找到逃往靈武的肅宗,“入議國事,出陪輿輦”,肅宗稱之為“為朕師”。在擊破安史叛軍的戰爭過程上,李光弼、郭子儀在河西河東的戰略呼應,牽制安史叛軍以求以逸待勞的戰略,即為李泌所策定。肅宗集結兵力欲迅速收復長安,李泌認為後患深遠,力諫不可,肅宗不予採納。李泌從此不再謀劃,也成為名軍師知退隱的典型案例。

    第六名 姚廣孝

    左:明成祖朱棣。右:姚廣孝,明成祖靖難之役中的重要謀臣。

    明代永樂帝朱棣的軍師姚廣孝,是極為特殊的一位。他一非文官、二非武將,而是一個和尚,法號道衍。但是,當建文帝開始削藩時,姚廣孝卻力勸朱棣起兵反抗南京朝廷——“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

    朱棣與建文帝對抗期間,姚廣孝留守北平,但對前線戰略進退把握精準,朱棣攻東昌戰敗撤回,他要求儘快反攻,結果一戰而敗朝廷大將盛庸;朱棣戰淮南,他要求不要“毋下城邑,疾趨京師”,果真直下南京。

    明史稱“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奇謀異策雖然不算顯著,卻也堪稱一代軍師了。

    第五名 王猛

    《王猛捫蝨談天下》圖,畫家張英豪。

    氐族苻氏家族從部落躍為統一北方的強國,世祖苻堅是其中關鍵,而苻堅的崛起,又依賴其軍師王猛。

    苻堅初遇王猛,就“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而王猛之於苻堅,也確如諸葛亮之於劉備,既是軍師謀臣,也是文官之首、帶兵統帥。王猛為苻堅制定了先掃蕩北方遊牧民族,再南下吞疆並土的總體戰略,不僅出謀定策,還親自上陣實施。在平定苻生諸弟之亂和吞併前燕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最終也如諸葛亮一般,官拜丞相,之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臨死之前,王猛還在為苻堅謀劃,要先平定鮮卑、羌族政權,而不能直接攻打東晉。苻堅雖然悲嘆“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卻不聽王猛的建言,終於導致前秦在淝水之戰後一蹶不振。

    第四名 孫臏

    電影《戰國》中由孫紅雷飾演的孫臏。

    孫臏在文武不分家的戰國時代,以其學識謀略成為第一代專職軍師。

    《史記》記載“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身份與武將分離、坐在車上出謀劃策,又留下著名的《孫臏兵法》,同時又有龐涓這個師出同門、相愛相殺的對手,古代軍師的形象和必備要素從此定格。

    孫臏雖無戰略謀劃的經驗,但在戰役籌劃上卻業績顯赫,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減灶誘敵,已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案例。後來軍師固然在謀略成就上青出於藍,但綜合評價,給孫臏居中的位置,還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名 諸葛亮

    羽扇綸巾的軍師造型,幾乎已成諸葛亮的專屬形象。

    諸葛亮已經成為古代軍師的代言人,無論史傳還是民間文學都不絕於書,似乎並無多說的必要。但既然是為軍事排名,就不妨多說兩句。

    諸葛亮的出道之作《隆中對》毋庸置疑是三國時代最精彩的全盤戰略判斷,從日後劉備集團在夾縫中崛起這一點看,郭嘉的“十敗十勝”之策也比之不及。但是,諸葛孔明一生經歷集軍師、部將、丞相、統帥於一身,成績也不能只用軍師的業績來評價,作為軍師的業績也並非獨一無二。

    司馬懿讚歎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卻也說他“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但這並非說諸葛亮不是優秀的軍師,只是當軍師變為統帥,多謀往往成為決斷的負擔了。

    第二名 劉伯溫

    《神機妙算劉伯溫》劇照。

    “吾之子房也”,是君王對軍師的最高評價。輔佐君王統一天下,建立王朝,是軍師的最高榮譽。同時獲得這兩個成就的軍師,劉伯溫當之無愧。

    朱元璋對劉伯溫並無三顧之禮,但當劉伯溫為他陳述攻打張士誠、陳友諒和北上爭奪中原的戰略利弊後,大悅道“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從此成為其主要軍師。在文武分途已深的元末,朱元璋的部將們對劉伯溫這樣文人出身的謀士頗為輕視,商議謀略之時,劉伯溫也只能乾瞪眼,等著朱元璋把他召入內室再盡情陳言。

    陳友諒攻下太平,朱元璋諸將都建議逃往鐘山,只靠劉伯溫在內室力勸朱元璋借勢誘敵,才將局勢逆轉。此後擊敗張士誠和元朝軍隊的過程中,劉伯溫也建策良多。更為難得的是,面對建立明朝後大殺功臣的朱元璋,劉伯溫能夠全身以退,堪稱軍師典範了。

    第一名 張良

    劉邦與張良(右)。圖/《楚漢傳奇》

    你猜對第一名了嗎?不是司馬懿……

    歷史上的軍師角色,起於孫臏,成型於諸葛亮,中間承前啟後的便是輔助劉邦成就統一王朝的“漢初三傑”之一的留侯張良。

    張良繼承了身為軍師的傳統。孫臏師承鬼谷子,張良則有從黃石公學太公兵法的傳說。同時,他“貌如婦人好女”的高顏值形象,也為日後的軍師想象所繼承。

    張良身為謀士,謀略遍佈戰略、戰役多個層次。既有反對樹立六國君主這樣的國家大計,也有劉邦入蜀後燒燬棧道向項羽示弱這樣的詭計,更有說服劉邦儘快撕毀鴻溝之約進攻項羽的毒謀。其謀略之多端,連劉邦都感嘆“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司馬遷也說“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將軍師進一步神秘化。

    作為頭號軍師的張良,更在為人謀臣者要善於保全自身方面成績斐然。雖然沒有像范蠡在傳說中那樣成為富商,確是實實在在地讓自己全身而退。連司馬光都感嘆:“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 3 # 匠精優品

    中國:

    姜尚(姜子牙),周文、武王的軍師,正所謂興周八百年之軍師就是他。

    越國大夫范蠡,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獻出美人西施消磨吳王夫差意志,終於滅了強盛的吳國,還深明“兔死狗烹”之理,建功立業後即循世遠走高飛。

    兵法傳世的孫臏,“知彼知已,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的名言就出自他之口,另外“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的故事皆聞名中外。他協助指揮的馬陵之戰,是戰國期間有名的戰役。

    “漢初三傑”張良,有勇有謀,慧眼識主,知人善任,最善於謀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即是對他的最高讚賞。

    諸葛亮,自不必多言。最出名的軍師。

    司馬懿,北魏的謀士。

    周瑜,吳國的謀士,無奈碰上了諸葛亮。

    曹操軍師郭嘉其實也不遜色,多謀善斷,助曹操實現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王猛與謝安,其實他倆都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最出彩的人物。王猛為北方前秦的名臣賢相,在十六國紛爭、南北對峙的舞臺上大顯身手,協助苻堅基本統一了北方,如果不是王猛已逝,可能後來苻堅也不會失意於淝水之戰。

    唐朝道士李泌,在“安史之亂”時,他的謀略顯露無疑,還寫有《議復府兵制》一書。

    劉伯溫(劉基):民間流傳著許多他的傳說都是附會之說,不過他確是朱元璋的優秀軍師。

    明朝和尚姚廣孝,協助朱棣成為永樂大帝,他雖為太子之師,卻不改和尚的樸素生活深居簡出,故而相比這下名氣差了一點。

    日本:

    毛利元就,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日本第一智者”,最終經“嚴島合戰”威震關西,一舉奠定西國霸主地位。被日本民眾視為“戰國謀神”。

    竹中重治,通稱竹中半兵衛,又名重虎,是織田信長的天才軍師,但正是在竹中的輔佐下,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天下人霸業才最終得以實現。

    田孝高,通稱官兵衛,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和外交手腕,與竹中半兵衛重治並稱為“豐臣兩兵衛”,日本國內謂之“天下第一軍師”。

    歐美地區:

    布萊德雷將軍: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 點評:自1943年12月至戰爭結束,出任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領導了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

    埃爾溫·隆美爾: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著名軍事家,在二戰北非戰場中獲得“沙漠之狐”的美譽。

    拿破崙:多次滅掉反法聯盟,稱霸歐洲的霸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領導的核心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