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史品生活
-
2 # 張子洲
樓上說的很有道理。對於魯迅先生髮表過的小說,魯迅先生比較喜歡《孔乙己》,理由很充分。
但是,魯迅先生還有一篇並未發表過得作品。那就是《孤獨者》,主人公:魏連殳。
這篇小說看過之後,就會發現,與《在就樓上》相比,有相似之處但是人物的“做法”“行動”不同。
魯迅先生為什麼沒有發表呢?我覺得這也是一部壓箱底的小說。魯迅先生是非常喜歡這部小說的。
《孤獨者》
-
3 # 蔣小志
《孔乙己》
魯迅的小說是不少,而且都很“好”。
語文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
主見魯迅的文筆之厚,影響之深。
而魯迅先生,本人最喜歡自己的那一篇文章呢?
我們從魯迅先生的身邊人口中就可得知。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說過:
“我曾問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已經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的作風”。魯迅的另一位學生兼朋友許欽文也說:
“我先從孫伏園的隨便談談中知道,魯迅先生自己是很喜歡《孔乙己》這篇小說的。後來在魯迅先生的隨便談談中,我總覺得,他每次提到孔乙己這個人物,照例很自然地現出喜悅的神情來,使我認為孫伏園那話是對的”。
巴金先生也說《孔乙己》寫得多麼好。
日本一位作家評價《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
凡讀過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現實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
那麼,孔乙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請各位讀者移步到某度百科。
-
4 # 汪重聲1
題目:魯迅寫了那麼多小說,其實不是的。魯迅的小說應該說是量不多,但每一篇都獨立的形成一種格調,決不用雷同的方法敘述兩個故事。比如寫傷逝,魯迅用的是近乎一種史詩的文字來描述。另一篇離婚,魯迅用的文字完全融入在這群人的口語中……。
-
5 # 王老師188834282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古皆然,強行排列第次,是一個荒誕。魯迅作品小說三十三篇,不宜分彼此。常寫常新,既不重複自己,也不重複他人。這是魯迅寫作的特點,無分一二。按已有資料看。他本人曾認為的“技巧上達”的作品有《藥》這是結構小說的極品。主人公是一未出場影子人物——夏瑜(暗含影射秋謹)。寫的事情則是革命者的就義、獄中鬥爭、及被埋葬。而群眾只將之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魯迅內心的陰冷可想而知。但這都是虛寫。實寫的則是群眾的華家愚昧的把革命者的熱血當藥吃。而華、夏兩家則是華夏之邦之意。通篇象徵。虛則實之,實則虛之,魯迅滿意於結構的獨特。而《肥皂》)一篇則白描諷刺之傑構。通篇諷刺主人公四銘而無字詈意,處處扣住潛意識中的淫慾念頭,而又無一字寫出。此誠“無一貶辭而情偽畢現”之妙品。表達已臻化境——處處揭露主人公丒態而無一字彰顯出來。另《離婚》《鑄劍》都是魯迅自認為的“技巧上達”之作。《阿Q正傳》為農民樹碑立傳。《孤獨者
》為知識者樹碑立傳。速寫《示眾》則把全體群眾拿來“示眾”,而無場景、場面、主要人物。的三無小說。而二千八百字,寫盡了孔乙己的一生。則是短中之精品,尤在於節奏語言皆從容出之。舒緩而充實地徐徐道來。魯迅先生的作品無一非傑構精品,俱皆“上達”而入“化境
”。任一篇皆能並列於世界名著。此何以分伯仲?讓人痛苦的是:至今有華人有幾人能識。到是一些外華人說先生的文章每能敲到點子上。難道不遺憾嗎?
-
6 # 一往文學
魯迅對自己哪篇短篇小說最滿意?答案出人意料。
魯迅先生一生寫過很多小說,給人留下印象深刻也有很多,比如說:
《故鄉》中讓人懷念的“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童年圖景;
《祝福》勤勞善良但最後淪為麻木的祥林嫂;
《藥》中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的人血饅頭;
《狂人日記》中每字縫中都寫著吃人的“歷史”;
《阿Q正傳》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
1922年3月,胡適在《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一文中說:“成績最大的卻是一位託名魯迅的。他的短篇小說,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Q正傳》,雖然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
那麼,魯迅最滿意的是哪一篇呢?
孫伏園曾經問過魯迅1924年1月12日,《晨報副刊》上登載了一篇孫伏園《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孫伏園代大家問出了這個疑問:“我曾問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已經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的作風”。
孫伏園和魯迅可謂關係不淺。《晨報副刊》在1924年底前主要由孫伏園負責編輯,魯迅的《阿Q正傳》就是由他編輯後在《晨報副刊》發稿的。 葉公超還有句話:“魯迅一生誰都罵,就是不罵孫伏園。”
想來,《孔乙己》就是魯迅最滿意的小說。
魯迅的另一位學生兼朋友許欽文也說:“我先從孫伏園的隨便談談中知道,魯迅先生自己是很喜歡《孔乙己》這篇小說的。後來在魯迅先生的隨便談談中,我總覺得,他每次提到孔乙己這個人物,照例很自然地現出喜悅的神情來,使我認為孫伏園那話是對的”。
那麼,魯迅為何最愛孔乙己呢?除了他自稱的“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的作風”,還有什麼潛在因素呢?
擅長描寫知識分子一個作家,只有深刻了解一個群體後才能描寫好它們。比如農民之於路遙,知識分子之於魯迅。
魯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這麼多的篇幅來描寫知識分子,對他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運表現出極大的關心,決非出於偶然。他對知識分子問題顯出很大的興趣,對知識分子傾注巨大的熱情,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五四”以後,社會受到新思想的衝擊,到處充斥著腐敗、落後、黑暗和貧困,魯迅正是把知識分子生活當作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加以考察。
魯迅酷愛寫知識分子。錢理群曾經總結了魯迅筆下的九種知識分子形象,
一、幫閒、幫忙、幫兇與扯淡二、“二醜”:不忠實的奴才。三、隱士四、君子和雅人五、革命小販:拿革命來做買賣的人六、“革命工頭”、“奴隸總管”:打著革命的旗號,實際上還是個奴隸主七、文壇三戶:破落戶,暴發戶八、京派與海派:北京文人與上海文人有明顯不同九、大眾的幫忙、幫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魯迅描繪知識分子的底色。無論是受封建制度傳統文化影響的舊知識分子,還是受啟蒙思想影響的新知識分子,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瀰漫著悲劇的意味。魯迅透過刻畫一系列的知識分子形象,來對傳統的封建文化制度進行最深刻,最猛烈的抨擊與批判;同時他也看到了啟蒙思想下知識分子的精神困擾和病苦。因此魯迅最懂知識分子,也寫得最好,這就是《孔乙己》是魯迅最滿意的小說的原因。
《孔乙己》的段子時代《孔乙己》原文是那麼經典,描寫那樣生動,因此在網路時代,他又發揮了新的作用——段子。每個人應該都看過幾條,這裡就選幾條經典的摘錄:
《孔乙己之網咖版》:
孔乙己是自帶滑鼠鍵盤而在一樓上網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外套。穿的雖然是阿迪達斯,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意識走位,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ID為孔大神,別人便從其ID 極其時常高階大氣上檔次的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網咖,所有上網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又排位十連跪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開兩個小時,來一杯奶茶。”便排出九個鋼鏰。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被隊友罵坑爹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用鱷魚上單,居然被武器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打野不來幫忙……打野!……上單滾雪球,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被人針對”,什麼“手抖”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孔乙己之中醫版》:
粹先生是站著給人看病的篤信中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不算高大;白髮蒼蒼,皺紋間夾些老年斑;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陰陽五行,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和人辯論時總說中醫是國粹,別人便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粹先生。粹先生一到醫院,所有來看病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粹先生,你頭髮又白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熬一份硃砂湯,要熱的。”便排出九個陰陽魚。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給男人診斷懷孕了!”粹先生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吃龍膽瀉肝丸,馬兜鈴酸中毒了,趴在廁坑裡嘔吐。”粹先生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中藥不能算中毒……中藥!……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的理論,能有錯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標本兼治”,什麼“醫學應該是文化”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醫院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孔乙己》的新時代改編之所以能掀起熱潮,一是因為它的普及率足夠高,作為教材的選篇,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二是因為孔乙己這個形象太有代表性了。他是自視清高,孤芳自賞,四體不勤,不知抗爭的另類知識分子的典型,能代表一個群體。
三是因為《孔乙己》的描寫經典凝練,到如今都被人學習。魯迅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
名家如何看待《孔乙己》劉再復(美學家)說: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
錢理群(北大教授)說:值得同情與焦慮的,有著悲劇性、荒謬性地位和命運的知識分子。
朱壽桐(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說:《孔乙己》通過幾十年的語文課本或別的途徑,進入絕大部分華人的心目,並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思想觀念,進而悄悄地改變了許多華人的精神。
葉聖陶評價《孔乙己》一文是說:“小說中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1921年8月有一位文學青年宮竹心在致周樹人的信中說:“……縱觀世界文壇,俄法兩國短篇小說居鰲首。俄之契訶夫,法之莫泊桑,短篇之精,構思之巧,實是天才傑作,世界之珍。閱中國文壇,能與之較高下者寥寥。前在《新青年》中曾看過兩篇小說,一名《藥》,一名《孔乙己》,署名魯迅。這兩篇小說構思奇絕,言簡意深,堪與契訶夫、莫泊桑二君媲美。不知魯迅何許人也,先生認識其否若能見魯迅面,請代我致以敬意。”
《孔乙己》作為魯迅最愛的一篇小說,值得一讀再讀。
-
7 # 見聞攝影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寫得很精美。不認識故鄉還是社戲還是狂人日記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都是精品。自己的孩子自己愛自己的孩子自己帶,我相信魯迅先生對這些作品都非常喜歡,我也是同樣的魯迅迷我也喜歡魯迅先生上述的小說,魯迅先生的雜文也是我的所愛。
魯迅先生的作品從中學語文課本當中撤除我不明白是為什麼。
-
8 # 西奈山的火柱
過去我們說的都是讀者覺得魯迅最棒的小說是哪一篇,換成了他自己最喜歡的,到底是哪一篇呢?作家怎麼去衡量和評價小說,遠比批評家的看法重要,因為這裡才隱含了藝術的真正秘密。從魯迅最喜歡的那一篇,我們可以推測他的小說藝術觀的蹤跡。
我們先直接回答吧,魯迅最喜歡的是《孔乙己》。這是有證據的。魯迅的早期學生孫伏園在回憶文章《孔乙己》(《魯迅先生二三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當中說:“我嘗問魯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說裡,他最喜歡哪一篇。他答覆我說是《孔乙己》。”
他為什麼最喜歡這篇小說呢?我們先從魯迅小說的藝術說起。
魯迅小說藝術可以說是中國新文學最奇特的事情之一了:因為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創者,也是最高峰。也不是所有人都滿意魯迅的小說,稱讚魯迅小說的也不見得喜歡他所有的小說。比如批評家成仿吾認為《吶喊》當中只有《補天》還算成功,魯迅顯然不這麼認為,他直接在重版《吶喊》的時候將其單獨拿出來,就讓人家看成仿吾認為不好的那些作品吧。
另外一個批評沈雁冰應該來說是比較中肯的。他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之一。他在《讀<吶喊>》一文中說:“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裡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欣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
應該說還是作家最懂作家。沈雁冰也就是後來的小說家茅盾,他絲毫沒有誇大魯迅小說的貢獻。魯迅的小說幾乎每一篇都有人去學習和模仿,幾乎開拓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所有藝術形式。不是傳言莫言說他願意拿自己所有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嗎?雖然莫言這裡只是表達對魯迅的推崇,但魯迅的藝術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孔乙己》好在哪兒呢?根據孫伏園的回憶,他認為“《孔乙己》的主人公卻是一個無關大局的平凡的苦人,另一方面則是作者態度的‘從容不迫’,即使不像寫《藥》當時的‘氣急虺隤’,也還是達到了作者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的目的。魯迅先生特別喜歡《孔乙己》的意義是如此。”
也就是說,魯迅對《孔乙己》主人公的選擇、主題都很滿意,還有就是文章“從容不迫”, 沒有逞才用氣,不疾不徐,非常符合魯迅文學主張,文學是餘裕的產物。
-
9 # 哥不猜想
魯迅小說,他自己肯定都不喜歡的。他刀光劍影的一篇篇戰鬥檄(xi)文,他何談喜歡?
先生憤世嫉俗,憂國憂民,悲天憫人,他最初因為父親多病,難以醫治(現在還是差不多),這在魯迅的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創傷。這導致魯迅:一,痛罵中醫。二,立志學醫。後來他發現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並不是個人生命的存續,而是精神上的麻木不仁,他寧肯讓行屍走肉死掉,也不願意同情。對此他:“一個都不寬恕”。
魯迅對封建迷信,封建社會恨之入骨:“滿篇的`仁義道德`,滿眼的人吃人!”他又不是陽奉陰違的人,怎麼可能面對鏡頭,和藹可親的談談自己所喜愛的《瘋人日記》呢?他揹負著民族興衰的憂慮,他肯定不會是麻木不仁的看客,更不會喜歡滿篇“瘋話”的《瘋人日記》。如果再讀《瘋人日記》,大家會相信魯迅並不會喜歡這篇小說。他無可奈何的只能借瘋子之口,胡言亂語一通,除了奔走呼號,哪有心思喜歡呢?先生自己當時是依靠稿費生活的,也依靠時斷時續的工作謀生的,收入不低,這是我們不可望其項背的事情。
魯迅看透國民性,力透紙背的《阿Q正傳》,他也不會喜歡的。因為我們都不喜歡,他怎麼會喜歡呢?阿Q滿世界,而沒有人承認自己就是阿Q,我們誤會魯迅了,他不是在諷刺挖苦,而是在警醒看客。
苦口良藥,但願我們健健康康,倖幸福福,快快樂樂,誰會再需要苦口的良藥呢?睡會再會想得起苦口的良藥呢?但是我們依然有頭疼腦熱,有人卻把良藥藏起來了,是何居心?
回覆列表
在二十年代的最初幾年,知道魯迅即周樹人的很少。青年們耳聞目睹的只是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講“中國小說史”的周樹人學識淵博見解新進。
於是1921年8月有一位文學青年宮竹心在致周樹人的信中說:
“……縱觀世界文壇,俄法兩國短篇小說居鰲首。俄之契訶夫,法之莫泊桑,短篇之精,構思之巧,實是天才傑作,世界之珍。閱中國文壇,能與之較高下者寥寥。前在《新青年》中曾看過兩篇小說,一名《藥》,一名《孔乙己》,署名魯迅。這兩篇小說構思奇絕,言簡意深,堪與契訶夫、莫泊桑二君媲美。不知魯迅何許人也,先生認識其否若能見魯迅面,請代我致以敬意。”
1922年3月,胡適在《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一文中指出:
“成績最大的卻是一位託名魯迅的。他的短篇小說,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正傳》,雖然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胡適所謂的“短篇小說”自然也包括《孔乙己》在內。
那麼,魯迅自己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呢年?
1924年1月12日《晨報副刊》上還登載過一篇《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關於《孔乙己》的文字如下:
“我曾問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已經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的作風”。
這位作者叫孫伏園,是魯迅在紹興學堂時的學生,他的話自然有份量。
魯迅的另一位學生兼朋友許欽文也說:
“我先從孫伏園的隨便談談中知道,魯迅先生自己是很喜歡《孔乙己》這篇小說的。後來在魯迅先生的隨便談談中,我總覺得,他每次提到孔乙己這個人物,照例很自然地現出喜悅的神情來,使我認為孫伏園那話是對的”。
魯迅喜歡《孔乙己》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這篇文章在藝術處理方面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於尺寸之間將一個比較宏大的主題展露出來,含蓄而不刺目,頗有大家風度。
【“祥說近代史”問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