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昌正
-
2 # gaosheqin
諸葛亮沒有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就是丟失了荊州的最大失誤。
隆中對就是奪取天下的戰略決策,可只是紙上談兵罷了。荊州襄陽是戰略要地,怎麼不派重兵防守呢?當關羽戰襄陽打樊城,諸葛亮和劉備為什麼不支援呢?荊州兵力不足,劉備諸葛亮又為什麼不派兵增加鞏固荊州防護?趙雲和馬超都沒有被重用,魏延也是被諸葛亮即用即防範的將領,偷襲子午谷,諸葛亮一萬兵都不給。諸葛亮的理由是怕冒險和無辜的傷亡。偷襲子午谷,那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是兵強馬壯的巔峰時期,既是冒險失敗了又能如何呢?七次北伐不是傷亡更大,經濟負擔更加沉重嗎?諸葛亮的謹慎小心和用人不當,是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問題所在。
-
3 # 豫發快樂
就是按照孔明的戰略方針執行的十分完美也難一統天下。在隆中對有一句關鍵的一句話:一旦天下有變。這本是一個天大的僥倖心理。反過來,天下不變就一點機會都沒有!曹操坐陣中原擁兵百萬挾天子而令諸候,孔明自己也知道不可爭鋒!東吳有長江之險,已三代矣!孔明說是聯合的物件。所以能一統天下就等天下有變。後來在戰略方針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當孔明大權獨攬時,第一次北伐用誇誇其談的馬謖,劉備生前還交侍馬不可重用。可見孔明是多麼多麼的書生意氣!不是劉禪多無能!劉備人稱梟雄。劉備在時,伐東吳的過程中孔明就是個擺設,關羽失荊州過程中,孔明靜觀其變,孔明北伐真的成功,有可能川地就會獨立造反!隆中對的一旦天下有變是以如果式的假設做前提!可是統一天下不是如果式的假設,說臥龍風雛得一可安天下。是可安天下,不是可得天下。龐統審案,孔明在後方看家處理的很好。如劉備擁有天一,讓孔明治理沒問題。如讓孔明去奪得天下孔明真不是那個料。
-
4 # 華陰弘農四知堂
首先,諸葛亮就一文臣,他並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軍事家、神運算元,他也沒有那麼高的軍事水平,都是民間流傳,羅貫中刻意杜撰,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力挽狂瀾,救漢家天下於倒懸。
我在這裡僅從側面談談我的看法:吳承恩的《西遊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他們的二者的書寫手法幾乎同出一轍。 西遊記中五百年前的孫悟空與五百年後的孫行者判若兩人。大鬧天宮之時那是見神殺神、見鬼殺鬼,然五百年後行走在取經路上時,隨便碰上什麼魑魅魍魎就束手無策了,非得要搬佛搬求聖才能解決此劫!
三國演義亦是如此,諸葛亮在未遇司馬懿之前,那真是運籌帷幄,算無遺策,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一旦與司馬懿交手,首戰就街亭失利,到後來連年征戰,窮兵黷武、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實在無力迴天,星殞五丈原而抱恨終天!一前一後判若兩人,怎麼就黔驢技窮了呢? 這兩部小說,前前後後自相矛盾,正所謂:捧得越高,跌得就越重。
也正因為如此,也才不難讓人們從中看出些許蛛絲馬跡,最終不得不信服陳壽先生給予諸葛亮的一段評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可謂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因其軍事才能太過平淡,還要抓住所有權利不放,臨死還要搭上魏延、楊儀二人一同從於地下!)細讀三國就不難看出,魏延、楊儀爭權,導致一個被殺,一個被免,最後不得善終,這都是諸葛亮處心積慮為他們下的套,怕在他死後劉禪駕馭不了,不惜蜀國在人才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殺之以絕後患。
所以諸葛亮可以是智囊、是能臣、政治家、外交家,但絕對不是軍事家。他沒有那個能力一統天下的!
回覆列表
先生唯一錯誤就是事必躬親,鞠躬盡瘁。道德品質極佳!
但缺乏協同作戰部署。
我們總是說一個好漢三個幫,馬超死了,無人抗拒羗人,關羽死了,無人能敵江東,,,
縱然丞相渾身是鐵又能捻幾顆釘?
每個成大器者,無不是放手開來別人去做,先生謹小慎微所以最終累死五丈原,沒能光復漢室。
猶可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