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徽中醫藥大學小黑板

    其實小兒麻痺症本身並不可怕,發病初期僅僅是出現發燒、感冒等症狀,對肢體並沒有損傷。但隨著疾病的發展,後期造成肢體畸形,影響患者的行走功能。尤其對於重度小兒麻痺症患者來說,其造成的肢體殘疾會導致患者失去自理能力。造成小兒麻痺後遺症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項。

    1、支配肢體的肌肉癱瘓,造成不同肌肉之間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癱瘓,而支配足內翻的肌肉未癱瘓,造成足兩邊的力量不平衡,內側有力,外側無力,就會發生足內翻。小兒麻痺症後遺症患肢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攣縮,造成畸形。比如膝關節後面的軟組織攣縮,就會造成膝關節屈曲伸不直的畸形。

    2、不正常的行走等負重活動,加重畸形。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軟組織攣縮的畸形,早期是可以糾正的,但是小兒麻痺症後遺症患者不瞭解這一點,而是在不正常姿勢下繼續行走或做其它活動,就會使畸形加重,形成小兒麻痺後遺症;相反,如應用夾板把肢體固定在健康人的姿勢,就可防止畸形的發生,避免小兒麻痺症後遺症的發生。

    3、長期不良姿勢的維持是產生肢體畸形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患兒癱瘓後長期盤腿坐位,就會造成髖、膝關節屈曲伸不直的畸形。長期胸、腰挺不直的彎曲坐姿就會造成脊椎彎曲畸形等。  4、肢體的廢用不活動是造成畸形的又一重要原因。發病後小兒麻痺症後遺症患者肢體癱瘓,不活動,而肢體的生長髮育與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密切相關,肢體癱瘓不活動的結果就造成了患肢的骨骼、肌肉及其它軟組織的發育遲緩,甚至退化,而出現患肢短小、細瘦、關節鬆弛,甚至發生脫位。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小兒麻痺證是感受小兒麻痺時邪引起的時行疾病。臨床以發熱、肢體疼痛,伴咳嗽、 咽痛,或嘔吐、腹瀉等症狀,繼而出現肢體麻痺、痿軟和萎縮。本病好發於6個月 ~5歲 的小兒,常流行於夏秋之間。患病後一般獲得終身免疫。大部分患兒不會危及生命,但可 留有終身殘廢。個別患兒可突然出現呼吸不整,吞嚥困難以及驚厥、昏迷等症而引起 死亡。

    中醫學有關本病的記載分散在 “溫病” “小兒中風” “小兒半身不遂” 等病證中。《脾 胃論·溼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曰: “六七月間,溼令大行……燥金受溼熱之邪,絕寒水生 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 《瘟疫明辨》 曰: “時疫初起,腿脛痛酸者,太陽經脈之鬱也……兼軟者,俗名軟腳瘟, 往往一二日死。”

    本病現代醫學稱之為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毒主 要損害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臨床特徵為先發熱 (雙峰熱)、肢體疼痛,伴有腸道或呼 吸道症狀,繼而發生肢體麻痺和弛緩性癱瘓。

    【病因病機】

    一、病因

    小兒麻痺證是感受小兒麻痺時邪,此病邪屬溼熱疫毒。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疫毒侵伏。溼熱疫毒侵襲機體,內伏於肺、胃、肝、腎四經,肌肉、 血脈、筋骨三者俱損。

    2. 常證病機 小兒麻痺疫邪經口鼻而入,熱為陽邪,肺先受之; 溼為陰邪,可直取 陽明,故初起毒邪鬱閉肺胃,致使肺失清肅,胃失和降,則見發熱、身痛、嘔吐、腹瀉等 症。肺主氣而朝百脈,胃主潤宗筋利關節,肺胃之邪流注經絡,氣血失調,宗筋不利,故 見肢體痠痛,轉側不利,漸至出現肢體癱軟不用。疫毒溼熱之邪深入內伏,損及肝腎,精 乏血枯,則筋脈失養而發生筋軟骨痿。

    【臨床表現】

    初起可見發熱、頭痛、煩躁,或伴咽乾、嘔吐、腹瀉等。1~4天后,身熱漸退,症 狀消退。再過1~3天又見發熱 (雙峰熱),頭痛,咽痛,煩躁,自汗,肢體疼痛,身倦乏 力,一側下肢開始痿弱,繼則出現癱瘓。癱瘓出現後發熱漸退,其他症狀消失,久之癱瘓 肢體逐漸萎縮。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病史 小兒麻痺證流行史及接觸史,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缺失史。

    2. 臨床表現 有雙峰熱、多汗、煩躁、肌肉疼痛、拒絕扶抱、神倦乏力等臨床症狀 應懷疑本病,若出現分佈不對稱的肢體弛緩性癱瘓,則本病的臨床診斷可成立。

    3.實驗室檢查 ①血常規: 早期白細胞總數為 (5.0~15) ×109/L,中性粒細胞為 40%~80%,紅細胞沉降率多數增快。②腦脊液檢查: 發病後第1周腦脊液壓力稍高,蛋 白試驗陰性,糖含量正常或稍高,氯化物量正常,白細胞數輕度增高,一般為 (50~500) ×106/L,早期多核細胞增多,以後則以單核細胞為主。熱退後白細胞數恢復 正常。而蛋白質常增高,且持續時間可達4~10周。此時細胞數已正常,呈細胞一蛋白分 離現象。③病毒分離: 起病後1周內,從患者鼻咽部、血、腦脊液及糞便中可分離出病 毒,糞便中病毒存在時間長,可從潛伏期至發病後3周或更長。

    4. 免疫學檢查 ①用中和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檢測血中特異性抗體,病程中抗體 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診斷意義,陽性率及特異性均較高。中和抗體存在時間長。補體結合 抗體於發病後2~3個月即消失,故陽性者可作近期診斷。②用ELISA法檢測血及腦脊液 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率高,第1~2周即可出現陽性,4周內陽性率為93.5%,可作 早期診斷。確診則需進行病毒分離或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

    二、鑑別診斷

    1. 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多發於大齡兒童,弛緩性麻痺逐漸發生,呈上行性及對 稱性,伴感覺障礙。癱瘓恢復較快,後遺症少,不呈流行性。

    2. 家族性週期性癱瘓 有家族史及既往發作史,麻痺突然發生,發展迅速,呈全身 性及對稱性。無發熱,發作時檢測血鉀低,補鉀後迅速恢復,可反覆發作。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發熱 其特點是發熱1~4天熱退,2~3天后發熱再起 (即所謂 “雙峰熱”)。

    2.肢體癱瘓 一般在熱退後出現癱瘓,呈弛緩性 (即所謂軟癱),也有開始發熱時即 發生癱瘓的。癱瘓分佈不規則,不對稱,以下肢為多,其他如上肢、腹肌等。癱瘓部位的 痛覺存在,區域性面板的溫度較差。

    3.肌肉萎縮 其特點為癱瘓形成後未能恢復,患肢肌肉明顯萎縮,甚則骨骼變形。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清疫解毒。

    2.具體治法 初期治以清熱解毒,化溼通絡; 癱瘓期可採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補益肝腎等法。

    三、分證論治

    1. 邪鬱肺胃

    證候表現: 發熱汗出,咳嗽,咽痛,全身不適,或有頭痛,腹痛,嘔吐,腹瀉,伴有 精神不振,嗜睡。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濡數。

    證候分析: 本病初起邪犯肺胃。肺主氣,外合皮毛,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外邪犯肺, 正邪交爭,肺失清肅,則見發熱汗出,咳嗽,咽痛,全身不適,頭痛; 外邪犯胃,溼困中 州,氣機升降悖逆,故見嘔吐,腹痛,腹瀉; 溼熱困脾,後天氣血生化乏源,則精神不 振,嗜睡。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濡數為風熱溼邪內鬱之象。

    治法: 清熱利溼,清疫解毒。

    方劑: 葛根芩連湯 (《傷寒論》) 加減。

    方解: 本方具有疏風解毒,清熱利溼之力。方中葛根解肌清熱,疏風祛溼; 黃芩、黃 連清熱解毒; 甘草和中解毒,調和諸藥。

    加減: 若嘔吐,腹瀉頻繁,加藿香、薏苡仁、半夏降逆止嘔,化溼止瀉; 身熱,咽痛 較甚,加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利咽; 精神不振,嗜睡者,加茯苓、石菖蒲、膽 南星化溼祛濁。

    2. 邪注經絡

    證候表現: 再度發熱,肢體疼痛,轉側不利,煩躁哭鬧,拒絕撫抱,甚則呼吸不利, 痰鳴氣弱,昏迷,抽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 溼熱邪毒內蘊陽明,流注經絡,經脈痺阻,氣血瘀滯,故再度發熱,肢體 疼痛,轉側不利,煩躁哭鬧,拒絕撫抱; 邪熱煉液為痰,閉阻肺絡,則呼吸不利,痰鳴氣 弱; 邪陷心肝則昏迷,抽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為溼熱疫毒內蘊之徵。

    治法: 清疫解毒,疏通經絡。

    方劑: 四妙丸 (《成方便讀》) 加減。

    方解: 本方具有清熱化溼,疏通經絡之功。方中蒼朮、黃柏清熱化溼; 薏苡仁利溼通 絡; 牛膝利溼化瘀,通經活絡,引藥下行。

    加減: 若呼吸不利,痰鳴氣促,加葶藶子、天竺黃、猴棗散豁痰利氣; 煩躁,昏迷, 抽搐,加安宮牛黃丸、至寶丹開竅息風。

    3. 氣虛血滯

    證候表現: 熱退後肢體麻痺,萎軟無力,出現癱瘓,多發生在病後6個月以上仍未恢 復者,面色萎黃無華,神疲倦怠。舌質暗,舌苔薄白,脈濡細。

    證候分析: 邪熱漸退,正氣受損。氣虛不能運血,血虛不能載氣,則加重氣血凝滯不 通,筋脈失養,而見肢體麻痺,萎軟無力而癱瘓; 氣血不足,無以潤面養身,而見面色萎 黃無華,神疲倦怠。舌質暗,舌苔薄白,脈濡為氣虛血瘀之徵。

    治法: 清疫解毒,活血通絡。

    方劑: 補陽還五湯 (《醫林改錯》) 加減。

    方解: 方中黃芪大補元氣,使氣旺促血行,祛瘀而扶正; 當歸、赤芍、川芎、桃仁、 紅花活血祛瘀; 地龍疏通經絡。

    加減: 若上肢癱瘓者,加桂枝、桑枝祛風通絡; 下肢癱瘓者,加獨活、桑寄生益腎 通絡。

    4. 肝腎虧損

    證候表現: 患肢肌肉明顯萎縮,與健側相比顯見短小而細,面板欠溫,或軀幹各部發 生畸形,骨骼及脊柱呈歪斜凸出。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此證一般見於癱瘓後期, 難以恢復。

    證候分析: 患部經脈閉塞,氣血不能濡養,肝藏血主柔筋,肝失血養,筋失柔潤,筋 脈由枯而萎,故見患肢肌肉明顯萎縮,面板欠溫; 腎主骨生髓,腎精虧損,骨失所養,則 髓少骨松,故見骨骼出現畸形而難以恢復。

    治法: 補益肝腎,清疫解毒。

    方劑: 虎潛丸 (《丹溪心法》) 加減。

    方解: 本方中虎骨強筋壯骨; 龜板、熟地、白芍、知母滋陰養血,補肝腎之陰; 鎖陽 溫陽益精; 陳皮、乾薑溫中健脾,理氣和胃; 黃柏瀉火清熱而堅陰。諸藥合用則滋而不 膩,補而不滯,共奏滋陰清熱,強筋壯骨之功。

    加減: 若肢冷不溫者,可加黃芪、桂枝、獨活、威靈仙益氣溫經通絡。

    本證屬小兒麻痺證後遺症,除藥物治療外,必須採用各種綜合療法,加強鍛鍊和訓 練,以協助其功能的改善。

    四、其他療法

    1. 針灸療法

    (1) 體針療法 適用於癱瘓期的治療。上肢癱瘓可選夾脊、肩貞、肩髃、臑上、曲 池、外關、合谷等穴; 下肢癱瘓者可選環跳、風市、足三里、伏兔、陽陵泉、陰陵泉、絕 骨、崑崙、腎俞、太溪、大腸俞等穴,針刺時使針感向下放射,輕刺激。足外翻針內側穴 位,足內翻針外側穴位。

    (2) 三稜針療法 適用於後遺症期的治療。用三稜針取穴點刺和患肢點刺相結合。當 肌張力和面板溫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後,再用三稜針配以矯形穴位,均用強刺激手法,療效 較好。或結合透穴針法,有提高療效和減少多次進針的優點。如足外翻,用太溪透崑崙, 三陰交透懸鐘; 足內翻,用崑崙透太溪,懸鐘透三陰交等。使用上述療法,應配合推拿、 理療等,以促進氣血執行,有助於肢體功能的恢復。

    2. 推拿療法

    (2) 下肢癱瘓 患者取平臥位: ①㨰法: 自腰部向下㨰至患側下肢前後側。②拿法: 自患肢向外側直拿到跟腱。此外,對嚴重影響生活的畸形,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 外科矯正手術。

    3.外治療法 桑枝15g,川芎、當歸、桑寄生、土牛膝各10g,煎湯,加黃酒一盅。 每日用清潔紗布蘸藥液在癱瘓部位搽2~3次,使筋脈流通。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按期服用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糖丸。

    2.在本病流行期間,兒童應少去公共場所。避免過分疲勞和受涼,減少感染機會。

    3.在本病流行期間,可用滑石180g,藿香6g,薄荷、金銀花各3g,共研細末。每日 口服1次,連服3天,停藥1天,再服3天。1~3歲每日3g,4~7歲每日6g,8~12歲 每日9g。

    二、調護

    1. 患兒應自發病日起至少隔離40天,最初一週尤需注意呼吸道隔離。患者食具、床 單、排洩物等應進行消毒。對密切接觸者應嚴密觀察20天。

    2. 患兒居室要空氣流通,保持清潔衛生。飲食應易消化且富有營養。

    3. 早期癱瘓的患兒應絕對臥床休息。有肌痛者可區域性溼熱敷。肢體癱瘓者,應注意 保暖,並將患肢置於功能位,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的發生。後遺症患兒應鼓勵鍛鍊,以求 改善肢體功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炮彈和炸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