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米頸椎枕首席設計師
-
2 # 美心說心理測評
睡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動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
大家都知道,睡眠時的意識狀態不同於清醒時的狀態,但睡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原因是在我們睡著的時候,對自身和外界的事情幾乎是一無所知的。
在古代,人們認為睡眠和死亡很相似,是靈魂暫時離開了肉體。在睡夢中一個人可以遇到已故的老友,到達從未去過的地方等。
近年來心理學研究已大大加深了我們對睡眠的理解,知道睡眠與死亡完全不同。當一個人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狀態時,其大腦的生理電活動會發生複雜的變化,透過精確測量這些腦電的變化並繪成相應的腦電( 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可以很好地瞭解和揭示睡眠的本質。
通常在進行睡眠研究時,研究人員在志願者頭上放置一些電極,用來記錄其腦電的變化,同時記錄其身體各項功能指標的變化,如呼吸、肌肉強度、心率、血壓等。這些指標的變化是研究睡眠的主要資訊源。
研究顯示,當大腦處於清醒和警覺狀態時,腦電中有很多β波。β波是一種頻率較高、波幅較小的波,每秒鐘有14個到30個週期。
在大腦處於安靜和休息狀態時,β波由α波取代。α波的相對頻率較低,每秒8個到13個週期,波幅稍大。
在睡眠狀態時,腦電則主要是Δ波,Δ波頻率更低,而波幅更大。
根據腦電圖的研究可以將睡眠分為四個階段(圖5-1):
第一階段主要為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腦電波。在這個階段個體身體放鬆,呼吸變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驚醒。其持續時間約10分鐘。
第二階段,偶爾會出現現一種短暫爆發的,頻率高、波幅大的腦電波,稱為睡眠錠( sleep spindle)。在這一階段,個體較難被喚醒,其持續時間約為20分鐘。
第三階段大約持續40分鐘,當大多數腦電波開始呈現Δ波時,表明已進入睡眠的第四階段,即為深度睡眠階段。
在這個階段,個體的肌肉進一步放鬆,身體功能的各項指標變慢,有時發生夢遊、夢囈、尿床等。
第三、四階段的睡眠通常被稱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幾乎所有人的睡眠都會經歷這四個階段。如果睡眠模式異常,就預示著身體或心理功能的失調。
前四個階段的睡眠大約要經過1個小時到 90分鐘,之後睡眠者通常會有翻身的動作,並很容易驚醒,接著似乎又進入第一階段的睡眠,但這時並不是重複上面的過程,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被稱為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REM sleep)階段。
這時候腦的生理電活動迅速改變,Δ波消失,高頻率、低波幅的腦電波出現,與個體在清醒狀態時的腦電活動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開始快速作左右上下運動,而且通常伴隨著栩栩如生的夢境。睡眠者在這個時候醒來通常會報告說他正在做夢。另外心律和血壓變得不規則,呼吸變得急促,如同清醒狀態或恐懼時的反應,而肌肉則依然鬆軟。
第一次快速眼動睡眠一般持續5分鐘至10分鐘,再經過大約90分鐘後,會有第二次快速眼動睡眠,持續時間通常長於第一次。在這種週期性的迴圈中,當黎明臨近時,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的睡眠會逐漸消失。如圖5-2
總之,睡眠的週期通常包括四個階段,外加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每個週期一般持續90分鐘,每晚重複多次。深度睡眠(第四階段睡眠)的時間在前半夜遠多於後半夜。大多數的快速眼動睡眠發生於睡眠的後期,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第一次快速眼動睡眠大約持續10分鐘,而最後一次則長達1個小時。
睡眠的功能
對睡眠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釋。
1.功能恢復理論認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腦和身體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復。這種解釋聽起來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在一覺醒來後通常會覺得精力充沛,渾身是勁,但一些研究並沒有支援這種觀點。
雷切斯查芬等人(Rechtschaffen et al.,1989)曾對人和動物作過減少睡眠的系列研究。實驗中要求志願者逐漸減少每天的睡眠時間,如每兩週或三週減少30分鐘,直到志願者不願再減少睡眠時間為止。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可以將他們的睡眠時間減少到每晚 5個小時。在減少睡眠後,志願者在幾種測試任務中的表現並沒有受到明顯影響,其心情與健康狀況也保持良好。研究發現,當睡眠時間減少到每天5小時或者更少時,睡眠的效率提高了,志願者很快便能人睡,而且深度睡眠的比例增加。用動物進行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減少睡眠並沒有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這些發現沒有支援睡眠的恢復功能的觀點。
有人提出,睡眠中的某個成分可能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例如,快速眼動睡眠對個體健康很重要,剝奪這類睡眠會產生有害影響。
2.生態學理論認為,動物睡眠的目的是要減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傷害。例如,我們的祖先不適應在黑暗中覓食,而且夜幕降臨後還可能受到老虎、獅子等大型肉食動物的威脅,所以要在夜裡躲到安全的地方睡覺。隨著生物進化,睡眠演變為生理功能週期性變化的一箇中性環節,是正常的腦功能變化的一部分。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長期失眠對個體的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個體在睡眠不足時記憶力會下降,而且感到無精打采,脾氣也會變壞。
————分割線————
本著不撕B,不扯蛋,認真嚴謹地接地氣的精神在科普心理學專業知識。
-
3 # 兒科恩銘
睡眠是一種生理現象,是個體基本的生理需要。睡眠時間和質量與健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睡眠紊亂或不睡眠可以產生一系列精神和軀體損害。國外的一些組織是做過相關研究的,強制性的剝奪人體的睡眠後,會出現性格的顯著改變。脾氣變得暴躁,更富有攻擊性,而動作變得笨拙,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難以集中精神。機體不斷的發出警報,提醒自己需要進行休息了。
正常的生理睡眠,由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REM)兩種狀態構成。非快速眼動睡眠根據睡眠腦電圖的一系列變化,又分為NREMⅠ~Ⅳ期睡眠,每一種狀態由不同的神經生理、生化機制調節。新生兒的睡眠沒有明顯的晝夜節律,通常睡眠3~4小時就會醒覺1~2小時。以後由於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以及心理功能的逐步發育成熟,這些短時間的睡眠逐漸連成一體,成為夜間睡眠。通常15個月後幼兒白天睡覺次數減少到2次,3歲時減少到每天一次,到5~6歲時大部分兒童都會放棄白天睡覺的習慣。學齡期6~7歲的孩子平均睡眠時間為十小時左右,青少年(11~18歲)每晚睡眠時間減少到八小時。兒童睡眠的問題需要得到家長的重視,睡眠質量差會對孩子的學習、行為以及情緒產生不良影響。希望孩子們都能夠睡個好覺,健康成長。
回覆列表
睡眠是生命的需要,所以人不能沒有睡眠。從睡眠儀的檢查結果來看,正常人在睡眠時有時眼球不活動或者只有很慢的浮動,這段時間比較長;但有時眼球很快地來回活動,這段時間比較短,與眼球慢動或快動的同時,腦電圖出現不同的變化。由此,科學家把睡眠分成非快速眼動相睡眠和快速眼動相睡眠兩部分,為書寫方便起見,在文獻中都用英文縮寫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來表示,非快速眼動相睡眠寫作NREM,而快速眼動相睡眠寫作REM。
正常睡眠時的基本規律是,正常成年人在睡眠一開始先進入NREM,由淺入深,大概經過60~90分鐘後,轉成REM,REM持續時間只有10~15分鐘左右,然後又轉成NREM,就這樣週期性地交替出現NREM和REM,一夜出現4~6次,直到清醒為止。
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進而導致其他疾病,所以一個好的睡眠十分重要,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枕頭,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所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枕頭十分重要,填料有一定的支撐力流動透氣(蕎麥殼就是不錯的選擇),促進頭部血液迴圈,改善睡眠質量,科學的結構(滿足仰睡和側睡頸椎自然生理曲度所需要的不同高度,曲線及承受力),這樣不僅能提高睡眠質量,還能呵護頸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