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說大明氣數到崇禎朝已盡是推脫責任的說法,凡事事在人為。說氣數已盡無非來源於“明亡實亡於萬曆”之說,萬曆二十多年不上朝這不假,但朝政並不混亂,在萬曆剛登基前十年,由於張居正的改革,曾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之後的萬曆三大徵――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每次都取得了勝利,可見萬曆朝軍事能力還是很強大的。由此推定氣數之說不成立。

    反觀崇禎當政時期,本來強大的關寧鐵騎,在他冤殺袁崇煥後,變的越來越難以抗衡滿清鐵騎。尤其是在內憂外患:李自成和多爾袞雙重打擊下,文官集團只逞口舌之利。並無良策只會明哲保身,崇禎更是沒有一點主見和擔當。就連南遷之事都久拖不決。原來計劃崇禎先去南方開闢戰場,可是大臣們始終咬定皇帝留在北京,崇禎只有讓太子南下。大臣們心裡想的無非就是拖住皇帝,此時君臣沒有了相互之間的信任,彼此心裡各打各的算盤。

    當拯救大明的唯一救命稻草――議和之事,在被洩露出去時,那些文官集團,唯恐不能表現出誓死不退的決心,人人口誅筆伐大有氣吞山河之勢,實則是不願捨棄多年盤剝百姓所建的豪宅美屋。文官如此,那些浴血奮戰的武將死的死、逃的逃,祖大壽、洪承疇先後投降。

    一個讓文官左右,武將叛逃的皇帝,一個上不能保國,下不能安民、內不能攜妻護子、外不能抗敵御辱的崇禎皇帝,除了無能誤國還能找出第二個理由嗎?

  • 2 # 付崊君

    氣數已盡,無力迴天!魏忠賢先殺了有本事的能幹得的人,崇禎無人可用!崇禎一登基,西北,遼東邊軍就因為半年沒有軍餉發生譁變!國庫沒有錢,內庫沒有錢!接著被袁崇煥忽悠五年平遼,為了給袁弄五年軍餉,加農稅,撤驛站!朝廷貪腐成風,閹黨案,內閣判決害死楊連,左光斗為過失至人死亡!賑災糧案,內閣判決戶部主犯為失職之罪!這樣的判決加上袁的忽悠,可見當時的政治腐敗程度!使崇禎不在相信任何人!西北賑災糧10萬旦,被貪汙的實際發下去五千!造成高迎祥帶著幾萬人開始搶劫!搶劫隊伍有受災百姓,還有許多西北邊軍,邊軍沒發軍餉也成了難民!崇禎開始剿匪,可是崇禎沒錢,只好讓孫傳庭,洪成疇等人自籌!為了節約開支,崇禎17年沒做過新衣服,只有龍袍沒有補丁!走路不敢走快,怕露出裡邊帶補丁的破衣服!六下罪己昭,在朝堂上哭得死去活來!由於朝廷沒錢,地方將領軍餉自籌,各地將領割據嚴重,推委中央號令!每次流賊快被滅,皇太極就過來幫忙!洪成疇因為沒有軍餉,在遼東與皇太極對峙一年多,不得已決戰大敗!大明北方在無可戰之兵!接著陝西,山西,河南,北京大旱,瘟疫橫行!孫傳庭因兵少,質量又差,又沒有軍餉戰死!與皇太極議和,可是崇禎沒有財物給皇太極,議和不可能實現!崇禎南遷,滿朝文武內鬥,反對!李自成圍了北京要封王和一百萬兩!崇禎沒錢!調吳三桂來勤王,吳由於也沒有軍餉,向崇禎要一百萬,崇禎沒錢,吳三桂沒來!崇禎吊死煤山,大明亡!崇禎接手的大明已是死局,無人能救!除非讓天災消失,或者讓李自成和皇太極消失一個,或者讓楊連,左光斗等幾百名精英復活,或者誰給崇禎個幾億兩救急!綜合上述,天災人禍,氣數已盡!

  • 3 # 洪湖三浪

    氣數已盡。土地兼併、階層固化,白吃政府供養的人多了,幹活的人少了,以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必然有一部分人捱餓,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必然就有捱餓的人造反。王朝建立初期,一切社會資源和財富進行了重新分配,在穩定發展數百年後,都會進入土地兼併階層固化時代,此時需要變革進行財富重新分配,溫和的叫作改革,激烈的叫作革命。自秦漢大一統之後,還沒有過改革成功的,這也是中國古代王朝沒有一個超過300年的根本原因。

  • 4 # 三生有畫

    大明江山,實際上能臣代代都有,即使在奸臣當道的年代,也是能臣一大把的。嚴嵩掌權,內閣卻有徐玠,後有髙拱、張居正,胡宗憲,海瑞、戚繼光等這樣的能臣干將。魏忠賢弄權,也有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幹員。崇禎死後,明朝還有一批大臣自動殉國的,可見其節烈之氣,大有人在。

    大明江山從來就不缺人才幹員,為何還會誤國?

    主要原因還是破產了。也就是說,國庫沒錢了。

    泱泱大國,竟然一年的財政收入,才800萬兩白銀,如何能支撐這麼大的帝國開資?遼東征戰,每年就要上千萬兩白銀。

    大明帝國財政空虛,主要是四大原因。

    1、明朝皇室貴族到了後期,人數達到了幾十萬人口。都需要國家贍養。每個藩王,都是良田萬傾,富得流油,這些人是不用納稅的。這些人,天下田去了三分之一了,天下財富,也去了四分之一了。

    2、連年征戰,把張居正積攢的家底,揮霍光了。張居正時代,財政結餘的。但是萬曆皇帝打遼東,援助北韓抗擊日本,這幾場戰事下來,家底全部掏空。尤其是後來的遼東戰役,長達幾十年,根本停不下里,徹底的拖死了。

    3、天災人禍。明朝末年,黃河決堤,蝗災瘟疫橫行,黃河流域基本上遇到了百年大災,流民到處都是,徹底破壞了明朝的根基,不僅斷了稅收,還激起民變,農民起義不斷。

    4、朝政腐敗,官員貪墨普遍化。這個時代的明朝,無官不貪,政府沒錢,但是官員有錢,個個中飽私囊了。崇禎皇帝沒錢的時候,竟然最後的辦法,就是向各位大臣借錢打仗,可見是多麼的可悲。但是這些貪官個個膽小自私,國可以亡,但是錢不可以給。

    財政破產的直接後果,就是當兵的發不出餉銀,甚至於連飯都沒得吃,連兵器都短缺,士氣低落,自然戰鬥力低下。

    當官的發不出工資,自然就變本加厲的貪,從而進一步腐化了天朝的根基,就像無數個螞蟻,在啃食著大象的肌膚,最終內部崩潰,民變迭起。

    大明朝,在內憂外患之中,如何能扛得住?何況已經是歷經幾百年風霜的老船。

  • 5 # 史論縱橫

    針對大明江山是氣數已盡還是崇禎無道誤國,不能單純的講誰為大明的滅亡而背鍋,這個問題應該延伸來看。

    “大明江山氣數已盡”,這不應該是封建迷信,而應該是一種客觀規律,任何封建王朝都會滅亡,這是客觀存在且發生的,而明朝當時面對的天災(小冰川期帶來的糧食減產,旱災,蝗災,瘟疫肆意橫行),人禍(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朝廷內黨爭、腐敗,外部上女真民族的崛起,不斷南下衝擊農耕文明)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王朝所難以抵擋的。

    任何一個王朝都會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下最終滅亡,這是客觀規律,不可違背的。

    但是,崇禎就沒有責任了嗎?

    在客觀規律下,還可以強調人的積極性,如果崇禎能夠實行一些良好的政策,內部解決黨爭,緩解社會矛盾,也許還能力挽狂瀾,不一定說達到一箇中興的局面,但是還是能夠延緩一下明朝的國祚。

    所以,不能違背客觀規律的情況下,發揮一下主觀能動性,而且是積極的,明朝可能不會亡的那麼早,那麼慘!

    但是縱觀崇禎主政期間,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用人不專,甚至濫殺無辜,實行苛政,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 6 # 青言論史

    雖然這麼說比較唯心主義,但是我得說,如果有一種東西叫王朝的氣數,那麼在1644年,大明的氣數確實是基本上差不多了。

    1644年的明朝已經糜爛到了什麼地步?朝中黨爭至死方休,在野民變烽煙四起;關外滿清虎視眈眈,關內義軍兵臨城下。幾百年都碰不到一次的小冰期也在這個時候碰上了,想要把這麼爛的攤子給收拾乾淨,基本等於做夢。古人所說的亡國六兆——民變、外戚、閹患、黨爭、外寇、天災,明末一口氣佔了五個。

    其實以明朝的國力,對付這五個裡面的任意一個,綽綽有餘;對付這五個裡面的任意兩個,問題不大;對付這五個裡面的任意三個,有點夠嗆;對付這五個,你們都看到什麼結果了。

    當然,崇禎自己也不是沒有問題。比如說他雖然剷除了魏忠賢,卻沒有把閹黨連根拔起;李自成在甲申年三月,打到北京邊上的時候還主動表示願意幫著打滿清,結果被他一口回絕;又比如周皇后給他提了很多次遷都,他卻扭扭捏捏就是不遷都。所以最後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明朝的滅亡,崇禎不能不負責,但他沒法子負責。因為這時候的明朝已經是積重難返,靠他已經很難救得回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孫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