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微札記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武帝從4個方面進行了批判:第一,多欲政治;第二,與民爭利;第三,開邊戰爭;第四,重用酷吏。

    01 司馬遷作《史記》的出發點

    司馬遷此前修史,是為了給西漢之前的歷史作總結,頌揚聖君賢臣的德行功績,是潤色宏業的一種自覺行為。該思想得自其父司馬談。是出於一種史臣的榮譽感。

    而經歷李陵之禍之後,司馬遷的修史動機有所調整,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對以往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讚頌,而是和自己的經歷聯絡到了一起,並且融入了較重的怨刺成分。

    02 《史記》為什麼批評漢武帝

    深究起來,司馬遷對漢武帝的不滿不是因為受刑,也不是因為具體的為政舉措,而是來自二人思想的根本差異。

    司馬遷的思想是道家為主、法家為輔,而漢武帝的思想則是外儒內法,以儒術源釋歷史。

    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從漢初到景帝時期,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穩定發展,從整個社會角度而言,毫無疑問,這是一段成功的政治統治。而漢武帝與民爭利,造成人民起義風氣,這是矛盾的第一個表現。

    雖然二人都崇尚法家思想,但是司馬遷顯然更讚賞體現清靜無為思想的法律,也就是所謂的順流法律。並且主張嚴格依照這樣的法律 辦事。而漢武帝實施的則是專制獨裁統治,為政刻薄寡恩,這是二人矛盾的第二個方面。

    司馬遷本人也並不反對儒家思想,可是他所理解和肯定的仁和禮是建立在符合基本人性和人情基礎上的,與公孫弘等人所提倡的扼殺廣大人民的情性以滿足皇帝個人慾望的禮有很大不同。這是二人矛盾的第三個方面。

  • 2 # 張繼勞

    無論是在老百姓的眼裡,還是很多學者的眼中,漢武帝的貢獻是永遠無法被磨滅的。在漢武帝統治的數十年裡,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思想上都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特別是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舉措,對華夏民族有著深遠影響。除了思想上,他在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

    首先說他在人才的選拔上吧,漢武帝任人唯才,很多寒門的儒學士子得到了重用,另外,漢武帝還建立了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的的制度,在他執政初期,漢武帝還親自招賢納士,像董仲舒這一批人就是前期漢武帝招聘的。經濟上,漢武帝把整個國家的鹽鐵都管理了起來,國家的稅收穩步增長。特別是在軍事上,漢武帝北擊匈奴,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匈奴對大汗帝國的威脅。除此之外,外交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絲綢之路的開通,直接聯絡了西域各國,這些功績永遠值得每個華人引以為豪。

    然而,在《史記》中卻有很多指責漢武帝的地方,司馬遷在《史記》中大膽揭露了漢武帝的虛偽狡詐和殘暴,對他驕奢淫逸的生活也有很多評述,司馬遷還說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大搞鬼神事件,例如晚年的巫蠱風波。特別是對漢武帝任用酷吏的做法,司馬遷做出了無情的批判。很多人都說司馬遷再寫漢武帝的時候帶有主觀色彩,因為司馬遷受過宮刑,是故意誹謗漢武帝的。

    然而,宋朝史學家司馬光對漢武帝的評價也和司馬遷一樣,他說漢武帝窮奢極欲,刑法繁重,橫徵暴斂,對內興建宮室,對外征討四方蠻夷,又迷惑與神怪之說,巡遊無度,致使百姓疲勞,很多人都做了盜賊。漢武帝對司馬光並沒有做什麼,那麼為什麼司馬光有這樣的評價呢?這說明漢武帝確實有值得討論的地方。

    可以先分析一下漢武帝征伐匈奴的舉措,有人說漢武帝用人是在搞裙帶關係,例如衛青是皇后的弟弟,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這一點雖不能成為漢武帝的敗筆,但漢武帝征伐匈奴的舉措,卻並沒有得到史學家的認可,漢武帝對匈作戰中,上十萬人次規模的戰爭就有好多次,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十萬人的軍隊規模,至少需要三倍以上人數的後勤部隊。

    在數十年的征伐中,國庫滿滿的虧空,於是漢武帝實行了鹽鐵官營的制度。其實鹽鐵官營,也是橫徵暴斂的一種形式,雖然漢武帝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到地方的時候,只能讓老百姓受苦受累。為了完成指標,層層搜刮。所以征伐匈奴和鹽鐵官營,都是對老百姓的一種傷害,這也是後世史學家對漢武帝執政最懷疑的地方。

    其實,在漢武帝死後,匈奴又開始威脅大漢帝國了,在漢武帝的後世子孫中,有很多皇帝也是奉行西漢前期的那種和親制度,比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這種和親制度的一種延續。

    都知道漢武帝設定了一箇中書令,有人說這個中書令也是漢武帝執政的一個敗筆。在漢武帝之前的文景年代裡,宰相有非常大的權力,為了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立了內外朝制度,中書令由此誕生,中書令其實就是宮中一個小小的尚書檯擴充套件起來的。中書令的崛起,宰相權力被架空。所以,有人說宦官制度就是在漢武帝時開始的,他破壞制度的行為也為後人所詬病。

    該如何評價漢武帝這位皇帝呢,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還是另一位隋煬呢,相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漢武大帝》最後一集裡面他又一句獨白,未必是漢武帝說的,但很能說明歷史人物的某些特性:“許多事,最終只有天知道;已經發生的,沒有發生的,朕來不及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了”。

  • 3 # 常信明德

    《史記》對漢武帝的評價,基本上是“實錄”,表現出來抑多褒少。特別對於漢武帝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複雜,評價亦存爭議。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程序和之後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北韓、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此外,還有首創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首頒《輪臺詔》(即《罪己詔》)。

    毛主席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 4 # 金牌書法精講

    說到漢武帝,著名的剪老前輩對漢武帝的評價還是比較全面的。

    提起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黜武以外,還喜歡遊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

    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一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鑑人之明。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藝術。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爾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儘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象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蕩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範圍,由成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北韓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則擴充套件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準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他的誕生據說伴隨著母親夢見紅日人懷,他的曾祖父劉邦託夢為他命名為“彘”(野豬)——而他的父親則解釋此字諧音於“智”,為他改名為“徹”,透徹,號曰“通”;而他也的確是一位智圓行方、通徹無比的傳奇男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

  • 5 # 我本江湖

    說到漢武帝,大家影響最深刻的是他北擊匈奴的偉大戰役,其實還有統一南方這項偉業,我們普通老百姓說得比較少。這裡須從漢武帝的一項重大改革“推恩令”說起。漢武帝在北擊奴匈時,已在著手解決南方問題,當時百越逐國中,南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閩越(福建),尚屬於分離狀態。而在征服北方匈奴之後,南方的分裂問題急待解決。漢武帝派去南越國的使臣安國少季被殺後,他果斷出手直接派兵平定了南越國,後又平定了閩越國,正式派出管理人員管理南方,實現了國家統一。而靠軍事力量達到統一目的後,政治治理不可缺少,漢武漢帝認為以前的分封制已經阻擋了國家的統一管理,為逐步解決分封制下諸侯王勢力增大後不便統領的困擾,他把諸候王長子繼承爵位土地等的權力擴大到所有王子,大家都可在諸侯王下取得封地。這樣一家分幾家後,各自利益訴求不同,很難與國家對抗不說,諸候國內的地方主要管理官員也由國家統一配置。這實質上把諸候國的實際權力分散後給拔掉了。所以說漢武帝的豐功偉績不是一個戰字或戰勝二字可以說得盡的,他開創了一種適合社會發展的新體制,當然我只舉一兩例而言,說得不夠全面,事實上我們今天說的與時俱進,在古代帝王身上早有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希望在你死後,人們因為什麼而記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