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糊了個逗
現代戰爭——將軍正在淡出舞臺,未來甚至連士兵都沒有了,更像是一群科學家的事。但就算跑到火星打,也需要《孫子兵法》。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吧: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天朝搞強軍,直升機、隱形戰機、航母接連出爐,不就為的是“修櫓轒轀,具器械”,為的就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嗎?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這又是什麼意思?講的就是情報。天朝的國安法,美國經常通報的中國間諜案,其實就為的“知己知彼”。 間諜與反諜戰,說的是一件事情,所謂的一體兩面,即儘量獲取對方情報,而儘量不讓對方獲知我方情報。諸如薩達姆、卡扎菲之流,死就死在不明形勢,誤判敵我,高估自己,最終身死國滅。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各種各樣的軍用偽裝技術,目標是什麼?不就為的“善守”麼?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正兵,堂堂正正排兵佈陣,大兵團,強攻固守,為正;奇,奇兵,所有的特種作戰,敵後滲透,破壞橋樑,破壞後勤,不都是奇麼?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臺灣拒統,所恃的主要就是臺灣海峽這個天險。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細論起來,本朝贏老蔣,靠的就是孫子兵法的活學活用。“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與“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決,與“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有何區別呢?林彪粟裕都習慣集中大兵形成區域性優勢,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再比如,示形。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大名鼎鼎的諾曼底登陸,其中就涉及到了大量的示形和情報戰、間諜戰。美華人和盟軍有沒有學《孫子兵法》我不知道,但諸如故意放風讓德軍相信登陸地點在加來地區,而放鬆對諾曼底的防禦;在英格蘭東部虛設一個由bai美國巴頓中將任司令官的“美第1集團軍群”,進行軍事演習和假集結,發出大量電訊,並故意讓巴頓在肯特惹人注目地拋頭露面;在多佛爾海峽的英國港口,設定大量假的登陸艦艇、坦克、滑翔機和物資器材堆積場等等。
其中涉及到的各種各樣的假情報、示弱、誤導、聲東擊西等等,都是《孫子兵法》的具體應用。就寫到這裡吧。什麼叫經典?《孫子兵法》這種就叫做經典。我這麼隨手一寫,就扯出了這麼多。所以你說《孫子兵法》對現代戰爭還有沒有用呢?
-
3 # 瀟湘錘子
適合啊,比如第二次伊拉克戰爭,說是有“大規模殺傷武器”,這算是三十六計裡面的“無中生有”吧。比如常說的斬首行動也算是三十六計裡面的“擒賊擒王”。
-
4 # 天人嘯劍
中國古代的兵書放到現在,肯定不適用,又或者說作用非常小,世界十大兵書《孫子兵法》、《制勝的科學》、《戰爭論》、《戰爭藝術概論》、《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制空權》、《裝甲戰》、《論持久戰》、《戰略論:間接路線》、《絕對武器》。除了一本中國古代的兵書,其餘的都是近代戰爭的產物。
現在的戰爭除了常規的熱兵器外,講究的是立體化、多維化,無形戰等多角度較量,同時資訊化、網路化、電子化等在背後無形的較量。所以作為古代的兵書,現代戰爭的地形對戰的戰略戰術運用的約束性越來越小。價值就不大了。
回覆列表
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在坊間流傳:《孫子兵法》是西點軍校的必讀書目,每個美軍指揮官都必須人手一本的軍事聖經…
▲《孫子兵法》被譯為“Art of War”
也就是“戰爭的藝術”
經過調查,事實上《孫子兵法》在美軍中的流行程度遠不如這些誇張的描述,但也是一本重要的參考讀物。2007年,西點軍校的圖書館負責人、軍事歷史學家阿倫表示,《孫子兵法》主要是供軍事歷史課等幾門課程的教學用途,西點的學生大約有5%左右閱讀過這本書。
▲在美國某權威機構的書單裡
位列十大軍事經典第九位
現代戰爭經驗豐富的美軍,並不太重視《孫子兵法》,那麼這本書,或者說中國古代那些策略運用到現代戰爭中還有用嗎?
▲這對組合看起來沒頭腦
事實上究竟怎樣呢?
《孫子兵法》是對春秋時期諸侯戰爭的高度總結。僅記述魯國曆史的《春秋》中,242年曆史中就進行了483次戰役。整個春秋時期的戰役更是數不勝數。如此頻繁的交戰,給孫武提供了無數的案例,《孫子兵法》可以說就是建立在眾多實戰經驗之上的!
現代戰爭中也有不少戰例能用《孫子兵法》講得通。
外交不如“伐交”
《孫子》謀攻篇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就是說: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伐字的外形:如同人拿著兵器砍人
黃色是人 灰色是兵器 紅色是敵人
有趣的是,孫子將外交稱為“伐交”。特別強調了外交中的軍事要素。這一下就讓軍武菌想到了美國在20世紀開始奉行的大棒外交政策。
大棒外交始於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他將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作為美國當時主要的外交政策。
▲加勒比地區臣服於大棒之下
在一次演說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諺語:“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著急。”來說明他任內(1901~1909)的外交政策,後發展成所謂“大棒加胡蘿蔔政策”。
▲打一巴掌給個甜棗
大概就是這個套路
20世紀初,美國憑藉其大為增強的軍事經濟力量,積極推行向外擴張計劃,加強了對拉丁美洲,特別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侵略。羅斯福根據馬漢的制海權理論,主張以武力為國家的後盾,迫使拉丁美洲國家“循規蹈矩”,聽命於美國。
這樣的政策見效顯著,以至於之後100年美國的外交政策都沒有逃出“大棒外交”的框架。美軍在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有機會褪去了原本的孤立政策,“大棒外交”也真正的走出美洲推向全世界。
▲二戰的戰火併未燃向美國本土
在他國重建之時美國
用一根大棒攫取了巨大的利益
美國遍佈大洋的航母艦隊,仍然如同一根根雄偉的大棒,在與小國之間的國際事務中,美國依然奉行這個原則:“談判破裂,準備攻堅!”
▲CVN71西奧多羅斯福號
水兵排出“大棒”字樣
已經不需要向你們隱瞞什麼了…
通訊受阻?德軍如何指揮美軍打美軍
《孫子》軍爭篇講:“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意思就是說:作戰中用話語難以傳遞指揮資訊,所以設定了金鼓;用動作難以讓士兵看清指揮訊號,所以設定了旌旗。因此夜間作戰多用金鼓,白天作戰多用旌旗。金鼓和旌旗,是統一全軍行動的。全軍行動既然一致,那麼,勇敢計程車兵就不會單獨冒進,怯懦計程車兵也不會畏縮後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
▲古代金鼓和旌旗
是戰場上傳遞命令的工具
現代戰爭中,傳遞資訊的工具不斷的更新。直到今天,無線電仍然是戰場上必要的通訊渠道。干擾對方的無線電通訊,便能切斷敵方指揮中樞和士兵之間的聯絡、打亂敵方的戰略部署。歷史上甚至曾經出現過德軍指揮打擊美軍的奇葩案例。
▲EA-18G咆哮者電子戰戰機
如今電子戰裝備已經是戰場必要裝備
1943年英聯軍為了加速德國法西斯軍隊的垮臺,他們制定了進攻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作戰計劃。在開始執行這個計劃時,美英聯軍司令部專門用電報給美軍某空軍基地拍發了一份命令:
進攻西西里島作戰方案已定,命你部務必於5月8日23時前,完成向該島運送空降部隊的任務。
聯軍精心制定的這份作戰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可是他們卻沒有料到這份電報被德國情報部門截獲並破譯了。
▲這個行動就是後來的哈士奇行動
82空降師空降西西里
當德軍獲得這一作戰計劃後,深感恐懼不安,下決心要破壞美軍的這次空執行動。於是,他們立即著手製定了一個針鋒相對的電子干擾破壞計劃:透過對飛行中的美軍運輸機群進行電子干擾,破壞美軍空軍基地與運輸機群的通訊聯絡,進而達到讓美軍自己打自己的目的。當然,這種想法是美妙的。可是,要讓一支部隊自己打自己是難做到的。為此,德軍首先採取了詭詐的欺騙活動。
▲兵者,詭道也!
5月8日當天,德軍派出轟炸機群搶在美軍運輸機群行動之前,輪番轟炸盟軍艦隻。有趣的是,德軍轟炸機每次飛行的高度都差不多,始終保持在5000英尺左右。
很快,美軍的軍艦產生一種錯覺:凡是在5000英尺高度上飛行的飛機都是德軍的飛機。
德軍第一步欺騙性的轟炸行動過後,開始了整個破壞計劃的第二步工作——對美軍空軍基地和剛剛飛離美軍空軍基地的運輸機群實行了高強度的電子干擾。
德軍突然的電子干擾攻勢,使美軍的運輸機群與地面空軍基地失去聯絡,被迫在空中盤旋待命。就在美軍運輸機群的駕駛員一遍遍焦急地呼叫,“請指示方位,請指示方位”時,突然從他們的耳機中傳出了地面指揮的聲音:
“請注意,保持5000英尺的高度!航向3500 !”
美軍飛機駕駛員接到地面傳來的這一指示後焦慮心情一掃而光,立即按照指定的高度和方向加速飛去。美軍飛行員哪裡知道,他們收到的指令竟是德軍特意發出的假命令。
▲82空降師遭到了友軍猛烈的炮擊
當美軍的運輸機群被騙到英美軍艦上空時,那些剛剛遭到德軍轟炸的軍艦又未接到任何通知說有自己的飛機透過,認為又是德國的飛機前來襲擊。
所有軍艦上的對空火炮全力開火,千發炮彈離艦升空,對準軍艦上空的美軍運輸機痛打起來,許多美軍的飛行員還未弄清是怎麼一回事,就連飛機帶運載的空降兵一齊葬身大海底。
▲吸取教訓的美軍諾曼底登陸時C-47
全部塗上了黑白相間的明顯標識
考文垂——悲催的代名詞…
《孫子》軍形篇講: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善於作戰的人,先要做到不會被敵戰勝,然後待機戰勝敵人。不會被敵戰勝的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戰勝敵人則在於敵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夠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所戰勝,但不能絕對保證自己一定會戰勝敵人。所以說,勝利可以預知,但並不能強求。
這句話簡直就是為二戰時的英國量身定製的!在二戰初期經歷了法國戰役的慘敗之後,英國在西歐戰場四年按兵不動。都知道德國黑科技不少,但是英國的開發的黑科技也不少啊:
▲有先進的防空雷達
▲羅爾斯·羅伊斯的航空發動機
美國的Mustang就裝了羅·羅的發動機
▲圖靈發明的圖靈炸彈
成為電腦的雛形
▲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
並在二戰中開展實際應用
為了做好反攻歐洲的準備,英華人在戰爭階段一直飽受德軍各種形式的轟炸!大量的平民因此死亡,但是他們的犧牲,但他們的犧牲並非毫無意義!其中最具有爭議,便是考文垂事件了!
1940年11月12日,德軍空軍司令部按希特勒指令發出命令,派空軍機群於14—15日對英國內陸的中心實行猛烈轟炸,具體目標是英國的重要城市考文垂城,並將此計劃命名為“月光奏鳴曲”。
▲然而事實完全沒有名字那麼浪漫
該計劃的目的有二:一是考文垂是英國主要工業城市,對其進行轟炸可以摧毀英國的抵抗;二是德軍在空襲倫敦過程中屢遭失敗,也使希特勒對“英尼格碼”的保密性提出懷疑。它想以這次行動來證實自己的懷疑是否準確。因此,德軍情報部門將作戰指令發給前線德軍,並認真等待英方的反應。
11月12日,英方透過“超級密碼”截獲了這一情報。但是,如何應付這次空襲,首相丘吉爾卻面臨著兩難選擇:考文垂城在英國建築史和工業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超級機密”在未來的戰役中也具有決定性意義。
▲難得繳獲的英格瑪
究竟要如何選擇呢?
如何取捨,英方提出兩種方案:一是採取主動措施保衛考文垂。不過這樣一來,德華人極有可能懷疑自己的密碼被破譯,以後就會更換新的密碼系統,“超級機密”將失去作用。另一種方案是讓考文垂的防務措施原封不動,對空襲作出合乎常情的反應,用犧牲考文垂來保住“超級機密”。14日下午,丘吉爾考慮再三,最後忍痛作出決定:考文垂不做防禦疏散。
▲如今的考文垂又是一片祥和
在此次空襲中,考文垂遭到毀滅性打擊:500多家店鋪和5萬多間民房被炸燬;12家飛機零件工廠處於癱瘓狀態。空襲共炸死554人,炸傷4800多人。
▲巧合的是馬島戰爭中
英國被擊飛魚導彈擊沉的
驅逐艦也叫考文垂號
雖然,有各種說法表明考文垂事件或許是出於臆測。但是近現代戰爭中這種“丟卒保車”的行為已經並不少見了。
▲萊特灣海戰時日本將航母編隊
當成活生生的誘餌艦隊
從這些戰例中我們看到,《孫子兵法》在實戰中的運用還是不少的。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或許並沒有讀過這部書,但是他們依然使用了和兵法中相似的戰略。
▲只用於宏觀戰略
而不是圍觀戰術
因為《孫子兵法》講的不是具體的戰術,而是站在最高指揮官角度的軍事戰略!原本就是孫武根據春秋時期數百場戰役經驗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形成了經歷過實戰檢驗的規律。所以現代戰爭中,如何做好戰略決策仍然是經久不衰的話題。所以《孫子兵法》在現代戰爭中一樣適用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