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薺菜糰子

    成本低呀。導彈射程越遠價Grand SantaFe昂貴,而且導彈是一次性的,飛機就不一樣了,飛機是反覆使用的,所以飛機加導彈比單純的遠端導彈更划算。另外,低威脅作戰時轟炸機還可以使用炸彈,那成本就更低了。

  • 2 # 魂舞大漠

    有了導彈,還有轟炸機做什麼,此前擁有轟炸機的英法二國,正是這麼想的,早早即退出了戰鬥序列。要在他們倆,自以為有強大的盟友,有強大的北約,可做保障。

    要知道,轟炸機的研製和維護使用成本有多貴,美軍第三代轟炸機B-2一架就是24億美元之巨,依其當時採購價格來折算,相當於60噸黃金,即便做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也只裝備了20多架。維護起來更耗銀子,每飛行小時的維護費用在100萬美元以上。可見,大型轟炸機會越來越貴,並不是所有國家所能擔負得了的,因此研製和裝備國家越來越少。

    科技含量高,研製時間長,擁核國家打擊手段,作為戰略三駕馬車之一,擁核國家不多隻有五常,轟炸機因而成了稀罕物兒,鳳毛麟角。導彈可以有,戰略導彈也只限於五常。

    除了財力、科研實力和國際限制,還有一條原因,就是綜合實力因素,實力不濟的國家,即便研製出大殺器,正像一個小孩子長期抱著一塊大石頭,力不能支,氣喘吁吁,在科技含量和數量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少而又少,拿到手裡不頂用,難於在第一個波次攻擊中存活下來,研不研製實在無關緊要,很難發揮出應有作用。轟炸機重在威懾,平時可用於維持戰略平衡,嚴重失衡即不能以一種兵器實現平衡,更莫說拿到手中常自晃一晃的話,弄得不好,只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危險。

    最後來說一說轟炸機的作用,作為大國戰略長臂,以航程遠,突防能力強,攜彈量大,速度快等效能,平時可以保持一份威懾,隨時隨地,戰時用於對重要目標的打擊,一架飛進去極具威力,從而成為大國孜孜以求的制衡武器。

  • 3 # 資訊所長

    導彈的出現,的確影響了轟炸機的地位,尤其是洲際彈道導彈的存在,使得一些國家直接放棄了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所以嚴格來說,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擁有戰略轟炸機:俄羅斯和美國!但是轟炸機也有轟炸機的作用,比如在和平時期,轟炸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威懾,它不需要進行實際的作戰,只需要攜帶武器,在有衝突的地方飛行就行了,威懾對方。比如日本經常要求俄羅斯歸還北方四島,俄羅斯有時候就會派遣圖-95戰略轟炸機繞著日本島國飛一圈,甚至攜帶核武器,威懾力不止一點點。同時轟炸機也是導彈的絕佳載體,現在的轟炸機,基本上不再使用常規的炸彈,而是各類精確制導武器,這裡面就包括導彈!有些導彈的射程有限,比如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這兩款導彈的射程從數百公里到數千公里不等,無法打擊更遠距離的目標,如果使用戰略轟炸機作為平臺,那麼依靠轟炸機的航程優勢,可以使得導彈的射程變相獲得了提高,威懾半徑擴大好幾倍。並且戰略轟炸機不光航程遠,它的載彈量也很大,能夠攜帶幾十枚導彈,這是普通的戰鬥機或者軍艦所無法達到的!戰略轟炸機部署起來快速有效,可以進行全球部署,比如美國就經常在伊朗周邊部署B-52戰略轟炸機,威懾伊朗,它比美國的一些導彈威懾效果好多了。再比如最近美軍戰鬥力因為新冠肺炎影響受到了質疑,所以美國就立刻把B-52戰略轟炸機加上KC-135空中加油機擺在了跑道上進行大象漫步,兩者結合,可以打擊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美軍藉此向全世界展示武力,拒絕質疑!

  • 4 # 瘋狗的輕武

    我覺得這個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轟炸機有更多的彈性空間

    轟炸機本身就是一個武器平臺,可以依據目標的不同掛不同的戰鬥部,導彈、炸彈甚至快速部署地雷,尤其是一些重型鑽地彈也只能由戰略轟炸機來投放

    二是轟炸機更能體現戰略威懾作用

    比方說哪個國家或者地區開始蹦躂了,陸基導彈就體現不出威懾力,在地面上開個導彈井口沒啥用,一旦發射了又是真的開打。

    但戰略轟炸機去他們那邊繞一圈就很能表明威懾力了~ 至少能傳送一個很明確的戰略訊號

    三是作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組成部分

    打個比方說一旦收到敵方的導彈告警,但此時尚不知道這個導彈到底部署的是什麼彈頭,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往哪兒打的。這時候肯定不能直接按下核彈發射鈕,而是讓戰略轟炸機立即帶彈起飛。

    畢竟地面的核打擊力量有可能會被對方一波核打擊摧毀,但在天上至少保留了核打擊能力,可以作為核反擊力量存在

  • 5 # 榮華之武器堂

    關於轟炸機是否需要,實際上這個觀點從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隨著地地導彈等的不斷髮展,“要導彈不要作戰飛機”的呼聲很高。1957年英國國防部白皮書明確表達過這種觀點。當時英國國防大臣鄧肯-桑代斯主張英國除了運輸機和教練機以外,英國空軍不再需要任何有人駕駛飛機了。受此影響,英國軍用航空工業一蹶不振達25年之久。導彈與轟炸機的關係其實很微妙,正是因為導彈的發展現代轟炸機無用武之地,但另一方面由於巡航導彈和空地導彈使得遠端轟炸機可以得以繼續發展。

    主張取消遠端轟炸機的人認為,地地導彈可以遠端打擊敵人,而且沒有損失己方人員的危險。因此,可以用其代替轟炸機。但也正是由於有了空地導彈,遠端轟炸機可以距離目標上千千米即發射導彈,大大減少了自身被擊落的危險。同時,在這樣的距離發射的導彈命中精度要比遠端導彈高得多。而且轟炸機使用靈活,在空中未發射武器前可以隨時根據命令改變擬攻擊的目標。所以,這種精確性和靈活性又促使軍方保留和發展遠端轟炸機。

    新的精確制導武器與遠端轟炸機結合作戰效力成倍提高。轟炸機在目標區附近一次透過即可準確地炸中多個目標,或者投下許多炸彈全部命中一個小目標。冷戰時期以及冷戰後的多次區域性衝突,美軍的戰略轟炸機透過發射精確制導炸彈或者精確制導武器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另一方面,地地導彈的精度也在不斷提高。目前最新型的洲際導彈誤差可以控制在100米之內,這使得取消遠端轟炸機的呼聲有可能又高起來。

    當然,遠端轟炸機的發展並不簡單,需要考慮到不僅是飛機本身的效能問題,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護能力和打擊能力問題。配套的電子對抗裝置、精確打擊武器、自身防護武器、維修裝置等,都要配套研製。否則的話,轟炸機顯得毫無意義。

    目前,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在作戰使用上,一般使用精密制導武器和先進電子戰裝置,從防空火力範圍外攻擊為主,相機實施臨空轟炸。突防戰術上以低空和超低空突擊作為基本戰術,條件適宜時,亦將採取中、高空突防。此外,使用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加之採用綜合地形跟蹤/迴避和地圖儲存技術裝置等,使飛機可在縱橫方向上機動,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貌來掩蔽突擊編隊的飛行,為戰略轟炸機突防的成功提供了新的物質保障手段。

  • 6 # 皇家騎士16

    你見過白楊長啥樣麼?絕大多數人見過的都是那個原木運輸車,但是圖160見過的人就多的多了。

    你聽說過飛一半不飛了又飛回發射井的ICBM麼?但是飛一圈回來降落的轟炸機就沒那麼玄幻了。

  • 7 # 李BoVen

    1導彈射程再長,還是有限的。如果配上轟炸機的大航程,有利於進一步擴大攻擊範圍

    2也不是所有的目標都可以用導彈來攻擊的,比如進行火力覆蓋時,用導彈的話肯定得花掉大把的錢,如果讓轟炸機用航空炸彈凌空轟炸,費用也不用那麼多

  • 8 # 五嶽掩赤城

    導彈儲存有年限,生產週期又較長,如果想要把對方炸回石器時代,還是需要轟炸機

    如果是準備小規模區域性衝突,那麼準備些彈道導彈就可以嚇唬住對方,但如果是真的準備世界大戰,要把對方炸回石器時代,轟炸機是少不了。因為導彈作為一次性武器,他的生產週期長,儲存時間又有限,不可能隨時好準備一次世界大戰的的量待命。

    導彈的儲存是有年限限制的,他的燃料有一定的腐蝕性,時間長了會腐蝕燃料罐外殼;他的導航、控制系統、電子感測器上的電子元件時間久了存在失效問題;甚至他的結構強度時間久了在應力效應和金屬疲勞情況下也存在減弱可能;常規彈頭的話戰鬥部炸藥與雷管時間久了安全性會大大降低。所以過個二三十年,這個導彈就基本沒用了要報廢,這就存在一個問題,誰也沒有能力準備好一次世界大戰所需要的導彈量。即使是當年的導彈狂魔,號稱造香腸一樣造彈道導彈的前蘇聯,其巔峰時期也就儲存了約5000枚中遠端彈道導彈。

    另一個問題是導彈打起來很爽,像前蘇聯當年可是號稱3個小時內就打出一千枚洲際彈道導彈,但是爽完之後,重新生產出新的導彈週期又很長。本質上講一枚中遠端彈道導彈就是一枚運載火箭,洲際彈道導彈更是大型運載火箭,生產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少需要半年的生產週期。而這導彈這玩意專業性又太強,和平時期需求量非常有限,戰爭時期產能擴充沒個兩三年是不可能的事情。生產線裝置生產和安裝是一回事,人員培訓更麻煩,想在街上隨便抓個人就讓他去造火箭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如果沒有轟炸機的話,那麼大家開局爽完幾個小時之後,剩下的半年時間就要大眼瞪小眼了。而轟炸機的價值就體現在這裡,我還可以繼續炸你,包括炸你的導彈生產線,不至於出現火力空窗期。對於中小國家來說,只准備導彈不需要轟炸機是可行的,畢竟前面幾個小時爽導彈就已經要讓對方半殘廢付出巨大代價,但對於大國來說,轟炸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戰略威懾的重要一環。

    同時轟炸機也不斷的多功能化,開始注重發揮戰術轟炸上的價值。譬如作為遠端巡航導彈發射平臺,空射巡航導彈由於擁有初始高度和速度,射程可以大大增加,並且空中發射平臺機動能力強,可以從不同角度和方向發動襲擊,是最佳巡航導彈打擊平臺。這方面轟炸機的長航程和大載彈量,無疑是最佳空射巡航導彈載體。

    另一方面,現在像美軍正在研製的B-21,體型和航程大大縮水,從而把價格和使用成本降低,開始轉變為以戰術轟炸為主,這方面打擊效率要比多用途戰鬥機高出不少。

  • 9 # 鍋蓋頭司令

    這兩種武器其實你想想它們的攻擊方式就知道為什麼有了一種,另一種還存在了,導彈和火箭彈區別在於哪,有的火箭彈和導彈射程差不多,關鍵在於制導,導彈造價昂貴且精準,它的打擊目標最好是高價值的,對一些重點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比如指揮所、雷達站、彈藥庫、軍事基地,一枚上百萬美元的導彈砸過去能起到效果。

    轟炸機則不同,轟炸機攜帶的彈藥都是以噸為單位的,著名的B52轟炸機彈藥解除安裝量達到二十七噸,炸彈的成本比導彈低的多,二十多噸炸彈也不可能是轟炸一個目標,導彈打的是點,轟炸機炸的是面,地毯式轟炸這個詞每個瞭解軍事的都聽過,成群的轟炸機組成編隊邊扔炸彈邊往前飛,像鋪地毯一樣。像城市這樣的目標就可以用轟炸機,目標面積大,轟炸機不像導彈,不求每一顆炸彈都能砸到高價值的目標,只要敵人在密集的轟炸中被炸到就妥。當然了,有時候有些國家也會拿導彈用於轟炸。

    導彈和轟炸機各自有優勢,最明顯的就是一個無人,一個有人駕駛,導彈打過去即便被擊落也不會損失士兵的生命,轟炸機如果被擊落的話那損失的就不僅是飛機了,還有士兵。但是人員操控的機器到什麼時候比無人的更靈活,轟炸機只要還有油,飛行路線、攻擊目標的調整會導彈規劃的路線還要靈活。所以這兩種武器不同職能,不同優勢,一個不能徹底取代另一個。

  • 10 # 謝金澎

    美國B52有一個名字叫做同溫層堡壘,你一聽這個名字大約就知道為什麼需要轟炸機了。

    不錯,轟炸機就是空中堡壘。不要以為有各種射程的導彈就可以搞定一切了,戰場空襲時主要依靠戰術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

    像F16,su27等雖然也能對地攻擊,但是攻擊能力非常有限。主要是對固定目標的定點攻擊。遇上大戰,還需要轟炸機這樣載彈量大的專業對地攻擊平臺。

    導彈的射程越遠,成本越高,被攔截的機率越大。所以,像洲際導彈每個國家裝備的都非常有限,主要用作核打擊載具。

    遇上高強度大規模的交戰,完全依靠中程導彈來達到戰場清除的目的,那就是大炮打蚊子,既耗不起也犯不著,而且很容易被提前計算出彈道後攔截。

    轟炸機的優勢就是在護航機群的保護和開道下,到達目的地,對大量目標進行掃蕩式的大範圍清除,包括雷達、防空導彈系統等。

    舉一個簡單例子,伊朗裝備有中型以下的各種型別導彈,但是他的空軍不行,就始終不敢跟以色列造次。再厲害的防空導彈系統也架不住空軍的反覆突襲,而且光有導彈無法獲得制空權,一旦轟炸機突了進來,雷達、防空系統就會被全部幹掉,成為廢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金油”專業,真的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