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州心理諮詢

    端午節的由來

      在古代,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之際,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其由來,說法不一,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最大。正是由於屈原的緣故,端午節也因此被稱為“詩人節”。據《史記》記載,戰國時代,楚秦爭霸,楚國大臣屈原很受楚懷王器重,他主張舉賢任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懷王稚子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保守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但屈原矢志不改,“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沒有放棄對未來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秦國接連攻佔了楚國8座城池,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識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楚國都城郢。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羞悔交加,憂鬱成疾,3年後客死秦國。楚頃襄王繼承王位不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抱負遠大而壯志難伸的屈原,在被流放到遠離京都的沅、湘流域途中,終日憂愁,常常獨自徘徊江邊。一天,一位在江邊垂釣的漁夫問屈原為什麼如此失意落魄,他嘆氣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下了《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不朽傑作。在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後,屈原仰天長嘆不已,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入激流滾滾的汨羅江。這一天,正是夏曆的五月初五日。“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離騷》)屈原以死來堅持自己的理想,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下詔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紀念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宋人梅堯臣在《五月五日》詩中吟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元明之際的貝瓊寫有《巳酉端午》吊屈原詩:“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表達了詩人們對屈原的同情與悼念之情。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還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在中國江蘇、上海、浙江一帶,一般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因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乃投奔吳國,助吳王闔閭伐楚,五戰而攻入楚都郢。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闔閭為越王勾踐戰敗,受傷而死,子夫差繼位,立志報仇。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軍大敗,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太宰受越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歷鏤”劍,令其自刎。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死前交代鄰舍人:“我死後,請挖出我的眼睛,懸掛在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軍隊入城滅吳!”說罷,自刎而死。夫差聞子胥死前之言,大怒,令人取子胥屍體裝入皮革中,於五月初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後,“後世遂划龍舟,作救伍員狀”。傳說中伍子胥變成了“波濤之神”。這樣,在江浙一帶,端午節就成了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過端午節看做是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據史書記載,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年僅14歲的曹娥,沿江號哭,晝夜不停。過了17天,在五月初五日這一天,曹娥也投入江中。又過了5日,曹娥終於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江面。此事傳到縣府,縣令為之作文立碑,以頌揚她的孝行。在今浙江紹興,尚存曹娥之墓,現存曹娥碑相傳為晉代王羲之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將她曾居住過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則更名為曹娥江。

      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勾踐操練水軍之說。而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歷史。勾踐戰敗被俘後,在吳國過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數年後,終於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雖然說法比較多,但時至今日,端午節最令人稱道的還是屈原以及他所體現出來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他胸懷祖國、心憂天下、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永遠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和緬懷。同時,端午節自古以來就是民間一年一度的“衛生防疫節”,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打掃庭院、懸白艾、飲雄黃酒。節日期間,同學們要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個主題,積極組織和參加一些有益活動,以此懷念。

  • 2 # 奇石怪松

    端午節日從古來,故事歷史有記載,情節感人入胸懷!詩人屈原死有因,投江自盡報國恩,屈原死因很屈情,為了祭祀古詩人,艾葉菖蒲插門牌,黃酒棕子江中摔,紀念屈原當祭品。端午節到新時代,傳統風俗習慣在,社會節奏發展快,有些風尚起變態,重彩禮物氾濫災,節日禮尚汙多情,聚眾酗酒經常在,酒後做事人變態,花樣百出不光彩。人要臉面衣要新,除去霧霾空氣純,落落處處行文明,倡導文明是燦星!

  • 3 # 餐飲家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

    在不少地方,還有送端午節禮的傳統。那麼,在端午節禮的選擇上,也是很讓人為難的,那麼在河南,端午節禮可以這麼選:

    1.鄭州禮品裝燴麵

    燴麵,不僅僅是河南,也會全國吃貨都喜愛的麵食之一。隨著包裝版燴麵的出現,如今這種特產美食,已經開始銷往世界各地,也成為河南人過節送禮的新選擇。

    76人禮品燴麵是包裝燴麵裡的大牌子,選用的手工拽面健康營養,調料搭配配比合理,產品優勢明顯。而且產品種類十分豐富,分為“禮品燴麵”(熱水沖泡)、“自加熱燴麵”(冷水沖泡)兩種型別,每種型別還分為滋補、麻辣兩種口味,能夠滿足不同年齡層的消費需求。

    2.好想你紅棗

    紅棗富含維生素,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具有滋陰補陽、補血的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零食佳品。

    作為新鄭的特產,好想你棗,早已銷往全國各地。

    各種口味的禮品裝的紅棗以及棗片都是端午節禮的佳選。

    3.焦作鐵棍山藥

    山藥是人們食用最早的食物之一,其肉質細嫩,含有極豐富的營養保健物質,同時也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具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功能。

    4.鶴壁纏絲鴨蛋

    纏絲鴨蛋是鶴壁是淇河沿岸的特產,為淇河三診之一。這種鴨蛋煮熟之後,蛋黃是黃紅色,呈現出一圈一圈的色環,由外及內繞著中心,因此而得名。

    在河南不少地區,端午節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吃鹹鴨蛋。一盒纏絲鴨蛋作為端午節禮,好看又應景。

    5.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是夏季飲品的不二之選,是送長輩的端午節禮最好的選擇。

    6.洛陽老八件

    洛陽老八件是洛陽最富特色的傳統古典小吃,主要包括雙麻酥、芝麻酥、甜鹹餅、果仁酥、蛋卷酥、花生酥、金麻棗、蛋黃酥8種點心,口味豐富,可選擇性多,不管是送孩子還是老人,都不會出錯。

    7.開封花生糕

    花生糕是宋朝時期的宮廷膳食,如今在開封的大街小巷均能買到,吃起來香甜利口,入口即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花生糕的口味也越來越多樣:原味、五香、果仁等等,風味各不相同,但包裝頗有古典特色。

    8.鳳泉薄荷茶

    鳳泉薄荷的種植歷史悠久,相傳在南宋時期,就得到岳飛的稱讚,當地百姓素有"消炎止痛一飲停"的美譽。

    薄荷清香芬芳、味辛、性涼,具有發汗解熱等功效,製成茶,是夏季的飲品佳選。

    9.貢品麻花

    貢品麻花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回族的一種傳統小吃,產自商丘的民權,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是名動一時的貢品。

    吃起來香、酥、脆,遇水軟而松,是補養身體、差旅攜帶和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乘佳品。

    10.盧氏綠殼雞蛋

    雞蛋一向被華人認為是補充營養的“萬能食物”,從古至今在華人的食物中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而綠殼雞蛋相對於普通雞蛋來說則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不僅能夠改善睡眠質量,對於兒童來說還具有增強記憶力的效果,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有降血脂、軟化血管等功能,老少皆宜。

  • 4 # 大材研究

    端午3000年記

    時值端午,興起所至,經查,發現此節日並非從紀念屈原始。

    或在3000多年前,古百越之地,崇拜圖騰,粽子投入江河祭祀龍神,同時龍舟競渡,趁興愉悅。

    後興蘭草湯沐浴去汙,漢代《大戴禮》有載:午日以蘭湯沐浴。

    另有五毒盡出說法,故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驅邪避毒。

    《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民諺又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放風箏、佩豆娘頭飾、拴五色絲線、採茶制涼茶、畫額、躲端午、佩長命縷、戴香包、採藥、飲雄黃酒、跳鍾馗、鬥草遊天壇、打馬球、食煎堆、吃打糕等,一節之盛,千年傳承,以至於今。

    直到2300多年前,秦大軍侵楚,攻城拔寨,楚頃襄王逃難,舉國絕望。

    前三閭大夫屈原放逐江南,見國事如此,憤而投江。

    於事未嘗有補,楚終亡於秦。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江邊憑弔,並將糯米做成粽子撒在江水,以示祭奠,後世流傳。

    朝代更替,政權交織,屈原所事楚早已是中國一隅之構成,有人笑之過於迂腐,投江不如組織兵力反抗。

    其實很難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投筆從戎,提三尺劍,定四海。屈原以死明志,警醒華人,即使不如舉義旗者,但要遠勝投敵者。

    屈子,浩氣長存。

    後又有地方,視端午紀念伍子胥、東漢孝女曹娥等。一節之寄託,競延綿數代。

    至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慷慨赴義。

    又有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之豪邁,更有“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之壯烈!

    仁人志士,國之棟樑,遇國難之時,或揭竿而起,或捨生取義。

    至今國盛民強,法治始開,文明再盛,然進無止境,貧困依然見於巷陌,爭端常出於市井,不公或存於諸事。

    我輩必當勤勉,需開闊之眼界,包容之品格,高明之睿智,不屈之毅力,護衛這盛世前行。

    願端午安康,志高且堅,道順且暢!

    |2018年6月17日

  • 5 # 農人新視角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恰逢今年高考第一天。很多家長都在忙著孩子高考的事情。其他沒有孩子參加高考的家長,則可以開開心心的過端午節了。

    端午名稱的由來。

    《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端午節的興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當代端午節習俗。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是為了紀念屈原等一些歷史名人而專門過端午節。更多的人是在端午節的時候,回家看望父母,與父母團聚在一起。平時忙於工作的年輕人,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夠有時間回到父母身邊。有些地方為了增加端午節日的熱鬧氣氛,會組織一些包粽子、划龍舟比賽等活動。但是更多的人還是回家與父母團聚,孝敬老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女人被稱為“頭髮長見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