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周說三農
-
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說實話,我沒吃過進口的豬肉。但是,國內現在農貿市場、超市裡的冷鮮肉以及養殖場屠宰的豬肉也真不好吃,總是有那麼點不對的味道。
現在很難找到春笨樣的土豬了,即便是有那種土豬肉也不會流入普通的農貿市場和超市,都在附近就集中消化了。最常見的就是東北每到冬季殺的年豬,有在市場上擺攤賣的嗎?都被親朋好友和同村、同鄉的人買走了,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戶就能消化1-2頭豬的能力。而現在市場上售賣的冷鮮肉,都是養殖場餵養出來的“速生豬”,應該3個月左右就能出欄吧,肉質真不咋地。但是我感覺怎麼也要比進口的豬肉強一些,畢竟是冷鮮,不是冷凍;畢竟是放血之後殺得。
第一個原因是冷鏈運輸。進口的豬肉需要經過長距離的運輸,如果採取冷鮮,既0-4度保鮮的話,成本太過於高昂。這樣高價的進口豬肉也不會有什麼銷路,唯一的辦法就是冷凍之後經過空運等方式出口到國內,在經過分銷之後進入超市,最後才是化凍、銷售的階段。如果您家有凍肉的經歷應該瞭解,哪怕是用塑膠袋嚴實包裹的情況下冷凍,超過1個月之後豬肉也會出現發乾的情況,最明顯的就是豬肉的切口處出現類似脫水狀的乾肉。所以,這類不知道冷凍多久的進口豬肉在口感上必然會有一定的劣勢。
第二個原因就是屠宰方式的差異了。中國傳統的殺豬方式是一刀捅進動脈,儘可能的把豬血放盡,這對減少豬肉的腥味有著明顯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死豬肉不好吃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放血的過程。而國外的屠宰場,由於受到一些動物保護人士的干預,都會採取相對人性化的電擊屠宰方式,儘可能的減少屠宰過程中豬的痛苦。電擊致死之後是沒有辦法放血的,這就和吃死豬肉其實沒什麼區別了,在口感上自然也會差上許多,有著明顯的腥味。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是公豬沒有閹割。國內的養豬場為了育肥的需求,都會對公豬進行閹割,一方面是提高育肥的速度,一方面是透過閹割減少公豬的雄性激素水平。公豬的雄性激素水平高,豬肉就會發硬、還會有一定的腥臊味。所以,對公豬進行閹割是國內的生豬養殖場普遍採用的方式,目的就是加快育肥速度、提高肉質。但是,國外還是由於動物保護人士的干預,豬也需要有一定的權益,很難採取閹割的方式對公豬進行處理。所以,國外養殖的公豬其實就是不合格的種豬,豬肉有腥臊味也是正常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回覆列表
就豬肉來說,為什麼中國產的吃起來很香,進口的不好吃?
進口豬肉沒有中國產的豬肉好吃是有幾個因素的。
一是進口的豬肉是冷凍豬肉,一般冷凍豬肉都要比新鮮豬肉的味道差,而且屠宰時間長,從屠宰到進口再到消費者的餐桌上已經是兩個月以上。
二是飼料不相同,國內餵豬的配合飼料主要是玉米、豆粕等,由於魚粉昂貴,選擇一般在育肥豬的飼料中是不加入魚粉的,加入魚粉的豬肉有明顯的腥臭味。
三是國外的飼料新增劑研究處於尖端,在飼料中加入的飼料新增劑種類比國內的多,除了新增抗生素、也有其他英雄未知因子,因此,肥豬生長快,豬肉含水量高,瘦肉中沒有脂肪顆粒分佈,豬肉感覺比較柴,味道就差。
四是國外的公、母豬是不進行閹割的,因此豬肉中含有的雄激素和雌激素比國內經過閹割的肥豬高,所以味道就比較差。另外,閹割後育肥豬的脂肪會均勻分佈到瘦肉中,使瘦肉比較嫩、滑,味道好,如果瘦肉中沒有脂肪顆粒均勻分佈,瘦肉就會感覺比較柴、硬、味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