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有故事

    先說結論: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這樣的,“科普”本身是某個人群的一種需求,但是這種需求本身也是可以細分的,在同樣的大需求下面,不同細分領域就需要不同的產品或者服務來滿足。

    我一個非科學家出身的科普人為什麼也值得一聽?這個職業為什麼也會有生存空間呢?

    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這樣的,“科普”本身是某個人群的一種需求,但是這種需求本身也是可以細分的,在同樣的大需求下面,不同細分領域就需要不同的產品或者服務來滿足。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嘛。因此,新秀威少的那位朋友只聽科學家做的科普就是她的細分需求,而新秀威少也聽我這種非科學家出身的人做的科普節目,或者看我的書,就是新秀威少的細分需求,兩者並不矛盾和衝突。

    當然,我上面這樣的回答是一個籠統的回答,只能算做一種簡答,但並沒有觸及問題的真正內涵。我今天想從我對科普的理解來深入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人們對於“科普”的需求還可以這樣細分:

    獲取準確的科學知識指導自己具體的行為。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激發自己學習科學的興趣。重塑自己的三觀。提高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現能力。

    有些人說,我就是當做一種娛樂和消遣的,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但是這個目的我覺得其實就是第二條滿足好奇心,因為感到愉悅的本質其實是好奇心被滿足的愉悅,所以這一條不算一個獨立的目的。除了前面這 5 條,大家如果覺得你的需求不在這五條中,也不妨留言告訴我,這對我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需求可以細分為 5 條,但並不是說一個人的需求就是其中的一種,大多數情況下,每個人的需求都是這 5 條的疊加態,只不過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對於第一條需求,也就是獲取準確的科學知識指導自己的具體行為,我想,最能滿足這一條的科普人當屬科學家型的科普人,例如

    李淼教授在物理學方面的科普,雲無心博士在食品科學方面的科普等等,

    這些科普人本身就是這個領域的科學家或者是博士生,在本領域內的專業知識就會非常的專業,出錯的可能性也會小很多,當然,絕對不出錯也是不可能的,只是機率較小,也基本不會犯常識性的低階錯誤。

    但是對於其他 4 條需求,科學家型的科普人就不一定會比一個非科學家出身,但有著其他方面才能的科普人更強了,也正是因為另外 4 條需求的存在,才給了我或者科學聲音其他職業科普人生存的空間。

    《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他的職業是一名記者,但是成為了非常成功的科普作家,雖然《萬物簡史》這本書中能找出非常多的小錯誤,真的是非常多,但不妨礙這本書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暢銷。這就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並不是都只有一條獲取準確科學知識的需求。

    在《萬物簡史》這本書中,比爾對他科普寫作的價值有一段非常精闢的論述,就寫在該書的扉頁上,是這樣的:

    貝特有一次問自己的物理學家朋友傑拉德:你為什麼要堅持寫日記呢?傑拉德說:我並不打算出版,我只是記錄下一些事實給上帝參考。貝特又問:難道上帝不知道這些事實嗎?傑拉德回答說:上帝當然知道,但他不知道我這樣描寫的事實。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的作者曹天元先生就是非科學家出身的科普作者中的佼佼者,他的這本書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順便說一下,確實是念擲 tou 子,而不是擲 shai 子,是很彆扭,但詞典上就是這麼規定的。幾乎每次說擲骰子,都會看到留言指出我念錯了。但是,如果不是特別指這本書的話,我們當然可以說上帝扔色子嗎?因為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是翻譯過來的,shai zi 的中文寫法就是色子,色彩的色。色子就是骰子,同一樣東西。

    曹天元先生去年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時,談到大多數人會認為,對於一本科普作品來說,科學性、準確性最重要。但曹天元先生認為這是一個誤區,他認為科普的首要目的是激發大眾對科學的興趣,也就是說,科普是科學的廣告,它本質上一種傳播學指導下的產品,而不是在具體哪門科學指導下的產品,所以真正的科學家來寫科普書,往往銷量不好。

    對於科普來說,想要在科學嚴謹性和傳播力度上兩手都要硬很難做到,他認為應當優先考慮傳播性,其次考慮科學準確性,但可不是說不要準確性。曹天元的這次訪談內容很長,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去搜索閱讀一下。

    對於曹天元先生的觀點,大部分我都是很贊同的。只是在科普的目標上我和他可能有一些不同,這也很正常,每一個科普人對於科普的理解也都是不同的。曹天元先生認為科普的首要目標是讓大眾愛上科學、瞭解科學,它是營銷科學的一種手段。這一點和科學史評話的吳京平老師倒是非常契合,因為吳老師節目的開頭語就是瞭解科學、愛上科學嘛。

    我做科普的首要目標是傳播科學精神,說的更詳細一點就是讓大眾瞭解面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時,科學共同體的態度是什麼,科學家群體又是怎麼思考的,這也是我的節目片頭語想傳達的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個職業的科普人,也是應當有職業操守的,我的職業操守是:

    1. 所講述的科學知識和資料都要有可靠的來源,至少主觀上應該儘可能找到最為可靠的來源,儘可能的透過多個渠道證實,而不是隨便看到一些東西就拿來當做事實用。質疑精神是一個職業科普人首要具備的精神。我雖然無法保證自己講的東西都是正確的,這個恐怕誰也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保證自己在主觀上希望自己講的東西都是出自科學共同體的主流觀點,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佳結論。

    2. 如果發現自己搞錯了某些知識點,那麼一定要儘可能地透過各種方式修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3. 在一些尚未有結論的科學問題上,儘量不發表自己的猜想或者假設,儘量引述該領域的科學家的觀點。如果要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那麼一定要特別說明這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不是科學家的觀點,以防誤導公眾。

    4. 雖然我明知用神秘主義或者不可知論的手法來講述一些科學界還沒有公論的現象,會獲得最大的傳播效果,也最能激發公眾的興趣,但我堅決不用這種手法,因為神秘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世界觀違背了我做科普的首要目標。

    5. 在不違反上面這條原則的前提下,我會盡可能地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最容易聽懂的方式來講解科學知識,這時候我所做的比喻與科學的嚴謹性就會有一定的矛盾,但是我會把通俗易懂優先考慮,不惜損失一些準確性,不追求百分百的正確。

    6. 我會在科普和科幻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當我寫作虛構類的作品時,必須要申明這是虛構類作品,是一種科學幻想而不是科學事實。我反對某些打著科普旗號,其實是虛構類作品的做法,例如《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類的作品。我並不否定作品本身,只是反對作品的營銷手法,因為它會對科學精神造成傷害。

    7. 在對待偽科學上,必須旗幟鮮明,不含糊,不為了取悅大多數人而放棄自己堅持的科普目標。什麼是偽科學,就是聲稱自己是科學,但卻並不符合科學研究正規化的學問。如果一個學生不聲稱自己是科學,或者不用語言故意誤導讀者以為是科學,那麼我會被與充分的尊重,也會認真聆聽。所謂井水不犯河水,我尊重人類思想的多樣性,也捍衛人類思想的多樣性。捍衛科學本身就是在捍衛思想的多樣性,不讓科學思想被攪亂。

  • 2 # 美洲虎888

    資訊利益最大化、人民越來越關注健康、對於科技領域、科技相關產品和未知領域有濃厚的興趣。但其真實性和實用性卻有待證實。

  • 3 # 學友紫氣東來

    現在的人都講健康,養生,心裡疾病的,職場的,一些專業崗位的都需要了解掌握不同類別的科普專業知識,還有遇到一些概念不清的也可以上科普查詢答案。最可貴的是科普有很多都是科學家,行業專家很難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試管需要哪些流程?試管前的檢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