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彩雲東昇戴寶山

    看儒林外史等書,描述考上舉人就有功名,成為老爺。縣官等鄉紳就會與之往來,贈送房產或銀兩。貢生,監生等國家都給俸祿,舉人肯定更多,進士高於舉人。不然不會有許多人考到中老年。不知對否。進士一般都能先做七品知縣,根據政績再往上提拔。

  • 2 # 若羿文學屋

    進士及第也好,進士出身也好,同進士出身也好,只是都是在禮部考。考中之後只是證明有做官的資格,就類似於現在的學歷。要想做官,還要經過吏部的考試。首先是面試:個人儀表,舉止,言談等都是要考核的。韓愈就栽在這上面。據說他口吃,因此想做高官進入親貴(三品以上)很困難。其次,根據應聘崗位不同,還要考核專業知識。

    你想進工部不懂營造肯定不行。想進戶部不懂統計會計肯定不行。想做將軍,不懂軍事也不行(當然,想做太監監軍如果肯下本錢也行)。吏部和兵部武選司的考試也是一道門檻。並不是你會寫幾句八股文,會耍幾下三腳貓把式就能過關的。

  • 3 # 四川達州人

    做官,就是出仕,具體途徑分很多情況。

    先秦以前主要是貴族世襲。漢代,傳統世襲貴族消失,代之官學選才制,推薦制,察舉徵辟制,後期形成世家壟斷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時科舉制度逐步形成,到了宋代,隨著活字印刷術的推廣及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世家正式消亡,官僚階層得以完全取代世家集團,所以科舉制度到宋代才佔據顯著位置。

    與此同時,與科舉並行的選官辦法大體還有積功,捐官,恩蔭,恩封這四個制度。當然,還有皇帝詔舉的臨時選官法。

    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專門考試,如明法,明算,明經,博學諸科,清代筆貼試等。但這些都不是官員選拔的主流,其晉升速度也慢。無論文武還都以進士為主為榮。

    以明清為例,文科每三年有300進士,算上恩科每50年就有約六七千進士。顯然,七品以上文官沒有這麼多職務。畢竟還有一成左右的職務要分給捐,恩兩大途徑。

    一般來說,科舉狀元從六品起仕,榜眼探花正七品起,庶吉士從七品,都得入翰林院及各部學習三年,其餘進士大多外放從七品職務。所以宋代之後的進士晉升不是很快,而且中了進士也只是個人有了做官的基本資格。那些文采一般,名聲不盛,家中無錢,背後無人的進士們,可能一生都撈不到官做。

  • 4 # 踢球者體育

    謝謝邀請,古代中進士,是分為三甲的,殿試前三名是第一甲等進士叫做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就可以直接進入中央部門——翰林院為官。第二甲等叫做賜進士,第三甲等叫做同進士,他們都是候補官員,當地方縣衙缺人手的時候,他們就有資格當官。所以說,看中進士就能做官了,等於跳進了龍門。

    但是唐朝的時候是不能的,因為參加吏部試,通過了也叫做進士,但是還是不能做官的,必須透過二次遴選之後才能接到起用為官的詔書。因為唐朝還是科舉考試的探索階段。對於官員的選拔還是比較苛刻的。到了宋朝,崇尚文治,一年選拔出來的進士相當多。

  • 5 # 古道熱腸2

    要知道古代的“進士”能否當官,先要了解他的學歷地位是什麼級別的。

    古代的科舉制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一)童試--由縣裡主持,相當於選拔性預考,為了向上推薦人才的,被選中的叫“生員”亦可叫“童生”,過去常說的“小秀才”(年齡較小又有學問)就屬於生員中的“優秀人才”。

    (二)鄉試--由省裡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入闈一詞由此而來)為舉人(如“范進中舉”了),其中第一名稱為解元。

    (三)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管理科舉考試、祭祀、外交禮儀等,比現在的教育部管事多)舉行,所以又稱禮闈或春闈,中第者為貢士(準備推薦給皇上面試錄用),其中第一名稱為會元。

    (四)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又在第一甲中再錄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舊時的“恭賀貴公子三元及第”,就是指某公子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斬獲第一名。

    如果和現在的學歷作個大概比較,秀才(童試生員)相當於高中生;舉人(鄉試解元)相當於本科生;貢生(會試會元)相當於碩士生;進士(殿試三甲)相當於博士生;“狀元、榜眼、探花”則是一甲進士中的前三名。

    由此看來,在古代考取“進士”已屬不易,在人才缺乏的古代,他不當官誰當官?這還成問題嗎?當然,如何各級貪腐、任人唯親那就另當別論了。

  • 6 # 肇英

    如果題主所指的是在考中進士後就能夠立刻得到具體官職,並能夠直接就此上任的話,至少在唐、宋時是大體上不能的。因為歷朝歷代大多有著自己的一套銓選流程,而考中進士,不過是得到了“出身”,即入仕做官的資格而已。

    以唐代為例:

    一個人透過科舉考取了進士,便得到了進士的出身,下一步就需要面對一個是否“守選”【1】的問題了。你可以乖乖在家待著,也可以出門遊歷,或者選擇其它種種生活方式來度過守選的時間。那麼等到三年之後,你便可以去參加吏部的銓選,透過考察“身(身姿)、言(言辭)、書(書法)、判(判詞)”四項的銓試,合格即可“釋褐(脫去布衣,指獲得官職)”為官。

    注1:守選指的是等候參加銓選、注擬官職。剛得到“出身”的人,以及前資官(即結束了上一個任期的官員)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吏部負責授予官職的六品以下文官,以及由兵部負責授予官職的六品以下武官)都需要守選若干年。其中進士在中、晚唐時一般需要守選三年。在初、盛唐的不同時期,進士則可能無需守選,也可能需守選不定的年限。

    如果你不願意等三年這麼久,也有其它的辦法——

    譬如透過“直言極諫”、“賢良方正”等“制舉”科目的考試,考上了即可得到授官。

    再譬如透過“書判拔萃”、“博學宏詞”等“吏部科目選”的科目考試,考上了亦可得到授官。

    又譬如受藩鎮等各類使府的辟召,成為使府僚佐,便可一舉釋褐。這則是中唐以來進士釋褐做官的捷徑了。

    還譬如可以等待皇帝頒下特旨,欽點你立刻釋褐……

    以上辦法,要麼對你的才能要求甚高(比如各種考試),要麼對你的關係或名望要求甚高(比如使府辟召),要麼機率極小(比如特旨)——總之,在相當程度上來講,都算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昂刺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