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俞敏洪

    慢就業現象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之後,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據統計,在中國越來越多的90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一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

    對於慢就業現象,我認為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

    首先,中國教育體系最大的一個不成熟,來自於學生階段的學科教育目的就是要考高分,對孩子的思想、品格方面的培養有所欠缺。這樣的偏重會導致孩子考上大學後,變成一個大小孩。在中國,我們很難說大學生有成熟的對於自己前途和人生的思想。他們在高中拼命學習,到了大學失去主動性,開始混日子。四年後畢業,很多人都還沒有認真地思考今後的人生,對前途缺乏成熟的看法。比如,往小了說,是自己的愛好、專業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往大了說,是怎麼做生命才有意義。原本16歲要懂得的道理,20歲才懂,20歲要應該學會的事情,25歲才明白,這可以歸結為中國孩子的一種成長遲緩症。

    這種遲緩讓人迷茫。迷茫最直接的反映是——大學生不想找工作,不知道要找工作,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做什麼。有人問,中國孩子的“病症”,國外的學生就沒有嗎?也有,但是情況略有不同。國外很多學生在高中後,完成了一些與我們不同的任務。據我所知,美國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學生,在高中畢業以後是不直接上大學的。他們會有一年修整期,期間的任務就是去進行社會考察、打工、四處旅行。這些經歷,給了他們想清楚再選擇的時間,例如選心儀的專業、合適的職業等等。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喬布斯曾經在高中畢業後,去了印度旅行,他說自己在印度悟到了一些禪宗的道理。我們也可以推想這可能塑造了他獨特的決斷力和審美力。但是中國孩子大多跳過了這個過程,沒有了對人生過程的思考,畢業後直接面對社會,所以才茫然不知所措,侷促又猶猶豫豫,促生了所謂的“慢就業”的情況。

    不過,我認為這種“慢就業”在中國是值得容忍的。比方說,一份工作,不管你喜不喜歡,先扎進去做,讓自己冷一冷,孤獨一番。經濟條件允許的話,不管是遊學、支教、創業還是環遊世界,先親眼去觀察世界,深刻地去理解世界,碰撞自己的人生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尋找一生的愛好,這也是合理的。

    其次,慢就業也有它的好處:第一,我們至少能夠開始直面自己的未來,在不知道到底應該幹什麼的時候,給自己留了一段時間進行思考;第二,有試錯的機會。比如說你去遊學、去支教的時候,發現自己好像對這件事不太感興趣,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選擇。這一年中間你至少可以做三四件事情來看自己到底真正的興趣愛好在什麼地方;第三,去深度瞭解社會,為未來自己的工作、創業、研究打基礎,可以說不無益處。

    但也要必須避免一種情況:一直迷茫,不去行動;以慢就業為理由,實則找了個啃老的藉口。那些靠父母供養,自己一無所長,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始終無法擺脫困境的人,終將變得越來越頹廢、絕望、被動、懶惰,活生生變成一個巨嬰。

    所以,慢就業的“慢”應該有個期限,我認為最合理的是為期一年的修整期,在這個期間拒絕啃老、拒絕被動,主動思考,並付諸行動。

    什麼情況下可以去慢就業?我覺得,如果你在大學畢業後,還沒想清楚,不妨來個有時限的慢就業。當然,如果你已經想清楚,並且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機會,那就盡力去投入自己的責任心,投入時間,投入勇氣,你會發現自己無論是工作收穫還是成熟的速度,都會加倍、加速。

    所以,我更鼓勵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中去學習。如果工作了一兩年以後,還是沒有找到人生定位,那麼建議你可以停止工作,休整個一年半載,喘口氣好好想想,不要把自己逼太急。

    總而言之,大學畢業,人生才剛剛開始。無論年輕的你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記住一點:要讓自己成長。成長,不光為自己,為父母,還為了未來能逐漸為社會做貢獻。因為你會慢慢發現,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索取,而在於貢獻之中。

  • 2 # 鷹ying588

    這是現代大學生的一種較時尚的做法!畢業了不馬上找工作,到全國各地去看看,去旅遊,去考察,或者回家陪陪父母,以示自己的孝心!等待時機!其實,這是大學生逃避就業的一種說辭!他們自身沒有一個理想抱負,對自己的學識也沒有底氣,對現實的工作不滿意。由於大多數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不願意吃苦,更不能正確評估自己!他們在彷徨,在觀望。他們可以去做一份最簡單的工作!來養活自己,最起碼不能在啃老了!經驗是靠實踐積累的!不是靠你~~看出來的!

  • 3 # 羞羞的平頭

    個人感覺還是根據自身經濟情況來。如果家庭經濟不錯,而自己又確實沒有想好要做什麼(因為很多人上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基本是亂選或者跟著別人選的,並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將來去從事什麼),可以在去放鬆一年,找找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但如果家庭經濟一般,還是聯絡先找份工作,好好幹著,邊幹邊想。很多事情你本來不喜歡,但說不定做著做著就喜歡上了,併成為你的終身事業。如果做了三五個月確定自己真的無法喜歡上他,再找工作的時候好歹有了目標,對職場和工作也有了一定認知,不會那麼迷茫。

  • 4 # 時尚滕州

    看俞老師回答了,但我還是想發表個人看法:

    作為90後的我們,不想按照老傳統的形式畢業就工作,我覺得對待慢就業的問題應該是針對我們的人群進行理性看待,我們畢業後沒有選擇直接就業,選擇了陪伴爸媽身邊,也有身邊的小夥伴選擇了自主創業,當然每個人每個想法,有的小夥伴選擇去農村支教老師,有的選擇旅遊玩段時間,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規劃,而不是盲目的扎堆於就業大潮,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現在就業環境是什麼樣的,我們不一定非要一起擁擠在國家就業緊張的環境之中,工作就是確定了我們人生的方向!我們不一定非要立刻馬上紮根社會中,需要考慮好自己的人生規劃,考研還是出國還是怎樣。因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也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可以透過畢業到就業這段釋放好好想想我們自己要的是什麼,也給自己一種適應環境步入社會的一個過程。

  • 5 # 陳薇薇薇

    有些人知道畢業之後就沒有時間去追求自己那些奢侈的夢想了所以有些人就選擇了慢就業,而他們大多數是家境良好的公子。但有一些相比那些倚仗著優越的家庭條件而毫無就業壓力的人,也有不少畢業生選擇“慢就業”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是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大學畢業後也沒有參加工作,因為沒有工作,所以就沒有收入,生活其實挺拮据的。

    我認為只要不啃老,選擇慢就業也沒什麼不好的。畢竟慢就業也養活了不少職業。

    只要不做啃老族,不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也不宜對他們的做法過多苛責。

  • 6 # 全明星VIDEO

    有人認為“慢就業”是部分大學生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實行的“錯峰就業”,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而另一部分人認為“慢就業”是在為那些不努力的年輕人開脫。因為“慢就業要麼是懶,要麼是啃老”,認為這部分年輕人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

  • 7 # 虔憨子

    時代發展的需要,穩中求進,是很正常的,快未必順利,慢也不是不快,只是思考更全面,循序漸進,擲地有聲的進步。

  • 8 # 行走在文化的海洋裡

    我個人理解是因為就業壓力脅迫考研的(個人觀點 不喜勿噴)

    憑我自己,大學畢業去社會能找到的工作,很抱歉找到的工作,真的是看不上!我承認自己眼高手低,但是我也想說明,一個工作既不是我愛的,也顯然不能有什麼發展前景,我也不缺那兩千的工資來養自己,我真的難以說服自己。

    個人畢業於一末流985,進入社會立刻明白自己的確什麼都不會,直接打破了我過去的一些所謂優越感。

    但是激進點講,我父母體制內的,自己985工科我憑什麼去幹2000一月的工作,我的培養成本顯然太吃虧,換個角度父母該怎麼跟別人講我!

    就現在來說就業機會少,而且質量差,現在的“網上貸款”零利率來促進剛步入社會或者有想法的新生命裡提供一個好的機會,大家都知道借唄是馬雲為使用者準備的臨時資金週轉的30萬額度,還有最近比較火爆的第三方借貸平臺“網銀招財”這也是沒有借唄的使用者的福音,只要芝麻分500分薇信搜尋網銀招財加關注即可享受最高三十萬的額度授信,這也馬雲給各位就業難的人一次嘗試自己做老大的機會

    我發覺過去我做了很多不利於自己發展的事情,後悔是難免的。同時我也發覺有些坑我真的是躲不過的,這些坑早在性格基因,生活習慣裡埋下了伏筆。

    大學畢業是我個人人生經歷過最迷茫的時期。我從小就聰明懂事,身邊每一個人都會認為我會有個好前途,至少不會有找工作的擔憂,大學入學也是輔導員一次又一次聲稱找工作多麼多麼簡單,這樣的環境加上自己長久的自信從來不擔心工作。可是當面臨找工作的時候我真的懵了,我第一次知道我所在的城市大多人只有兩三千收入,而且還不是體制內有雙休的兩三千,是工廠裡油汙和噪音才拿到兩三千,我開始關注大家都是怎麼活的。我第一次明白了原來很多人活著都用盡全力了,知道了城中村租房打工的同齡人,人才市場的混亂,以及裡面魚蛇混雜。

    說是在考研,其實我長期活在焦慮裡,我從一個相信自己至少有點前途的人,變成了一個甚至擔心父母去世後自己完全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我從一個樂觀的人,變成一個心裡就在怕的人。我很長時間裡懼怕去實踐,因為我怕別人問我在幹嘛,問我的收入。我說在考研至少不會打破別人對我過去的看法。

    總而言之,我在怕,我第一次知道沒有父母保護我是什麼樣子,我再也不迷信自己有何天才,我最多覺得自己還不算笨!

    先從個人角度總結考研大潮:我認為社會在進步,在淘汰像我這種只有文聘沒有能力的人,但是社會沒有老師,沒人告訴你路怎麼走,作為從小長大的小綿羊,只能進入學校這個comfort zone。其次,大多數人在焦慮中反思了自己,明白了未來的路,決定透過研究生階段來準備未來的方向。

    最後結論:我認為社會(至少我在的城市)機會還是很多的,但是招人的和學生壓根腦子就沒在一個區間裡,通俗點,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學生用腳投票,決定先呆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

    考研的時間裡我對未來有了全新的清晰規劃,視角也打開了,不再憂慮了。我最大的收穫發覺別人說再多都是個屁,比起多聽別人意見,我認為過濾掉別人的看法對自己幫助更大,畢竟90后里相當一部分從小就活在意見和看法裡,看似一套一套,其實都是別人的東西。

  • 9 # zhaochouchou

    怎麼說的,我去年畢業的。女孩子,學習的是工程監理,當時找實習單位的時候,一門心思的想去監理單位。第一次是在一家監理單位面試,最後安排我做了前臺,當時滿心的不願意,但是急需實習,就答應了。做了一個月,天天都是接電話,寄快遞。一點興趣都沒有。就和上級反應。想被掉到專案上。經理找我談話,想讓我做行政文員。還是不願意。就覺得,學習了監理,不去專案上,就白學了。最後在學校的招聘會上,又找了一家單位。如願到了專案上。在專案上才發現,不是女生該呆的地方。做了有三個月,公司又把我調回總部,還是行政。鉤了一圈,又回到了行政上面。當時感覺是命運,也許自己的性格就是適合這個工作,就認真開始工作。直到現在慢慢熟練。慢慢適應。我就覺得,最好的選擇時期是在實習的時候,多接觸一下。多看看自己適合什麼。等到畢業了,再去考慮,就沒有那麼簡單。那個時候再去找工作,你是和社會上那些有工作經驗的人在競爭。很難的。奉勸快畢業的學生們。最後一年實習就是讓你適應的時間。把握好機會。。

  • 10 # 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對待“慢就業”現象,還需理性看待

    隨著大學小鮮肉的“上架”,“下架”的應屆大學畢業生都已經離開了學校,並且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崗位。不過,在這群畢業生中,也有不著急就業,也不打算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他們被稱為“慢就業一族”。

      據統計,中國越來越多的“90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作為一種新擇業觀,“慢就業”被賦予了多元、理性的初衷,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爭議。何謂慢就業,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後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

      有的人認為“慢就業”是浪費國家人才資源,既然畢業,就要用自己飽滿的激情紮根社會之中,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回饋國家對自己的培養,也有的人認為,大學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就決定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走向,因此要“三思而後行”。

      其實,對待“慢就業”現象,大家還需理性看待。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不同,對於那些在畢業之後沒有立刻進入社會,而是暫時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創業考察的學生,我們也不能盲目的批評,而是要將心比心,做到換位思考,只要他們的所作所為沒有損害國家利益,沒有違背自己的初心,我們就要予以支援。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對於畢業遊學之人,是身體和心靈共同進步之舉。有些專業,僅僅用四年的時間難以學精、學好,如果對自己的專業還處於似懂非懂狀態就步入社會,肯定也不能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他們選擇了遊學,透過遊學,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專業知識,可以豐富人生閱歷,也可以在步入社會後不至於無所適從。

      也有一部分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到鄉村進行支教,我們怎麼能說支教就不是為社會做貢獻呢?很多農村小學教師因為知識有限,只能為孩子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大學生經受過高等教育,素質高、眼界寬,而且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經歷過不同的人生,可以帶領偏遠山區的孩子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才能讓孩子眼界變的開闊,從而更加努力學習。畢業生透過支教,也會對人生有更深的認識,透過洗滌心靈,也可以更好的回饋社會。

      在經濟下行、就業壓力增大的現實情況下,很多人都選擇儘快找到工作“填飽肚子”,但是卻忘了自己的最初的目標並不僅限於此,畢竟愛一行才能幹好一行,如果最初就不愛,又怎麼能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亮呢?所以說,作為大學畢業生,先別急著找工作才是正道,我們要給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好的規劃,問問自己的內心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只有找準定位,找到目標,才能厚積薄發,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瓶車橫穿馬路與小車相撞,兩人當場死亡,責任會如何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