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綠色娛樂
-
2 # 欲速不達
精神財富高,物質財富低:有骨氣有氣節。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身無分文,心憂天下。
精神財富低,物質財富高:驕奢淫逸,欺男霸女,談吐粗俗……
-
3 # 冬日暖陽素紙一張
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對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認同也不一樣,當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不相匹配時,各人的看法也不同,你可參考回答。
-
4 # HLH王泓
精神財富
精神財富:是指人們從事智力活動所取得的成就。如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科技成果權以及發明權等。他是一個無形的東西,即:除物質上的財富,就是精神財富。既然叫做財富,也像真正的財富一樣寶貴的,而與真的財富不同的是,精神財富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貶值或遺失(除非失憶了),具體說來應該是存在與你心中最珍貴的記憶或真諦,在你失意或悲傷的時候給予你撫慰,在挫折的時候給你信心或前進的方向,在你老去時可以回味的,誰也拿不走得你的內心寶藏,那是比任何實際財寶都要珍貴的東西,是一個人得以活下去,得以不斷進取的源泉,所以精神財富也稱作精神資源。
物質財富
物質財富,經濟術語,是指實際存在的財務上的富有。物質財富是人的根本財富,包括食物、衣服、住房等等物質基礎的富有。
第一類是根本財富
根本財富就是人的生命物質,即身體。第二類是必需財富
這是與身體溫飽密切相關的物質財富。如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等等。第三類是自然財富
這類財富與必需財富的關係最為密切。這些財富有土地、領空、海域以及其中蘊藏的人類需要的物質。第四類是創造財富
它是人類獲得必需財富的勞動工具和人類對自然財富加工改造使之成為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財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經濟越來越發達,人們為了生存為了發展都在拼命地追求物質上的東西,物質越多,生存條件就越好,就越能在這個大千世界中立足,就越能體現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物質的多少有時候也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徵,因此他們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來追求物質上的需求。然而世界也真無奇不有,有些人不提倡追求物質他們自視清高,他們聲稱不媚俗,他們主張沒有靈魂的身體只是一副軀殼,一副沒有思想的機器,他們喜歡追求精神上的財富以此來填補自己心靈上缺失的某些東西,使自己活得充實些使自己活得更像一個人些。他們說就算一個人一無所有了成了一名乞丐但是隻要能夠擁有精神上的財富,那他就是最幸福的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這些人大都是些有著崇高的理想,有著可以包容天下的胸懷,有著淡泊名利的心境,我們姑且稱這些人為高尚一點的文人吧。
自從在兩千多年前出現了孔子這位聖人以來這部分被稱為高尚一點的文人便在其影響下逐漸壯大,直到現今,仍然有著許多人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拿著孔子的《論語》去四處教育人,四處宣揚精神生活,他們提倡要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解放,不要受世俗的影響,要有陶淵明的淡泊心志的情懷,現在我們的教育也在提倡素質教育,都在淨化人們的心靈,使人們放棄了很多隻求追求物質、惟利是圖的思想,社會上也由於有了這些人的存在而使得整個社會多了一些和諧,少了一些自殺、犯罪的事件發生,從這個角度看,似乎我們不得不這樣承認精神上的財富比物質的財富來得更為重要。
回覆列表
人生的五個需求階段
第一個:生理需求。包括食慾,睡欲等等,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動物也有這種需求。
第二個: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希望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第三個:社交需求。這個需求對人的精神世界來說極為重要,但還遠不是最高需求。
第四個:尊重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可和尊重。 第五個:實現人生價值的需求,這也就是人的最高需求。物質財富是基礎,沒有物質財富談什麼精神財富.
在我看來,它們二者缺一不可,沒有誰比誰更加重要的說法。
物質財富是基礎,精神財富是目的。沒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做基礎,我們就不可能去追求精神上的財富。而以為追求物質財富,忽略了精神財富,人又會變得庸俗,最終反過來影響對物質財富的擁有。如何看待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
範衛平:精神財富是不斷增長的過程,不像物質財富那樣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吃一塹長一智”中的“塹”,就是指物質財富的失去,而長的卻是精神財富。其實成功更是一筆精神財富,因而才會有“人生沒有失敗”的說法。“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是這個意思,但失敗往往是別人的成功之母,而不是自己的,因為社會已不能再給你機會了!
王一蘅:物質財富就如身體,精神財富則如靈魂。只有身體沒有靈魂尚能存在於世,而只有靈魂沒有身體卻不行,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鄧蘭:沒有精神財富的人生無異於動物的一生,而缺乏物質財富的人生將是苦難的人生。劉昆:財富是什麼呢?說到底,應是“我”的附屬物,為我所役,為我所依。最表層的意義當然是錢財,用於維持生命並滿足感官需求。深一層而言,色身也是“我”的財富,所謂“健康是最寶貴的財富。”若為追求錢財而損害健康就大可不必,因為錢財是為身體服務的,失去服務物件,服務本身也就沒有意義了。再進一步,健康還應為“我”的心靈服務,把時間都用於保養這個皮囊,而不去滋養自己的心靈,甚至迷失了人生方向,那健康又有多少意義呢?看得見的錢財和身體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相比起精神財富來,則如衣服與人的關係,自然應以後者為重。
洛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既存在相互牴觸的一面:如致力於非商業性學術的學者往往苦於物質貧乏,而年薪百萬也未必可以彌補心靈空虛;亦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我們需要衣食住行來確保色身延續,也無法迴避精神層面的渴望。樂倫:兩種財富應相互促進比較好,但人的精力和自制能力都有限,所以我們要懂得選擇。 夏蓮:我覺得毛主席說得好,要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好物質財富問題,其它精力全部用於精神追求。
若莓:我曾目睹過一件小事:一位母親讓女兒佈施乞丐,孩子輕蔑地將鈔票從乞丐頭頂扔去,錢飄落在地上。父親嚴厲地叫孩子撿起,孩子連連跺腳不肯,母親要撿卻被父親阻止了:“要教她學做人。”這一幕使我想起一句名言:“教育,是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菡萏: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既可形成良性迴圈:如物質財富的積累以創造精神財富為最終目的;而精神財富的增長又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源泉。也可以是惡性迴圈:如對物質財富的極端追求導致精神財富的匱乏;而精神財富的匱乏又造成物質財富的貧瘠。所以我覺得關鍵是如何協調,使兩者能夠形成良性迴圈。
淨印:物質財富是硬體,精神財富是軟體。
蒙衛芝:在馬克思那裡,與這兩個概念對應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即物質財富是精神財富的基礎。孔子也說過:“欲貧者富而知廉恥,知廉恥而學禮儀。”道理很簡單:沒錢三餐不飽,很難接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更談不上為人類創造精神財富。在佛教中,與這兩個概念相對應的是“福”和“慧”。佛陀教育我們要福慧雙修,不可偏廢。菩薩六波羅密中,佈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精進、禪定、般若是修慧。這也說明了修行的次第,即先修福以積集福德資糧,然後修慧以積集智慧資糧,直到福慧圓滿。
果菁:我們以色身應世,借假修真,如能合理地積累物質財富,卻又不為物慾所牽引,只為利他作奉獻,應該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但物質財富只是人生的外延,精神財富才是人生的內涵。我們不要做物質財富的囚犯,而要做精神財富的主人。
徐冉:物質財富可用來資身、利眾。自奉方面,夠用即可,多了分心,反而不美;利眾方面,多多益善,但也須來得清白,去得分明。精神財富本來可以養心,然而世間所謂精神財富,有的不但不能養心,反而損害心智,令人沉迷。本來佛道清閒,為九十五種外道所不及,可現在出版的一些所謂佛教書刊卻也以盲引盲,良可浩嘆。由此可見,具備擇法眼是多麼重要。總之,無論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應為人所用。若被其所轉,則多不如少,有不如無。
李亞琴:物質財富是生存的基礎;精神財富則是生存的目的。一個人能同時擁有兩者,當然是“富中之富”。但我最仰慕的還是那些可以捨棄榮華富貴而出家修行的人,因為出離物慾而去體悟精神生活是最具智慧的。人生猶如過海之舟,如果只在溫暖的港灣留連忘返,又如何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劉騰亮:從絕對意義上講,真正的財富應該是不生不滅、具足萬法的佛性。財富的根本用途是用於自身解脫,物質財富大體對應於身解脫,精神財富大體對應於心解脫。所以,二者大致可看成是身解脫和心解脫的關係。如果走極端,即使贏得了整個世界,卻輸掉了自己的靈魂,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