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文廣

    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難得雄主,只可惜命運不濟,三十九歲英年早逝,未完成國家大統,收復幽雲之地的大業。 偌大的國家就交給了年幼的後主柴宗訓,再接著就發生了我們大家熟知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歷史,終將這偌大的基業拱手送與趙匡胤之手。

    歐陽修曾在《新五代史》寫到對柴榮的評價:“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趙匡胤後來對柴榮的後代很是寬容的。

    宋陸游《避暑漫抄》曾記載道:宋太祖於建隆三年(962)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平時用銷金黃幔遮蔽,門鑰封閉甚嚴。唯太廟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時方可啟封,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屆時只有一名不識字的小黃門跟隨,其餘皆遠立庭中,不敢仰視。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然後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洩漏"。直到靖康之變,金人將祭祀禮器席捲而去,太廟之門洞開,人們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上刻誓詞三行:一為"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一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以此來看,宋太祖趙匡胤不僅自己善待柴榮後人,還刻碑遺令後世皇子皇孫必須善待柴榮後人,甚至“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可以說是對柴榮後人黃恩極大浩蕩了。

    周世宗柴榮總共有七個兒子,其中越王柴宗誼 、韓王柴宗諴和吳王柴宗誠早年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當時柴榮還沒有稱帝這些王位都是後來追封的)。

    第四子是柴宗訓,也就是趙匡胤奪位時候的皇帝。趙匡胤把他降為鄭王,遷到房州。傳說趙匡胤還賜給他“丹書鐵券”,表示永不為難他。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柴宗訓因病去世,死的時候年僅20歲。

    第五子柴熙讓,後來不知所終。趙匡胤也沒有追查其下落。

    第六子柴熙謹。當時趙匡胤帶著眾臣進宮的時候,看見一個嬪妃抱著一個孩子。趙匡胤問是誰?回答說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柴熙謹。趙匡胤問怎麼處理?趙普說殺掉。很多人也跟著說殺掉,唯有潘美兩手抓在柱頭上,沒開腔。於是趙匡胤說,我繼位於周世宗,怎麼忍心再殺他的兒子!然後問潘美什麼意見?潘美說,我要是回答該殺,我是辜負了周世宗;我要是回答不該殺,我是對陛下不忠。趙匡胤笑道,那就給你吧。於是潘美把柴熙謹帶回家,改名為潘惟吉。教他讀書,後來,柴熙謹還當了刺史。

    第七子柴熙誨。被宋朝開國功臣盧琰收為義子,改名為盧璿。幹德六年的時候,趙匡胤曾問過盧璿的情況。也就在這一年,越國公盧琰辭官歸故里。後來,盧琰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盧璿。宋仁宗的時候,還封盧璿為殿前指揮使,授予武烈侯的爵位。其妻子也被封為吳國夫人,可以說是很輝煌的。

    所以趙匡胤對柴榮的後代的確很寬容,作為一個篡位當上皇帝的人,沒有殺害前朝皇室已經算是很寬容了,這在歷史上的確也實屬罕見。

  • 2 # 楓葉0829

    說實話,周世宗柴榮的嫡系後人在宋朝基本上已經沒有了。

    首先柴榮一共有7個兒子,前三個兒子柴宗誼、柴宗誠、柴宗諴都被後漢隱帝劉承祐給殺了,當時他姑丈郭威還是後漢的大將軍,在造反的時候,應該是沒有通知到位,所以導致了後漢發起了對郭威全族的報復性行為。

    繼承後周皇位的是四兒子柴宗訓,7歲即位,不到一年就被趙匡胤篡奪了皇位,降封鄭王,賜予“丹書鐵券”,後柴宗訓母子被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終年20歲,被諡為恭帝。之後長子被封為鄭國公,世襲。到了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來柴氏族譜,從柴氏家族的旁支諸房中找一個輩份最長的人,給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後人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所以柴宗訓應該是沒有後人了。

    五子柴熙讓在趙匡胤奪權的時候消失了,他的年紀肯定是沒有柴宗訓大,所以還不到7歲的孩子,可能是死在了亂軍之中了。也有說為了躲過趙匡胤的追殺,改姓寧。

    六子柴熙謹,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也有說是被潘美收養,改名潘惟吉。潘惟吉也曾致仕,在宋真宗時期曾出任供備庫使,後來出使遼朝的時候患病,於1010年去世,潘惟吉娶妻王氏,育有一子潘承裕,後世子孫也比較旺盛。

    七子柴熙誨,與曹王柴熙讓不知其所終。但據浙南各地盧氏族譜記載,蘄王柴熙誨原是周世宗之子,趙匡胤陳橋兵變後,由其岳父榮祿大夫、開國上將軍盧琰收養為義子,把原姓名柴熙誨改換成姓盧名璇,為其第三子。他隨義父盧琰在浙江永康隱居多年。其義父義母逝世後,盧璇舉哀守孝十年才出仕擔任官職。他榮任殿前防禦使,為宋真宗所重用,後來還晉封為武烈侯。

    所以說柴榮的子孫基本上不是改姓就是不知所終了,仁宗時期繼承柴家的就已經不是柴榮的子孫了,而是柴家支脈了。

  • 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周世宗一生共有7個兒子,前三個都是被後漢隱帝所殺,這裡咱們不提,剩下的四個兒子除了當過皇帝的柴宗訓下場慘一點,其他也還好。

    趙匡胤奪位後,柴宗訓被遷到了房州(今湖北房縣),這個地方自古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聞名,是一座天然的監獄,柴宗訓被遷到房州,就算是給他插倆翅膀他也難逃。公元973年,柴宗訓暴斃,年僅20歲。

    柴榮五子柴熙讓後周時被封為曹王,陳橋兵變後並未受到迫害,世代居於滄州,北宋末年遷回祖籍臨汾。

    六子柴熙謹於964年病逝。

    最小的兒子柴熙誨被盧琰收養,改名為盧璇,於真宗年間入仕,被封為武烈侯。

    趙匡胤也就是對不起柴宗訓,對於柴榮的其他幾個兒子還是很大度的。不僅如此,柴榮的秦爹柴守禮趙匡胤對他也不錯。

  • 4 # 史勁造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對周世宗柴榮有個簡單的認識。周世宗柴榮相比起很多皇帝名聲不顯,這並不意味著他不出眾,恰恰相反柴榮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他還曾立下“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而從他在位短短不到六年所做的種種表現,後世人大都相信以他的能力足以開闢出一個堪比漢唐的盛世王朝。

    當然,歷史是沒有假設和如果的。那麼“周世宗柴榮在宋朝延續的脈系以及生存狀況是怎樣的?”

    在一場著名的“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接受了當時的後周皇帝柴宗訓的“禪讓”,改國號為宋,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那究竟趙匡胤與後世其餘的宋朝皇帝,有沒有信守承諾善待世宗柴榮的後人呢?

    史書記載,周世宗柴榮共有7個兒子。前三個兒子:柴宗誼、柴宗誠、柴宗諴,在他起兵時被後漢的隱帝劉承佑所殺;四子柴宗訓在將帝位禪讓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但在20歲時病逝。史書記載趙匡胤“素服發哀”並追諡其為“恭皇帝”;而周世宗柴榮剩下三個兒子的結局眾說紛紜:有說是被趙匡胤害死的,也有說是為了躲避追殺改了姓名最後不知所蹤的。而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在趙匡胤準備將這幾個尚在襁褓的嬰兒處死時,一旁與趙匡胤素來關係深厚的潘美(北宋開國名將)面露不忍,並道:“於理未安”。於是趙匡胤便將孩子交由潘美收養,至此“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交代了周世宗柴榮7個兒子的去向,我們再來看看柴榮的後世命運。史書上只對“恭皇帝”柴宗訓這一支有相關的記載:在柴宗訓二十歲病故後,他的兒子柴永崎被宋朝封為鄭國公,其爵位世襲一直到宋仁宗時期(據宋太祖趙匡胤僅三代),因當時這一支的嫡系血脈斷絕,只能從柴姓的旁支中選擇一人來繼續承襲爵位,但真正的周世宗柴榮血脈到此也就斷絕了。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5 # 陌上行詩詞創作者

    周世宗柴榮駕崩不足一年,他的親信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廢了七歲的周恭帝,開啟了宋朝。按封建倫理綱常老趙是謀朝篡位。然而他卻厚著臉皮宣稱是宋受周禪。反封七歲的恭帝宗訓為鄭王。厚顏無恥的篡奪了柴周的天下。傳說柴榮的五子熙讓被其孃舅領養,因舅父姓寧,故被改姓寧。六子熙謹在老趙的默許下由大將潘美撫養,並改姓潘,七子熙誨被大臣盧琰撫養,被改姓盧。柴榮共育七子,宗訓是四子,他的三個哥哥先於父親而夭折。七歲的孩童,正是記憶的黃金年齡,陳橋之禍不久,鄭王宗訓被遷往(實際是發配)千里之外的房州,最終懷揣國仇家恨以二十歲的英年悽然離世。而柴、趙自此即成水火,不共戴天,所以趙匡胤是絕不可能讓柴榮之後長大成人,壽終正寢的。因此柴榮的五、六、七子改姓存活是完全不可能的,他表達了百姓為柴氏延嗣的美好願望而矣。而趙宋朝中的柴姓多是被招來作遮羞布的柴榮族人。因此說趙宋優待柴榮之後完全是厚顏無恥,欺世盜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機主動停車讓行,行人應不應有感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