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蒐羅

    我們跟7位獵頭聊了聊,他們的工作便是幫人“換工作”。但他們在其中的角色,絕不僅僅是資訊中轉站那麼簡單。可能你本不想換工作,卻莫名被他們說動了心;可能你本想去 A 地工作,卻越發篤定地相信 B 地才是最好的;可能你曾有的職業目標和動力,在某一瞬間被全盤推翻——而你根本不知道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就像一位獵頭告訴我們的,“一個人一輩子能跳幾次槽?而我們天天都在幫人跳槽。”在資深獵頭面前,你的想法很可能無從遁形,你的一舉一動很可能清晰昭示著你的慾望。獵頭們會告訴你,他們如何發現人關於工作真實的想法,又如何在關鍵一刻推上一把。

    1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還行,但缺點什麼。

    至於缺點什麼,他們懶得想。”

    Tristan/ Impetus Consulting/獵頭領域

    從業6年

    這行有“金三銀四”的說法,三四月只是個籠統說法,意思是年後人們跳槽最頻繁。那時候是我們的秋天,農民們在秋天收割麥子,現在正是買種子和肥料的時候。我們在“秋天”收穫“候選人”,現在正是“備貨”階段。

    備貨無非那幾個途徑:智聯、中華英才、拉鉤、linkedin,還有靠別人推薦,沒什麼特別的。這些招聘網站上會清楚地寫著這個職位的最低要求,工作地點,薪水範圍是多少——但也只有這些。一個資深獵頭,在瞭解你的職業生涯後,能告訴你在你聽過的這10個職位中,最適合你的是哪一個。

    我曾幫一家日本電子元件公司尋找一位北京區域銷售經理。而我看中的那位候選人原本並沒有換工作的想法。我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我能告訴你一些和你看到的、不一樣的東西。”

    我跟他聊這家公司的老闆,風格是事無鉅細還是放權;是北方人張口閉口的“哥們兒、弟兄”還是“Jason, Andy, let’s talk about our mission and vision……”的性格;是空降還是從一線、總監再到經理一步步升上來的來頭;還有他可以管理的銷售團隊能比現在多多少人……邊說邊觀察他的反應。終於到最後,他興趣好像更多了一些,但依然是觀望態度,畢竟他的收入還不錯,不急著跳槽。

    得知他已經在公司四年了,我問他,“你覺得自己未來兩到三年有可能升職嗎?”他想了想,“我們的銷售總監和總經理都很資深,他們不動我就上不去。”“那你喜歡管理嗎?”他回答,“挺喜歡,我也想帶更大的團隊。”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兩到三年裡你沒有升職的機會。但是在那兒馬上就有這樣的可能,你能有一份提前三年的收穫——在這種可能的前提下,你願不願意和那位老闆見個面喝一杯咖啡?”

    我見過的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現在的工作“還行”,但總覺得欠缺點什麼。無論是錢、平臺,還是更響亮的公司品牌……他總覺得缺點什麼。但缺的到底是什麼?他沒時間想,或者根本不願意想。這時候就是獵頭的機會。

    這個故事還有下半段。這個人要被我挖走了,他原本的這個職位不就空了出來?而且全世界只有我知道。在他還沒邁出最後一步的時候,我已經把代替他的人找好了。只差跟他的上司打一個電話。

    除了找到隱藏的需求,偶爾我們也“創造”需求。當我留意到一個公司已經有幾年沒有換過區域銷售經理的時候,我意識到了問題:銷售以數字額為導向,一定會有第一名和最後一名。假如一個人連續兩到三年都是最後一名,公司卻沒有把它開掉,這說明了什麼?要麼說明他的業務不那麼重要,要麼是公司覺得這人能力有限,但態度還行。

    於是我定期跟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或 HR 分享一些區域經理的簡歷,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對他的公司感興趣,拿著行業平均的薪水卻能做到他的團隊第一、第二名的水平。也許就在某一個節骨眼上,比如某人又拿了最後一名,比如某人這次溝通的態度有些抗拒……他想到了我推薦的簡歷,他會越來越多地問自己“我要不要見一見這些人?”

    2

    “年薪幾十萬的人,因為500塊就不去了。”

    我不會在一開始就追問他要不要看這一份工作。我會問他現在的想法是怎樣,會考慮哪些公司,對哪些公司不感興趣,原因是什麼。最後我才會向他攤牌:目前我手頭上的公司有一二三四五六七,有哪家是你感興趣的?

    更多時候,我的工作是跟他們保持關係。比如迅速知道他們公司的變化,他們的想法,行業的走勢,還有哪些崗位正在熱招。

    我的任務是幫公司去找到合適的人,這中間不生產任何的東西。一個人的技能是他過去20、30年培養起來的,那是他能力的一部分。我只能根據公司的需求最大化、最高效地來匹配他的能力。其實我們賺的是資訊不對等的錢。

    偶爾會遇到“難搞”的候選人。曾有人拿著招聘廣告,在面試的時候一條一條跟HR 核對哪些寫得不清楚或有誤,哪些自己符合或不符合。你根本弄不懂他到底是想面試上這家公司還是想砸場。也有人要求28000的薪水,然而對方給了27500,只差了500塊,他一怒之下,頭也不回地走了。

    他說,這不是錢的問題,這500塊是他的尊嚴。

    3

    “這工作是內行欺負外行。你不可能每個月都跳一次槽,但我們每天都在幫人跳槽。”

    小明/金融領域

    從業2年

    在很多很多年前,獵頭就像殺手一樣的存在:你聽說過,但沒碰到過。我的一位同事曾打電話給一個女生,剛接通的那一刻,那個女生說“你等一等”,她捂住話筒,跟辦公室裡的人說“居然有獵頭打給我了!”語氣特別興奮,她並不知道她的聲音有多清晰。然後她才鬆開話筒,用正常的語氣跟我們說話。

    以前被獵頭髮現是一種認可,一種榮耀。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就像你剛到北京要租房子,那就出門左拐找一家房屋中介。多花一點錢,但省事,這大概是獵頭這個行業的現狀。

    做獵頭的每一天裡,最常見的是兩樣東西是——意外和拒絕。曾有一位我的候選人,在準備入職的前一天出車禍去世。幾周我都聯絡不上他,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最後電話終於接通,是個陌生的女聲,她說:“我的孩子已經去世了。”

    也有人在我第一次打電話的時候說,“我懷孕了,不考慮工作機會。”卻隔了一天打給我,“你那天沒說完的是什麼?我流產了。”

    如果你能在獵頭行業堅持工作5年,恭喜你,你的心態會得到極大的鍛鍊,即使明天世界末日,今天你也會淡然地約會吃飯,早上正常晨練,在末日的前一分鐘鎮定地打給初戀,告訴他/她我想你。

    電話通了只是博弈的開始。畢竟你不能指望一個陌生人掏心掏肺地跟你講實話,你需要自己去揣摩他的心思,他的種種舉動可能代表著什麼。

    我讓一個人把簡歷發給我,他是立刻發,晚上8點發、10點發,還是12點發,在我看來都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8點可能是回家吃了飯,沒什麼應酬的人;10點可能是加班或應酬完回家,還記著這件事的人;12點可能是加班非常拼的人,也有可能是臨睡前才一拍腦袋想起這件事的人……他的每一個行為、每一種措辭都代表了他心裡的某種想法。

    有些溝通技巧也很有必要。當我跟一位40多歲的人打電話,我不會用“面試”這個詞。人到了40歲還需要被“面試”,有些人打心底裡不能接受。我會用“約談”、“聊一聊”這種說法。如果你是個聰明的人,很快就能掌握這些小技巧,你會懂得照顧他的情緒,甚至他在表現出某種東西的時候你也能及時地察覺。

    跳槽是人生大事,對方憑什麼相信你為他做出的選擇?假如你對他的專業只有一星半點了解,你又如何回答他的疑問?

    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會把招聘廣告背下來,甚至把這家公司相關的新聞背下來。到了後來,我學會了“偷師”——當我跟一個人聊天,我會問他很多東西。比如“你對現在的擔保市場怎麼看?”“你這邊覺得這個公司怎麼樣?”你把他的話記住,再講給下一個人,下一個人往往會覺得“你太專業了” 你把高的東西都講完了,低的東西能不知道麼?但獵頭的知識都是空中樓閣,可以唬唬外行人,跟內行人坐下來一細談,你的底就全掉了。

    因為年齡代表著經驗、一種權威,華人都相信這個。一個在職場混了多年的40歲男人,在跳槽這件事情上可能非常懵懂,他什麼都不懂,甚至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當你跟他說自己只有20多歲,信心滿滿地來幫他辦這件事,他一定是本能地不信任你。我一向不承認我的年齡,你猜多少就是多少。

    並不是所有獵頭都能本著專業、負責的態度做事。我有時候會嘲諷一些人,這個行業沒有專業,只有錢;沒有道義,只有吃了東家吃西家,只有一身廉價的西裝和蹩腳的英語。

    有的獵頭為了拿到別人的簡歷,會捏造一個職位騙候選人。他明知道對方想做某個職位,便叫對方考慮,對方當然說好,然後他說“那你把簡歷給我。”

    有的獵頭純粹把自己當成銷售,滿腦子想的就是把職位賣出去。至於候選人入職後是否利於他的發展,這些獵頭完全不管。曾經我幫一個家居品牌招聘一位城市總監,看好的候選人很高傲,不願多聊,我也有很多顧慮。但是當我把這些顧慮說給這家家居公司的 HR 時,他卻告訴我:“你不用擔心,我們的大區總監很能忽悠人,只要你能把他糊弄過來就成了。”我問他,“那他入職半年就離職了可怎麼辦?”他告訴我,無所謂,隨便找個理由就好。

    你看明白了嗎?現實是 HR 夥同大區總監一起來騙大老闆,就是為了完成招聘指標,只要這個人進來,他們會在群裡掌聲點贊,公司會通報獎勵,HR完成績效指標,大區總監也有面子。看上去每個人都贏了,但實際上半年後這個人並不適合,只能默默離職,他們一起合夥把自己的夥伴坑了。

    說實話,我們屬於內行欺負外行,因為你不可能每個月都跳一次槽,但我們每天都在幫人跳槽。

    4

    “什麼叫看重公司的發展潛力?

    什麼叫形象好氣質佳?”

    Dora/ Spring Professional/財務、會計領域

    從業三年

    對於候選人來說,我比招聘網站靠譜的地方在於,我知道他要加入部門的架構是怎樣的,有多少人?彙報給誰?他是男的還是女的?什麼背景?什麼風格?有時候 HR 希望一個人儘快加入這家公司的時候,他會忽略掉很多候選人應該知道的資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彙報給比自己年齡小的人。

    對於公司,我比招聘網站可靠的地方在於,我在聊過一輪後,我知道哪些人靠譜、哪些不靠譜,哪些寫的是假簡歷。在獵頭之外還有一個第三方的背景調查機構,曾有人掩蓋了自己因為性騷擾或者受賄才離職的原因,這些最終都會敗露。

    簡歷造假的情況不多見,但是人們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很可能不是一回事,這種情況還是很多的。我問一個人對新工作的需求,他說“我不看重錢,只看機會”,當我給他幾個選擇之後,很明顯會發現,低於兩百萬的公司他直接過濾了。哪怕平臺再好,少一分都不看,你就知道他究竟要的是什麼。

    這種模糊的說辭在華人聊天的時候經常出現。比如“我只看重這家公司的發展潛力”,這句話很虛,到底什麼是發展潛力?公司要求我找一位“形象好,氣質佳”的女性,那請問什麼叫“形象好,氣質佳”?

    5

    “人們不一定了解自己,有時候只是好奇罷了”

    Coco/ REForce/人力資源領域

    從業7年

    人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公司也不一定了解自己在行業所處的位置。我的任務就是讓他們都瞭解對方。

    一個人很可能正在做他擅長的事,但現實往往如此——做不擅長的事是給自己找罪受,做擅長的事又覺得無聊,缺乏挑戰。

    曾有一個候選人找到我,希望幫他找到一份“偏技術性”的工作。但是當我們一起過了一次他的履歷,很明顯發現他其實擅長的是管理。他先是在一個物流公司,每天跟大量的人處理配送的事務,後來在一家電商公司做類似的工作。也正因為如此,他開始覺得心累:人際關係複雜,協調事務繁瑣,他想去一家小規模的,更能讓他鑽研技術的公司。

    不過面試的時候,他很快看清了自己。比如他看問題的角度都是“如何在大量人員的情況下平衡成本?”“如何團結一個團隊?”等。他終於明白,自己應該發揮他的優勢,而不是找到“避免問題發生”的方法。

    6

    “你留意到了嗎?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詢問同樣的問題”

    Jerry/JSmart/消費品、零售和電子商務

    從業13年

    人很複雜。他的想法也是動態的,所以在與候選人接觸的每一個接觸的環節,我都會反覆核實他的動機、他內心真正的想法。

    比如當有人主動找到我們,我會問他“是什麼原因促使你離開目前的工作?”他可能會告訴我,“是因為老闆相處不來,觀念不合”,再問他“看新機會的時候會關注些什麼?”他也許會告訴我一些別的原因。綜合所有原因,在我們下一次見面的時候,面試他的時候,把簡歷做成報告給公司的時候,以及在他和新老闆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們會問同樣的問題。如果有變化,說明需要挖掘新的需求點了。

    曾有一個候選人明確地跟我們表示,換工作的原因是“離家太遠了”,我們綜合他的其他需求,最後為他選擇了一個上班距離合適的地方,他卻在面試最後一步的時候放棄。原因是他目前的老闆承諾給他加薪,給股份,他想了想,覺得自己可以為它搬家。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離家遠”並不是根本性的理由。

    雖然僅僅過了兩個月,他告訴我們,老闆被調走了,他需要再看新工作。

    我們曾經對以我們的候選人樣本做過行業研究, 過去一年中,換工作原因的前三名分別是“不看好公司前景”(對行業不看好,比如可口可樂的人越來越多地跳槽到健康食品領域),“工作職責不明確,不確定能否發揮優勢、興趣”(例如做市場的人關注能否參與經銷商策略,廣告投放,能不能讓他做出更好的業績)和“薪酬福利”。這三點分列一、二、三。

    但是在這兩年,“家庭原因“的比例在上升,更多人開始考慮 Work and Balance,這是一種新現象。還有一種換工作的群體在上升,就是創業失敗的人。他們的差異也非常大,有的人心態好,持續尋找新機會,從上一份經驗中能挖掘自己的新優勢;有人並不理性,也許當上了一個 CXO,在尋找下一份工作的時候,便只看得上總監級別的職位了。但實際上,這段創業公司的經驗在市場看來並沒有那麼有價值。

    7

    “我給外地的人介紹北京的工作,我很擔心他們跟我提到霧霾。”

    Sam/汽車、廣告領域

    從業5年

    因為霧霾換工作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了。最近跟候選人們聊,越來越多人問我,可不可以幫他們推薦到上海或是香港,因為北京的霧霾已經遠比他們想象的誇張。

    我自己到國外挖人的時候,我也很擔心:因為北京有霧霾。很多候選人會直接告訴我,我不去北京,只考慮上海。

    via.GQ實驗室

  • 2 # 社長有話說
    在什麼情況下,你會放棄自己目前的工作?

    無論是什麼原因,做出這個決定,一定程度上需要經歷糾結、掙扎、反覆懷疑、一咬牙跺腳地衝動,控制不住地回望,最終坦然地接受。

    做出決定之前,有的人思慮許久,有的人情緒翻湧。 從一個人成年開始,“工作”幾乎佔據了他的後半生,它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決定換工作的那一刻,是人生的少有的決定性瞬間。

    獵頭,他們的工作便是幫人“換工作”。

    但他們在其中的角色,絕不僅僅是資訊中轉站那麼簡單。可能你本不想換工作,卻莫名被他們說動了心;可能你本想去 A 地工作,卻越發篤定地相信 B 地才是最好的;可能你曾有的職業目標和動力,在某一瞬間被全盤推翻——而你根本不知道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就像一位獵頭所說:“一個人一輩子能跳幾次槽?而我們天天都在幫人跳槽。”在資深獵頭面前,你的想法很可能無從遁形,你的一舉一動很可能清晰昭示著你的慾望。獵頭們會告訴你,他們如何發現人關於工作真實的想法,又如何在關鍵一刻推上一把。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還行,但缺點什麼。至於缺點什麼,他們懶得想。

    畢業了,卻不懂自己和想要的工作?

    下場就是職場中的獵物。

    只有更清楚地瞭解自己,才能在職場中的不被“設計”,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 3 # 品讀湛江

    職場猶如獵場,沒有強健的身體素質,卓越的才幹,豐富的經驗,誠實守信的品格,虛心好學的的態度……很難在職場上有較大的立足之地,甚至淪為別人口中任意宰割的獵物。

    第一,要有強健的身體素質。古語有云: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硬朗強健的體魄是一切生活的基礎,身體不好,寸步難行。初入職場,定然少不了加班、熬夜、應酬等,身體素質差的人會很容易受不了而倒下去,這樣一來就有可能被他人取而代之。

    第二,要有強大的信念支撐力。職場人生中的佼佼者哪一個不是有遠大抱負的人士?要想在茫茫精英中闖出一片天,就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理想信念,風吹不倒,雨澆不滅。

    第三,要有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的行動。我們都知道成功人士哪一個是靠一張嘴光喊口號就能夠隨隨便便成功的呢?在堅定的理想信念之下,必須付諸每一步都有明確計劃的實踐,身體力行,更要借鑑前人的經驗,這樣才能在實踐中不斷汲取經驗教訓,少走彎路。

    第四,要有專業的領域知識並廣泛涉獵。當今時代,有一技之長就已經很不錯了,因為一技之長也算是領域內的專業者。如果你進入一個行業沒有該行業所需的專業知識的話,就很容易被過濾掉、被淘汰出去。此外,還應當不斷學習相關的知識以及新知識,不斷增加和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第五,要有獨到、長遠、創新的發展眼光。社會各界很多成功的典型案例都是突破傳統束縛,挖掘到創新的一面才突飛猛進地走向成功的殿堂。因此,要在如獵場般殘酷激烈的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不至於淪為魚肉,就必須培養創新發展得眼光,凡做大事者必定高瞻遠矚,切不可被眼前小小利益衝昏頭腦。

    第六,要有高效團結的隊伍。俗語有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的力量縱使有多大都是有限的,一個高效率的團隊、一個合作共贏的團隊、一個有著共同奮鬥目標的團隊更能發揮各自的潛力,帶領人生的職場走向閃亮的殿堂。

    第七,要具備察言觀色的基本素養。很多時候,一項重大生意的失敗正是由於一個談判者察言觀色的能力較弱所致,不會看臉色、分析他人心理變化的人很難成大事。

  • 4 # 饅頭聊職場

    最近胡歌主演的《獵場》正在熱播中,劇中,胡歌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白成功逆襲成了專業獵頭。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在職場中不倫為別人的獵物呢?01.踏踏實實做事,不偷懶職場中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有點小聰明,於是他們就利用著這點小聰明偷懶,做事的時候打折扣,在領導看不見的地方降低工作質量,覺得只要大面上能過去就可以了。但是紙是包不住火的,早晚有一天那些東西會暴露出來,這個時候這種人就會變得很被動,任人擺佈。所以做事一定要踏實,那樣我們的心裡才會有底氣。02.做人要真誠守信若想在職場中有一個很好的發展,那麼一定要讓別人對你這個人認可,所以在做人方面,我們一定要誠實守信。例如不要隨便將公司內部的訊息透露給外人。不要在同事背後說同事的壞話,答應同事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儘量完成,不要言而無信。03.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增強自己的不可取代性除了單純的做事和做人,在自己的專業方面也要更加努力。不斷的去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讓自己在職場中可以遊刃有餘的處理事情。當同樣一件事情,別人做到60分,你卻能夠做到90分時,你的不可替代性就會增強。當有一天一件事情非你不可時,你便成為了這個領域的牛人,不能輕易被取代,自然也就不會成為別人的獵物了。

    總之,若不想成為別人的獵物,就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硬實力、軟實力。那樣才能處於優勢地位。

  • 5 # 凹現場

    說起職場,那可真是風雨變幻,深不可測。我們身為職場中人,如何像我們的男神胡歌在電視劇《獵場》裡的那樣,從一個職場小白,被人開涮玩弄於掌骨之間的新手,一步步成長為有智有謀,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的成功獵頭,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細節決定職場成敗。從小事做起,奠定職場穩定的根基。很多職場新人,眼高手低,總覺得自己是幹大事的人,對身邊小事視若不見。其實,他們不知道,恰是周圍這些小事,影響著你在職場上的形象。如:每天準時上下班,杜絕一切因為交通堵塞、身體小恙、家庭瑣事帶來的影響;開會不遲到,用心記下每一個會議的主旨和精神,銘記每一個領導的發言,從中對比分析;對領導同事交代的事項逐一落實,並及時通報結果。這些看似都是小事,卻是職場裡的大學問。

    第二:專業造就職場精英。從專業磨礪,成長鍛造行業的頭部。我們都知道,在職場打拼多年,能真正進入公司核心圈,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頭部,是一個非常艱難和漫長的過程。這期間就需要我們用心的掌握公司運轉流程,科學判定生意場上的瞬息萬變,及時、果斷、高效、快捷的處理公司事務。要時刻保持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挑戰,掌握最新的行業資訊,只有這樣,你才能把握職場主動權。

    第三:格局決定職場境界。從放大眼界,寬容對待對手的挑剔。現在,我們對於競爭對手,不再像過去那樣拼個你死我活,而是要放大心胸,提升境界,有機會時,甚至要放下身段,和對方公司合作一把,只有這樣,我們所在的公司才能如常青樹一樣不倒,當然,如果能夠實現win-win局面,那是最好不過的啦。

    人在職場飄,不能閃了腰。我們只有做到精進、高效,我們才能擺脫被人主宰、被人追逐的獵物的命運,成長為自己職場大獵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會有很多人報考醫學類專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