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行合一旅遊規劃設計

    我們認知全域旅遊,必須將全域旅遊問題放在一個大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放在中國旅遊發展轉型的環境下來認識,更能認知全域旅遊提出的合理性。其中有兩個認識的內在邏輯,一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一個是中國旅遊發展的內在邏輯。

      從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按照工業化這條主線來推動中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可否認,工業化發展之路為推動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要得益於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因此,工業化之路是不可置疑的。

      然而,如果我們從另外的視角來分析,工業化之路並不是百害無一利的,這主要表現為:

      

    一是工業化剝奪了農業勞動力,大量農業人口快速流向城市,使中國多數農村成為空心村、空心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力;

      

    二是工業化在促進沿海經濟和平原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由於區域的適應性問題,也使得山區經濟、內陸經濟邊緣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地區二元結構的形成。工業化可以做強平原經濟和沿海經濟,但難以做強山區經濟,工業化可以做強城市經濟,卻難以做強鄉村經濟。

      鄉村經濟——全域旅遊

      對中國一些地區,特別是旅遊資源豐富、不適宜大規模集約化工業發展的山區,我們可以透過旅遊化的發展方式,不必透過工業化的發展方式,來解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

      這些地區發展工業,相對於平原地區,不具有比較優勢,而發展旅遊,山區的豐富山地景觀和旅遊資源,與平原地區卻形成了比較優勢;對於那些鄉村資源豐富又有大的城市作為依託的鄉村來說,旅遊化是不是也是解決社會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方式呢?

      透過旅遊化發展,山區經濟可以透過不成為沿海地區經濟飛地的形式,獲得社會經濟的發展;透過旅遊化發展,鄉村的農民可以不透過進城務工的方式,而透過鄉村旅遊經營,獲得資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勞動性工資收入;透過旅遊化發展,使中國的農村保持固有的農村風貌,促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成;透過旅遊化發展,使中國的農業透過旅遊提升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壯大農業生產的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這個問題,工業化是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發展方式,旅遊化也是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的一種發展方式。

      工業化使我們上了樓,走進了城市,走向了平原、走向經濟發達地區;旅遊化使我們下了樓,走進了鄉村,走向山區、走向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上樓”與“下樓”、“進城”與“出城”的生活方式是由工業化和旅遊化生產方式決定的。

  • 2 # 梅梅008

    雲南綠維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全域旅遊是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強大發展動力和推手。全域旅遊可積極推進旅遊與新型城鎮化、民族文化、美麗鄉村、產業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現代資訊化等深度融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重點發展戰略。基於此,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是基於當前區域空間系統、產業形態系統與社會治理系統最佳化升級過程中資源有效配置與經濟社會轉型的戰略推手,是政府系統性政策實施的工具箱。

  • 3 # 大洋網

    打造全域旅遊、提升旅遊環境是當前各地政府正在進行的一項工作。全域旅遊也是未來旅遊發展的必然趨勢,現存的單一景區經營模式,因為經營成本高企、服務單一,無法全方位滿足遠道而來的遊客而飽受詬病,也讓景區所在的管理部門備受壓力,比如,前期被輿論抨擊的部分旅遊城市出現“天價蝦”、“天價魚”宰客事件,就是典型的旅遊服務質量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所致。

      全域旅遊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要求全方位改變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旅遊軟硬體環境,徹底改變一個地方的衛生環境、提升當地人的文明程度、服務意識。

      全域旅遊是怎樣的呢?比如在北歐的一些山地國家,當地可能並沒有奇峰怪石的風景點,也不存在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蹟,但是那些地方的一個個小鎮、一個個村莊卻能成為遊客雲集、各行各業生意興旺的旅遊目的地。這是為何?不外乎就是這些地方民風淳樸、生活富裕、當地人服務意識強,民宿、餐飲、土特產等地方文化建設具備競爭力,從而給了外界一種可以停留、休閒的好印象。進而成為真正的全域旅遊目的地。

      所幸,在國內一些地方,經過政府部門和有關機構的苦心經營和打造,全域旅遊的效果正在逐步體現。景區內外環境正在逐漸完善。比如,在江浙的一些地方,整個城鎮或者村莊都因為新農村建設得不錯,引來了外地不少遊客進村參觀,為了讓來客瞭解當地的文化,一些村莊安排了專門的講解員專門免費服務,如此一來,客人不但全然知曉當地的人文歷史,還有機會與當地人進行互動,好感度油然而生。這些村莊的民宿生意自然不會差,村裡雖然沒有5A景區作為支撐,但是全域旅遊的建設,依然會引來不少的遊客住宿。

      全域旅遊需要的不是大額資本進駐某個地方跑馬圈地。相反,全域旅遊講究的是一種全民參與、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一個地方的整體面貌,包括打造青山綠水的風光、修築和完善歷史文化遺蹟,當然必要的硬體建設少不了。最為關鍵的是,當地民眾誠信經營的理念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到了這些,遊客能夠感受到小城的魅力、真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那就是成功的全域旅遊。

      (廣報 陳明)

  • 4 # 鄉土田園設計

    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透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最佳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遊作為最近兩年的流行詞,在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裡,國家就對走全域旅遊發展新路子作出了新的部署。

    一、全域旅遊中的“全域”體現在哪裡?

    一、全資源整合

    全資源整合是透過全域資源整合,實現全域資源旅遊化,擴容資源發展空間。所謂全域資源旅遊化,意思是除了傳統資源,還要把一些新興資源挖掘出來,再實現旅遊化,從而擴充套件旅遊的發展空間。

    比如,旅遊的核心資源體是景區,但在新興的資源中,城市、鄉鎮和風景道都可作為景區的一部分;此外,廣場、公園、博物館、學校、工廠等社會資源訪問點,也都會納入到未來的旅遊產品體系中。

    二、全產業融合

    全產業融合的實質是“旅遊+”,實際上,在這個模式裡,從門票經濟向全產業鏈經濟轉型,其實是旅遊業向各個行業滲透的一個過程。因此,就需要一些規劃的創新手法,比如休閒農業、休閒漁業、旅遊商品、文化創意等,包括對品牌的包裝等,其實現在這些需求越來越多。

    在旅遊+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1+1>2,就是從“旅遊+”,轉變到“+旅遊”。“旅遊+”是旅遊業與各行業完全滲透的藍圖,而“+旅遊”是各個行業主動融合旅遊的全新的發展格局。這就是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透過這種轉變,能夠讓一產、二產,包括文化創意產業等和旅遊業進行融合。

    三、全方位服務

    所謂全方位服務,主要還是對遊客來講,不斷提升旅遊公共服務水平,提供更多的讓遊客滿意的產品。這裡面強調“全域覆蓋、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十六字發展方針。

    透過全方位服務,可以讓遊客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服務,從而能夠更好的體驗目的地。這就需要實現全域旅遊N大支撐體系,實現各項旅遊服務支撐要素大的全域覆蓋。

    四、全社會參與

    全社會參與指的是全域旅遊的事情不單單是旅遊相關部門的事情,而是整個全社會各個角色在全域旅遊裡面扮演更多的主體功能,就是政府引導下的企事業單位、協會、居民等個人、遊客全參與的機制。

    五、全流程保障

    全流程保障就是政府為了推動全域旅遊的工作,從頂層設計,包括旅遊發展的機制、旅遊發展的政策、資金等方面讓整個全域旅遊得以貫徹和執行。

    二、實踐全域旅遊,關鍵在於把握“全域”二字。

    1、資源的全域整合

    樹立新的旅遊資源觀,把旅遊發展融入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任何資源都可以成為旅遊資源”的新理念,做好整合文章,整合區域內的各種資源,拓展旅遊生活空間,集聚打造旅遊目的地。

    2、產業全域融合

    把握旅遊產業關聯度大、綜合性強的特質,以“旅遊+”促進旅遊業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旅遊業和相關產業的共融共生共興,在更大的空間裡,創造更多的旅遊新產業、新業態,構建大旅遊產業新高地。

    3、要素全域配套

    樹立“旅遊即生活”的理念,適應大眾旅遊時代的旅遊需求變化,豐富全域旅遊生活的要素,既滿足大眾旅遊的普遍需求,又滿足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引領和拉動大眾旅遊生活的綜合消費。

    4、結構的全域最佳化

    結構最佳化是全域旅遊的本質要求和關鍵所在。全域旅遊不是“全面開花”,而重在結構最佳化。以深化供給側改革為引擎,啟用存量、創新增量、提高質量,把資源配置調優,把供需關係調優,把產業結構調優,推進旅遊業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升級。

    5、社會全域參與

    共建共享是全域旅遊的鮮明特徵。全域旅遊需要堅持政府主導,更需要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因此,需要在更大的空間裡引導、吸引和支援各類社會資本、產業主體參與到旅遊產業的發展和旅遊目的地的建設中來,培育更多的產業主體,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共建全域旅遊新格局。同時,讓當地居民和遊客共建共享,是全域旅遊的初衷和標誌。讓當地居民積極參與,既是旅遊發展的受益者、旅遊生活的享受者,又是旅遊產業的創業者、旅遊生活的服務者。

    6、市場的全域管理

    全域旅遊呼喚管理創新,必須走向全域管理,即從原本的行業管理走向社會管理,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標本兼治”,覆蓋旅遊生活各個空間、旅遊消費各個過程、旅遊市場各個環節的旅遊市場管理體系和機制,進而在全域範圍內構建起優良的市場秩序。

    7、營銷全域統籌

    全域旅遊下的旅遊營銷,就是要統籌營銷、整合營銷,從景點營銷、產品營銷走向城市營銷、目的地營銷。同時,要創新營銷,即營銷“全資源、全時空”,針對旅遊旺季與淡季、長假與非長假、週末與非週末、白天和夜晚等四個方面的旅遊消費“落差”,啟用冷資源、閒資源,促進均衡消費,實現四季旅遊、全年旅遊,應該是全域旅遊的題中之意。

    8、服務全域提升

    全域旅遊,產品為王,服務是道。實現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全域化,是全域旅遊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注重把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實現旅遊要素和服務的區域全覆蓋。同時,把優質服務從旅遊行業拓展到全社會,提高全體從業人員和社會各個“視窗”的服務水平,提升居民和遊客在旅遊生活的各個空間、旅遊消費各個環節的服務質量,讓消費者為服務“買單”,透過服務讓旅遊產業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旅遊生活,這是以人為本在全域旅遊中的生動體現。

    9、環境全域協調

    優美的環境是最好的旅遊產品、最美的旅遊生活空間。推進區域環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協調,創造和諧、優美的整體旅遊環境,實現全域環境的景觀化、生活化,全域旅遊的實踐將把旅遊目的地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全域旅遊的五種典型發展模式

    一、龍頭景區帶動型

    依託龍頭景區作為吸引核和動力源,按照發展全域旅遊的要求,圍繞龍頭景區部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圍繞龍頭景區配置旅遊產品和景區,調整各部門服務旅遊、最佳化環境的職責,形成了“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工作機制,推進“景城一體化發展”。以龍頭景區帶動地方旅遊業一體化發展,以龍頭景區推動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以龍頭景區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張家界、四川都江堰。

    二、城市全域輻射型

    以城市旅遊目的地為主體,依託旅遊城市知名旅遊品牌、優越的的旅遊產品、便利的旅遊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務,以都市旅遊輻射和帶動全域旅遊,推動旅遊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合一”;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形成城鄉互補,優勢互動的城鄉旅遊大市場。按照“旅遊引領、融合發展、共建共享、提升價值”的思路,推動旅遊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保規劃等“多規合一”,以旅遊引領新型城鎮化。其典型代表有:遼寧大連、福建廈門等地。

    三、全域景區發展型

    把整個區域看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建設、管理和營銷。按照全地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領域互動、全社會參與的原則,深入開展全域旅遊建設,推進旅遊城鎮、旅遊村落、風景庭院、風景園區、風景廠礦、風景道等建設,實現“處處是景、時時見景”的城鄉旅遊風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廬、河南欒川、寧夏中衛等地。

    四、特色資源驅動型

    以區域內普遍存在的高品質自然及人文旅遊資源為基礎,特色鮮明的民族、民俗文化為靈魂,以旅遊綜合開發為路徑,推動自然資源與民族文化資源相結合,與大眾健康、文化、科技、體育等相關產業共生共榮,謀劃一批健康養生、避暑休閒、度假療養、山地體育、汽車露營等旅遊新業態,帶動區域旅遊業發展,形成特色旅遊目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慶武隆、雲南撫仙湖、貴州花溪等。

    五、產業深度融合型

    以“旅遊+”和“+旅遊”為途徑,大力推進旅遊業與一、二、三次產業的融合,以及旅遊業與文化、商貿、科教、體育、宗教、養生、教育、科研等行業的深度融合,規劃開發出一批文化休閒、生態觀光、商務會展、休閒度假、鄉村旅遊等跨界產品,推動全域旅遊要素深度整合,進一步提升區域旅遊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寧區、北京昌平區。

    四、全域旅遊的誤區。

    推進全域旅遊並不是到處建景點景區、到處建賓館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遊更加關注景點景區、賓館酒店等建設的系統性和規劃佈局的合理性。景點景區、賓館酒店建設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質量、層次,但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遊格局中,到處都是風景而非到處都是景點景區,到處都有接待服務而非到處都是賓館飯店。千萬不能把增加景點景區和賓館飯店數量、擴大規模等同於發展全域旅遊。要防止出現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遍地開花”,四處氾濫。

    推進全域旅遊,並不是到處進行旅遊開發。全域旅遊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開發性保護模式。全域旅遊強調的是旅遊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透過全面最佳化旅遊資源、基礎設施、旅遊功能、旅遊要素和產業佈局,更好地疏解和減輕核心景點景區的承載壓力,更好地保護核心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設施、要素、功能在空間上的合理佈局和最佳化配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永樂大帝為何在一百多年後又被尊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