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寧金融研究院

    物價是老百姓關心的熱點話題。中國2月CPI同比增長5.2%,略高於市場預期的4.9%。而1月份CPI達到5.4%,是8年多以來首次“破5”。2月份的CPI儘管有所下降,但依然破5,其背後的主要原因顯然是受到2月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那麼,疫情是如何具體影響物價的?未來物價走勢如何?

    2月物價上漲的具體情況

    我們先來看一下疫情是如何導致了2月份繼續高漲的物價。2月份物價主要呈現了兩個特徵:食品價格漲幅較大;非生活必需品供需兩衰。

    首先,1-2月平均來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3%,漲幅比去年同期高20個百分點。

    其次,國際油價2月份大幅下跌,帶動國內汽油等能源消費品價格比上月普遍下降。

    第三,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環比由上月上漲0.5%轉為下降0.1%;同比上漲1.0%,漲幅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

    從1-2月份平均來看,物價變化延續了前期的結構化特徵:必選消費上漲、可選消費下跌。

    食品價格上漲較多的主要原因,從供給方面看,主要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實施了交通運輸管控措施,部分地區物流不暢;人員短缺造成物資配送難度加大,成本有所上升;部分企業和市場延期開工開市,一些產品生產和供給受到影響,難以及時滿足市場需要。從需求方面看,受“居家”要求與“避險”心理等因素影響,有些地區出現了“囤購”的現象,部分地區出現搶購泡麵、肉製品和速凍食品等易儲食品現象,甚至波及到其他食品,助推價格上漲。

    上半年物價走勢如何?

    拋開貨幣因素暫且不談,影響物價的主要因素是供給和需求的匹配程度。同時,對於中國,豬肉價格和石油價格是中期和短期內影響物價的關鍵因素。

    正如下圖所示,豬肉、汽油價格與CPI走勢高度關聯,尤其是在2019年之前。2005年以來,一共出現過兩次豬價和油價同時上漲的“豬油共振”局面,這兩次也分別對應著CPI的大幅上揚。

    因此,分析疫情之下2020年上半年中國物價水平,有兩個視角:豬價油價的變化、供給和需求的匹配。

    對於第一個視角,2020年以來的情況正在發生著改變:首先,豬肉價格在持續高漲的情況下,老百姓消費豬肉的比例在降低,導致豬肉價格在CPI中的權重有所下降。這樣一來,儘管豬肉的供給並未明顯改善,豬價還存在較大上漲壓力,但豬價對CPI 的影響卻在削弱。而油價則在近幾日沙特和俄羅斯談判失敗後閃崩,一路跌到30美元/桶左右,但這樣的價格顯然不是美國等世界主要產油國所能接受的,3月下旬歐佩克國家還會再開一次會,據傳特朗普也在私下協調相關國家,想要談攏一個產量協議。預計上半年油價會出現有限幅度的反彈。

    對於第二個視角,我們認為供給端的復甦可能比需求端更快。因為,上游產業的機械化程度高,價格彈性往往比下游更大,這意味著上游產業調整產量的能力更強,價格略微上漲,產量就能顯著回升。同時,復工復產範圍持續擴大的情況下,供給端將先於需求復甦。不過,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攀升加大了全球供應鏈中斷的風險,這對供給形成了掣肘。

    但需求端可能會出現個別領域的爆發,導致物價維持較高水平。例如,各地重大基建專案建設迅速轉熱。當前已有十幾個省份釋出了2020年重點專案投資計劃,總投資金額接近30萬億元。儘管這些資金是在多年內完成使用,但邊際上基建投資很可能成為需求端的爆發點。

    由此,在兩種力量拉扯下,上半年物價走勢很可能是這樣的:“豬油共振”機率小,物價穩定有基礎;供給端復甦、需求端有爆點,供需同時復甦;CPI同比會由5%穩步下滑,但仍然在上半年維持3%以上的水平。

    物價上漲並非通貨膨脹

    基於我們對上半年物價的預測,中國當前的物價上漲能否被稱為通貨膨脹?或者是否形成了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在任何國家,影響通脹的因素有兩個:(1)貨幣的寬鬆程度;(2)供給和需求的匹配程度。從上述這兩個因素來看,現在的物價漲勢不能表明通貨膨脹的趨勢已經出現。

    首先,中國的貨幣政策絕不搞“大水漫灌”,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機率極低,長期中更不可能形成貨幣氾濫的趨勢。因此,貨幣因素推動的通貨膨脹幾乎不可能。

    其次,根據上述的分析,上半年中國應該會呈現供需同時復甦的態勢,儘管復甦節奏不同,但絕不可能出現總需求持續超過總供給,即“經濟過熱”的現象。因此,物價持續、不可逆上漲的可能性也很小。物價在某些時間、某些領域的較高幅度的上漲並不是通貨膨脹,相信市場會在未來能夠形成這樣的合理預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筆下誰的輕功在韋一笑之上?